少室山

位于河南登封县西北。又作季室山、负黍山、御砦山、御塞山。为嵩山之西峰,与太室山相望,然较太室为小,高二七五二公尺,下有石室,并有朝岳、望洛、太阳、少阳、白鹿等三十六峰。北魏孝文帝尝..

少室六门集

全一卷。又称小室六门。梁代菩提达磨作,编者不详。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本集记述禅家要谛,分为心经颂、破相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血脉论等六门,除第三篇二种入外、其余五篇疑系后..

少财鬼

为阿毗达磨顺正理论所说三类饿鬼之一。彼等仅能获得微量之食物,故称少财鬼。又分成针毛、臭毛、瘿等三种:(一)身毛刚硬如针,内钻自体,外射他身,仅得少许不净食者,称为针毛鬼。(二)身毛臭秽..

少康

(?~805)唐代净土宗僧。为净土宗第五祖。缙云(浙江)仙都山人,俗姓周。七岁出家,十五岁受戒於越州嘉祥寺,广诵经论。后于洛阳白马寺读善导西方化导文,遂决心专修念佛。将乞食所得之钱,..

少欲知足

指节制物欲。又作喜足少欲、无欲知足。即将欲望减少而知满足之意。分别言之,于未得之物不起过分之贪欲,称为少欲(梵 alpeccha);对既得之物,不嫌其少,不生悔恨,称为知足(梵sajtusta)。..

少净天

少净,梵名Parītta?ubhadeva,音译作波栗多首婆、波利多首、波栗羞诃。又作约净天。色界十八天之一。指第三禅天之第一天。于此天之中,意识受净妙之乐,故名净;又于第三禅天中,此天所受净妙..

少善根

梵语avaramātraka-ku?alamūla。又作少善。谓薄少之善根。即指念佛以外之各种杂善。依阿弥陀经之意,一日乃至七日执持弥陀名号而能一心不乱者,称为多善根,其他诸善,则称少善根,不可以少善..

计量物体长短之用具。又为长度单位。古代印度对尺之制法不详,但关于长度单位,则有各种规定,如大乘入楞伽经卷一载,一一刹为几尘(梵rajas),一一弓(梵dhanu)为几肘(梵hasta),几弓为俱..

心念

即心识之思念,通常指心识中刹那相续之念头。又据净土论(迦才)卷上载,念佛之法通常有二,其一即为心念。心念念佛,复分二法:(一)念佛色身,谓阿弥陀佛身有八万四千相,相有八万四千好,好有..

巴利佛教

指南传佛教。印度阿育王时代派遣传道师至诸方弘传正法,最初于锡兰宏扬分别上座部,其后又传播至缅甸、暹罗、爪哇、东南半岛等地,于佛教系统上,称为南方佛教;因以巴利语为传持三藏之语文,故..

巴利律藏

巴利名Vinaya-pitaka。系以巴利语记载锡兰分别上座部所传之律藏,属巴利三藏之一。佛陀所制定有关戒律之诸规则,集录于第一次经典结集,称为律(巴 vinaya)。后经原始佛教教团之发展,予以整备..

巴利圣典协会

(The Pali Text Society,略称 P.T.S.)成立于一八八一年,专门刊行南傅佛教巴利语经典及有关著述之研究出版机构。由英国佛教学者大卫斯(T.W. Rhys Davids, 1843~1922)创立于伦敦,主要目的..

巴利语

巴利语pāli-bhāsā。为南方佛教圣典及其注疏之用语。属印欧语系,系印度中期亚利安语中,初期地方语(梵Prākrit)之一。巴利,为 pāli 或 pāli, pali之音译,又作巴梨、波利,意为线、规范..

巴里岛

(Bali Island)又称婆利、婆里。位于爪哇岛东方,隔巴里海峡。岛上寺院数量极多,故称千寺岛(the Island of the Thousand Temples)。乃印度尼西亚群岛中,唯一存续之印度式社会。融合地方性..

巴格赫

梵名Bāgh。印度印多尔市(Indore)西南方文底耶山脉(Vindhya)之南斜面,沿着那巴达河(Narmada)悬崖而开辟之七世纪顷之大乘佛教石窟群。原有九窟,现仅残存第二至第六窟。石窟构造与阿旃多..

巴陵三转语

禅宗公案名。又作巴陵三句。指岳州巴陵颢鉴禅师用以提撕学人,令彼等转迷开悟之三句话。即“银碗里盛雪”、“珊瑚枝枝撑着月”、“鸡寒上机,鸭寒下水”等三句。人天眼目卷二(大四八·三一三上..

巴陵吹毛剑

禅宗公案名。又作吹毛剑。巴陵颢鉴三转语之一。碧岩录第一○○则(大四八·二二三中):“僧问巴陵:‘如何是吹毛剑?’陵云:‘珊瑚枝枝撑着月。’”吹毛剑,指锋锐之剑,毛发置于其上,仅须轻..

巴杰士

(Burgess, James; 1832~1917)研究古印度之英国学者。初学建筑,一八五五年渡海至印度,任加尔各答大学、孟买大学之教授,调查研究印度考古学,收集图录甚多,并多次发表研究成果。历任西印度..

巴达卡

(Bhandarkar, Sir Ramkrishna Gopal; 1837~1925)印度之东方学者,曾任职于孟买教育局(1864~1893)及诸大学梵文教授。一八七二年,创倡印度之古物研究(Indian Antiquary),为孟买大学总长..

巴赫特

(Bharhut)为位于中印度阿拉哈巴(Allahabad)西南二百公里处之佛教遗迹。即纪元前一八四至一七二年熏迦王朝(梵 ?uvga)之遗迹。西元一八七三年,由英国学者库纽卡姆(Sir Alexander Cunningh..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