鬻田济人

下附征事四则鬻田济人(出自《懿行录》)【原文】明饶裳,豫章人也,途中见有鬻妻远方,而泣别者。问其所需,弃田与之。岁大比,主司梦金甲神曰,尔何不中弃田之子乎。乃检一遗卷,中第三名,即..

免死得元

免死得元(出自《感应篇笺注》)【原文】河南潘解元,附二友人省乡试。寓有神相,密语二友曰,潘君将有大难,须急避之。二友遂托言寓小,各赠二金,使另觅寓。潘随借一小寓。夜于水次,见一妇投..

蠲租得第

蠲租得第(出自《汇纂功过格》)【原文】华亭士李登瀛,家贫,仅田二亩。佃户以疾荒其产,卖子偿租。李知之,恻然曰,尔以病故,不能治田,非汝咎也。我虽贫,尚能自存,奈何使尔父子离散。急取..

我的惨烈邪淫果报!!!

看到这个网站是在我大四的时候,但那时根本无法静下心来去戒邪淫,如今我已满26周岁了,虚岁27了,我断断续续戒手淫已经70多天了,现在我有必要把我肮脏的邪淫历史讲出来,我要重新做人,我今天..

太上感应篇:强取强求。好侵好夺。

【原文】强取强求。好侵好夺。【解释】用强迫的方式取得,以强力向人索取。喜欢用侵占的方式,或用抢夺的方法。【分析】自己分内所不应该得的,却一定要得到,就叫做强;要别人供给我,就叫做取..

逆旨害民

逆旨害民(出自《功过格》)【原文】淳熙初,司农少卿王晓,尝以平旦,访给事中林机。时机在省。其妻,晓侄女也,垂泪诉曰,林氏灭矣。惊问其故。曰,天将晓,梦朱衣人持天符来,言上帝有敕,林..

太上感应篇:抵触父兄。

【原文】抵触父兄。【解释】言行冲撞触犯父亲兄长。【分析】抵触也和暗侮不同,暗侮的罪恶比较隐密,抵触的罪较为明显,凡是在言语行事之间,有一点点不顺从,就是抵触。父兄是五伦之首,孝悌是..

复温光熹居士书(节录)

寿康宝鉴增录:复温光熹居士书(节录)汝云五、六年来,自出校后,病骨支离,已同半死。得非燕朋相聚,共看小说,以致真精遗失,手淫相继,因兹有此现相乎?此现在学生中十有八、九之通病也。以..

救蚁中状元之选

【原文】[发明]宋郊一事,人以其功小报大,辄疑之。不知此特以蚁视蚁,以状元视状元耳。若论究竟,则当日所救之蚁,不下数万。后世感恩图报者,亦不下数万。岂一状元可竟其福乎。若夫状元,不过..

复孙艺民居士书(节录)

寿康宝鉴增录:复孙艺民居士书(节录)世间聪明子弟,于情窦开时,其父母兄师不为详示利害,以致由手淫与邪淫送命者居大半。能不即死,也成残废,无可成立。汝既深受其害,当常存严恭寅畏之心,..

以自己的经历来说明手淫绝对是恶之花

本人今年年近30,手淫时间从大二开始断断续续接近10年的时间,对于现在盛行的所谓手淫无害论我以我的切身经历说明绝对是一派胡言.我从小就比较聪明伶俐,长的也非常讨人喜欢,学习成绩一直是出类拔..

太上感应篇:恚怒师傅。

【原文】恚怒师傅。【解释】对于师傅的教训,产生怨恨与愤怒。【分析】这和‘慢其先生’有所差别。慢,是无故轻慢,这里是因为受到师傅的教训和责备,而对他产生怨恨与愤怒。古人对于奉事老师的..

救蚁延龄

下附征事二则救蚁延龄(出自《福报经》)【原文】佛世有一比丘,得六神通,见其小沙弥,七日当死。因教其归省父母,至第八日来,盖欲其死于家也。至八日果来。因人定察之,乃于归路时,见有聚蚁..

复陆培谷居士书(节录)

寿康宝鉴增录:复陆培谷居士书(节录)所言之病,当系房事过度,由不知断欲,故医药无效。当从此断欲,与妇各宿。即日间相见,彼此均勿作夫妻想,当作兄妹想,或作客眷想,不使欲念稍萌。若偶起..

一个邪淫者的血泪的教训和忏悔---去掉生生世世的邪淫宿业

我的经历从来没有和任何人说过,因为无意中发现了这个宝贵的网站,我要在这里忏悔。我五六岁的时候,就自然而然的懂得了男女之事,并且经常有性欲的冲动.小学一年级时,曾经分别和两个小女孩做过..

太上感应篇:用药杀树。

【原文】用药杀树。【解释】用毒药杀死树木。【分析】一草一木,都是造物者所呈现的生机。春秋时代的高柴,对于正在成长的树木,都不忍心去折损,孔子因此非常称赞他。佛说:‘树木年岁久了,大..

蚁王报德

蚁王报德(出自《古史谈苑》)【原文】吴富阳董昭之,过钱塘江,见一蚁走于水中芦上,欲救之人舟,舟中皆不可。乃以绳系芦于舟,蚁得至岸。夜梦乌衣人谢曰,吾是蚁王,不慎堕江,蒙君济拔,后有..

太上感应篇​:埋蛊厌人。

【原文】埋蛊厌人。【解释】暗中下蛊来毒害人,用毒药来杀害草木。【分析】按照《玄都律》说:‘过失满二千七百件,称为一害,他的家里就会出觋男巫女。但是生为觋男巫女,过去世已经是造作罪业..

我的人生经历

很早就想在这个网站上写点什么,但却一次次地把键盘的按键封住。但是今天,我必须要写点了。 于是乎思想的洪流便被冲破,残留的记忆把我带到了幼儿和童年的时代。那是一个多么开心的时代呀。充..

复杨真居士书(节录)

寿康宝鉴增录:复杨真居士书(节录)观汝书,知汝之罪,上通于天。然此罪之源,乃由汝父母于小时一味骄惯,不加教训,待其恶性已成,方自悔恨。于子无益,于己有损。此世间一切人之通病。今为汝..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