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皈依的 意义 内容: 皈依的意义皈依既是皈向、依靠之意。 根据佛法说,众生在三界六道中轮回,在生死苦海中浮沉,无依无靠,甚为可怜;这好比从中国飘洋过海来南洋讨生活的人儿,他们离乡背景,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地在一个人地生疏的新环境里生活,真是可怜;又比如为了避开战火的蹂躏,从越南逃来新加坡的难民,他们无依无靠,连一个亲人也没有,只依靠他国与社会热心人士的救济,过着寄人篱下地凄惨生活。 这与我们在生死轮回的业海中飘浮,无依无靠的情景时一样的。 以世间法来说,我们可以依靠父母、兄弟姐妹、朋友等等;但依佛法来讲,以生死的观点来看,这是没有用的,因为你我都还在生死轮回之中,怎么能做别人的依怙呢? 比如,两个不会游泳的人同时跌进海中,谁能够搭救、扶持谁呢? 我们在生死轮回的苦海中浮沉,依佛法来说,唯有佛、法、僧三宝才能做我们众生的依怙,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 二、三皈依:㈠、皈依佛:我们皈依佛,向他学习与修学,以他为模范、为导师,这就是所谓的依靠了。 此外,我们凡夫谁也靠不住,因为你今生做人,下一生可能做畜生,今生做畜生,来世可能做人,在六道轮回里转来转去,今生是好人,来世可能坠落,这样的人我们怎样依靠呢? 所以唯有脱离六道轮回,大觉大悟的圣者――佛陀,才能做为我们的依怙。 佛陀觉悟世间的真相,他的三业清净,没有过失,这就是他的清净处。 另一方面,你我都有烦恼,谁都依靠不得,但是佛陀是个断除烦恼的圣者,所以我们要皈依他。 佛陀有大慈大悲的精神,他誓愿度一切众生,他会以各种善巧方便来接引依靠他的学佛者,所以我们要依靠佛陀。 依靠佛陀并不是依赖佛陀,不能象小孩子依赖母亲那样,我们皈依佛是以他为导师,亲近佛。 我们要有生生世世见到佛的愿心,希望能够遇到佛陀。 不只是凡夫要依靠佛陀,甚至于阿罗汉也要依靠佛陀;佛弟子中有很多阿罗汉,他们生生世世追随佛陀,因为阿罗汉证悟后深深的体验到解脱的自在,他们清楚的知道,唯有佛陀才是他们真正的皈依处。 我们皈依佛后,应以佛陀为导师,向他学习,如见恩人般,生起恭敬之心而礼拜他。 佛陀在生死轮回,还没觉悟的时候,所做之一切都是为了众生;佛陀无量劫努力不懈,修种种的难行、苦行都是为了度化众生;佛陀修行圆满,证得涅盘,不辞劳苦的为众生阐释佛法,把世间的真相告诉我们,使我们也能解脱生死,故佛陀对我们的恩重如山,情深似海;如此伟大的圣者,我们应该报答他的恩典。 所以我们应该感恩知情,恭敬的心礼拜佛陀。 礼拜佛陀并不是向他祈求什么,而是向佛陀表示崇高的敬意。 ㈡、皈依法:凡是能够消除烦恼,调伏咱们的心的道理,就是法。 法的意思就是诡则,既是能够保持一定的状态,有一定的性质,都称为法。 能够使我们解脱生死的道理,称为佛法。 皈依法,就是皈依佛陀所觉悟、所演说的种种善巧的教法。 在这些教法当中,有很多种类,例如:世间法、出世间法等,而皈依法的真正皈依处,是皈依涅盘清净的法,既是我们要皈向解脱者内心清凉、清净、不生不灭、无为之快乐的法。 ㈢、皈依僧:僧就是和合众的意思。 奉行佛陀教法的佛陀出家弟子,这些实践佛法的出家弟子都称为僧,他们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 然而这里的皈依僧,真正的是指皈依圣贤僧,就是佛陀在世时,僧团中有很多证果的圣人,他们依据佛法修行,结果解脱证果,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榜样。 看到圣贤僧,我们应该生起信心,努力修行,断除烦恼,于圣者一样解脱生死,证得涅盘。 这些僧代表佛陀教法的实行,我们应该尊重皈向。 佛、法、僧和称为三宝。 ㈣、三宝的种类:①、化相三宝:1、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在印度有一位释迦牟尼佛――佛宝,降生人间;2、当时跟随佛陀的有无数出家的凡圣弟子――僧宝;3、佛陀当时向弟子们演说开示的种种教理,如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等――法宝。 这是佛陀住世应化之际的相状,称为化相三宝。 ②、住持三宝:1、我们现在所看到用玉琢、石刻、金铸、泥塑、木雕、纸绘等的佛像――佛宝;2、我们所看到的佛陀弟子一脉相传的出家众弟子――僧宝;3、凡是佛弟子所结集的三藏经典,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法宝,称为住持三宝。 有这些住持三宝,才能延续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传布佛教的教义。 而我们有因缘遇到,这是人间最难得的事。 因为在六道轮回中很难遇到佛、法、僧,故称之为三宝。 因为我们见到佛、法、僧,会生起解脱、清净之心,有这些的心念,才能朝向解脱;如果在某一世遇不到三宝,我们就很难有因缘解脱,所以佛、法、僧是难能可贵的,合称为三宝。 四、学佛的层次:㈠、三皈依:我们先听闻佛法,然后确定三宝是我们生死轮回的皈依处,那就要求皈依。 我们皈向三宝,不能只是内心皈向而已,还应该根据外境,举行一个皈依的仪式。 好比一对恋爱中的男女,他们只是同居,没有注册结婚,没有跟人家讲明,那有谁相信他们? 当他们在婚姻注册官的面前宣誓,签了名,经过一个简单的仪式,注册结婚后,大家对他们就有信心。 同样的,我们凡夫的心每每随着外境而转变,虽然内心皈向三宝,还得要举行一个简单而隆重的皈依仪式,这样才算是个正式的佛教徒。 ㈡、受持五戒:三皈依者皆应进一步受持五戒。 受五戒也同三皈依一样,我们只是内心受持五戒,那力量不强,遇到逆缘时就不容易把握,往往会把五戒丢到一边。 就好像一对男女,只是同居,不要结婚,那他们就很容易因恼意见而分手。 同样的,如果一个人内心认为受持戒律是正确之道,他就应该去请求一位法师,为他传授五戒。 传授五戒是这样的:传戒者必须是一个持戒者,向他求戒才正当。 佛弟子的受戒,须是师师相授,讲求戒体的传承与纳受,唯有受了戒的人,才能将戒传给他人,此一戒体,是直接传自佛陀,受戒而纳受戒体,便是纳受佛的法身于自己的心性之中,以佛的法身接通人人本具有的法身,以期引导各人自性是佛的发明或证悟。 它其他宗教的戒律不同。 皈依的意思是:身心归向它、依靠它。 皈依三宝的人是佛教徒或称佛弟子。 皈依也可以写成归依,皈与归的读音和意义相同。 皈依乃佛教徒之基础入门。 所谓内道、外道之差别在于有无皈依三宝。 皈依为皈投或依靠之意,也就是希望投靠三宝的力量而得到保护与解脱。 三宝指佛、法、僧:佛为觉悟者,法为教义,僧为延续佛的慧命者。 皈依因心态的不同可分为上、中、下三士道。 下士道的皈依心态,是为自己能从三恶道及今生所有的痛苦与死亡的恐惧中得到保护与解脱。 中士道的皈依是指声闻众与阿罗汉们的皈依心态而言,他们的心态是为自己今生能自六道轮回的痛苦中解脱、得到安乐而求皈依。 上士道的皈依在心态上,不但自己要求解脱,而且是为了利益所有一切众生而皈依。 (1)皈依佛皈依的佛是释迦牟尼佛等十方三世一切佛宝。 所以佛教所有的佛菩萨,都可以拜,也一定要拜。 为什么呢? 我们很需要福报和智慧的,拜佛的功德可以增加你的智慧和福报。 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去到任何一间寺院,一定要起恭敬心,用身口意来恭敬佛菩萨,顶礼,燃香,供灯。 这都是增加自己福报的。 你们皈依佛后,就要这样做。 (2)皈依法皈依法,就是佛陀所说的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你都皈依了。 (3)皈依僧就是从初地菩萨一直到十地菩萨,和所有的阿罗汉、很好的出家人,你都皈依了。 这个叫皈依僧。 一切佛、一切菩萨、一切阿罗汉都要礼拜。 大家皈依三宝都是一样的。 皈依三宝时,八万四千个法门都皈依了,可修行依靠一个法门就够了。 每个法门都能消灭自己的贪嗔痴,都是解脱的方法。 全部法门都要修,是用尽自己一生的时间也是修不完的。 因此不需要都去修学。 只要选适合自己的一门,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不间断、不夹杂,长此以往,一定成就与解脱。 皈依三宝的意义皈依的关键,在于其含义,而不在于其形式。 所以,皈依绝不仅办个手续,填个表、领个皈依证而已。 皈依的皈,是回头。 依,是依止。 皈依的意思是翻旧日之恶,依止正道而得解脱。 三宝指佛宝、法宝、僧宝。 皈依三宝佛宝,指彻悟诸法实相,而能教导他人的教主,泛指一切诸佛。 平日所见的佛象,因象征佛宝住持于世,而应受行者敬仰。 但不可以为佛像就是佛宝。 法宝,指诸佛为教导众生,使其脱离苦海而宣说的教法。 平日所见的经书,因象征法宝住持于世,而应受行者敬仰。 但不可以为经书就是法宝。 僧宝,指修学佛法的清净和合的教团。 出家僧人代表僧宝,应受行者尊重。 但不可以为个别僧人就是僧宝。 三宝有六种含义:第一,希有之义,指三宝为世间难得之珍宝。 第二,明净之义,指三宝远离有漏法,无垢明净。 第三,势力之义,指三宝具足不可思议的威德自在。 第四,庄严之义,指象世间珍宝可庄严世间一样,三宝可庄严出世间。 第五,最胜之义,指三宝为法中最胜。 第六,不变之义,指三宝是无漏之法,不为世间之法所动。 概括地说,三宝的含义为:佛为觉,觉而不迷。 法为正,正而不邪。 僧为净,净而不染。 皈依三宝的含义是:发心翻旧日恶,依止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的佛教正法而得解脱,具足三宝功德,为利众生而究竟成佛。 编辑本段仪式皈依三宝一定要举行皈依的仪式。 这就是三皈的传授。 三皈是佛法修行的入门。 依南传佛法的传统,这只需要一个简易的仪式,五分钟就结束。 在佛、法、僧三宝面前,由一位具德比丘僧人主持见证,至诚皈依,我们才能得三宝的加持,这种皈依三宝仪式的传承具备了不可思议的功德和功能;如果随便皈依,无僧人主持见证,事后恐怕心里会有挂碍。 汉传及藏传的三皈传授仪式隆重而庄严。 信佛是一定要皈依的,接受三皈五戒,不然就不能被当作是佛教徒。 假如不皈依的话,那就说明我们对学佛还缺乏诚意。 有些只肯皈依但不愿持五戒,而说只要心善良就行了,这都是缺乏诚意的借口。 至于要不要做早晚课看个人的时间与精进的程度,不需要强制。 编辑本段何谓三宝. 在皈依三宝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三宝。 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和僧宝,宝代表了稀有珍贵,因为佛、法、僧在世间的出现非常稀有难得,所以称之为宝。 佛宝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佛代表着觉悟,觉悟宇宙人生真理,能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同时,在智慧、道德和行为上,都已经达到彻底的圆满。 法宝是指佛陀所说的教法,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三藏十二部。 众生因迷茫所困,无始 皈依三宝. 以来在生死中轮转,不知道生从何来、死往何处? 皈依法之后,通过对佛法的学习,可以了解到离苦得乐的方法,解脱生命中存在的种种痛苦,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僧宝是指严持戒律的出家人,包括贤圣和凡夫僧二类。 僧宝是佛法住世的象征,是三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或许有人会认为,只要皈依佛宝和法宝,而不必皈依僧宝,可不可以呢? 回答是否定的。 因为佛法在世间的流传,必须依靠僧宝的住持和弘扬。 还有一种人则认为:我皈依僧宝和法宝,总该没问题吧? 回答同样是否定的。 因为学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成佛,佛陀是我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如果我们不皈依佛宝,就会失去前进的目标。 三宝是完整而不可分割的整体,不皈依其中的任何一宝,都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佛教徒。 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开始成为佛教徒,最基本的衡量标准便是皈依。 正如入党需要宣誓,入学需要注册那样,通过相应仪式获得合法身份。 皈依,是成为佛教徒必须履行的入门手续,也是远离三恶道苦,迈向菩提之道的开端。 时常有人询问:若不皈依,可否依法修行? 当然,若按佛法教义调整身心,按相应法门修习实践,多少总会有一些受益,但所得极为有限。 若不曾生起恳切皈依之心,正说明对三宝的信心尚未具足。 尽管在学,尽管在修,多是按个人喜好进行抉择,而非全身心投归三宝怀抱,以此为人生唯一目标。 没有坚不可摧的信心和改造生命的决心作为动力,如何从无始劫来的生命状态中脱颖而出,焕然重生? 所以,学佛首先应皈依三宝,而且是真切、投入、全身心的皈依,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不存在患得患失的反覆。 唯有这样的皈依,才能使我们真正站到菩提大道的起跑线上。 否则的话,终究还是在场外徘徊。 即使领到一张属于自己的皈依证,也只是拥有了入场的通行证。 还需自己走过去,才 皈依三宝能使之生效。 这段距离,正是靠我们对三宝的信心来跨越。 皈依三宝是佛法的根本皈依,是区分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界限;是佛法及一切戒律的根本;还是一切修行实践的保障。 一切法门的修行,无不基于我们对三宝的信任。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这种信仰,是抵达解脱彼岸的源泉。 若不具备这一点,修行必定缺乏动力,更难以持久。 为什么我们对因果并不畏惧? 对无常没有感觉?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三宝的信心尚不坚定,所以在听闻因果、无常的教法后,虽然也觉得有道理,却未达到深信不疑的程度。 有关于此,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中有一生动比喻:有些人虽然皈依了,对三宝却不如对算卦者更信任。 若听算卦者言:今年做某事将灾祸降临之类,多半会谨慎从事,依言所行。 但学习经教、受持戒律之后,却时常犯戒而无惭愧之心,更不曾引起警觉。 宗大师所指出的情况,至今仍屡见不鲜。 我们不妨反省一下,对于所学的佛陀言教都信受奉行了吗? 对于所受的戒律都悉心守护了吗? 对于善知识的教诲都如法实践了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只能说明,三宝在我们心中尚未确立稳固的地位。 能否将所学佛法付诸实践,直接取决于我们对三宝的信心及决定胜解。 就象身患绝症的病人选择医生,必得充分信任对方,才甘心性命相托,老老实实地接受治疗。 同样,佛法乃根除我们生死大病的良药。 无论是念死无常、念轮回苦、深信业果,还是缘起性空、诸法无我,都是佛陀为众生慈悲施设的疗病良方。 充分信任法的真实和疗效,才会切实依教奉行。 当然,仅仅信任还不够,因为解脱取决于对法的探究和实践。 就像病人必须遵医嘱吃药才能痊愈,若一味崇拜医生,却不积极配合治疗,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 因此,在深信三宝的前提下,还应不断闻思经教,时时忆念法的功德,发自内心地对法生起净信和恭敬。 只有透彻地了解它、信任它,才能将身心融入法中,依法改造人生。 皈依三宝是成为正信佛教徒的第一课。 皈依以后,就表示自己从此信奉佛教,成为三宝佛法僧的弟子,不再信仰其他宗教。 所以贩依三宝是确定信仰目标的表示。 一个学佛的人,如果没有经过皈依三宝的仪式,即使上香礼拜,也只不过是一个对佛教尊重而有兴趣的人,不能算是真正的佛教徒,就好比一个学生,如果不曾办理注册手续,永远只是个旁听生罢了。 世间上的金银、真珠、玛瑙称为宝,那是世间财宝:而佛、法、僧是法身慧命之宝,是出世的财宝。 所以,我们学佛修行,首先应该皈依三宝 发布时间:2023-06-11 18:34:3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6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