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六祖坛经释义》夕阳讲解12-原创力量的三个面.全意识的体相用.智慧是无选择的 内容: 原创力量的三个面·全意识的体相用我们今天讲到的内容是《坛经》里非常重要的关键点。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 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 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 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 ”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 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 即此有智,还成无智。 ”复偈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如上转识为智也。 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 ”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智通禅师向六祖请教《楞伽经》的时候,六祖透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秘密。 这个秘密可以说,在六祖之前,没有被这么清晰、明确地提出过、讲解过。 什么秘密呢? 智通禅师问六祖关于三身四智的问题,我们先普及下最常用的佛教术语。 什么是三身? 三身在佛教里被认为是原创力量的三个方面,也就是法身、报身和化身。 这非常类似于天主教讲的三位一体的概念。 三身的概念在《华严经》里以更加清晰的方式表述过,这个方式后来被禅宗完全沿用了下来,也就是体,相,用。 什么叫体? 体的意思就是和法身对应的,也就是宇宙最本质的那个源头,那个实相,也就是本体。 相,就是和报身相应的,是指这个本体展现出来的面貌。 从本体第一个等级展现出来的面貌,远远恢宏于我们物质世界所有的最美丽、最壮观的情景。 我们可以在葛吉夫的“八度音阶”里看到相应的描述。 八度音阶里提到,在我们的太阳系的这个行星系统,太阳代表着源头,而我们地球所处的位置,实际上代表着第三个或第四个振动的层面。 换句话说,物质世界的显现,已经是源头经过第三甚至第四个层面反映出来的情况了。 那么报身是什么? 报身是源头在第一次显现的时候,就展现出来的样子。 所以佛教里形容报身是如此的恢宏壮观。 经典里曾经非常形象化地描述了报身的样子,普贤、如来的报身的身上的一个毛孔就蕴含着一个大千世界。 可见祂们的报身是如此地巨大,超出了人类的想象。 而报身的形象,在佛经里被形容得极为壮观,无量的光、无量的美好。 我们在佛教、印度教等宗教的经典里都曾经看到过描述其它层面的一些情况,《楞严经》、《华严经》也都详细地描述过天界,那些天人身材高大,远远高出人类,而且他们的面貌非常的美丽。 佛经里提到,佛陀有位弟子,他出家前有个极为美貌的妻子,出家后仍然对妻子念念不忘,觉得世间没有比他的妻子更美的人了,而他的妻子在当时也被喻为大美人。 后来,佛陀说,好吧,那么我领你去看看天界的天人,佛陀就在禅定中把他领到欲界天。 欲界天从层面来说,只是离人类最近的一重天,也就是这个界面其实并不高,只是比人类世界更高一点,在众多的天界中属于等级低的。 他到欲界天后,发现那里的仕女、天女美得无法形容,简直惊呆了。 佛陀再把他带回来,说你再看看现在你的妻子怎么样? 他说,我的妻子跟这些天女比,就像猴子跟人比一样。 就像大猩猩跟人做对比一样,说那个跟大猩猩没有什么区别。 可想而知,即使天界的天人,都如此相好庄严,如此壮观,超出语言的形容,更何况佛教里提到的报身呢。 第二个身体报身远远超出这些天界天人的美丽,所以报身被认为是原创力量以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的第一层身体。 第三个身体叫化身。 化身对应于禅宗提到的用。 也就是从这个报身再化现出无数的小化身。 佛教里有一句话,说一个报身佛,可以再次化现出千百万亿的化身佛,等级更低一级的。 而这些化身佛,将进入类似娑婆世界我们这个地球这样的世界来转世。 或者即使没有转世的话,也以化身的方式,梦境的方式,禅定中间冥想穿透的方式,展现在需要的人面前,祂们是化身。 因为对于人类的灵魂来说,你能够见到的身体,也只是化身而已。 如果一个人见到报身的话,你将无法维持生命的延续,因为报身极度壮观,你会立刻死去。 犹太经典里提到,摩西在山上曾经看到上帝显现,以火焰的形式。 摩西曾经祈求说,你能不能让我看看你显现出来的真实面貌。 但是那个火焰以一个声音回答他,如果我让你看见的话,你将立刻死去。 所以祂只能展现一个化身的形象,以一个火焰的形象,祂无法展现实际的上帝的真实形象出来。 如果看到报身你会立即死去,因为那太壮观了,你现在无法承受。 后来据说摩西只是隐约地看到了一个背影,正面无法被看到,如果正面被看到的话,你马上就灭亡了。 所以一个报身是那么地壮观,无法被人类的经验所容纳。 这就是佛教里所谈的到法、报、化三身。 美赫巴巴有次在闭关当中警告他的门徒,不允许任何人走进房间,因为他在做一项非常秘密的工作,只有当他拍巴掌的时候,他的门徒才能进去问他有什么吩咐。 有一个门徒迷迷糊糊中感觉似乎听到了巴掌,就推门进去了,看到美赫巴巴全身放射着无量光芒,他立刻就昏死了过去。 美赫巴巴冲过去,扭他手臂上的肉,这一大块肉被活生生地拽下来。 如果不以这种强烈疼痛的方式唤醒他的话,他将无法再回来。 而且,当时美赫巴巴全身发光也不是报身,仍然是一个高级化身的范围,他如果显示报身的话,这个门徒会无法唤回的。 这就是佛教里的法、报、化三身,相对应于《华严经》和《坛经》里的体、相、用三个方面,本体和本体展现出的第一层形象,以及第一层形象再展现出的第二层作用,也就是化身的作用,祂以各种化身来到这个世界上,帮助人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即展现了祂的作用。 这叫做法、报、化三身。 四智是指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四智存在于法、报、化的任何一个身体。 它是本性的,或说意识源头的天然作用。 但这里面要理解的一件事是,四智其实只是本性的四个方面,而不是分开的四个意识状态,它根本就不分开。 这四个智,只是同一个东西,它从来也没有分开过。 那什么叫同一个东西呢? 我们一一来解释。 所谓大圆镜智,就好像是这个本性的源头,上帝的源头,意识的最终极源头。 为什么叫大圆镜智? 就形容它是一个无限的、没有边际的“镜”,它只是照见一切,却不产生任何行动,它永远是如如不动的,像面镜子一样清澈明亮。 它只是反映,类似男人来了看见一个男人,女人来了看见一个女人,它没有任何评判,没有任何动作,完全是如如不动的。 平等性智,这是大圆镜智,是最终源头的一个方面,展现出来的一个特点。 什么特点呢? 平等性。 也就是它即使看到最美妙的场景,和看到最丑恶的场景,对它来说,都没有任何判断,完全平等。 它并不会说,这个是好的,那个是坏的,而是彻底平等。 所以它是有种智能的功能,叫平等性智。 所以六祖讲,大圆镜智性清净,它完全是清净的。 平等性智心无病,当你平等了,你的心就是完全没有病了,而当一个人在说好坏,他自身的心就受到了污染,就是一种病态。 妙观察智见非功,这是大圆镜智的另一个特点,并不是它分出来的一个东西,并没有分出来这样一个东西,仍然是同一个东西,而是祂的另一个特点。 什么特点呢? 是观察的特点。 这种观察是本身具有的功能,所以见非功,它并不是可以邀功请赏的这么一个作用,它是本身的功能,本来具有的功能,它是自然的全知,自然的完整觉知,这种觉知没有遗漏任何一个方面、任何一个点。 它非但是水平的觉知,而且是垂直的觉知。 它是全方位的完整的觉知,所以叫妙观察智。 我们可以参考平时的意识状态。 大家现在如果看着电脑屏幕,你的觉知是有方向的,在电脑以外的其它周围,对你来说都是无意识的,或者说意识是降低的,无觉知的。 你无法觉知到你身体背后有什么,或者身体背后谁在靠近你。 你甚至完全无意识,有一个人在身体背后靠近你,你甚至都没有感觉到。 你也无法意识到你头顶上方,你对自己头顶上方完全是忽略的。 而一个妙观察智,一个完整的觉知,它将是全方位的,并且这种全方位,并不意味着有意在这样做。 差别就在这里,它不是有意在这样做,它纯粹是像呼吸一样自然,它的觉知自然就是百分之百的。 这个叫妙观察智。 成所作智同圆镜,成所作智就是我们刚才讲到体、相、用的用,也即你的智慧产生了作用。 哪些作用呢? 就是眼、耳、鼻、舌、身,五个方面,这个是作用。 眼睛看到,耳朵听到,鼻子闻到,舌头尝到,身体触到。 这就叫做成所作,它已经成就了你的某种行为、某种行动,它是你本性当中的一个对外的回应,所以叫同圆镜,它是圆镜当中的一个自然回应。 佛教里提到,意识有七个,其中前五个意识是眼、耳、鼻、舌、身,也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这个五个方面携带着意识的五个作用,也就是看到的作用,听到的作用,闻到的作用,尝到的作用,触到的作用。 第六个是什么? 意识。 在这五个作用背后有一个统管的大管家——意识。 这个意识本身有两个特点,就是平等和观察,也即平等性智和妙观察智。 但这两个特点只有在你开悟的那一瞬间才能具有的,我们没有开悟的普通人,将只是一个不完整的意识状态。 你的意识是有方向性的,是受局限的,你的意识不是百分之百的,你的意识甚至只达到百分之三十、四十,百分之五十都没有。 有些人更高一些,也许将近百分之五六十。 只有一个开悟者,他的意识是纯粹百分之百。 而即使他达到了百分之百,也仅仅意味着他达到了全观,全意识状态,也就是达到了意识的两个本来功能,平等和全意识地观察。 而这两个功能、倾向和表现出来的状态,却还是没有最终地达到那个大圆镜智,为什么呢? 我们看六祖讲到,五八六七果因转。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尤其的深奥,在《六祖坛经》里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 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 什么意思? 第六个意识状态,也就是你眼耳鼻舌身后面统管的这个大管家,背后的这个觉知,当它达到百分之百的完整觉知的时候,它就体现出第六个妙观察和第七个平等性的特点。 这两个,即六和七,是因地缘。 什么叫因地缘? 也就是当你开悟的那个瞬间,你虽然开悟了,虽然达到百分之百的觉知了,但是你仍然是一个凡夫俗子。 或者说,你虽然证到了初果,但你没有证到四果。 只有一个达到四果的人,他才是彻底融入了涅磐,也就是大圆镜智。 所以这里讲,五八果上圆。 什么叫五八? 一个达到四果,达到大阿罗汉的人,他才真正融入了大圆镜智。 他不仅仅是达到大圆镜智展现出来的这两个特点,平等性和妙观察,而且完整地融入了涅磐大圆镜智。 所以第八识大圆镜智,只有在你证到了四果的时候,才会成就,才会转身。 那么转身以后,前面的五个意识状态,眼耳鼻舌身,才有可能纯净地转化。 因为在你达到四果以前,你的所有行为背后的那个动因仍然是不纯净的,所以表现出来的这些眼耳鼻舌身的行动,也是不纯净的,即使你达到初果、二果、三果,但是你仍然还有那么一些些的污染,一些些的无明,一些些的迷惑。 而这些迷惑,将表现在你的言语上,表现在你的行动上,表现在你的思想流动上。 所以此时你的前五个意识,眼、耳、鼻、舌、身,仍然不完全纯净。 只有当你证入四果,融入涅磐,这时候你前面五个意识突然间就完整地纯净了。 佛陀圆寂后,迦叶尊者曾组织所有的四果大阿罗汉,进入一个房间,准备记述佛陀身前讲过的全部经典。 但是对这些经典最熟的一个人,其实是一天到晚在佛陀身边的侍者阿难。 阿难有超越常人的记忆力,他几乎可以把佛陀身前所有的经典倒背如流,一个字都不错。 可阿难想走进这个房间的时候被拒绝了,因为阿难当时只有初果罗汉,他没有到四果。 那些四果罗汉认为,一个身有臭气的人不能够走进这个房间叙述佛陀讲过的话。 什么是身有臭气,为什么说阿难身有臭气? 也就是他还没有证到四果,他的整个身心的行为中仍然有污染,形容起来就是身有臭味。 虽然阿难是如此英俊,他的行为又是如此清净持戒,但是只要你的内在还没有彻底地清净无染,你的行为或多或少地都有污染的背景。 所以那些罗汉们认为他仍然身有臭气,因此不允许进来。 直到后来阿难在迦叶尊者的激励下达到了四果罗汉。 迦叶尊者对他说,你必须在七天内证到四果,否则不让你进来。 阿难到第六天晚上仍然没有证四果,急得不得了。 最后阿难看到迦叶尊者,心里很苦闷地问他,怎么样证四果? 你们达到的四果究竟是什么样子? 迦叶回答了他一句话,请大家仔细的听好,这个地方非常重要,当阿难问迦叶怎么样证四果,你当初达到四果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样子。 迦叶回答道,倒却门前刹竿着! 也就是说,把门前的这个篱笆推倒! 阿难当时大悟! 所以禅宗公案的传统,其实源自禅宗初祖迦叶尊者。 迦叶讲了一句匪夷所思的话,说你门前的这个篱笆门倒了! 阿难大悟,之后立刻跑到那个房间门口,说,我已经除去身臭了,完全纯净干净了,让我进来吧! 里面的人说,既然你已经除去身臭,就不需要我们开门了,你自己从钥匙孔进来吧,阿难就从钥匙孔进去了。 因为一个四果罗汉,一定拥有神通,一旦证到了四果,神通是不能避免的。 所以阿难当时就从钥匙孔进去了。 进去以后“如是我闻……”,他完整地把佛陀一生讲的经典,全部一字不漏地复述了一遍,因为他的记忆力实在是太超常了。 所以一个四果的罗汉,一个上了四果果位的人,才能真正地纯净你的各个方面。 前五个是眼、耳、鼻、舌、身,在这以前你总是有污染。 所以《六祖坛经》当中六祖透露了这个秘密,就是六七识,只有在你开悟的那个瞬间才转了,你拥有了平等的觉知,拥有了全然的觉知,拥有了全方位的觉知。 但是这个觉知还是第六个层面的,还没有完全融入涅磐的源头。 所以在南传的经典里,形容初果是眼见涅磐,也就是一个开悟的人,他看到了涅磐。 而四果,叫身处涅磐,四果罗汉是整个身体跳进去了,整个身体淹没在涅磐里了,叫身处涅磐。 所以只有一个四果罗汉,前五识和第八识,才能转过来。 六祖讲,但转其名,不转其体也。 这个转不是真的有什么东西让你转,大家不要误会,只是名称上你回到了源头,是指你真真实实地回到了源头。 并不是有一个源头需要你让它转身,不是的,这个源头本自圆满本自具足,不需要你做任何事,你只是融入它。 所以但用名言无实性,只是名称而已,仅仅是一个标杆,并不是真的有一个东西让你转。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这句话在禅宗里非常响亮,很有名气。 你要在转处不留情,转处是指你在融入涅磐的那个瞬间,你没有沾染任何别的东西,干干净净地融入,那么你无论是不是凡心,你都将永处那伽定,永处楞伽大定。 无论安静还是吵闹,任何环境下,你是永远住在定中的。 有人问四果能转吗? 这里的四果,是指佛陀当年的大阿罗汉,不是我们现在大乘佛教所讲的小乘的四果。 在南传里佛陀被称作大阿罗汉,但是这跟小乘的罗汉有一个区别。 这个区别在南传里以及美赫巴巴那儿都被提到过,孙伦也提到过。 孙伦曾讲过,一个迅速离开这个世界的四果尊者跟一个佛陀的区别,就好像要处理一口生锈的铁锅,就像你要把这个铁锅的这个锈去掉一样的区别。 处理这个锈,你可以急火烧,也可以慢火烧。 你可以用猛火、快火拼命烧,烧了以后锈迹是去掉了,但是这个锅却不能用了,裂了。 这是指那些迅速离开世界,获得解脱类型的人,他们迅速地离开,但是那口锅已经不能用了。 而一个慢火烧的人,他慢慢地烧,也许要烧很长时间,可等这个锈去掉后,这口锅反而更加好用了,因为锅经过了锻炼。 为什么更加好用? 因为它经过了人世间的磨练,它经历了大量的人世交集。 而那个快火烧的人,则类似于他关起门来,开始拼命地上升融入,立刻地离开,这种人离开后将无法回来,因为他跟这个人世间所有的交集都被切断了,所以你将无法再回来。 而一个用慢火烧的人,他在人世当中锻炼,他不是关起门来修炼,他是在世间里锻炼,他与世间的交集越来越多,所以他完全可以像佛陀那样地回来,他一次次地回来,永无止境地回来。 佛陀曾经讲过,没有哪个融入涅磐的人,能够永恒地在涅磐里,他将再一次地出于爱,回到这个世间来。 他有能力回到这个世界上来,他将知道如何跟这个世界的人打交道。 这个是急火烧跟慢火烧的区别。 至于唯识宗的一些说法,你可以参考下,但不能百分之百地参考。 因为唯识跟中观的说法,差别很大。 而且即使中观的说法,也仍然不究竟,还是有距离的。 那么你就要参考下像孙伦、像美赫巴巴这样的人的说法。 所以不要太过于局限在传统的宗教里,因为他们总是用宗教的语言来描绘框架内的事物,超出这个框架,它就无法描述了。 而现在很多事情已经超出了这个框架。 所以佛教的语言无法描述天主教的上升,以爱的方式融入那个源头,你完全无法描述那个道路,但那个道路是存在的,而且那个道路一点都不亚于以智慧的方式上升。 所以我们要把大门打得更开一些。 学院派当然也很好,如果你是学院派,那么你尽量学得多一点。 不要只学一个方向,要尽可能地多一点。 智常禅师的公案僧志常,信州贵溪人,髫年出家,志求凡性;一日参礼。 师问曰:“汝从何来? 欲求何事? ”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指示。 ”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 ”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 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 ”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 ”对曰:“见”。 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 ”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 ”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 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 ”“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开示。 ”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今汝未了。 吾今示汝一偈:‘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常闻偈己,心意豁然,乃述偈曰:“无端起知见,着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自性觉源体,随服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 ’师曰:“汝观自未心,莫着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 凡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 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 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 ”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我们来看下一段智常禅师的公案,其实这个前面就已经提到过了,有人认为在禅定中见到一个空空如也的虚空,那就是佛教讲的真空,把它误会成佛陀说的真空,所以六祖就批驳了他的这个说法。 如果你只是空无一物地感知到内在禅定的一个空间,什么也没有的空间,那是一种法障、法执,没有青黄赤白,什么也没有。 这其实是一种浮云遮日面的体验,你反而把真正的东西给遮住了,你看到了空空如也的假象,你守在这个空间里面。 这种假象,是种顽空的体验,其实是种疑迷惑,要超越于它。 所以六祖讲,汝观自本心,莫着外法相,你要真正地超越你看到的这个法相。 无论你在禅定里看到什么,即使看到一个光芒,看到一个彻底的空间,它仍然是一个相,你看到再壮观的东西,再符合经典里所有描述空的东西,它仍然是一个相,你仍然要超越它。 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 要离开、超越所有的相,包括空的相,一无所得,什么也没有,连空都没有,才是最上乘。 志道禅师的公案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磐经,十载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 ”师曰:“汝何处未明? ”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 ”师曰:“汝作么生疑? ”曰:“一切众生,当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 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 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 何身受乐? 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 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 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 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 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磐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 ”师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 据汝所说,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磐常乐,言有身受用,斯乃执吝生死,耽著世乐。 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 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磐,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磐真乐。 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 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 何况更言涅磐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 听吾偈曰:无上大涅磐,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 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 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 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 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磐解,二边三际断。 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磐相如是。 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志道闻偈大悟,踊跃作礼而退。 下一个僧人是志道,志道提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通俗化的问题。 他认为涅磐既然连身体都没有了,那么是谁体验涅磐的乐呢? 既然佛经里提到涅磐是如此的极乐,那么一定有一个体验的人,一定有这么一个体验的身体存在,如果在涅磐里连身体都没有了,那谁去体验那个涅磐的乐呢? 这是一个常见的错误。 六祖回答他,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 这个乐根本就没有受的人,你仅仅是融入了乐的本身,却没有一个感受的人,这对一般人来说是无法理解的。 你看着前面的电脑屏幕,总有一个能看的人,一个在看的人,你自己坐在这儿,你在看,你能理解的总归是一个对立的现象,那就是有一个东西让你看到,你是看的主体,你看到了一个客体。 而当你融入了那个源头,那个光明,你将看到两者——你既看到电脑屏幕,也看到这个坐在这儿看的人。 而那个看到两者的意识,却是无所不在,却又没有任何的中心点,没有任何的焦点。 这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一个超然的觉知竟然是没有焦点的,一个超然的觉知竟然是无处不在的。 一个超然的觉知,用六祖的话来讲,就是无上大涅磐,圆明常寂照。 它是安静的,沉静、寂静地照耀着,而那个寂静的照耀却不在你里面,不在你外面,也不在任何地方,但它却看到所有的地方,这个就是真正的寂灭。 什么叫寂灭? 两千五百年前,佛陀亲口讲过,所谓的涅磐,就是指火焰的熄灭,当一个火焰熄灭了,你说它去哪儿了? 它哪儿都没有去,或者说它现在在一切处,在每一处,或者说它不存在于任何地方,这两种表达方式都正确。 所以当一个人超越主体跟客体的时候,你突然发现这个意识在每一个地方,同时又不在任何一个地方。 这点听上去如此的玄,如此的匪夷所思,但是我们意识内化课程里的学员,达到这个光明源头以后,惊讶地发现,正是如此! 你能够体验到,但你无法把它表达出来。 你只能体验到,而且你会真实地体验到。 你在中脉的顶端,你在意识的高峰,你甚至会被吸入,你无法抗拒那个融入,一旦你融入了,你会发现事实就是这样,它没有什么奇特的。 我们意识内化课程的学员,的确是经验到意识的光芒在一切处,同时又没有一个中心点,没有任何的焦点。 它不是一个你去有意做出来的事情,当你融入了,你会发现事情就是这样。 你什么也没有做,你只是融入了。 所以禅宗认为,要么你开悟,要么你没开悟,没有中间阶段。 你一旦悟入了,你自然会在这个经验里,没有理由,没有为什么,没有过渡,都没有。 它是一个没有过渡阶段的跳跃,没有中间期。 而一旦融入了你会发现,这个就是经典里讲的,如没有主客体,遍及一切处,又没有在一切处,只是对事实的一个最简单的陈述。 当你的意识在光明里,你会直接经验到这一切,没有为什么。 它就是这样来了,很奇怪,你现在就是这样了,没有为什么。 你也没有做任何人为的努力,你一旦融入了你会发现事实就是这样,非常简单。 所以那些达到意识光明的人,往往会觉得简单到不可思议。 而最简单的又是最难的,所以禅宗讲这件事情是如此的简单又是如此的困难。 青原行思禅师的公案:智慧是无选择的行思禅师,生吉州安城刘氏,闻曹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 ”师曰:“汝曾作什么来? ”曰:“圣谛亦不为。 ”师曰:“落何阶级? ”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 ”师深器之,令师首众。 一日,师谓曰:“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 ”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绍化,谥号弘济禅师。 青原行思禅师在见六祖以前其实已经开悟了,他到六祖这儿来,六祖一眼就认出这个人不一般,所以当面问他的第一句话跟问别人的很不一样,六祖问,汝曾作什么来? 六祖已经看出端倪了,看出这个人很不一般。 为什么六祖会看出来,我们今天要重点讲一讲这个问题。 以前黄檗禅师有一个弟子,他离开黄檗下山云游,两年以后回来。 黄檗在庙门口等着他,庙门口有一条大河,那个弟子要从河的对岸摆渡过来才能到庙里,但是黄檗在庙门口远远地在河对岸看到他的时候,立刻大声地宣布,“恭喜你,你已经彻悟了! ”那个人甚至都没有开口,黄檗就一眼认出他已经彻悟了。 为什么? 同样,为什么六祖一看到青原行思就觉得这个人不一般,就知道他已经开悟了? 古代的禅师能够做到这一点,根本不需要你开口说话。 我们现代的人往往要看这个人讲了什么话,写了什么书,再判断他讲得是否正确。 古人不需要,古人甚至看一张脸,就知道这个人到哪个境地了,这个人有没有顿悟。 以前有个僧人到马祖道一禅师那儿去,谦虚地磕头礼拜,问马祖道一,“师父,请你给我开示下什么是佛法? ”马祖当时拽住他的衣领往前一拖,就说:“你不要骗我,你已经有了! ”马祖一眼就看出他已经开悟了。 那个人还耍赖,“我没有,我没有。 ”马祖说:“你瞒不了我! ”马祖非常清楚,结果那个人终于承认了。 为什么古代的禅师能够做到这一点,他一眼就看出你已经到了,甚至不需要你开口。 因为当一个人真正达到了开悟,达到了领悟,他将直接地安住在那个光明里。 而另一个安住在光明里的人,远远地来到这人的面前,他将立刻知道。 这是不需要说的,就好像当你有文化的时候,当你有深厚的知识底蕴的时候,当有另一个有知识底蕴的人来到你面前,你也会直觉地知道这个人有深度。 你甚至并没有看过他写什么书,并没有听他讲什么话。 你立刻就发现这个人是有一定深度的。 而一个开悟者,当他的意识在源头的时候,在光明的时候,他将立刻认出另一个在光明中的人,不需要任何语言。 而当你需要通过文字来判断一个人,当你需要通过这个人讲什么话来判断他,你在使用的不是你意识的光明,而是你的头脑,你用你的思想在判断它,这永远是低一级的,而且不可能完全的准确。 真正最高的智慧永远来自意识本身,所以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讲过,真正的智慧是没有选择的,当你在选择的时候,意味着你在迷惑之中。 智慧会立刻的认出,而且是无理由地认出,他会立刻就认出那个达到源头的人。 所以六祖问行思禅师,汝曾作什么来? 他一定看出了什么,否则他不会这么问。 而对这句话,行思禅师也立刻接住了,他并没有说我原来是做什么的之类,而是回答,圣谛亦不为。 我连圣谛都已经不要了。 六祖追问,落何阶级? 你现在哪里,你在哪一个层次上? 行思马上回答,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 我连圣谛都抛弃了,哪还有阶级和次第呢? 师深器之,六祖深深地器重他,令师首众,令青原行思做首座。 有一天六祖甚至对他说,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 所以青原行思是六祖非常器重的禅师。 怀让禅师的公案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也。 初谒嵩山安国师,安发之曹溪参扣。 让至,礼拜,师曰:“甚处来? ”曰:“嵩山。 ”师曰:“什么物,凭么来? ”曰:“说似一物即不中。 ”师曰:“还可修证否? ”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 ”让豁然契会,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日臻玄奥;后往南岳,大阐禅宗,敕谥大慧禅师。 接下来一位也是六祖极为器重的禅师,叫怀让,南岳怀让。 南岳怀让的开悟,跟行思的开悟有非常大的差别。 行思是天生顿悟的,他来的时候就已经开悟了,怀让没有,他到六祖这里来时,六祖有意激他,甚处来? 怀让老实巴交地说,嵩山。 他不懂六祖并不是要问他从什么处来,这是一句禅语,但怀让当时没有开悟,听不懂。 六祖看他没听懂,再次问,什么物,恁么来? 这显然跟你什么地方来没有任何关系了,他问你到底是什么东西,你是从哪儿来的,你的内在到底从哪来的? 在这里,《六祖坛经》其实是省去了一句话,说怀让当时不知道怎么回答,直到跟随六祖八年后,他消除了迷执,有一天才忽有所悟,并说出了自己的领悟,说似一物即不中,你说是一个东西就不对了。 六祖听后马上追问,还可修证否? 怀让马上给出了一个非常老禅师式、非常老法师式的回答,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什么意思? 修证并不是没有的,这个跟一般人想象的很不一样,但是你要污染是不可能的了。 我已经达到了本源,可你不能说我用不着修证了,你达到了初果,开达到了开悟,但是你没有证入圣位,你还是有路要走。 可这路又不是有修有证的路,而是自然深入的路。 所以要污染是不可能的了,只是要渐渐、自然的,像一棵树一样,在无声无息中长大,在悄然无声中长成一棵证果的树。 他这时候只要无为而为,不需要再做什么例外的事。 所以他讲了一句非常老参的话,叫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六祖马上毫不含糊地印可,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就是这个不污染,不是别的东西,是诸佛的护念,你现在要好好地护念它。 什么是护念? 就是真正的无修而修。 要保护它,要让它成长,它现在还是圣胎。 你是这样,我也是这样,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并且给了他一个预言,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 也就是西天的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曾经预言,你的门下将出一匹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你默默地记在你的心里,现在不要马上的向人们宣布,这是一个预言,你要保密。 这个马驹是谁? 就是马祖道一。 几百年前的祖师已经预言,怀让门下要出一个真正的大人物。 怀让豁然契会,留在六祖身边服侍六祖十五年之久,一直到六祖圆寂前才离开。 日臻玄奥,怀让的这个境界实际上,在十五年中,越来越深奥,后来往南岳,离开曹溪到南岳衡山弘法,成为南岳怀让。 怀让后来其实证到的果位非常深,他的境界也是非常的深奥悠远。 所以怀让的修证即不无,的确如此,一个人内证的境界会越来越深奥,你的果位也会自然地成长,但并不是你主动去成长,它是自然的,就像风吹大树一样的成长,像一棵证果的大树一样自然地成长。 发布时间:2023-06-11 12:46:05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6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