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智相应染

为大乘起信论所说六染心之一。相当于六粗中之智相。依境界而起智,能分别世间、出世间之法,故称分别智。此智与心王相应而能染污清净心性,故称相应染。为俱生起之微细法执,菩萨于第七地之位断..

分别瑜伽论

为法相宗所依十一论之一。本颂系弥勒菩萨所说,世亲造释论。又称摄散归观论。本书未传译。 p1317

分别论

巴利名Vibhavga-ppakarana。略称毗崩伽(分别)。系由多方面分别解说一切法之作。为锡兰分别上座部七论之一,一般认为系法聚论之续篇。乃仅次于“法集”之基础论书。在有部诸论书中,法蕴足论最..

分别论者

梵名Vibhajya-vādin,巴利名 Vibhajja-vādin。音译毗婆阇婆提、毗婆阇缚地。又作分别论师、分别说部。指作分析论议之论者。对未尽理之说,更须分别论究,故称分别论者。所立如信等五根唯无漏..

分别变

谓由心、心所之作意分别力所产生之对境。为“因缘变”之对称。八识之中,第八识、前五识及五俱意识等所缘之境,乃由因缘任运而生,皆有实用,故称因缘变。相对于此,第七识及第六独头意识所缘之..

分身

指分身化现,或指其化身。诸佛、菩萨由于慈悲,用种种方便法门,化身至各处教化众生;故分身乃是为教化、摄取众生而起,称为分身摄化。[法华玄义卷七] p1319 ..

分身舍利

荼毗之遗骨分葬于各地者,称为分身舍利。又称碎身舍利。为“全身舍利”之对称。如佛陀之舍利分葬于八国,阿难之舍利分葬于毗舍离、摩揭陀二地。[长阿含经卷四、大唐西域记卷七] p1319 ..

分身摄化

谓佛菩萨等变化成各种身,依众生之根机而广行化导。又作分身遣化。佛为摄取十方有缘之众生,起大慈悲,以方便示现种种身,是即分身如来。又如观世音菩萨分三十三身,地藏菩萨现六道身等,皆以慈..

分段三道

即指惑、业、苦等迷界之三道。分段,区别之意,特指显现于外在上的形貌、寿量等果报之差别相。盖惑、业、苦等迷界三道,以果报之别,遂有形貌等之差别相,而以“分段三道”称此三道,其意概谓三..

分段生死

二种生死之一。指三界众生之生死。为“变异生死”之对称。分段,指由于果报之异而有形貌、寿量等之区别。盖三界众生所感生死之果报各有类别、形貌、寿量等之限度与差异,故称分段生死。又作分段..

分段同居

分段,为分段生死身之略称,即吾人之体。盖“分段”,原指由于果报之异而有形貌、寿量等之区别;吾人之身形寿命皆因果报而有异,故以“分段生死身”代称之。同居,为凡圣同居土之略称,如吾身所..

分段身

即分段生死之身。为凡夫轮回于六道,所受各种不同果报之身。亦即寿命有长短、形体有大小等之差别、限度之身。 p1320

分段轮回

指三界众生之生死轮回。分段,指由于果报之异而有形貌、寿量等之区别。三界众生各以果报之不同,生生世世,各现其身形寿命之差别相,沉浮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之中而流转不息。(参阅“分..

分座

分半座令坐之意。分座席之半与他人并坐,表示受者与自己有同等之地位。如杂阿含经卷四十一载,释尊分半座与摩诃迦叶;法华经卷四见宝塔品载,多宝如来分半座与释尊。又于禅林之中,首座代替住持..

分喻

凡譬喻仅藉以比况其法部分之义,而未能显喻其法之全貌者,称为分喻。如说面如满月,系以月之端正一边而比显面容丰满端正之一分。北本涅槃经卷五(大一二·三九六中):“面貌端正,犹月盛满。白..

分岁

又称岁夜。即指除夕夜。谓旧年去、新年来之分界。联灯会要卷二十七北禅智贤章(卍续一三六·四四七上):“岁夜小参,示众云:‘年穷岁尽,无可与诸人分岁。’”此外,又以除夕夜之祭祖聚饮称为..

分齐

指限界、差别。又指有所差别之内容、范围、程度,或指具有程度差别之阶位、身分等。为佛教论书中之常用语汇;其不云“分别”或“界别”等语者,概用以强调程度上之差异、区别,而非仅为一般性质..

分诸乘

“融本末”之对称。法藏于华严五教章中,以融本末解释同教一乘之名义,而以分诸乘彰显同教一乘之法体。所谓同教之名义,系以一乘为本,三乘为末,合同融和三一本末,故释其名义为融本末。然同教..

分证

谓初地以上菩萨次第修行,断除一部分烦恼而证悟部分之中道。大乘起信论称之为随分觉,天台家则称为分证即。[摩诃止观卷一下、止观大意] p1321 ..

分证即

天台宗所立圆教菩萨修行阶位之一,为六即位中之第五位。又作分真即。即分断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等四十一品之无明,而分证中道之位。(参阅“六即”1275) p1321 ..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