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金刚经》无所住心的修持方法 内容:   巨轮据说六祖惠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处,听诵《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豁然开悟。 应无所住或无所住心四字,的确为般若法门的精髓、纲要。 《金刚经》中类似这样的法语还很多。 诸如: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非法,非非法。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无实无虚等等,可以说都是无所住心的同义语。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 ? 行者又怎样才能修达这样的境界 ? 佛陀在经中作了详细的说明,反复地咐嘱。 若不仔细阅读,很容易忽略过去;甚至会使我们误入歧途,滑到邪路上去,不得正果。 这里仅就个人修学的体会,说明如下,供同修参考,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第一、应生无所住心:应生无所住心,亦即离一切诸相的心态。 首先是我相。 我们静坐修持时,要空掉自我之身心。 于己不居,即无我相。 其次,要空掉我这一概念的上属外延人相。 因为我是人中的一分子,我虽空了,(甚至死掉了)不等于没有人了。 所以,行人进一步要空掉人相。 再次,宇宙间一切事物皆因缘和合而生,有情、无情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出来的,总称为众生。 人只是诸众生中之一,严格地说,人还只是有情众生之一。 众生的外延比人更大。 所以空掉人相还不够,还要空掉众生相。 包括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 最后,空掉我、人、众生之后,有形的色相可以说都没有了,但行人脑子里还有一个成佛的观念,追求永恒的解脱。 这也应丢掉,即无寿者相。 执着于佛、道,就成不了佛,证不了道;忘掉了佛、离开了道,方是真佛、真道。 做到了无四相,才叫无所住心。 经上讲的离一切诸相指这四种相。 人们常说不着六尘,不住四相。 其实四相中包括了六尘 ( 色声香味触法 ) 。 第二,修大乘正宗发菩提心:《金刚经》十分强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要求善男子善女人,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金刚经》所开示的无住法门,有个大前提,即发普度众生的大慈大悲心愿。 灭度一切众生已,然后再空掉我人众生寿者诸相。 立不立这一菩提大愿这是佛法与魔法的分水岭。 是我们修行的方向与目的, 是修行的正宗和根本。 我国古代老子也讲无为,庄子也讲坐忘。 但他们都没有佛陀讲的发菩提大愿的前提。 所以他们的成就按佛家的说法最多止于四罗汉果。 有些民间附佛外道,也懂得修空无,知道不断地去执着心,可他们真正的出发点是为了个人的眼前小利,或替家人消灾解厄;甚是为了贪图人间之享乐。 所以,他们有的可以得点小小福报,贪欲甚者会成为魔王眷属,堕入歧途。 什么叫发菩提心、菩提愿? 发愿救度一切众生,救度一切众生已,而实无众生得度者,称作发菩提心。 即既应普度,又不执着。 不执着普度众生之功德,不执着于众生,也不执着于自我。 所度、能度二者皆忘。 《毗婆娑论》云:发菩提心法,乃是诸佛之父,诸佛之母,诸佛之眼。 常修此法,功德不可思议。 《华严经》云:忘是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 可见,没有菩提愿、大悲心这一前提,去修无所住心,是很危险的。 第三,除断灭见:修无所住心,如果把无住理解为断灭,则又堕于顽空,沦为枯定。 在中道上叫偏于损益边。 因为,一般人的意识中,空的概念,是缘有而起的。 比如包包里有书,把书拿出来,就空了。 从而建立起一个空字的概念。 当然这个空不是真实的空。 它依有而立,是有所待的。 真正的空,连空的概念也要除掉。 《法华经》上讲,舍利弗从佛修学多年,以为一切法悉皆空寂。 有一次,他对世尊汇报自己的认识,说无念、无为、无作。 世尊批评道:须知,空亦非空,得道不虚,则为已得。 舍利弗这才如梦初醒,才知道守住一个空字过日子,如同执着于有一样,仍然是在黑暗之中。 《金刚经》的无所住心,是既破色,又破空。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无实无虚。 认为一切都空了,什么都没有了的断灭见,仍然属于边见,不是般若实相。 执着于断灭见,空魔入腹,这种人认为活得没一点意思,十分悲观,容易走上自绝的道路。 此即所谓枯禅枯禅是没有乐趣的禅。 第四,得成于忍:修无所住心,离一切诸相,进入般若理体,一真法界,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一个人即使修炼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入静时都少不了意念的活动。 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逐步地由粗到细,再由极细微以至于无。 经云: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南怀瑾先生云:作圣全功,只此一句。 一个人没有漫长时间甚至终生的静修功夫,是很难达到绝对清净境界的。 苏轼《花影》诗云:重重迭迭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教太阳收拾去,却被明月送将来。 天目礼禅师云:不汝还兮复是谁 ? 残红落满钓鱼矶。 日斜风动无人扫,燕子衔将水际飞。 又佚名诗一首云: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 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 以上三组诗句,描述了诗人在静坐修无住心初期那种妄念纷纭,欲罢不能的情景。 所以,达摩祖师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如果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勤修苦炼的精神是不行的。 故祖师们云:信乃入道之门,忍为守道之终。 如何克服修无所住心中的颠倒妄想? 《圆觉经》云:离四病则知清净。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作他观名为邪观。 四念指作、止、任、灭四有相念。 妄念未起不作。 妄念已生,既不任其自流,也不强迫观念,硬性制止,亦不生断灭见。 对待妄念的办法,本人认为:①可以采取善意的自我劝慰,即暗示法。 ②通过缘起法,析色入空。 ③利用音像导引的诱导法。 行者选用一法,反复数次,自可进入能所双忘的无意识态即无所住心态。 摘自《普陀山佛教》2000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23-06-15 17:49:46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6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