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金刚经正解 内容: 金刚经正解剩闲居士 龚穊彩  注莲舫居士 扈正智  校○法会因由分第一(法者,即大乘法也。 会者,佛与诸弟子共会于祇园也。 因,始也。 由,行也。 行必有所,始此法会者,乃作经之因由也。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注﹞如是者,指此经所言之法也。 我,集经者自谓,即阿难也。 言如是之法,我亲从佛闻之。 一时者,师弟会遇说此般若之时。 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名曰佛。 此指释迦,为一曰教主也。 舍卫国,梵语舍卫,此云闻物。 即波斯匿王之国。 祇树,王之太子名祇陀,此云战胜。 生时适值战胜,因以为名,树是祇陀所施。 给孤独园者,王之宰臣名须达多(一作孥),常在此园赈济孤独。 达多原是外道,因在护弥长者家,闻佛说法,心生敬心,欲得胜地请佛住。 思太子有园,方广八十顷,空旷清净,堪为福地。 往白太子,太子戏曰:「若布金满园,吾当与之。」达多如其言。 太子亦不爱金,将金共立精舍,请佛说法。 比丘,梵语;华言乞士。 谓上乞法于佛,以明己之真性;下乞食于人,以为世人种福。 即今之僧也。 大比丘,乃得道之深者,天人所共恭敬,非小德故;内外教典无不博通,非寡解故。 盖佛将说真空无上妙理,必得道之深者方能请问领悟也。 千二百五十人,皆佛所化度弟子常随听法者。 俱,皆在也。 尔时,彼时也。 世尊,举世之人所尊敬也。 食时,乞食时,非受食时。 乞食当辰巳,受食当午时也。 著衣,著僧伽黎,即二十五条之大衣。 制像水田,见生福故。 佛制入王城聚落,应著此衣,犹今之搭戒衣也。 持钵,持四天王所献之钵。 (过去维卫佛钵,入涅槃后,供龙王宫中。 释迦成道,龙王送至海水上,四天王取以奉佛。 此是绀琉璃钵,乞食时持之。 )次第乞,平等行乞,不分贫富贵贱也。 本处,即祇园也。 饭食讫,此饭字作餐字解,指受食时。 言讫,毕也。 洗足,西域行露足,故以水涤去尘垢。 已,完也。 敷,布也。 布列高座而坐,即今之止静打坐,将说法也。 ﹝讲﹞阿难记而言曰:如是经之所言,乃我亲从佛闻之。 佛说此经时,在舍卫国给孤独园中,与得道之大比丘及相随听法之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同处焉。 尔时,世尊于日当辰巳,可以乞食之时,著僧伽黎大衣,持绀琉璃钵。 园在城外,入舍卫城中,次第行乞,不越贫以从富,不舍贱以从贵,大慈平等,无有选择。 乞食既已,还归园中。 当午受食,饭食事毕,将入禅定,于是收入衣钵,使心无系累。 洗足以洁其身。 乃布座而坐,说法之因由起矣。 ○善现起请分第二(分为二节。 善现,须菩提之别名。 当世尊趺坐之时,正弟子请益之候。 故身起恭敬而请问也。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 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 云何降伏其心?」】﹝注﹞时,须菩提起问之时。 众弟子中惟德尊而年高者,谓之长老。 须菩提一名善现,又称空生。 尊者初生时,其家一空。 相师占之,唯善唯吉。 故名善吉。 偏,半也,袒,露也。 所著之衣,半露其右肩。 东土以袒为慢,西方以袒为敬。 表请无上正觉之法,以身担荷也。 右膝著地,右是正道,左是邪道。 亦表请正法,从实依归,卑礼承受也。 合掌恭敬,东土以拱手为恭,西方以合掌为敬。 两手相合,肃恭而身不懈,一心专注,诚敬而容不息也。 白,启问。 须菩提向佛启问而言。 已上七句,皆集经者叙说也。 希有,言旷劫难逢,千界一佛,世所希有,赞佛之词。 如来,佛之通称。 犹华言圣人。 如而不生,来而不灭,即真性之体用以立名也。 护,爱护;念,存念;付,付授;嘱,嘱告。 菩萨本云菩提萨埵,略其文而便于称,故云菩萨。 菩提,华言觉悟;萨埵,华言有情。 觉有情者,众生多有情欲而不能觉,惟菩萨在众生有情之中,自能觉悟而不染,又能觉有情众生而化导之也。 诸菩萨,诸众也,指凡学于如来者。 阿,谓无;耨多罗,谓上;三,谓正;藐,谓等;菩提,谓觉;谓无上正等正觉,即指真心言也。 此心包含太虚,孰得而上之,故云无上。 然上自诸佛,下至蠢动,此心正相平等,故云正等。 其觉圆明普照,无偏无亏,故云正觉。 云何,犹如何,请佛言之词;应,当也;住,止也;降伏者,制御之谓也。 ﹝讲﹞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自己座位起身,整顿威仪,袒其右肩,以示不敢背乎师,屈其右膝,以示不敢左乎道,合掌以示其归依,恭敬以示其严肃,而启白于佛,以伸问辞。 先称赞曰,举世所少有者,我世尊也。 又曰,如来起慈悲心,善能卫护眷念此会中之众菩萨,使之信受;善能以此佛法付委嘱托此会中之众菩萨,而使之奉行。 又问曰,世尊!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学道之初,发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云何为当常住而使之不退转;至于妄心一起,当以何道降伏而使之不惑乱我真心也。 【佛言:「善哉,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注﹞重言善哉,赞叹之词。 谛,审也,仔细听也。 应,当也。 「如是」二句,一云说在下二分,此但引起,而使审听之词,是看得太虚,止知照下者。 有以为顶上文,谓即此便可以住,即此便可以降伏,即指发菩提心为印可之词,是看得太实,止知承上者。 窃以「如是」二字,虚中带实,上承发菩提心来;实中尚虚,下照度生布施去。 方是语脉。 夫照下引起,人所易晓,顶上处不可说得太尽,有碍下文也。 唯,应辞。 然者,然其使己谛听之言。 有以为如儒书曾子之「唯」一贯者,看得太深也。 愿心所期,乐心喜好,欲心思得,谓心期、喜好、思得闻住降之详也。 ﹝讲﹞佛因须菩提请问,妙称佛心,故重言善哉善哉以叹美之。 遂顺须菩提之言而云,汝以如来善护念、善付嘱,此善发我未发之言,汝当详审而听,吾当为汝说此应住降伏之道。 人之菩提觉心,虽本来固有,然物欲陷溺,攻取日众,最难发起者。 若善男、善女既发此心,当如是安住,如是降伏其妄心。 须菩提即因佛言,又称世尊,弟子愿欲闻其说也。 ○大乘正宗分第三(大乘者,言非小乘也。 佛法有大乘、小乘,如儒家大学、小学。 菩萨用此大乘法化导众生,犹车之载物,运量有甚大也。 宗者,心之所主;正者,言正而非邪也。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 须菩提!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注﹞诸菩萨摩诃萨,佛呼在会之众也。 摩诃,大也。 大觉有情,即能救度人者。 如是,指下文所告也。 众生者,谓凡有生之类,上自诸天,下至人物。 众生虽多,约有九种。 若,如也。 卵胎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也。 我者,对众之称。 代度生菩萨设为自任之词,非佛自谓也。 皆,尽也。 令,使也。 入者,入于其中。 无余,外更无有余大。 涅槃,一切修行者之所依归,盖指本来清净真空心境也。 灭,消灭;灭尽一切愚痴烦恼。 度,化度;度脱生死苦海。 菩萨心平等,普愿与一切众生同入无余涅槃也。 量,限量。 数,数目。 边,边岸。 无量、无数、无边,总之极言其多也。 相者,形迹;执著此形迹,心不虚空,滞而不化,谓之有也。 我相者,认四大以为己有而成我相;人相对我而言;众生相,则凡有生者皆是;寿者,利长生不灭有悠久之义。 ﹝讲﹞佛告须菩提说,诸大菩萨以妄心欲其降,而使真心安住者,果何道以致之? 凡人一身,悉皆五阴六识遮蔽我之真性,故与一切众生交接,感我妄心时难降伏。 何以见之? 有性易轻举飞扬浮动,或由躯壳而名卵生者;有识常流转习气深重,或由胞衣而名胎生者;有心随邪见沉沦不省,或感湿气而名湿生者;有情逐景趣迁流起幻,或随变化而名化生者;有执相修因著色见者,名为有色;有寂守空顽,著无色见者,名为无色;有滞诸闻见,系念染著者,名为有想;有绝念不起,致虚守寂者,名为无想;有起生灭见,落有无两头机者,名非有想非无想。 凡此九类众生,迷真逐妄,种性不同,相因性起,妄心建立,随类受生。 若天若人若物,虚空等神,阴魔等鬼,沉溺世趣,流转生死,下自欲界,上至诸天,轮回六道,难入涅槃者也。 以妄感妄,动我妄心,起分别见,致难降伏。 今我即发平等正觉心,则众生本心与我心无二,皆令消融其烦恼,点化其染著,觉妄悟真,破愚痴见,息无明火,入于清净无为涅槃妙境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限量、无计数、无边际一切众生,岂真有众生使入涅槃而灭度之哉! 盖众生原有此菩提心,只为迷而不悟,遂生种种妄相。 今令心地一朝豁然开朗,种性悉化,顿见本性空寂。 是乃自性自度,本来无此众生,何得而灭度之? 夫实无有众生得灭度者。 此何以故? 盖自性本空,无有我人众生寿者之形迹,是为无上菩提心,方是大菩萨;若或有此四相,则于前一切众生,妄为分别,心生邪见,起诸烦恼,安得皆令灭度以至涅槃哉! 即非菩萨地位中人矣。 ○妙行无住分第四(分为二节。 妙行谓修无上正觉精妙之行;无住者,不拘泥执著精妙之行,本无住著也。 )【「复次,须菩提!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注﹞复,还也;次,再也。 还再与须菩提言,叙经者之词也。 宗注:次,坐次也。 须菩提先于座起,跪而请问,至是使还坐而告之。 复次二字,佛言也。 须菩提,呼而告之也。 亦通,录为旁参。 于法之法,[既/木]指佛法言;触法之法,属意分别思想,皆是。 布,普也;施,舍也。 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 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为六入。 触者,来加于身,如饱暖安逸者,妙触也;劳痛饥寒者,苦触也。 法者,即意之所举,计校分别是非之类。 当于义理者,善法也;动于情欲者,恶法也。 住者,即住于根尘而执著不化也。 不住布施,如以色施人,而不存施色之心;声香等亦然。 ﹝讲﹞佛再与须菩提说,菩萨于一切所行之法,当无所执著,即行于布施。 言以色布施,不著于色;声香味触法皆然。 盖凡夫贪著,借布施种福,此为住相布施,著在物上;菩萨行施,了达本空,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施,无留滞执著。 应,当也。 菩萨行施,理当如是也。 【「须菩提! 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何以故?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 于意云何? 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 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须菩提! 菩萨但应如所教住。】﹝注﹞相即六根六尘之相。 福德乃性中之福德。 佛恐人疑不住相则落顽空,故言福德以唤醒之。 福德无量,福报亦无量。 佛止言福德者,菩萨但修福,不望福报也。 不可思量,言其广大,不可以心思度量其多少也。 于意云何? 言汝意中作何理会也。 四维,四隅也;如东南方、西北方之类。 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总谓十方。 虚空者,太虚之中,无有纤毫隔碍,荡然空明,非心思可能量度。 佛以福德不可思量,故举十方虚空为喻。 虚空岂可思,是故须菩提皆言不也。 语毕而呼世尊者,敬之至也。 虚空而该以十方者,是虚空之全体,即非顽空也。 如是指上文虚空也。 ﹝讲﹞佛又呼须菩提而言,菩萨自当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 若学道的菩萨,不泥著色声香味触法之根尘以为布施,则喜舍心空,圆满其福德,量等虚空,岂人心之思可得而测度忖量哉! 又问须菩提,于汝意中自谓如何,如东方虚空,可以心思度量不? 须菩提答云,不可思量。 更问,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须菩提亦答云不可思量。 盖大莫大于虚空,非人之所测度。 佛又明说,无住相布施之福德,亦如虚空之不可以思量也。 既而,佛又呼而告之,诸菩萨之学道者,不必别处更求应住之下落,但当依我所教于汝无住相布施之法,便就此止,应用存养之间,湛若十方虚空,无所住而住可也。 ○如理实见分第五(分为二节。 凡人之形色,皆属虚妄,非真实也。 所见非真见也。 惟此如如之理,乃人本性,是为真实不以目见,而以心见;不求相见,而求理见,是为实见也。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 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注﹞此如来谓真性佛,湛然常住,本无生灭,无相之可见者也。 身谓色身,相谓诸相。 即非身相,谓色身与诸相皆非真实也。 ﹝讲﹞佛语须菩提曰:我谓学道菩萨如所教住,而无所别求者,盖以如来不可以形迹求也。 于汝之意云何? 可以有形之色相即见如来不耶? 须菩提解其意,乃答曰:不也,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故不可以身相见之,盖如来所说身相,不过形体假合之末耳,岂可谓之实有身相而见真如来哉! 故曰即非身相也。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注﹞谓之诸相,不止身相,凡法相、非法相皆在其中,而心不执著,则见诸相非相。 此如来,指法身也。 ﹝讲﹞佛告须菩提曰:夫如来既不可以相求,可见世间凡有形相者,皆是假合的,不是本有真实的。 虽有形相,亦虚妄耳。 汝若能见一切诸相便识破非真实本相,自无执相迷真之失,即能回光返照,见法身真性如来随处显现矣。 ○正信希有分第六(分为二节。 学道以信为本,大乘法无住无相乃是正宗;闻之而不疑惧,故为正信。 此人不可多得,故为希有。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 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注﹞白,告也;颇,略也。 章,章分;句,句读;实信,真实信心也。 如是言说章句,指上三四五分之辞,与无住行施、无相见佛之说。 后五百岁者,大集经云:有五个五百岁:初五百岁解脱坚固,第二禅定坚固,第三多闻坚固,第四塔寺坚固,第五斗诤坚固。 经云后五百岁,指末法斗诤之时,亦有持戒修福之人。 持戒者,诸恶莫作,修福者,众善奉行。 根者,有生长之义。 一念生净信,专一其念而无染著,是名净信也。 福德兼慧而言,世间所享者福报,信此经者名福德,言有福又有德也。 ﹝讲﹞须菩提深信佛所言说,恐后之人闻法不能信受。 乃白佛言,世尊所说皆大乘正宗之教,菩萨未有不信受而奉行者;但大凡众生,颇有得闻如是不住行施、真空无相之言说章句,果能实信之不也? 佛告须菩提,汝莫轻视众生,作此生实信不之说。 盖不住真空妙理,人心所固有,但为六尘四相所蔽,而昧之耳。 必有大根器的善人,自能信任其道。 即至如来灭后,到后五百岁之时,断有持戒修福之善人,能于此经中之一章一句,信之于心,以为真实语。 当知此人之善根培植甚厚,岂止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此善根哉,已于无量千万佛所中,凡世间一切利物济人之事,无不行之而种诸善根,发生得此实信心来,非浅根人所能得也。 若有此善根之人,得闻此经之章句,乃至一念之中,净而不乱,信而不疑。 此净信心者,如来尽能证明而知之,尽能摄受而见之,是诸信心者,虽名为众生,其净信所得福德,受用不尽,岂有限量哉!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则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注﹞第一何以故,言净信福德在无相;第二何以故,言所以无相之故;第三何以故,侗人云疑衍。 此释生信得福之故。 该乎生、法二空。 无四相,生空也;无法相、无非法相,法空也。 我人众生寿者,尽天地间之相不出乎此。 非法者,无法也,沦于顽空。 取犹执也,心取相者,此中不化,未悟无相之理,而欲执相以求,是有外障,故云即著四相。 法相虽非色相之比,然一有所取,亦不悟真空体,而起内障,故亦云即著。 非法原不离相,况执之乎。 著四相者,即非菩萨。 故必无取无著,方合真空。 所以不应取之故,如来常有如筏之喻也。 ﹝讲﹞佛言是诸众生何故得如此之福德,彼一念生净信。 其实善根纯熟,能合真空无相之理,无复有我人众生寿者之四相,亦无有执著此经之章句,落于有见,而为法相;亦无有不思去探讨其言,沉空守寂,落于无见,而为非法相也。 不著有无两边,复其真空之性,诸相尽捐,心无染著,所以净信此经而福德无量。 佛又反言之,此何以故也? 假使是诸众生,若心不空,取有形相,即为牵著我人众生寿者之形迹矣,岂能使心性空明,随机感应乎? 此人之所易晓也。 至于我说无法相者,以本空真体,不在言语文字之间,若取法相,就是与前执著四相之心一般。 至于非法,则无相矣。 我亦谓无非法相者,盖真性中诸法显现,无容一毫染著,原不相碍,若取非法相,谓之无记空、断灭见,此心不化,与前著四相,又何异焉? 是故法与非法两头见,至须截断,不能执为有而取法,亦不应执为无而取非法。 以此不应取之义,亦有原故。 如来尝谓,汝等学道比丘,当知我说此法,皆因汝有四相,不能了悟真空,超登彼岸;是以假此法,令汝度脱生死苦海耳。 汝若既见本心,证涅槃乐,即我所说之法,亦当不用。 犹如编竹成筏,渡人过水,到岸则不须筏矣。 夫法尚当舍去,何况著无,非法又安用执取为哉! ○无得无说分第七(无上菩提之理,本来无相,当体空寂,无物可得,无言可说也。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何以故?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注﹞耶者,疑辞,亦诘问辞也。 菩提心是如来本性,亦人之所同具,岂自外而独得,有待言而显哉。 定者,泥于一处而不通也。 非法则不有,非非法则不无,非有非无乃极至之理也。 所以以字承上来,皆以以字用也。 无为法即是无上菩提之别名,乃自然觉性,不假人为者也。 或云有为法,世间法也;无为法,出世间法也。 要之,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则有为亦本于无为,分个有无,所谓差别也。 世人多以无为二字认作灰心稿形,一无所为,此真愚见也。 得道浅者为贤,得道深者为圣。 指现成者言差别不同也。 又参差分别也。 (按,差别,差字有二音,一初牙切,音叉;一初宜切,音雌。 考古本注,原读作叉,不同也。 后有读雌者,参差也。 就贤圣浅深说,当作参差;就有为无为说,当作不同。 然不同中具有参差,义则二,音皆可通读,不必拘也。 )﹝讲﹞前章既云不应取法,当如筏喻。 犹恐须菩提未透彻,故又设问曰:汝之意云何? 如来无上菩提法,果有所求而得之于己耶? 抑以此法有所说而教之人耶? 须菩提云:如我心中悟佛所说之义,则知无上正等正觉之法,亦强名耳! 求之了不可得,本无定有之法。 实此名也,即如来所说,但为觉悟众生随机设教,不得已而有言;亦无定有之法,如来可据而说也。 如来之法,无定名,亦无定说者,其故何也? 盖如来所说者,无上菩提法也,可以心悟,而不可以相取;一有取心,则驰于外求。 可以心传,而不可以言授;一有言说,则泥于文辞,皆不可也。 是法也,若执以为法,微妙莫测,有而不有,法何所在? 非法也,若执以为非法,随感即应,无而不无,何在非法? 又非非法也,而谓可以定名定说欤。 所以然者何也,法本于无,惟无故妙也,此一切贤圣虽先后远近之不同,皆不能外无以为法,但所见有浅深,作用有随机而差别不同耳。 ○依法出生分第八(法者,即此经之法,指般若波罗蜜多言。 依者,不违之谓。 诸佛一切妙法,尽依此法出生也。 )【「须菩提! 于意云何? 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何以故?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何以故? 须菩提! 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须菩提!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注﹞三千大千世界者,世为迁流,界为方位界限。 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为界。 三千大千,统言一大世界,形容其多也。 布施,广布舍施也。 七宝者,金银琉璃珊瑚玛瑙珍珠玻璃也。 宁为犹可为,乃计其多而故问之辞。 四句偈,诸解不一,或指经中二偈,或指无我相四句。 须知佛止说偈,不专执一金刚经,乃大藏经之要。 劝人受持四句偈,或显实相,或明妙法。 又经中之要,执一废余,便失经意。 此经自始至终,总谈真空无相妙理,人能体会此旨,一卷中精功成文者,何处不有? 偈者,发言成句也。 四句偈,而曰乃至,曰等者,自多至少之意,不止四句为偈也。 要活看,乃至字等字余详广录。 ﹝讲﹞须菩提固知无相之理,但不知得无量之福。 佛将以此持经功德开示学人,故先设言呼须菩提而告之:设有人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之七宝用以布施,此人所获福德多乎不乎? 须菩提会意,答云,人以七宝布施,宝丰福胜,其福德甚多,诚如世尊之言也。 何以故? 是福乃有相之施,于性中真空无相之理全不相关,初非性中自然之福德也,所以如来说福德多耳。 盖是假合,故见其多也。 佛言,若有人于此经中之言,直下承受而不忘;拳拳奉持而不厌。 乃至由博而约,于四句偈等,为人解说其义,则是自利利他,不特觉一己之性,并觉众人之性,将见人己兼成。 所获之福,胜于彼之七宝布施多矣。 然所以胜彼者,此何以故也? 盖般若真空无相之理,是诸佛之本性;一切诸佛之多,及诸佛无上菩提之法,皆自此经流出。 求其直指全体,未有若此经之明且尽者。 佛又恐人泥于佛法,又呼须菩提而晓之曰,所谓佛法者,本来无有,不过假此开悟众生,使之言下见性,乃名为佛法也。 故曰,即非佛法。 随扫以显般若真空耳。 ○一相无相分第九(一相者,谓修行四果,各有一相也。 其实功有次第,而无为则一;果虽深浅不同,而总不可萌有得之心。 当深造以悟入无相,盖须陀洹等皆是假名,究竟本来一相亦无。 )【「须菩提! 于意云何? 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 于意云何? 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 于意云何? 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 于意云何? 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世尊! 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 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世尊! 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注﹞梵语须陀洹,此云入流,入圣人流也;而无所入者,不著入流之相也。 我者,指须陀洹等言。 梵语斯陀含,此云一往来。 谓前念起妄,后念即止;前念有著,后念即离。 妄念往来于心中,往则妄念止时,而又或一来,本性未能寂灭故也。 梵语阿那含,此云不来。 不来欲界,亦名出欲,外无欲境,内无欲心,谓已断欲界思惑也。 梵语阿罗汉,此云离欲。 其心已证无为之体,诸漏已尽,自无生灭。 果,如树之结果,谓到此地位。 道者,得无相之理,非徒果也。 又须陀洹果者,烦恼不生,决定不入地狱异类,是名初果;如果之初生者也。 斯陀含果者,色身只一次往来天上人间,如果之方硕者也。 阿那含果者,欲习永尽,决定不来欲界受生,如果之将熟者也。 阿罗汉心境俱空,内外常寂,法实无有,岂作得道念,如果之已熟者也。 梵语三昧,此云正定,亦云正觉。 乐,受也。 梵语阿兰那,此云无诤。 萌于心曰念,见于事曰行,谓其无人我见而不起诤行也。 实无所行者,本性空寂,随缘赴感,而实无行之之心也。 ﹝讲﹞佛问须菩提曰,须陀洹作个念头,自谓我必得此果不? 须菩提知其不然,乃曰,须陀洹不萌得果之心,何也,盖彼已超乎凡见,心趋无相之理,得与圣人之流,而无所入于圣域之想;惟克制其欲,不入六尘境界。 须陀洹之所以得名者,其在是欤! 佛又问曰,斯陀含作个念头,自谓我必得此果不? 须菩提即不然之,云,斯陀含心已造到至静之地,但目睹诸境,未能不动此心,还有一生一灭,而无第二生灭。 前念方著,后念即觉。 不久于人欲,虽往来于人间天上,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也。 是斯陀含之所由名欤! 佛又问曰,阿那含作个念头,自谓我必得此果不? 须菩提即不然之,云,阿那含心空,欲念已断尘界思惑,外不见有可欲之境,不来欲界受生,名为不来矣! 夫曰不来,是此心尚未融化,犹有强制之劳,而其实无不来之迹,盖不惟六根清浮,且见得六尘本空,此已造到佳境矣,非阿那含之谓乎! 佛又问曰,阿罗汉作个念头,自谓我得这个道不? 须菩提知其不然,即不之曰,阿罗汉亦是假名。 佛法本空,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也。 设若阿罗汉作得道之念,是所得心犹未除,即著我人等四相矣,岂足称阿罗汉哉! 须菩提又拈出平日所得佛说而证之曰,世尊! 佛昔日曾说我须菩提,一念不生,诸法无诤,得此三昧。 诸弟子中许我为第一。 必定是我脱尽人欲,方许我为离欲阿罗汉。 世尊虽许我为离欲阿罗汉,我则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又恐大众不知去所得心,故呼世尊,详言曰,我若作此念,而必欲得阿罗汉道,则又生一妄想,安得六欲顿空,世尊即不于大弟子中,说我须菩提是好乐寂静之人,有是无诤之行也。 以须菩提外虽有所行,而中实无有所行之心,方才名我须菩提为乐阿兰那行也。 ○庄严净土分第十(分为三节。 庄严者,盛饰也;净土者,清净世界,即佛国土也,此在境上说。 心地清净,成就庄严,心地不清,去佛土远。 诸菩萨于自性中湛然清净,心无系累,自有庄严境界,此在心上说。 佛土由心建立故。 菩萨事心下事土,成就庄严心,而土自无不净。 兼此三义,方全。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 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世尊! 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注﹞如来,佛自谓。 昔,前也。 然灯佛即定光佛,其佛生时,身光如灯,故名然灯。 乃释迦佛授记之师。 有所得,谓有所得之法也。 ﹝讲﹞佛以诸菩萨虽闻四果俱无所得之言,而有得心未除,犹疑佛法非无,执于有法可住。 故告须菩提曰,于汝意中云何? 我当初于然灯佛处闻法听受,成无上道果,然有得于本师之法不? 须菩提答曰,不也,世尊! 如来虽在本师处听法,不过自悟自修,因师开导,成就无上菩提,其实何曾有法可得,以为秘授师传也。 【「须菩提! 于意云何? 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 何以故? 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注﹞庄严以境言。 庄,端正装饰也;严,齐整谨饰也。 以心言,真性不乱曰庄,邪妄不入曰严。 佛土,以境言,谓佛世界;以心言,指本来心地。 谓之佛土者,佛心不失本来能全心地;犹之儒家言道归之圣人耳。 五行,土居中央,出生万物;心居中道,出生万法。 故以土喻心。 又一世界中,必有一佛设化,故世界亦云佛土。 即非者,遣扫之词;是名者,权立之义。 或曰,即非无二解,是名有两义。 一曰虚有是名耳,一曰乃所以名也。 宜随文会之。 剩闲曰:即非、是名,义相呼应。 经中用此文法甚多,皆是遣扫、权立义。 用即非者,从虚有,是名单用。 是名者,从来所以名金经,以破相显真为宗,遣扫权立,是为正义。 解经者有以即非为指实相。 如即非身相,谓非身相,乃真相也。 是从即字逗断,将非字连下作转指义。 是名,作乃所以名。 解经中作是解者亦甚多,是即非亦有二义也。 细体经文,是遣扫为当。 盖即非是破相,破相正以显真,妙在不明言。 先德云:使人自领会,方亲切耳。 解为转指者,用意太深,说似微妙,反掩经义。 盖指明道破,如同嚼蜡。 下文重重征诘,皆不必矣。 须知相即无相,直至一合理相分,方明从前皆是遣扫,未曾点破也。 诸菩萨,指修行者;言摩诃萨,广大之称。 应,当也。 如是二字,指下文所言无所住者;不住著在一处,执滞不化也。 ﹝讲﹞佛问须菩提曰,法既无得,于汝意中毕竟云何? 我思菩萨所住之处,谓之佛土菩萨。 于佛土,果有意作善缘福业,必期相好庄严不耶? 须菩提深解佛旨,据理以答曰,如谓菩萨庄严佛土者,其说不然也。 世尊! 此何以故? 盖菩萨庄严佛土,不在外貌形迹间也。 若以七宝宫殿,五采栋宇之类,始为庄严佛土;幻成庄严不实,即非庄严,是虚名为庄严耳! 菩萨岂著意庄严佛土哉! 佛以须菩提能领佛旨,随顺其词,而语之,是故须菩提,菩萨庄严,既不在于外饰,则当内求于心。 夫心本清净也,知诱物化而心不清净矣! 乃既知佛法无所得,又知庄严非庄严,此无取无著清净心也。 诸学道菩萨,当如是,湛然常虚而不染,寂然常定而不淆,以生清净心。 不当住在形色上生心,亦不当住在声香味触法上生心。 一有所住,便为六尘所缚,妄念旋起,不能清净矣。 须知清净心,妙圆周遍,不泥方所,本无所住也。 当于无所住处而生其心。 如明镜当前,物来悉照,物去即空。 自然心地清净,不拘方所,斯真庄严也。 若佛土世界庄严,皆是假果假说幻相耳,何足计哉! 【「须菩提! 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 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 何以故? 佛说非身,是名大身。」】﹝注﹞须弥山王者,以此山在四天下之中,为山之极大者,故名山王。 谓在众山之中而为王者也。 高广三百三十六万里,日月绕山而行,以为昼夜。 由此而分四面为四天下,其上有三十三天,可谓至大矣。 以此喻人身之大,不过假说其词,如七宝满三千大千之类。 ﹝讲﹞佛呼须菩提语之曰,譬如有人焉,其身如须弥山王,汝意中云何? 可以为大不耶? 须菩提深悟佛旨,答言,身如须弥山王,诚大矣;然此大身,何以有是大也? 若以色相身言,宁有是大。 佛所说者,非色相之身,是乃名为大身也。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无为法也,福胜。 言修无为之法,其福胜于河沙世界之七宝布施也。 盖持经功德,人己俱利,不假施为,此无为之福,比他有相布施之福为尤胜矣。 )【「须菩提! 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 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 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注﹞西土有河,名曰恒河,从阿耨池东流出,周回四十里。 佛多在此说法,故取以为喻。 弟子所习见,使易晓耳。 沙等恒河,倒装文法,谓恒河如沙之多也。 ﹝讲﹞佛以众人所易见者先设问须菩提,世间物数莫不有多寡,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其数难量;设使恒河之数如沙等,于汝意所云如何? 是诸恒河中之沙数,宁为多不? 须菩提答言,甚多。 复呼世尊言,但诸如沙等之恒河,尚且多而无尽数,何况河中之沙,其为数也,又安有尽哉! 佛谓须菩提,我今以真实之言告汝,若有善男、善女,以七宝至重之物,充满尔所谓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用以布施与人,所得之福果,为多不? 须菩提即以甚多答之。 而又呼世尊以证之,意以如此布施得福,岂有不多之理,但不知世尊以为何如耳? 佛告须菩提曰,汝以七宝布施者,所得之福,遂为多耶。 若有善男、善女,于此经中,乃至四句偈等,信受于心会其义,坚持于心存其理,则是内见真性,已不为业识所迷;又能为他人解说,使听受之能亦信而不疑,持而不失。 心地开朗,有悟明真性之渐;久之善根皆熟,可脱轮回,成无上道。 则人己兼益,其福即无为福也。 所受福德,视彼七宝布施者,真胜多矣。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正教即无为法,以此为教,是为正教。 佛以菩提法立教,皆是尽性至命之理,正大无邪之论。 人能尊崇而敬重之,明心见性,了悟真空,为受持正教,天人皆生敬重。 )【「复次,须菩提! 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须菩提! 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注﹞随说者,不论前后,心无分别,任所在处,不拘凡圣,见人即随机化导而说是经也。 当知此处者,谓说经之处。 天者,天道,如四天王之类;人者,人道,即世间之人;阿修罗,神道,此云非天。 以其果报最胜者,邻次诸天虽近,享天福而行非天道也。 (修罗有胎卵湿化四种,化生者,能摄持世界势力无畏,与梵王帝释及四天王争权。 此类嗔性最重,然却能为佛护法。 胎生者,属人趣;卵生者,属鬼趣;湿生者,属畜生趣。 大概以嗔恨心重,托生神道而果报不同耳。 )六道中不言地狱、饿鬼、畜生者,以三种为业识昏迷,苦报障重,不知经理也。 塔者,藏舍利之地;庙者,设法像之所。 皆世人敬佛之地。 对文曰读,背文曰诵。 学居师后曰弟,解从师生曰子,或云以父兄之礼事其师,故名弟子。 ﹝讲﹞佛复谓须菩提云,有人随说是经,或半部,或一章,乃至最少如四句偈等。 因文显义,令诸听者除迷妄心,悟真空理。 当知此说经之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以华香缨络幢幡宝盖恭敬供养,如佛之塔庙,殷勤瞻礼也。 夫随说者,非全经也,而感动天人等恭敬供养已如是;何况有人于全部经典,尽能以心受持,以口读诵,会通其文,研穷其义。 须菩提! 当知是尽能之人,深体无相无住之理,不离当念,真能成就最上而无可加,第一而无可比,绝无而仅有之法。 其当为天人供养又何如耶! 不特持诵能感动而已。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不待外求。 经在是,佛即在是,而大弟子亦在是,宛然三宝共居焉。 人可不信受奉持也哉!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分为二节:如法者,当如般若之法;受持者,承受行持,受之于佛,持之于己也。 前言真空无相,尚未阐明如何受持。 此分明言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则信受而持守者有据,所以教当依此法而受持之也。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当何名此经? 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所以者何? 须菩提! 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如来无所说。」「须菩提! 于意云何?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 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 何以故?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注﹞微尘,空中飞尘,即红尘也,积尘成界,析界为尘,大而世界,小而微尘,皆幻妄不实,故云非微尘、非世界,皆假名也。 三十二相乃佛之正报,色身有三十二件好处,如眼耳口舌手足丰满润泽,胜妙殊绝,形体端正,光明映彻,非是爱欲所生,是从三十二行得回异流俗,然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 ﹝讲﹞时,须菩提疑情释尽,又闻所说受持读诵,得成最上之法,歆慕向往,但未知命名之义,受持之道,当何如耳? 故白于佛,而问曰,世尊! 所说此经,当以何义命名? 我等弟子,当以何道奉持? 佛答: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盖智慧如金刚坚利,能断六尘烦恼,直至诸佛彼岸。 以是名字,汝当奉行而持守也。 至究其所以之故,即我所说般若波罗蜜,亦非实有般若波罗蜜也。 妙明本性,湛若虚空,寂然无相,惟恐人生断灭见,不过假此以导众生持守,是名为般若波罗蜜也。 又恐执著虚名,不悟本性,如来住世,普度群迷,到处为人开示,其实般若,乃无上菩提法心法也。 在自本性中,非言语文字所能了者。 故呼须菩提问曰:于汝意中云何,谓如来设教,有所说法不耶? 须菩提答云:如来设教,原是随机化导,令人自性自悟,无容外求。 于法实无所说,亦无可说也。 佛又呼须菩提言曰,最大者,莫若世界;最细者,莫若微尘。 于汝意所见,又云何试观? 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尘,处处布满,果为多不? 须菩提答言,世界固多,微尘更多,甚多,世尊! 佛因须菩提甚多之对,恐其泥于有相。 又呼而告之,诸微尘者,原是幻妄之物,如见雨,则为泥,遇火则欲灰。 本无定体。 如来说非实有微尘也,是虚名微尘而已。 若人识得非真,则太虚澄澈,所谓在尘离尘者也。 不特微尘假而世界亦虚,如山之高,水之深,可谓大矣。 然山有时而崩,水有时而涸,劫尽必坏,非真有世界也,是虚名世界而已。 若人识得是假,则心地朗然,所谓在世离世者也。 佛又问须菩提,世界微尘,俱属幻妄,汝已知之。 至如来色身有三十二相,为人所不能及,不知汝意云何? 凡欲见如来者,果可以此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须菩提答言,三十二相,佛之色身也,若以相为可见如来,不也,世尊! 不可以相见如来者。 此何以故? 盖如来说三十二相者,虽胜妙殊绝,不过色身耳,非真相也;是名三十二相,假名也,未有终不坏者,岂可以相见如来乎! 【「须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注﹞七宝布施,外财也;身命布施,内财也。 外财易,内财难。 身命而至恒沙之多,难之难矣。 然不脱有漏之因,未明本性。 若受持经偈,直趣菩提,为人解说,使知各人自性,俱有般若波罗蜜法,则视舍身布施之福,岂不甚多哉! ﹝讲﹞佛又语须菩提曰,世间所重者,莫过于身命,若有善男、善女,以恒河沙等身命之多不惜而以布施,凡可以利天下者,无不为矣,其所获福,视宝施之福尤胜,但不明本性时,有为顽福耳!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于己而不失,教诲于人而不倦,则自悟悟人,人己兼利,获福无量,较彼舍身布施者,不更多乎! 此金刚般若波罗蜜法所当奉持者也。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分为四节。 此分是说佛之寂灭真性乃真相也。 离相者,离有为相;寂灭者,不住相,不生心也。 若人能离却诸相,则心无所住,而一切妄念,息皆不生,直下顿空,即证金刚般若无上菩提,返归寂灭矣。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世尊!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发布时间:2023-06-13 18:09:41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6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