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识十名

指第六意识之十名。据宗镜录卷五十所举,即:六识、意识、攀缘识、巡旧识、波浪识、分别事识、人我识、四住识、烦恼障识、分段死识。 p1312 ..

六难

指修梵行、向菩提道者之六种难处。即:(一)佛世难遇,谓诸佛不常出世,众生悬远难遇;纵使诸佛出世,若众生不修胜因,不行众善,亦不得遇。(二)正法难闻,谓虽值诸佛出世,然因机缘之违逆、身体..

六触

指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等六种作用。触,乃与一切心、心所法相应,而能使其触对于境之精神作用;即为根、境、识三者和合而产生之心所。故六触即为六根、六境、六识和合产生者;于..

六体

密教将人身分为六部分,称为六体。即脐以下、脐以上、心以下、心以上、咽以上、头顶。[大日经义释演密钞卷四] p1313

六观法

即别教菩萨之六种观法。(一)住观,心会于理为住。谓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中修习空观,故称为住观。(二)行观,行,即进趣之义。谓别教菩萨于十行位中修习假观,故称为行观。(三)向观,向,即回因向果..

六观音

指教化六道之六种观世音菩萨,即大悲、大慈、师子无畏、大光普照、天人丈夫、大梵深远等。据摩诃止观卷二载,大悲观世音破地狱道三障,大慈观世音破饿鬼道三障,师子无畏观世音破畜生道三障,大..

指高僧。据金石要例载,僧之称公,当称其名(法号)之第二字,如慧远法师称远公,道生法师则称生公。 p1314

公界

禅林用语。指公共物。原称井田中央部分之公田。禅苑清规卷一挂搭条(卍续一一一·四四○下):“新到两展三礼,如在上法眷,亦两展三礼,所以还住持人公界之礼也二。” p1314 ..

公案

本义为官府中判决是非之案例。禅宗将历代高僧之言行记录下来,作为坐禅者之指示,久之亦成为一种思考之对象,或修行坐禅者之座右铭。此种言行录一如政府之正式布告,尊严不可侵犯,又可启发思想..

公验

指正式验证,亦指僧侣受戒时,官方所发之公认证明书。例如度缘、戒牒等属之。[显戒论缘起卷上、禅林象器笺簿券门] p1315

分手板

即禅堂内之西南床。又作立僧板、汾州板。乃后堂首座分手位之板,故称分手板。 p1315

分位

分,指时分;位,指地位。谓于事物或生变化之时分与地位。为显假立法之词。如波为水之鼓动分位,故波为假立于水之分位者,离水则波无实法。百法中之二十四不相应法为假立于色与心或心所三法或生..

分别

(一)梵语 vikalpa。推量思惟之意。又译作思惟、计度。即心及心所(精神作用)对境起作用时,取其相而思惟量度之意。俱舍论卷二举有三分别:(一)自性分别,以寻或伺之心所为体,直接认识对境之直..

分别功德论

梵名Punya-vibhavga。凡五卷。又作分别功德经、增一阿含经疏。属印度小乘论部。著者、译者均不详,传系后汉时代所译出。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本书详释增一阿含经之前四品,并叙述有关佛弟子..

分别事识

意识之别名。略称事识。大乘起信论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总称为意识,能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之境及内根外尘之种种事相起分别之认识作用,故称分别事识。 p1316 ..

分别事识薰习

为大乘起信论所说净法薰习中,妄心薰习二义之一。与“意薰习”相对称。谓凡夫及二乘人等,不觉阿黎耶本识,不知唯识无境,执着外界实有境界,于分别事识之中,厌离生死之苦,发心企求无上之道。..

分别相似过类

因明用语。古因明之祖足目所立因明“似能破”十四过类之第三。即于因明对论之中,敌者(问难者)为破立者(立论者)所立之量(论式),于立论者之同喻(由正面来说明之例证)强以物性之种种差别..

分别起

梵语parikalpasamutthita。即一切烦恼中,由邪教、邪师、邪思惟等所引起者。为“俱生起”之对称。十根本烦恼中,疑、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四者均属之。分别起易断,故于见道中,证得生法二..

分别智

即分别有为事相之智。在凡夫为虚妄的计度分别之智;在佛为后得之权智。 p1317

分别智陀罗尼

又作分别知陀罗尼、分别陀罗尼。为大智度论所说三陀罗尼之一。陀罗尼,谓能总持而不忘失之念慧之力。悉知一切众生及诸法之大小好丑等差别之念慧力,称为分别智陀罗尼。[大智度论卷五] p1317 ..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