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慈观 内容: 练习15 慈观 三 正念观心彼无嗔恚,心中了了分明,我无嗔恚。 已生起之嗔恚如何弃舍,心中了了分明。 已弃除之嗔恚如何令未来不生,心中了了分明。 彼心离执着,心中了了分明,我心离执着。 彼心无恨,心中了了分明,我心无恨。 在南传佛教《增支部》(Anguttara Nikaya,卷161)中,佛陀教导我们说:如果嗔心生起,比丘应对那个引起此种嗔心的人修慈观(the meditation on love )、悲观(the meditation on compassion )或舍观(the meditation on equanimity )。 慈观是长养慈悲心的一种方法。 慈(巴利文:metta 梵文:maitri)是致力于为别人带来安祥和喜乐的心。 悲(梵文:karuna)是致力于解除他人痛苦的心。 这就是慈与乐,悲拔苦这句话的意思。 当慈悲成为我们心中的力量源泉的时候,它们能够给我们的亲人和其他人带来安祥和喜乐。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慈悲之种,我们能够发展这些美好的力量源泉。 慈悲不是那种试图占有、使用、支配或给我们自身及我们所爱的人造成痛苦的那种爱。 慈悲是无条件的爱,不指望任何回报。 因此,它们不会导致焦虑、烦恼或忧愁。 慈悲的本质是智慧,是辨认出他人痛苦的能力。 我们必须能够体验到别人的生理、心理和处境的痛苦。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想象成对方。 我们必须钻进他们的色、受、想、行、识中,并且去体会他们的痛苦。 作为旁观者的肤浅观察无法帮助我们看清他们的痛苦。 《四念处经》教导我们,要与我们的观察对象合为一体。 我们即身观身,即受观受,即行观行。 当我们接触到别人的痛苦的时候,悲悯的感受就会马上在我们的心中生起。 悲的字面意思是与别人一起痛苦。 为了看到另外一个人心中的痛苦而进行观察,这就是禅观的工作。 如果我们跏趺而坐,随顺呼吸,正念地观察某个人,我们就能够感受到他(她)的痛苦,悲悯的力量就会在我们心中生起。 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的时候,我们都可以这样做,而不仅仅是在坐禅时。 借助我们正念观察的光芒,那个人的生理痛苦和心理痛苦就会凸现在我们面前。 当悲心生起的时候,我们必须想办法滋养它,并使它得到体现。 当我们与那个人接触的时候,即使他说话做事让人不容易接受,我们的心念和行为也应该体现出悲心。 用这种方式去修行,直到我们清楚地看到,我们的慈不再因为对方是否道歉或是否变得可爱而发生变化。 那个时候,我们才可以肯定,我们的悲心是坚定的,真实的。 我们可以在自己的身上发现修悲心的一些利益:(1)我们的睡眠更放松,(2)夜无恶梦,(3)醒时更轻安,(4)不焦虑,不压抑,(5)我们受到周围的每一个人或每一件事物的保护。 最后,作为我们修慈观对象的那个人,也会从我们的禅观中受益。 他的痛苦会慢慢地消失,他的生活会逐渐地变得更光明、更喜悦。 我们修悲观,可以从某个正在经历肉体痛苦或处于困苦环境中的人开始某个体弱多病的人、贫穷或受压迫的人,或者无依无靠的人。 这种痛苦很容易发现。 或者在坐禅时,或者当我们真正接触到它的时候,我们可以对它进行深入观察。 如果我们想深入地体验那个人的痛苦,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时间。 我们必须一直观察,直到悲心生起并渗透我们的生命。 那时候,我们的观察对象就会浸润在悲心之中。 如果我们这样深入地观察,悲心就会自然而然地转化成行动。 我们不会只是口头宣称:我非常爱她,而是相反:我必须做点什么,好使她减轻痛苦。 当悲心有能力解除痛苦的时候,它才真正地存在。 之后,我们可以练习接触各种各样的更难以觉察的痛苦。 有时候,那个人看起来似乎根本不痛苦,但是,我们可能会注意到,在她身上,忧愁以隐蔽的方式留下了它的痕迹。 物质条件很丰裕的人也可能会屈服于痛苦,甚至可能会自杀。 绝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地有些痛苦。 使我们痛苦的人本身无疑也在痛苦。 我们只要坐下来,随顺呼吸,深入地观察,我们就会很自然地看到她的痛苦。 我们可能会看到,她的不幸是由于抚养她的父母缺乏技巧造成的。 但是,她的父母可能又是他们的父母的牺牲品。 痛苦代代相传,并在她身上复活了。 如果我们能够看清这一点,我们就不再会因为她使我们痛苦而责备她,因为我们理解她也是一个牺牲品。 深入观察就是为了理解。 一旦我们理解了,就可以很容易地用悲心去拥抱对方。 深入地观察那些使我们痛苦的人内心的痛苦,是一个奇妙的礼物。 借助于观察,现在我们知道,对方也在痛苦。 他也许以为,如果他能使我们痛苦,他的痛苦就会减轻。 一旦我们体会到他的痛苦,我们对他的敌意和痛苦就会消失,而且我们会希望他少受些痛苦。 悲心的泉水开始流动,我们自己最先受到它的净化。 我们感到轻松舒爽,我们可以微笑了。 我们不需要别人从中调解。 当我们深入观察的时候,我们与自己达成了一致。 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存在了。 对方迟早也会看出我们的态度,并享受到自然地流动在我们心间的慈悲之河的清凉。 在我们体验到了悲观的效果之后,修慈观就相对变得容易了。 与悲心一样,慈心首先也会给修行者带来安祥、喜悦和快乐。 我们知道,如果我们自身没有安祥和喜悦,我们就不会有安祥和喜悦去与别人分享。 这就是悲观和慈观既能给修行者带来益处、也能给别人带来益处的原因。 当我们减轻别人心中的痛苦的时候,我们同时也就是给他们带来了快乐。 尽管生命是痛苦的,但是,生命中也有很多美好的事物,比如晨曦、满月、连翘丛、紫竹、清溪和美丽的孩子。 如果我们只注意自己的痛苦,我们就体验不到这些美好的事物,我们说任何话、做任何事都无法解开这个痛苦的疙瘩,无法为喜悦的生活创造条件。 正念观察是滋养智慧之树的养料,慈悲是最美丽的花朵。 如果我们想把慈心付诸实践,我们就必须走近我们正念观察的对象。 这样,我们的慈心才不会仅止于一种意象,而成为对现实世界有影响的力量之源。 佛陀教导我们说,禅坐期间,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慈悲心传送到十方,去拥抱一切众生。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不要以为慈观和悲观就是静静地坐在那里,想象我们的慈心和悲心象声波和光线一样传遍整个太空。 声和光有能力到达一切处,慈悲也是如此。 但是,如果我们的慈悲只是一种想象举例说,如果我们想象它们象一朵白云,慢慢地形成,逐渐地扩大,扩大到包围了整个世界那么它们是毫无用处的;它们只不过是想象之云而已。 只有真正的云才能下雨。 只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真正与人和其他众生(包括我们的禅观对象)相接触的时候,我们才会知道自己是否真正地有慈悲心,以及慈悲心是否坚固。 如果我们的慈悲是真实不虚的,那么,它们就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为人处世中体现出来。 很多人以为,如果他们既无权势也无金钱,他们就不可能实现慈悲。 实际上,慈悲的源泉就在我们心中,我们不必很有钱或很有权势,一样能够帮助很多人减轻痛苦、获得快乐。 一句话、一个动作或者一个念头,就能够减轻他人的痛苦,并且给他带去快乐。 一句话能够给人安慰和信心,能够摧毁疑惑,帮助别人避免错误,调解矛盾,打开解脱之门,或者指给他成功与快乐之道。 一个动作能够拯救一个人的生命,或者帮助他抓住一个难得的机会。 一个念头也是如此,因为是念头导致了语言和行动。 如果我们心中有慈悲,每一个念头、每一句话和每一个行为都会产生一个奇迹。 因为智慧正是慈悲的基础,所以,出于慈悲的言行就会对他人有帮助。 当我们想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要懂得,怎样去避免那种好心却帮了倒忙的做法。 我们要一直铭记,慈悲其实就是智慧。 发布时间:2023-06-11 19:14:5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6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