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庄子耳语》夕阳讲解016-转世的安排.重复的挑战.心斋的意境 内容: 今天是《庄子》,我们接着上一次讲到的地方开始。 《庄子》的这一段: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 何其无特操与? ”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 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 吾待蛇蚹蜩翼邪? 恶识所以然? 恶识所以不然? ” 好,我们先讲第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实际上非常非常重要,它极为重要。 它的主人公是影子和微阴,影子显然已经是一个附属品了,是真人的一个附属品,而微阴是影子的附属品。 这个微阴就问影子:“你一会走,一会坐,一会站,你怎么没有自己独立的操守呢? 你怎么一直跟着别人,别人走你就走,别人坐你就坐,别人站你就站。 ”影子也觉得奇怪,它说:“我难道是有所依凭吗? 我难道是跟随着别人才做出这样的行为吗? 我难道像蛇的鳞片或者蝉的翅膀吗? 我是因为什么缘故会这样呢? 还是因为别的缘故而这样呢? ”它的回答全部是疑问句,它没有给予答案。 你有没有发现这一段故事跟你的人生很像呢? 你有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你就是那个影子,你发现没有? 而那个微阴是谁呢? 微阴正是你脑子里的那个声音,你有没有发现? 有一天,你的脑子里有一个声音对你说:“难道我是有命运的吗? 我是被命运主宰的吗? 难道有一个看不见的命运在主宰我吗? ”你回顾你的三十年,你回顾你的四十年、五十年、一生,你忽然有一个感觉,你是被动的! 你忽然有一个感觉,你不是自己的主人! 你好像被某一个无形的浪潮推动着。 庄子非常得聪明,他用一个隐喻的方式,他告诉你,你其实是一个影子。 而这个影子在问老天爷,当这个影子的微阴,也就是你的思想,突然间有一天在反思的时候,你的思想在问:“难道我真的有所依凭吗? 我是跟着某一个别的力量在行走、在坐、在站吗? ”这个影子也觉得奇怪:我为什么有的时候会站,有的时候会坐,有的时候会这样,有的时候会那样? 我几乎是不由自主的。 而你有没有发现,你真的是不由自主的! 几乎每一个人回顾他以往人生的时候,他都会由衷地感叹自己是不由自主的。 那些老人们开始感叹大潮弄人,命运在捉弄人,你只是跟着命运的潮流在向前奔流。 有一场伟大的运动带领着你,来到了,你只是参与其中,而且是被动的参与其中——你不得不参与其中。 有一个人出现在你的生活当中,你也只是被动的参与其中,你不得不面对他,你不得不解决你们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你进入一家公司,然后你碰到了这么一个上司,他令你咬牙切齿,然后你说:“我不干了,我辞职! ”然后你找到了另一家公司,忽然你发现你的同事令你咬牙切齿,然后你再次辞职。 你终于谨慎地找到了一家相对满意的公司,然后你碰到了一个女朋友,你忽然发现她令你咬牙切齿。 同样的人一次次出现在你的生活里,他们几乎是被安排的,你几乎不敢相信那是一个偶然。 为什么? 为什么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这样的? 而不是你的命运才是这样? 如果你认为只有你的命运是这样的,你就太天真了。 你可以问问你的父母、你身边的朋友、你所有认识的人,你可以问遍每一个人,你会发现每一个的命运都是这样! 真令人奇怪! 真令人惊讶! 然后你开始窃窃私语,你觉得是不是有一个东西在左右你,是不是有命运或者某种无法言喻的看不见的力量在安排,这就是那个影子跟它的微阴作的对话。 到底谁在安排那个影子? 谁让它一次次的坐下又站起来? 到底是谁? 庄子那么的聪明,他没有用别的比喻,他用的比喻是影子。 “影子”意味着它一定是你真人的化现,它不是别人。 如果你觉得有一个天上的神,有一个如来,有一个天地,或者有一个命运,有一个跟你无关的人,在左右着你,那你就错了。 别人没有功夫来左右你的命运,他们很忙,老天爷很忙,每一个人都很忙。 所以庄子他用的这个比喻极其得巧妙,他用的是“影子”。 而那个“影子”没有发现那个“真人”在哪里,它始终没有发现那个“真人”到底在哪里,它看不到他。 “影子”总是在身体的后面,它看不到自己的身体,这就是每一个人的情况。 你就是一个“影子”,而你看不到主宰你的到底是谁。 你知道主宰你的到底是谁吗? 你知道你的命运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巧合? 为什么你总是碰到一样的人? 那个人只是换一种形式、换一个面貌、换一个载体,出现在你的生活当中。 为什么你的命运是有周期性的,每过几年就会有同样的人出现在你的生活当中? 而这一切被称作“你的命运”,这一切被误认为是“命运主宰了你”,是你的前世主宰了你,是某个神主宰了你——但不是,绝对不是! 否则,庄子就不可能用这样一个比喻——用“影子”来比喻。 这个比喻意味着那个主人不是别人,那个“影子”的主人其实是他真正的自己。 你可以把这个自己称为你的“大我”,你可以把这个自己称为你的“本我”或者“灵魂”。 转世的安排. 实际上每一个人在投胎的那个瞬间,他的灵魂就设定了一些功课和挑战。 这个在西方占星学里面有非常明确的说法:并不是星星决定了你。 你如果了解西方占星学,你会发现占星学里面提到,并不是上天的星星决定了你,而是你选择了那些星星。 也就是你选择了你在等待,你等待那些星位来到一个匹配的方向上的时候——你进入转世。 所以,为什么有的人转世会很快,而有的人转世相当的慢,甚至用了几百年,因为他必须等待那些星位完全匹配他灵魂的需要。 他需要那些挑战,他必须等待。 而星星的运动是有时间周期的,你不能让它这个片刻在这儿,那个片刻就在那儿,它在旋转,它需要时间。 所以,那个灵魂必须等待,等待那个星星各种相位达到确定的点——正好是他需要的时候——他来了。 那些功课是在他转世以前早就设定好的。 你如果有穿透前世的记忆,你会发现一个人临终以后,他会在一秒钟内回溯整个一生,一秒钟! 这种回溯是体验式的,他重新体验了一生的七八十年,而不是用回忆。 他甚至体验了当时骂别人或被别人骂的时候那种感觉,他完美地体验它,重新体验,而且是以双方的角度来体验。 如果你在活着的时候,你枪杀了别人,而你临终的时候,你将重新体验这个经验。 这次,你将体验两者,你将体验你自己开枪的那个瞬间,你也将体验那个被你枪杀者子弹打入他身体的那个瞬间,他死亡的那一刻——痛苦的那个瞬间——你也将会体验到。 所以,一个人死后的那一秒钟,他的体验是双向的,这种双向是为了弥补你对对立面体验的缺失。 所以,当有人死亡以后,他在中阴里一秒钟体验他整个一生的各种经验——悲欢离合,甚至是双向的经验,他开始获得理解,他不仅理解了当时开枪的那个瞬间你的愤怒或者恐惧,他也理解了被打中的那个人那一瞬间的所有感觉,并且理解他。 这种理解带来了灵魂上的领悟,而这种领悟将会带来你转世当中所有境遇的一个决定。 出于这种理解,你内在的“大我”将会决定在转世当中,你要面对如何的挑战。 你的“大我”并不是另一个人,而是你本人,也就是你本人开始决定你的下一世将会经验一个被枪杀的角色,以完美的、以肉身的方式来体验它。 因为以灵魂的方式来体验它依然是不够的,所以,你的“大我”就会决定以肉身的方式、以平衡的方式来体验它。 所以那些挑战,在你上一世临终以后,体验全程的生命以后,就开始规划和决定了。 当一个灵魂进入转世以前,所有的规划,关于下一生命运的规划基本已经成型了。 但你要理解的是,那个规划不是细则,它并不是像我刚才讲的你必须体验某一个人对你开一枪,不是这样的,那个规划是大致的情境和一个大的方向,它不是细则。 这就是为什么庄子的这个比喻如此的巧妙,因为在执行你的灵魂规划的时候,当你已经转世进入肉体——你出生了,这个身体是谁? 这个身体就是庄子比喻里的那个“影子”。 你,也就是现在的你,你的肉身对于你灵魂来说,它就是一个影子。 因为真正决定你的,是你内在这个高我——你的灵魂。 它大致规划了你整个命运当中将会遇到怎样的挑战、怎样的事件、怎样的人,而那些事件跟人并不是固定的。 它并没有安排一个具体的人必须来到你面前,或一个具体的事件必须来到你面前,它只是安排一个具体的类型必须来到你面前。 所以为什么你总是碰到同样类型的人,你甩开了这个人,然后一年以后你碰到另一个人,他跟你前面认识的这个人很像,同样的人会一再来到你的面前。 命运并不是说必须精确到,就必须是这个人来到你面前,不是的,它可以是同样类型的人,并不必要是同一个人。 重复的挑战然后,这个影子就开始说了:“我有什么办法不要碰见它呢? 我讨厌它,我能不要再碰见它吗? ”但你办不到! 因为决定你碰见它的,正是你本人的灵魂——你的真我。 这是给你的挑战和学习。 因为你曾经在上一世或在某一世,你碰到同样的人或者碰到同样的情形,你并没有毕业,你并没有完美的结束它或者完美的成功。 并不是有一个神在决定你必须再碰到它,而是你自己的灵魂、你的本我,就在你这一生的当中让你再一次碰到相同的情形。 它用所有差不多类型的人,推动他们来到你的生活当中,来到你的现实当中。 所以当你逃避了第一个人,很快,第二个人就会出现,弥补这个空缺;当你逃避了第二个人,第三个人又会弥补这个空缺;直到你能真正的面对它。 为什么有的人就可以面对它,而你不能呢? 因为你没有学会。 为什么有的人对另一个人来说就是克星呢? 而这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来说完全不构成任何障碍? 他为什么只能克到你,而克不到别人? 因为你不知道怎么面对它,所以他会回来,直到你学会面对他。 有人问:我怎么面对他? 你怎么面对他,就是你的自由。 也就是说,灵魂只安排了你的功课、你大致的方向,但是你会如何完成这个功课,是你的自由。 所以影子依然有它的自由。 虽然本我要它站它必须站,要它坐它必须坐,它逃不了这个站和坐,大的方向逃不了。 但,当它坐下来、当它站起来的时候,它可以喃喃自语。 影子也有影子的自由意志存在,虽然它的自由意志不是绝对的。 这就好像命运给了你一条道路、某个方向,每个人都有他的命运,有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道路。 但是你在走这条路的时候,你有许多方式来选择,你可以跑着过去,你可以倒立着过去,你可以慢慢地散步过去,你可以打开每一个房门看一看,你可以一边玩一边过去,你可以跟路过的每一个人打招呼,或者你可以漠视路过的每一个人。 你怎样完成这一段路,是你的自由,你甚至可以拒绝面对这些挑战。 当然,当你拒绝的时候,这些挑战会在你的下一世继续来到。 直到你有一天,你以你的方式面对他,你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它一定不是一个固定的方式。 所以,当你问你该怎么面对的时候,没有标准答案。 你肯定可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面对它,直到你觉得它不再是你的一个困扰,直到你觉得它就是这样,仅仅是这样,你已经了解了,你已经完全清楚的了解了,而且随着你的了解,你的怨恨转成了原谅。 你并不需要说我要给你一个伟大的拥抱、一个大大的拥抱,这才是所谓的放下,不是的。 也许你仅仅是心里面说:“OK,没问题,就这样吧! ”你就结束了它。 所以并不需要像新时代那么夸张,说我必须对我怨恨的人给一个伟大的拥抱,给一个充满热情的、亲爱的拥抱,没必要这样。 你在你的心中放下它,那就是真的放下。 凯西的公案里面,有这么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有一个妇女,她到凯西这里来通灵。 她通灵的原因没有别的,她一生当中有好几次婚姻,每次婚姻都不幸福。 而究其原因,只是因为一个人。 她年轻的时候爱上了一个非常风流倜傥的男人,而这个男人从来都没有想娶她,一次次地欺骗她,但是她死心塌地地要跟着他。 最终这个男人消失了,不知道到哪去了,然后她进入她的第一次婚姻,她另外找了一个她不爱的人结婚了。 当然婚姻很难幸福,她离婚了。 紧接着,她有了第二段婚姻,有了第三段婚姻,每一次婚姻都不幸福,而且她生了很多的孩子。 在她第三次婚姻当中,那个男人又回来了,她没有离婚。 显然她的第三次婚姻也是很不幸的,她不爱她的丈夫。 而她对这个男人依然充满了迷恋。 当这个男人出现在她的面前的时候,她无法克制地迷恋他。 她到凯西处寻求帮助,她说:她无法克制对这个男人的激情,她该怎么办? 《凯西通灵》非常精彩,提到了她的前一世。 凯西说,你跟他在前一世就是恋人,你跟他在前一世的模式跟现在一模一样,这令人惊讶。 他在前一世也是风流的人,他一次次地抛弃你,你一次次地迷恋上他。 显然,你在你的前一世并没有完成这个功课,所以,他又来了,他在你16岁的时候又来了,你16岁的时候又不可救药地爱上了他,以至于到你四五十岁的时候,经历第三次婚姻的时候,他又出现了,而你依然不可救药地爱上了他,这就是你的功课。 你现在如何面对呢? 据说,这个女人后来约这个男人在咖啡馆见面了。 男人长得非常英俊潇洒。 这个女士在凯西那里回忆说:当我见到他的时候,我的心依然那么地颤抖,我依然爱他,内心深处依然爱他。 但是,我保持了理智的成分,我对他说,请他离开。 因为我已进入了第三段婚姻,希望他不要来干扰我的生活。 当然,对这个男人来说是无所谓的事,你如果愿意,我们就好;你不愿意也无所谓(他有很多的女人)。 她终于在她的这一生,战胜了这个诱惑。 凯西曾经讲过,他们的这个挑战不止前生,甚至来自好几生,最早来自于古埃及的那一生。 她在古埃及的时候,就认识这个男人,就被他迷惑。 她用了那么多次的生命,试图战胜这个诱惑,都没有成功,直到这一次,她终于战胜了这个情感的诱惑。 她彻底结束了这段关系后,再次到凯西那儿通灵,凯西赞美了她,她完成了多生以来的一个巨大功课。 这就是你的功课,当你没有完成它的时候,它会一世接着一世的来。 它对你来说总是煎熬的、总是难以面对的。 当你身处其中的时候,你总是觉得左边也不是、右边也不是,你无法抉择。 只有当你真正地产生了智慧,那个抉择忽然就到来了。 当你回过头看的时候,你会觉得其实很轻松,并没有那么难。 你会觉得内在有某种东西忽然间成熟了,你获得了某种内在的满足。 你忽然知道,不仅对于他,以至于以后你对任何一个这样类型的人,你都能够面对了。 这不仅仅是关于这个男人,其实是关于所有这样类型的人。 你会有能力面对所有这样类型的世界,然后,忽然你就发现,命运的安排是如此的巧妙,它极大地帮助了你,非常大地推动了你。 但在这个里面并不存在苦行的倾向,并不是说命运必须要以苦行的方式来磨砺你,要以吃苦耐劳的方式磨砺你,不是这样的。 各种各样的命运、各种各样的生活,你在你每天的生活里,都在面对早已被安排的各种各样的挑战。 也许一个佛教徒或者一个灵修的人,并没有一个生意场上的生意人来的更灵性。 我在以前的公开课里也讲过类似的话。 你会发现,在社会上的那些受过磨砺的人,他们内在的品质实际上比一个宗教徒更高,有很多这样的人,比如坐了很多年牢、种植脐橙的褚时健等等类似的人。 这就意味着,实际上最终的灵性或者最终的真理,注定回到生活,注定没有形式,注定不需要外衣,生活本身就是上帝的安排。 他跟吃素、跟戒律、跟咒语、甚至跟打不打坐都没有关系,他只跟你的心有关。 你的心如何在一世世的人生当中,在每一次的生活当中,能够面对它。 今天下午我刚刚看过一个微信,关于顶果仁波切的一个微信,他说真正的修行没有别的,只有一件事——心的超越。 你的心是否能在每一场挑战当中超越它,这就是真正的修行。 顶果仁波切讲的特别好。 我们来看庄子的第二个寓言。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 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好,第二个故事是引申了。 你就是那个蝴蝶,有一天当你离开肉身以后,你忽然发现你其实是庄周,你忽然来到了你的大我、你的本我、你的庄周里面,你忽然发现你一世世的身体都是幻化的蝴蝶,那是一个梦。 你的这一生是被设计的一个梦,不是别人设计,就是你的庄周——你的本我,你的庄周就是你的本我,是他为你设计好的一个梦,一个美丽的经验。 然后有一天你终于醒了,这只蝴蝶终于醒了,它再一次回到庄周,这就是物我交合与变化。 生活以这样的方式让一个人变得越来越智慧、越来越聪明。 当你从这一生当中吸取了经验,吸取了教训,你变的聪明以后,你的下一生,你的庄周会给你安排更进一步的挑战和体验。 也许五世、十世、十五世以后,你会发现,你的人格有了显著的成长,完全不一样了,那个幼稚的小孩儿已经变成了一个少年,那个少年已经变成了一个睿智的成年,直到有一天,所有可能的漏洞都消失了。 《易经》里面曾经说过,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你知道吗? 《楞严经》里说到,所有圣人的阶位五十四位,再加上一个凡夫位,正好是五十五位。 所以有一天你会毕业,经过五十五个阶段,因为你来自天和地,你来自石头、木头、植物、海洋生物、两栖生物、哺乳动物、猿类、人类,这意味着你身上有所有这些植物、动物、鱼类、哺乳类、猿类、人类的所有优点和缺点,你囊括了整个天地五十五个数的所有优缺点在里面,阴性和阳性,而迟早有一天,你将弥补所有的五十五个阶段,这五十五个阶段迟早会填满,所有的五十五个阶段里面属于阴性的东西迟早会被转化为阳性。 在道家里面提到一个“至人”的说法。 他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人,比如说你和我,在座的诸位,在道家的、在庄子的观点里还不是真正的人,因为你身上起码有百分之五十的东西属于动物,你有动物所有的弱点和缺点,你有猪的贪婪,你有豹子的野蛮凶残,你有羚羊一样强的性欲,因为你曾经做过所有的这些动物。 所有这些动物的成分都在你的身上。 当你渐渐的成长,通过所有类型的生活和挑战,你终于渐渐渐渐地弥补了这些身上属于动物的成分,直到有一天,你摒除了所有那些动物的倾向,你才是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 这也就是庄子提到的一个“至人”——他是一个真正的人类,他不再有动物的气氛,他是一个人了,他是一个真正的人。 而这些阶段将会缓慢地上升。 《华严经》提到,最初是初信地,经过十个阶段,你进入初住;再经过十个阶段,你进入十行位;再经过十个阶段,你进入十回响位;再经过十个阶段,你才进入初地。 到初地为止,才可以算的上是真正的圣人,你不仅是一个人类了。 初住是一个人类,是一个真正的人了,你没有性欲,没有那些属于动物的倾向。 而当你到了初地,你不仅是一个人,你已经是一个圣人了。 所以那个阶段非常得漫长。 这也意味着人的成长是非常可观的——你有可能的成长,你可以达到的成长是非常可观的,非常非常可观,这也意味着人类有巨大的成长潜力。 南传的初果只相当于初信地,只相当于圆教初信地,四果相当于七信地,初住还没有到。 初住完全没有动物性,到七信地已经完全没有性欲了——性欲全消,基本上是一个人了。 有性的存在意味着你还有动物的东西。 实际上,我觉得道家的东西与佛家的东西是完全相应的,而且是完全匹配的。 好,这就是庄子第二个寓言故事。 我们再来看第三个故事——《人世间》。 颜回见仲尼,请行。 曰:“奚之? ”曰:“将之卫。 ”曰:“奚为焉? ”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 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 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仲尼曰:“! 若殆往而刑耳! 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 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 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 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 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 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为人菑夫? 且苟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 若唯无诏,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 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 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你去卫国,等于是要表露你的道德情操多么的高尚,要去教导他,这实际上是一种凶器。 一个人虽然德行淳厚、诚实笃守,未必能和对方声气相投。 你好像德行很厚,但人家并不买你的账。 一个人虽然不争名声,未必得到广泛理解。 勉强把仁义规范的言辞述说于暴君,就好比用别人的丑行来显示自己的美德一样。 这就是老子曾经警告孔子的。 有一次,孔子去见老子的时候讲了一些话,临走的时候,孔子就请老子留个赠言。 老子别的没说,说了一句话“智者几近于死”。 他说一个聪明的人啊离死很近,为什么? “好发人之私也”。 他非常善于看穿别人的弱点,而且去说,他不仅看穿它,而且说它,叫“好发人之私也”。 这种人啊,死得很快,他好像很聪明,好像你卫王不好,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我一定要来纠正你,这种人死得很快。 所以孔子的意思就是,你这样去,等于是用你的美德来显示他的丑陋,你没有给他台阶下,你让他自觉难堪,他就会愤怒,这种做法可以说是害人。 害人的人一定会被人所害,所以你恐怕会遭到别人的伤害! 卫王肯定会杀了你。 况且,假如说,卫君好贤能而讨厌恶人,那么,哪还用等你去呢? 你真去了卫国,也只能不向卫君谏言,否则你一谏言,他马上抓住你的把柄跟你辩论,马上弄得你眼花缭乱、洋相百出、自顾不暇、颜面扫地,以至于只能够被迫地俯就,认同他的行为。 这就叫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就叫错上加错。 孔子这个批评非常犀利。 你一次依顺了他,以后就次次依顺他没完没了,假如你不次次顺从他,你想谏言,偶尔谏言,那么你一定会死在他的面前。 “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 是好名者也。 这个叫不识时务,认为自己有很高的道德,所以我可以来教导你帮助你,这个叫很不识时务。 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戳;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 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 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 虽然,若必有以也,尝以语我来! ”孔子讲的这段话真的非常非常厉害,太高明了。 像颜回这样的一个人,他自认为有道有德,所以要去帮助那些无道无德的昏君,谁知道只不过去送死而已,并不会对这个世界有任何的帮助。 那么孔子就问颜回你怎么看呢,你有什么说法呢? 颜回曰:“端而虚,勉而一。 则可乎? ”曰:“恶,恶可! 夫以阳为充孔扬,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违,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与其心,名之曰日渐之德不成,而况大德乎! 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其庸讵可乎! ”“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 内直者,与天为徒。 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 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 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 外曲者,与人之为徒也。 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 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 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其言虽教,讁之实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 若然者,虽直而不病,是之谓与古为徒。 若是则可乎? ”仲尼曰:“恶,恶可! 大多政法而不谍,虽固亦无罪。 虽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 犹师心者也。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 ”仲尼曰:“斋,吾将语若! 有心而为之,其易邪? 易之者,暤天不宜。 ”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 如此,则可以为斋乎? ”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回曰:“敢问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 可谓虚乎? ”夫子曰:“尽矣。 吾语若! 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 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 绝迹易,无行地难。 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 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 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 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 ”颜回说:“我以外表的端庄内心的虚豁,勤奋努力终始如一,这样可以吗? ”孔子说:“这怎么可以呢! 卫君暴烈盛气露于言表,喜怒无常,人们都不敢丝毫违背他,而他也借由人们的压抑来放纵他的欲望。 这真可以说每日用道德来感化都不会有成效,何况用大德来劝导呢? 他必将固守己见而不会有丝毫改变,表面赞同但内心却不会对自己的言行作出反省,你的想法怎么可能行得通呢? ”颜回说:“那我就内心坚持纯正外表曲就,这样总可以了吧? ”孔子说:“这怎么可以呢,即使这样也不过如此,怎么能感化他呢? 你实在是太执着于自己内心的成见了。 ”颜回说:“那我就没有办法了,冒昧请求老师教一个方法。 ”我想起来《圣经》里耶稣讲的一句话,他说:“不要把珍珠丢到猪的面前。 ”颜回的做法实际上就是把一颗珍珠丢到猪的面前,你以为那个猪会看重你这颗珍珠吗? 不会的。 他看不顺眼就把你宰了,就把你杀了,他根本就不当你是个珍珠。 耶稣也讲过同样的话,而且他讲这个话也是批评他当时的门徒,所以看来门徒都差不多,都会有同样的思想,就认为自己很清高,要去教化圣君,实际上是送死去了。 心斋的意境怎么办呢? 孔子说:“好,你要这样办,斋戒清心,我将告诉你! ”颜回说:“我家里穷啊,没有酒没有浆、不吃肉已经几个月了,我这样可以算斋戒了吧? ”孔子说:“这只是祭祀前的所谓斋戒,不是‘心斋’。 ”“那什么是‘心斋’? ”孔子说:“你必须摒除杂念,专一心思,不用耳朵去听用心去领悟,不用心去领悟用凝寂虚无的意境去感应! 只有用凝寂虚无的心才是虚弱柔顺而能应待万物的,虚无空明的心才叫‘心斋’。 ”颜回说:“当我禀受了‘心斋’,我便顿时感觉不到曾经真实的颜回了。 这可以叫做真实的虚无空明的境界吗? ”孔子说:“你对‘心斋’的理解十分透彻啊。 ”这个里面就有一个要点了,什么要点? 颜回说:当我进入凝神虚无的境界我就感受不到那个真实的颜回了,这才是真正的心斋。 这意味着他已经放下了那个影子,你现在一直认同你的这个肉身是你,其实它是影子而已。 当你回到这个虚无空寂的境界,你忽然发现这个肉身仅仅是个影子,他不是你。 你现在回到了你灵魂的真实状态,你内在的那个源头实际上是虚无空寂的,当你来到这个虚无空寂的状态的时候你才能领会什么是你的命运。 所有的人都领会不了他的命运是什么,他只能靠猜,靠算命,想知道他的未来是什么。 但根本不需要算命,也不需要猜。 当你心斋,你回到那个虚无空寂的状态,你回到不再认同你肉身这个影子的状态,忽然,你就达到了你的大我——你的灵魂的深处。 你忽然能够在虚无的状态下感应万物,感应到所有的一切,包括你的方向。 所以孔子赞叹颜回达到对心斋的理解十分透彻。 孔子说:“看一看那空旷的环宇,空明的心境顿时独存精白,而什么都不复存在。 ”当你达到了这个空旷的环宇,心境独存精白,精是指它是纯粹的,白是指它是光明的。 你的心达到了禅宗讲的“灵光独耀, 迥脱根尘”的境界,独立而又光明的境界,那是一个空虚、空旷、辽阔、浩瀚的境界,那里什么都不存在,而它却是一切吉祥之事都凝聚的地方,所有的吉祥的地方、吉祥的事都从这个境界里出来。 倘若你能够这样,那么鬼神都将会来归附,何况是人呢;倘若你这样,那么万物都将会来归附,何况是人呢。 所以当你处于这个灵虚寂静的境界,那么也就不需要去卫国感化什么卫王了。 所有的万物应该来的自然会来,不来的你也用不着去感召他,不要把珍珠丢到猪的面前。 来的人都是该来的,连鬼神都会来。 所有该来的都会来,你并不需要去说我要到外面拿个大喇叭,我要去感召世界,没有必要这样做。 这一段特别的精彩,尤其是孔子最后的这一段,所谓的“心斋”。 当你“心斋”了,即使鬼神都会来归附你。 一旦一个人达到了这个虚灵辽阔的境界,即使鬼神都会来归附你,这是孔子、包括道家、庄子、老子这些古人都讲过的话,它是一种内在的德。 你一旦有了这个内在的德,整个世界都会来,你也用不着到什么卫国去了。 这就是孔子教颜回的方法。 好,我们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谢谢大家! 发布时间:2023-06-15 12:04:45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6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