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王骧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述义 内容: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 述义王骧陆居士著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 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 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 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外,是个人,就免不了自身的烦恼痛苦。 其原因,总是执取名相,认虚妄的当作真实,无非以执我为本,诤论为用,发生世上一切的颠倒。 而金刚经用处,正是去我执的无上法门。 在社会上的广大妙用,虽说十世百世,也说不尽的。 譬如医院的医生医药医法,是没有穷尽的。 要世上一个病人也没有了,医药就用不着了。 佛法正是如此。 佛法的五明,一是因明,是说一切辩证法,分别邪正真伪的理,是论理学。 二是内明,明自家心宗佛性,专讲人生内在的学问。 这两门,是自己的功夫。 三是医方明,发明医理方术,救人病苦。 四是工巧明,明一切工艺技术,如声光化电算术各科等类。 这两门是方便世用的,人事上不可废的。 第五是声明,要把前四明的理智发扬开来,要靠语言文字来通达流传,是为声明。 五明通了,世法才尽。 世法尽了,即是佛法。 五明中,内明是根本,所谓根本智,是体。 其余四明是后得智,是用。 你想人在社会上,这五明,能缺那一明呢? 现在世人不明佛法的真理,笼统说是迷信,岂不可痛。 但实在不能怪他们,一则佛门对外介绍的方法太少了;二则佛经义太深奥,不容易懂;三则人人忙于衣食住,无暇及此;四则盲从,一听说是迷信,就不好意思去学,怕人说是落伍;五则佛法宣传的信用太坏,世人但见坏处,不见好处,就是知道一点的人,也认为不急之务,可不必学它。 不知人在康健时,看医药,真是不急之务,非到真正病苦时,不知道着急求医。 但如一个地方,从无医院、也无药房,到了临时急病,还来得及吗? 我人不能听其自然,明知自力不足,苟有一分力量,可以贡献社会,不致害群众的事业,自当尽力帮助,用出无畏布施的精神来,先把金刚般若经的义理,用白话来介绍。 小之可以解除人事闷苦,大之可以悟见自性成佛。 果人人能通达无我无人的平等至理,才知佛法实在不是迷信,不是消极,是为救世的大用,可以立个真正社会共荣的基础,那就尽了我人的天职了。 又此书不但述金刚经的义理,还要把人生痛苦的根源,贪恶的习性,一一述出来。 因世人不明社会共存的原理,只知自私自利,结果私也不成,利亦不得,只有受苦份罢了。 金刚经上说,不但对人要度他成佛,连胎卵湿化四生,都要度他成佛。 还要自己不立这个功德见,自以为了不得,是讲到无我的极则了。 虽人生一时或做不到,但先得有此心愿,具此精神,那就无事不可努力前进了。 所以这书名为金刚经白话述义,实是社会学进行法门,开一条人人共进的道路,人人得心地光明,消灭了尔虞我诈的恐怖,表明佛法于世用的重要。 又为便利读诵起见,改为白话体。 又借用同仁研究金刚经的机会,编立这本讲义。 至于经义深远,也不过述其万一,未尽的地方,还在各人自悟自得,非语言文字所可揭示的了。 我们今日读金刚经,先当明白究竟为了何事,经与社会上、人生上,又有什么用处。 但这个道理,世人很少明白,大都是求福报,求消灾免劫。 而稍明佛理的人,才知读经可以见性成佛。 是的,但如何谓之见性,读经又如何能见性成佛,经又如何读法,亦全不去研究它。 更有人说,见性成佛是菩萨的事,不是凡夫可以做到的。 不知菩萨是生出来就是菩萨呢,还是由凡夫修成的呢? 既是凡夫无望,那你读经做什么? 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具有佛性,可以成佛,这个浅近的理,人人都知道的,你为什么要甘心没出息,自暴自弃,还要阻止人家发大心,造此恶业,岂不可怪。 从来读经的人千千万万,解释经义的又不知多少,但知道受持的却很少很少。 受持就是照经上去行,行是心行,心行才是真实受持,自己得受用,方有用处。 即如经题是波罗密,是说到彼岸。 你试想想,你是不是在此岸? 但又如何叫做此岸呢? 倘真明白了此岸的苦厄,方有出离的决心。 然世人未尝不知自心苦厄,只因不明正理,再加依赖习性,不图自了,但求人救,是以求佛求法求僧,离题更远了。 佛在华严会上,特许大心凡夫,此人虽未成菩萨,还在凡夫地位,但心量已大,是个法器,可以成就的。 人有四种德性:一、不甘自弃,决信自己可以成佛无疑。 二、平等慈视众生,皆可成佛,故能不轻后学。 三、魄力胆量胜人,日后承当力大。 四、不易受法缚,心量又活泼,除习气容易。 有此四德,所以称大心。 不是人人都能发大心的,有肯不肯的分别,肯发大心的人,都因夙世多种善根,此生更容易了。 读经先得明白本经的立场,金刚般若经是佛第四期说法,在般若部,中国已译的只六百卷当中的一部份,专明般若的体用。 般若是梵文,华言大智慧,但不是智慧两个字可以尽其义的。 当云通达世间法,出世间法,圆融无碍,恰到好处,不执取于法的大智慧,是般若义。 金刚是表般若的体,由体起用,解决一切苦厄,是波罗密,就是用。 能够明白金刚般若的体,起随缘应世的用,这个人就算是佛。 倘一时尚做不到,但能够信心不逆,闻佛所说,已能不惊不怖不畏,甚为希有,此人已是大乘最上乘的地位。 所以此经名曰金刚般若波罗密。 如来为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 但佛是平等慈视众生的,不是专对大乘人教授,无论何人,只要是大乘根性,就有成就的资格,所谓根性的显发就是人的意境。 圣凡的体,是不二的,圣凡的意境,却不同的,有人天的意境,有菩萨的意境,有佛的意境。 你看经文里许多于意云何,就是引入意境去领会。 这部经是说最上乘人的意境,是果位人的意境。 不同这个意境的人,非但不懂其义,就是对他讲,也不能受持读诵,何况为人解说。 因为他的根性是乐小法的,小法就是被自己的情见所惑,执著在我相,不能发大心的。 所以经中说来说去,只要人去四相,要去四相先去我相,去就是勿执取,明悟这个我本是空,我身不是我,我心也不是我;身相心相,虽暂时似有,毕竟非实。 因为非实,故云无实,因为暂有,故云无虚,只是缘生的,所以是空。 你执取了有,固然不是,执取了空,也不是,即执取个非有非空,却也是执,也还不是。 但明白这是个义,义即是法,即是名,根本都是空性。 因为世上一切一切,都不过是个假义、假法、假名,我权立了一个假心,用来一时假用罢了。 因为世上假人事,是不能废的,不许断灭的,只要你明白了不作真,不上当,修一切善法。 善是善巧方便,能用善巧方便的法应付一切,那般若的妙用活用,就起来了。 所以着不得一点相,先成个大自在的意境。 能大自在的人,自己受用,即是功德。 施之于人,即是大功德。 推广开来,即是无量无边功德,即是荷担如来无上菩提的大事业。 所以有功于世道人心的,功德不可称量。 社会上的一切人事,本此建立,就转娑婆为极乐了。 这是本经的立场,要首先明白的。 次说金刚经的妙用,在表面上,处处讲般若无住的妙用,骨子里却点出金刚不动的性体。 说体,是无形的;说相,是无相的;说用,是无住的。 说无形的,是暗指人人同具的佛性,虽不可见,却是实有,湛寂圆明,所以叫做实相。 实相者,即是非相。 就是说非同有相的相,是不可眼见的,但处处表现的如胎卵湿化的身相、动作相、语言相、文字相,连所受的福德相,心中缘起的善恶思想种种妄相,全从这实相里幻出。 外形似乎变化不尽,但实相本体性,是不动不变的,所以叫做福德性,有形的是福德相。 初步的功行,先破四相,粗的是四相,细的是四见,四相四见,把实相蒙住了,所以不见。 譬如水被波浪所迷糊了,就此不见,但水终究没有增损,波浪一息,水自见了。 所以经中再三要破一切相。 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是真相,即见如来了。 如来是指实相性体,见了实相,即同诸佛。 修行人到了亲见实相之后,自然明白,了知一切一切,都从实相里幻出;一切处一切处,都不离我的实相。 尽虚空,遍法界,无非是我的实相,我的佛性,我的妙用,我的大身。 更知道人人如是,佛亦如是,尽虚空,遍法界,无非是人人的实相,人人的佛性,人人的妙用,人人的大身,不分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一是平等,包罗万象。 此心廓然,无圣无凡,无人无我,我与众生,众生与我,一体性空,无彼无此,无冤无亲。 何以故,一切同体,无生无灭,所以叫做大身。 这是真见实相的人,此便是佛的意境,从般若中慧见的,不是世人情见分别所得的。 金刚经破四相是初步的入手方法,再深入去,不取法相,不离法相,就是不住于法,是破四见的功行。 此心不被境转,不被法缚,微细微细处,并不受佛缚,不受经缚,不受功德心所缚,只一无住,便缚不住了。 因为晓得一切法,一切见,总是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但不取有为,也不离有为。 譬如走路,步步踏着砖走过去,步步不离砖,但总不曾带走一块砖去。 如是行云流水,应付世上的事,只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要再添什么道理,反又迷了。 所以说不生法相,这才是如如不动。 如如是活泼泼的妙用,不动是未尝离了金刚性体,这是深的般若波罗密多。 所以须菩提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所以许可了他,说如是如是。 般若妙用,只是在一切处著不得一点,一著就落住了。 如上面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两句,细细研究,说离一切相即佛,有六个字,就够了,但何以上句要加个诸字呢? 是言连离的相也要离去,不许著一点。 诸字,连离相也在内的。 下一句又加上名诸两个字,恐人又执取了佛,又受了佛缚,要使你知道佛亦性空,不过是个假名,没有实体,切莫上当,自生法相。 全经中往往有三句,如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 佛说,是不得已而说,不是佛的执有;即非,是言本来性空,不是要你取著;是名,是因为不可断灭了去,一切原不过是个名而已。 你想世界上一切一切,哪一处哪一点,能离了名字? 总是个名在那里布弄,世上千千万万的我见我执,人事纷纭,都是自上名的当。 明明说是名,明明虚幻不实,但愚人总跳不出这圈子去,因此苦无尽期。 佛要我们深悟般若无住的妙用,把所有一切一切,如世间法出世法,轻轻用是名两个字,一刀斩却,直截痛快,一了百了,前不落空,中不落有,后不断灭,如鸟飞空中,虽有来去诸相,却无迹可觅。 这是金刚般若经的妙用,世人能用在人事上,就无一事不圆满了。 讲到般若,是说心的灵用,绝无定法,不可测知。 你用意识去分别它,就不见了。 正如龙戏大海,翻腾飞舞,没有你捉摸处。 所以解释经文,也无定法,要忽前忽后,忽有忽空,使对方心先放大了,如东方虚空,可思量否?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否? 心同十方虚空的广大无著,才可以入无住的意境。 次将此心打杀空了,无我无人,连最大的功德心也没有,如度尽无量气容无边众生,都入了无余涅 ,就是成了佛。 我心中若无其事,因我与众生,无不性空。 再次,明白我心众生心,根本是不可得,处处空灵,般若的机用始开,开了灵机,那实相自然而见。 所以读般若经,不同余书,切不可咬文嚼字,在字音上、字句多少上和四句偈上打算,反使灵机窒碍了。 四句偈,是说一行,梵文无行,总成四句,就说有一行也够了,只要你通达其义,能够活用活参,随时随句,可以玩味,得其神妙。 经要多读,文句熟了,熟了之后,不拘何句,触机即发,听讲时,点到哪一句,忽然明悟,这才是真受用。 倘不解义理,如同嚼蜡,一无滋味,又有何用? 所以一面读,一面要明解经中义趣,那就近了。 近是近于世用了。 每日试验,用在人事上,久久不觉同化,妙用自然而启。 般若妙机,以前世种植善根,今生自会启发,心无所执,心自灵活,不同凡见,自然入圣。 这全是般若的功行,切不可看轻了他。 发布时间:2023-06-14 18:31:57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6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