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传佛心印记

全一卷。元代怀则撰述。又作佛心印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说明天台宗所传佛心印“性具性恶”之法,并破斥禅家之“教外别传,见性成佛”、相宗之定性二乘、性宗之无佛性等义。注书有明代传灯..

天平写经

指日本天平年间之写经。又为奈良朝时代写经之总称。此时之写经,大多于写经所中制作完成。官设写经所之创始情形不详,仅知天平六年(734)已有写经司,十三年顷改为写经所,十六年顷置有专供写..

天目山

位于浙江临安县西北,与安徽省境衔接。古称浮玉山。山有两目,东天目位于临安县西北约二十九公里处,高一五二○公尺,有大山、将军、宝珠等诸峰,洗眼、浮玉、白龙、炼丹等诸池,瀑布、玉剑等诸..

天吉祥

中印度摩竭陀国那烂陀寺僧。约于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至太平兴国寺,参与日称三藏之译场。四年于苏州补苗振之楞严经白伞盖真言之遗阙,翌年四月将梵汉本合并,于杭州雕印之。哲宗绍圣二年(10..

天地八阳神咒经

全一卷。唐代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乃疑伪经之一。系载佛说此经之名义,及读诵受持此经之福报与功德,并排斥殡葬、婚嫁之论吉凶日。[朝鲜佛教总书刊行豫定书目] p1347 ..

天地镜

指仁王般若波罗蜜经。比喻仁王经为照天地实相之明镜。与“护国珠”同为仁王经之譬喻。[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下、仁王般若经疏卷六] p1348 ..

天有

七有之一。谓依过去之戒定等因,而感得现在之天界乐果。以其果报存在,故称为有。[长阿含十报法经卷上、大毗婆沙论卷六十、俱舍论卷八”(参阅“七有”96) p1348 ..

天耳

色界诸天人以四根本静虑为依地,得色界四大种所造净色之耳根,称为天耳。能闻人声、非人声,及远近、粗细等一切音声。[大智度论卷五、集异门足论卷十五] p1348 ..

天耳通

梵语divya-?rotra-jāna-sāksātkriyābhijā。五通之一,六通之一。谓以天耳缘欲色二界声处之通力。又作天耳智通、天耳智证通、天耳通证。据集异门足论卷十五、大智度论卷五所载,以四根本静..

天耳智

梵语divya-?rotra-abhijā。指天耳与识相应之智慧。与“天耳通”同义。(参阅“天耳通”1348) p1348

天行

为菩萨所修五行之一。天者,第一义天,指天然实相之理。菩萨由天然之理而成就妙行,故称天行。依天台别教之意,天行为地前之内证;圆教则以法华经所说之如来座为圆天行。[北本涅槃经卷十一圣行..

天衣

(一)天人之衣。据长阿含经卷二十载,四天王衣重半两,忉利天衣重六铢。即谓天人之衣重量甚轻之意。 (二)指羽衣。往生要集卷中引度诸佛境界经(大八四·六三上)云:“若于十方世界微尘等诸佛及..

天衣拂千岁

表示时间长久之譬喻。大智度论卷五载,譬如有座四十里之石山,有长寿人,每百年持细软衣一拂拭,至石山尽净,而劫犹未尽。[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 p1349 ..

天衣派

梵名 Digambara。又作裸体派、空衣派、空衣外道、露形外道。印度耆那教派别之一。西元一世纪时形成。主张耆那教徒不应拥有私产,甚至衣服亦不应有,以天为衣,故有此名。以其裸体生活,无所羞耻..

天衣无缝

天衣乃指天人所穿着之衣服,其重量极轻,且天愈高,衣则愈轻。大智度论卷三十四(大二五·三一○下):“色界天衣无重相,欲界天衣从树边生,无缕无织。”准此,则可知天衣殊胜而无须织缝,是亦..

天邪鬼

乃毗沙门天腹部之鬼面名。本名为河伯面、河伯,或海若,皆为水神之名。后世将毗沙门天足踏之异形鬼称为“耐薰”。一般人将忤逆人意之各种事情,亦以天邪鬼称之。 p1349 ..

火

指木火箸。又作火栝。菩萨誓愿度尽一切众生,倘众生不尽,誓不成佛。若众生未度尽,而自先成佛者,即如以木火箸取薪,烧薪未尽,而火箸已燃尽。故以火[木*忝]譬喻之。[往生论注卷下、寂照堂谷..

天狗

我国称彗星、流星之类为天狗,印度则将彗星称为忧流迦(梵 Ulkā),故正法念处经卷十九畜生品之注,以梵语忧流迦配当天狗。又据山海经卷二载,天狗为怪兽名,其状如狸而首白,其音如榴榴,可御..

天竺

(一)印度之古称。又作天笃、天督、天毒、身毒。后汉书西域传载:“天竺国,一名身毒,在月氏之东南数千里,俗与月氏同。”大唐西域记卷二(大五一·八七五中):“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

天竺九仪

印度古代九种致敬之礼法。即:(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大唐西域记卷二] p1350 ..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