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修习次第 内容: 业处篇 第七节、修习次第刚才已经比较详细地讨论了确定入出息念所缘的方法,下面再来学习修行的次第。 定力提升的过程大概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呼吸的进出明显、清楚,应注意入出息;第二、当呼吸的进出变得比较微细、缓慢的时候,可以专注长短息;第三、当呼吸的进出变得更加微细、缓慢时,可以专注全息;第四、当呼吸变得很微细、若有若无时,可以专注微息;第五、当呼吸与光融为一体时,应当专注禅相。 如果禅修者确定了入出息念的所缘,就应当依照佛陀教导的次第来实修。 他应当:? So satova assasati, satova passasati. ?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 这是第一步。 即是说他只应在接触点这一带区域觉知入的气息以及出的气息,不应当造作,要注意自然的呼吸。 能够很单纯地觉知入和出的气息之后,就如此持续地专注下去。 如果不行,妄念还经常会生起,心很散乱,这个时候就可以尝试用下面的几种方法。 有四种方法可以帮助禅修者解决心散乱的问题:第一、少外缘想要在自己禅修时少妄想的话,就必须得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尽量减少外缘。 放下没必要的干扰,要做的义务还是要做,做完了就把它放下;不要讲太多的话,不要进行无意义的讨论,不要有太多的思维,尽量让自己单纯。 如果禅修者热衷于管事,热衷于交际,热衷于弘法,热衷于讲话,是很难培育定力的。 甚至就连学习教理也会障碍禅修。 为什么呢? 生活太丰富了。 生活丰富,外缘就多;外缘多,心就变得复杂;心复杂,妄想当然就多。 心经常攀于不同的外缘是没办法培育定力的。 要让心平静无杂念,最好是能够做到不说、不听、不看、不想。 这是第一点。 第二、平时要保持正念正知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当中,要时常保持正念,觉知自己的呼吸,要如理作意,预防生起贪瞋痴。 如果一个人经常生起贪瞋痴,生起不善心,要他坐下来让心很快地平静,有可能吗? 所以,尽量在平时――行、住、坐、卧保持正念、正知,生活越简单越好。 生活简单,行为简单,心就简单。 只要符合正道、符合于法就可以了。 有些人在禅修的时候修得很认真,但是一下座、一睁开眼睛,就把业处忘得一干二净。 假如这样的话,即使你在禅修的时候能够爬上三尺,平时也会掉下两尺,甚至还有可能因为生活放逸、心念散乱,导致已经培育的定力退失掉,正在培育的定力不能够继续培育,没有培育的定力培育不起来。 不懂得修行的人认为只有在禅坐的时候才是修行,懂得修行的人则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禅修。 禅坐的时候固然是禅修,但在走路、站立、躺卧时照样也可以禅修。 懂得禅修的人会在生活当中时刻守护正念、正知,觉知业处。 只要不是在睡觉,不是在做必须用心去做的事情(比如看书、听开示等),哪个时候不能禅修呢? !所以,对于懂得修行的人来说,坐下来禅修只是变换个姿势而已。 在平时都能够把心念守护得很好,坐下来怎么可能会有很多杂念呢? 这是第二点。 在这里,我想教大家经行的方法。 经行的地方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空地、走廊、树下等处,只要是安静、少杂物、无障碍的地方就行。 可以选一段大概10-20米左右的直线距离作为经行道。 先站在经行道的一端,身体保持正直、自然,用右手轻轻握住左手背或手腕,放在脐下处,或者双手背着也可以。 眼睛微微睁开,看着前方大约两米处。 将心放在业处上,保持知道呼吸,决意:从经行道的这一端走到那一端期间,让我的心不飘走。 然后迈步行走。 经行时,不用走得太快,也不用太慢,速度比平时散步时稍慢点即可。 要自然地走,不要造作,不要刻意放慢脚步。 走到经行道的那一端之后,再转过身,缓缓往回走。 如果走到中途发现心又飘走了,就应当停下来,让心回到业处之后再继续走,不要养成一边走一边打妄想的坏习惯。 大家不要忽略经行的作用,经行介乎于禅坐和日常生活之间。 经行走得好,对禅坐有很大的帮助,对日常生活的正念正知也有很大的助益。 经行本身是一种修行的重要方式,对于喜欢长时间禅坐的人来说,它也是一种运动。 大家要多多经行,习惯经行! 第三、让心平静修行入出息念的所缘是很简单的,所以,不要用很复杂的心去面对很简单的所缘。 如果你的心很单纯,对着同样也是很单纯的所缘,心跟所缘才能够相应;如果用很复杂的心去面对很简单的所缘,心跟所缘不相应,能够平静下来才怪呢! 当你坐下来禅修的时候,如果发现心躁动不安、妄想纷飞,这时不要勉强去专注呼吸,可以先让心平静下来,让心不要再去攀外缘,不要追忆过去,不要计划未来,要回到当下,回到业处。 如果还是不行,可以修修佛随念,或者修修慈心,让心变得柔软、变得喜悦、变得堪任作业。 拥有一颗柔软、适业的心,要去觉知呼吸就容易多了。 当然,如果心原来就很平静,很少杂念,当你坐下来的时候就应当直接把心安置在业处。 刻意要让原本就很单纯的心平静下来显然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第四、数息在禅修的过程中,如果妄想还是很多,《清净道论》建议我们可以用数息的方法来克服。 数息的方法是:入息的时候知道入的息,出息的时候知道出的息,在入出息的末端心中默念一;然后,入息的时候知道入的息,出息的时候知道出的息,在入出息的末端心中默念二如此默念着数息。 《清净道论》里面提到,在数息的时候,数字不应当少于五,也不应当超过十。 如果数数少于五的话,心未免因空间狭窄而容易烦躁。 如果数数超过十的话,由于空间过大、时间太长而心容易懈怠。 因此,在数数的时候,从五到十之间任选一个数字比较合适。 我们通常鼓励大家数到八,因为它时刻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八支圣道,要培育八支圣道。 选择从一数到八时,在每一次呼吸的末端数:入、出、一;入、出、二;入、出、三;入、出、四;入、出、五;入、出、六;入、出、七;入、出、八。 如果你想选择在入息的末端数息也可以,即出、入、一;出、入、二出、入、八。 当然,选择数到十也无妨,它可以提醒我们要学习菩萨圆满十种巴拉密。 无论如何,应当注意的是,在数息的时候心应该放在呼吸上,数字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方便,不应当把心放在数字上。 如果这样数息,心还是会有妄念的话,就应当下定决心:让我从一数到八的时候,心不能飘走。 用数息的方法设定一个时间段。 假如我们数息从一数到八需要两分钟的话,那么,在这两分钟的时间段里心就不会飘走。 如此一个数息来回是两分钟,两个来回就有四分钟,三个来回就有六分钟用这种善巧来逐渐增加我们专注的时间。 如果在数息的过程中,心还是会飘走、还是不断地打妄想的话,应该再下定决心:让我从一数到八的过程中,只要心飘走,一觉知就立刻重来。 比如数到六的时候发觉心飘走了,就不应当再继续数下去,重新回到一! 假如仍然继续数下去的话,心将会对数息变得麻木,以后可能养成一边数数一边打妄想的坏习惯,那么数息就不能发挥作用。 所以,一旦察觉到在数息的过程中心飘走,就回到一! 一定要让自己在从一数到八这段时间内心保持清净无染。 假如用这种方法还是不行的话,那么可以用另外一种更加强烈的数息法。 这种数息法就好像一个农夫在量谷或倒豆子的时候,一边倒一边快速地数。 如何数呢? 可以在入息的时候数一一一一一,出息的时候数一一一一一;入息的时候数二二二二二,出息的时候数二二二二二如此一直数到八,让心不要有机会间断。 如果一闲下来心就打妄想,就用这种方法。 假如这种方法还是不行的话,还有第三种数息的方法:当我们入息的时候,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出息的时候,再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入息的时候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出息的时候再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之,不要让心有停歇下来的机会。 根据阿毗达摩,心是识知目标的活动,每一心必定会有其所缘取的对象。 假如心闲着没事干,它就会抓取其他的目标。 我们用这几种数息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调伏心,让心平静,让心能够专注。 如果可以成功地数完一个单元从一数到八在数完之后再重新开始第二个单元、第三个单元。 能够用这样的方法持续地专注呼吸大概十五分钟、二十分钟,乃至半个小时,如果心平静了,妄想也减少了,就可以不用再数息。 为什么呢? 因为数息毕竟是一种工具、一种方便、善巧,是专门用来对治妄想的。 妄想减少了,就只是将心安住于业处觉知呼吸就行。 如果能够这样持续地专注呼吸三十分钟、四十分钟、五十分钟由于心持续地专注,禅修者会发现他的呼吸变得越来越缓慢,越来越微细。 因为身体宁静了,心就会变得平静;心平静了,气息自然就会变得缓慢。 当呼吸变得缓慢的时候,在经典里就称之为长息。 这时,就可以进入《大念处经》里面所讲到的第二个阶段: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 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 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 在这个阶段,气息开始比平时缓慢,气息经过接触点的时间也变长。 这里的长是指时间的长,而不是长度的长。 当他觉知到呼吸长的时候,他只需要知道变长的入息跟出息就可以,不用念入、出、长。 这样还是在鼻头接触点这个地方持续地保持清楚地了知长的入出息。 有时候呼吸稍微慢一点,或者说时间稍微短一点,这时就了知入出息是短的。 用这种方法专注呼吸叫做了知长短息。 如果可以这样持续地专注,他可以再进一步注意全息,也就是在《大念处经》里面教导的第三个阶段: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入息。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出息。 这里的身不是指身体的身,而是指呼吸身。 全身(sabbakya)即全息,也就是呼吸的整个过程。 当呼吸变得缓慢时,可以专注呼吸的整个过程,把入息分为开始、中间、结尾三个阶段,把出息也分为开始、中间、结尾三个阶段,也就是呼吸的初、中、后。 入息的时候,他觉知入息的初、中、后;出息的时候,他觉知出息的初、中、后。 为什么要这样呢? 因为当禅修者持续地专注呼吸,呼吸就会变得越来越缓慢、越来越微细。 当他的呼吸变得微细的时候,心也应当变微细。 如果气息变细了,心没有跟着变细,还是用之前比较粗的心去觉知微细的呼吸,那么,心跟气息就不相应。 心息不相应,心就容易跑开。 比如地上有一根木棍,大家很容易就看到它。 然而,若地上有一根头发或者一根针,只要我们漫不经心就很难看到它,是不是? 要看清它,只有更细心一点。 同样的,当呼吸变得微细的时候,心也应当跟着变微细;心变得细,才能觉知呼吸的整个过程,觉知它的开始、中间、结尾。 犹如看见一条蛇溜进树洞的时候,可以知道:这是蛇头,这是蛇身,这是蛇尾巴。 同样的,当我们的呼吸经过这一带区域的时候,也应当知道:这是入息的开始、中间、结尾;这个是出息的开始、中间、结尾。 他也可以默念:初、中、后;初、中、后对呼吸的整个过程,包括入息的整个过程和出息的整个过程,都保持正念正知,了了分明。 他能够做到这样,就是在修习《大念处经》里面讲到的第三个阶段: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入息。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出息。 如果能够清楚地了知呼吸的整个过程,有些禅修者会发现不久之后他的呼吸不见了,找不到呼吸。 许多人对这种情况感到困惑,因为他们发现心似乎没有个目标,不知道要专注哪里是好。 其实,呼吸变得微细是好事,而且越微细越好! 然而,有些禅修者怀疑他是不是没有呼吸了。 他不应该怀疑自己! 因为《清净道论》里面提到只有七种人没有呼吸:死人、胎儿、溺水者、闷绝者(休克的人)、第四禅的梵天人、入第四禅者以及入灭尽定者。 禅修者应当省思:你并不属于这七种众生当中的任何一种。 因此,你一定有呼吸的,只是因为它太微细而觉察不到而已。 在这个时候,他不应当急躁,更不应当去改变呼吸,企图让呼吸变得明显。 他应当只是在这一点等呼吸就可以了。 或者说,他没必要去注意呼吸,没必要去注意气息,只是知道息就可以。 什么是息呢? 假如处在这个阶段的禅修者可以的话,把手指放在鼻头这个地方,他将能够感觉到这一带还是暖暖的,这证明息还在。 这就是息。 当然,这种假设只是让大家相信还有息存在,并不是要大家真的去尝试。 我们之所以把npna翻译为入出息,而不翻成呼吸,就是因为入出息一词可以涵盖修习过程中禅修者可以体验到的入出息的三个阶段,也就是:入出之息、气息、息。 入出之息(呼吸)的相是动的,气息的相稍微静一点,但还是有动的相;息的相是静的。 在这个阶段,气息将变得很微细,微细到绵绵密密、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的程度。 这种微息我们可以称为息,它是静态的。 在微息阶段,禅修者只应把心轻轻地安住在人中这一带区域,用住息就可以了,不用去找呼吸,也不用去改变呼吸,乃至连入息和出息都不用去管它,只是知道息就够了。 这个阶段称为微息的阶段,也就是在《大念处经》里所说的第四个阶段: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入息。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出息。 修习次第脚注部份:9 修慈心 (Mett-Bhvan):有些人喜欢依北传的五停心观将之讹称为慈心观。 然而,根据上座部佛教,培育慈心业处属于止而不是观。 其巴利语的正确译法为慈心修习或培育慈心。 10 巴拉密:巴利语param? 的音译。 是以大悲心与行善的方便善巧智为基础的圣洁素质,例如布施、持戒等;而且这些素质必须不受渴爱、我慢与邪见所污染。 古代音译作波罗蜜多。 发布时间:2023-06-12 18:45:51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6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