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六祖坛经释义》夕阳讲解02-惠能悟道 内容: 八月余日,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 ”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当前,令人不觉。 ”上一次我们讲到,六祖惠能在舂槽厂做了八个月的杂务,除了舂米还做一些砍柴的事,都是比较辛苦的活。 当时的寺院面积是很大的,惠能在八个月的时间里,一直待在舂槽厂,根本就没有走到前面的前院,所以他是无法碰到弘忍的。 但是八个月以后的有一天,五祖弘忍自己到了后院的舂槽厂,而且很显然,他是有意来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的寺院其实面积非常大,前面是寺院,后面有种的地,还有加工粮米的地方,相当于我们现代很大的一个农场,前院和后院隔的非常远,都是三进、四进的院落。 所以五祖弘忍是有意到舂槽厂去看他,这个细节,虽然坛经里面没有提到,但是,可以看出来,五祖弘忍是有意去的,但他又像是路过一样出现在这里。 他见到惠能以后讲了一句话,吾思汝之见可用。 这句话实际上是很奇怪的,事隔八个月了,八个月以后他才到惠能那里去,说我感觉你八个月以前讲的话是可以用的,显然就是这句话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以至于八个月当中他都没有忘记,都放在心上了。 这八个月以后,五祖弘忍感觉身边的人已经淡忘了这个根性大利的獦獠,所以他才自己到后院,到很远的舂槽厂去看一看他,好像是路过一样,他假装是一个路过的人,到舂槽厂去跟惠能见了一面,并且讲了一句奇怪的话,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 意思是说,我觉得你八个月以前讲的那句话是可用的,但是恐怕有恶人要害你,所以没有给你讲。 你知道吗? 惠能就说,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当前,令人不觉。 他的回答是说,弟子我知道师傅的用意,我也没有有意要去堂前去找你。 因为我要去正堂去找你别人就会看见,我一直八个月就一直待在舂槽厂里。 这个说明禅宗根性的人都是以智慧为先导的,他们都非常的聪明,他们虽然都追求真理,但是他们是了解人情的,他们精于世故,但同时又保持了一颗赤子的心,这个就是以智慧为先导的明显的征兆,他并不是以爱为先导。 而那些以爱为先导的人在这方面的做法会完全不一样,我们可以看到圣经里面,耶稣拿着鞭子到教堂里面鞭打那些骗钱的拉比,把他们全都轰出去。 这就是以爱为先导的人做的事,这样做意味着他在声张一个真理,声张一个正义。 但是,他并没有以一个智能的方式来行动,纯粹出于正义,出于爱。 而当你鞭打了他们之后,他们第二天、第三天还会回来,然后他们心里头会恨你,他们会开始传你的谣言,然后反对你的力量开始凝聚,最后他就被钉上了十字架。 有的传记里面曾经提到,耶稣当时是一个非常慷慨陈词的人。 我们从《新约》里也可以看到,他说的话是非常非常激烈的,纯粹属于毫不妥协的真理的立场,作为全然的爱,但是少了一点点智能。 他没有考虑到他的对象的实际情况,因为他的对象并不是像惠能一样上根利智的人,只是一些普通人,而这些人如果以这样的方式来证明真理的话,他们是无法领会的,一定会恨你,所以最后耶稣被钉到了十字架上。 而禅宗的人,一个以智能为先导的人,他的做法很不一样。 从一见面开始,五祖弘忍就制止六祖继续说下去,你不要再说了,他看见徒众总在左右,马上对惠能说,好好好,你不要说了,并且马上让他到后院去做杂物,到一个没有人察觉、不会有人注意的地方。 惠能也立即领会了五祖的含义,八个月没有行至堂前,而五祖弘忍也有意在八个月中没有到后院跟惠能会面。 八个月以后,等人们都淡忘了,把这个人全都淡忘了,把这个事全部淡忘了,弘忍才像散步一样散到舂槽厂,悄悄的跟他说这个话。 即使这样,他也没有往更深的地方说,他只是说,我知道你的领悟是可用的,我只是怕有恶人害你,给他一个初步的肯定,但是仍然欲言又止,仍然没有往深处说。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 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 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 我辈设作偈诵,枉用心力。 ”诸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 ”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凡解深浅? 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 若不呈偈,终不待法。 大难大难! ”下面开始有重点出来了。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五祖弘忍有一天就唤门人总来,把所有的门徒都唤过来,说,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意思是说,我一直提醒你们,对于真理的追求是摆脱生死,摆脱死亡,但是你们终日只追求福田,只追求来世的福报的话,不求出离生死,摆脱苦海,自性仍然迷惑的话,如何可救呢。 即使你有再大的福田,也没有用,你有一天还要面临死亡。 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 他提醒他的这些门徒,你们各个回去好好看看你们本性的空性,你要是能见到你的本性的真实面貌,写一首偈诵,拿来给我看。 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如果你真的悟了,我就把第五祖的法衣给你,你就成为第六代的祖师。 火急速去,不得迟滞,马上去,别耽误。 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这里,五祖弘忍也给大家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他告诉他的这些门徒,但是注意,你如果要基于思考,并不是出于你的领悟,并不是出于一个豁然的悟,而是要琢磨,要思考,那就不中用,那就不行。 思考是没有用的,你永远无法通过思考来领会你本性的含义,他必须是个现量的见到,类似于看到,直接的看到,根本用不到任何的思维,见性就是言下须见,就像我说的时候你就可以见性,如果你真的能够在这个片刻开悟的话。 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如果能够达到这样的话,即使在战场上抡刀上阵的时候,要悟也可以立刻悟,这个并不分场合。 并不是说你非要在房间里打坐入定才可以开悟,而是即使在战场上,赤膊相见,也可以。 这个悟,不依赖于外在环境的,是超越思维的,它是现量亲证的。 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这些门徒相互就说,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 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 我辈设作偈诵,枉用心力。 我等众人用不了做偈了,为什么呢。 神秀上座,现在是我们的教授师,肯定就是他,我们做了偈也是枉费心力。 诸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 其他人听了这样的话,也觉得是这样,肯定神秀是第六代祖,我们都用不着做了,我们到时候依止神秀就可以了。 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凡解深浅? 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 若不呈偈,终不待法。 大难大难! 神秀自己也在想,所有的人都没有做偈的,因为我是他们的教授师,必然是我要来做一首,我要把我心中的见解的深浅表达出来,但是我并不是要求这个祖位,觅祖即恶,如果我是为了追求这个祖位,那就是恶的,却同凡心,那就是以凡夫的心思要抢夺这个圣位一样,没有什么差别。 若不呈偈,终不待法。 但是我如果没有呈上我的偈诵,就得不到老师的认可,怎么办呢,大难大难,那太难了。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变相,及五祖血图,流传供养。 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着,从他和尚看见。 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小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 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 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 ”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 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问,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水。 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 ”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会慧否? ”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 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凡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 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 ”神秀作礼而出。 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变相,及五祖血图,流传供养。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原来是准备供奉楞伽经的变相图,也就是西天跟东土五祖的血脉图,准备画在廊壁上。 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神秀每次路过廊壁的时候,想要去五祖的房间里呈上他写的偈诵,行至堂前,心中恍惚,每次快要到五祖的房门口了,心里就犹豫。 遍身汗流,拟呈不得;浑身流汗,就是没有敢呈送给五祖。 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前后经过四天十三次,走到五祖的房间门口,又退回来。 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着,从他和尚看见。 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小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 最后神秀就想,不如我把偈诵写在墙壁上,如果老和尚看见,说好,那么我就出来说是我做的,如果说这个偈诵不对,那么也只能说我枉在山中数年,也就算了。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 当天半夜三更的时候,他自己拿着灯,在没有人的时候,悄悄的把偈诵写在门廊的墙壁上,这个偈诵大家都应该听过,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首偈诵还是非常朴实无华的,古人学佛,或者古人追求真理,没有像我们现在这么多的像新时代、各种各样的宗教、灵性、通灵等等的花样,现在也有各种各样的,天花乱坠的有数不清的语言,通过灵性方面、各种通灵的文字已经把能讲的都讲了,而且文采非常好。 但是六祖当时的人,他们学真理,学佛,则是相当朴实的。 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即使不是完全开悟的诗,但这首诗可以表现出神秀这个人还是相当朴实的一个人。 他的意思是说,我的身体就像一颗菩提树一样,我的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我时时的要擦这面镜子,使它不要染上尘埃。 这就是他在五祖弘忍那这么多年,十数年学习修行下来的一个最亲身的总结。 而这个总结听上去非常的朴实,就是把我里面这面镜子擦干净,不要污染,他并没有说玄说妙,他说的很朴实无华。 坦白的讲,我认为神秀是一个非常厚道的人,很淳朴,这首偈显示出他的内心还是非常淳朴的,很单纯的,精进的,没有任何花里胡哨的文字在里面,非常纯净,他的心非常干净。 他做的事情,十几年的领悟就是让这个心变的更干净,没有污染,没有贪嗔痴,非常简单。 他并不是一个饱读诗书以后头脑就变得复杂的人,这一点实际上已经很难得了。 大多数人在读了很多东西以后,就开始变得复杂,他的理论就开始变得复杂,他其实是错过了真的东西。 我觉得神秀这首偈,真实表达出他的水平还是很深的,他没有变得复杂化,他其实是找到了一个真正的精髓,虽然他的精髓还不是破壳而出的精髓,一个开悟的精髓,他其实还是走进了堂奥。 如果我们现在追求灵性,追求修行的人,能够在十几年的学习、领会以后,再一次回到简单,那么其实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成就了。 你能回到像神秀这么简单吗,你说我学了三十年,到最后,我的总结就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那么真的要恭喜你,你没有白学三十年,你学到了精华。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所以神秀写了这个偈以后就回到了房间。 人总不知,没有人看见。 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他还反复思量,如果五祖明天看见这个欢喜,证明我和这个法有缘。 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 如果五祖弘忍看了这个偈说不行,那么我这个人还是很迷惑,业障太重,由此可见神秀还是非常谦卑的一个人。 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一更是两个小时,从三更到五更,一夜未睡。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 五祖是一个真正得道的人,奇怪的是,神秀即使在没有人的时候在廊壁上写了这首偈,五祖其实在房间里都已经知道了。 他有某种神通的力量,他知道神秀没有入门,没有见性,偈只是到门口而已。 天明,祖唤卢供奉来,第二天天亮了,就叫那个姓卢的要在南廊画画的人过来。 向南廊壁问,绘画图相,要提示他在南廊壁上完成绘图画像的事情。 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水。 忽然看到了神秀的偈,就说你用不着画了,麻烦你老远的赶过来。 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所有的相,都是虚妄的,何必要画呢。 但留此偈,与人诵持,那就留着这个偈,让人们诵持。 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五祖讲的是一句实话,依此偈修的话,确实可以使你免堕恶道,他就是让你时时勤拂拭,让你变得干净。 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确实有大利益。 他没有夸张。 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令所有的门人烧香礼拜,你如果诵这个偈,即可见性,久诵的话,你也可以见性。 因为一个人,诸恶莫做,从见悟的法门走进去,也是能见性的,只是时间长一点。 门人诵偈,皆叹善哉,噢,这个偈太好了。 祖,三更唤秀入堂,五祖其实很给神秀面子,他并没有当众说你的这个偈不行,而是三更半夜没有人的时候他把神秀唤到房间里,问曰,偈是汝作否? 问他,这个偈是你做的吗? 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会慧否? 神秀说,确实是我做的,但是我并不是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看弟子有没有智慧。 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 五祖还是很坦白,面对他本人的时候,讲的非常干脆,你只到门外,没到门内。 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这个当头一棒,打得还是很重的,你这个见解要是想觅得无上的菩提本性,要见性开悟的话,了不可得,也就是没门!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凡自本性,不生不灭。 言下便见,也就是你这个偈你不能想。 你这个偈是你思考出来的,你的思考总结出来,你必须要干净,要勤佛拭,要把灰尘擦掉,这是你思考所得,但是见性不允许你思考,要言下识自本心,言下也就是语言停止,当下。 当下要识自本性,什么样的本性呢,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这就告诉他真正开悟的境界,什么样的境界呢,也就是无生无灭的境界,而且是于一切时中,任何时候,念念自见,你都可以在这个境界里,都可以亲见。 并不是前念有,后念没有,现在有,明天没有。 他是你一旦开悟,一旦领会到这个,你就能一定能够念念自见,随时随地见到。 万法无滞,见到什么,所有的法,万法无碍,一真一切真,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在光明的照耀之中。 万境自如如,所有的一切、所有的境界都是本自如如。 如如这个词是非常佛教化的词,它实际上代表了一个抽象的含义,就是所有的一切都是它本来的样子,不需要你去加名字,不需要你去判断。 所以,《道德经》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一个东西你加上一个名字,其实跟这个东西并没有什么关系。 一个茶杯,你说这个叫茶杯,其实这个东西跟茶杯这两个字没有任何关系,它还是它原来的那个样子,这个叫“如如”。 万境自如如,每一样东西都是它本来的样子,而且是无名的,没有名字。 如如之心,就是本来的没有任何改变的心,当下的心,即是真实,没有二话的,这个心就是那个真实,根本不需要思考,你只要亲眼见到,你只要亲见。 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你如果真是这样见到,就是你的本心。 汝且去,一两日思惟,你再回去想两天,更作一偈,将来吾看,再做一首偈让我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如果你入门的话,就把六祖的法衣传给你。 神秀作礼而出。 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经过好几天,这个偈还是做不出来,神秀整个人都恍恍惚惚的,神思不安,像在梦里一样,而且郁闷不开心。 一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 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 ”童子曰:“尔这獦獦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 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 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此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惠能曰:“上人! 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 ”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惠能曰:“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 ”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 惠能闻己,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 ”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 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不轻人,便有无量无边智。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 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 ”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 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 ”众以为然。 一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又过了两天,有一个童子路过舂槽厂,路过六祖惠能舂米的房间,唱诵其偈,唱诵这个偈。 他这个偈已经流行的连小孩子都会唱了,而且并不是诵,而是唱的,可见当时的人是很单纯的,五祖讲这个偈好,大家就拼命去念,甚至已经变成童谣了。 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六祖惠能一听这个偈,就知道他还不到底,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虽然五祖没有真的教过他,但是他自己心里面已经大概的领会到本心的面貌了。 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 然后就对童子说,你在诵的什么偈呢? 童子曰,尔这獦獦不知,童子说,你这个乡下人怎么能懂呢? 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 五祖说生死是唯一值得去考虑的事情,五祖要传法衣了,让门徒都来做偈。 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 如果谁开悟了,就把这个衣服传给他,为第六代祖。 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此无相偈,这个偈是神秀在廊壁上写的。 大师令人皆诵,五祖说每个人都要念这个偈诵。 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按照这个偈修,可以免很多恶道,可以得大利益。 惠能曰,上人! 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 惠能很聪明,他忽悠这个小孩,他说我也要去诵,他心里明明知道这个偈没有见本性,但他希望这个孩子能够帮着带他去看看这个像,他说我也想去诵,所我想请你带我去堂前礼拜。 可见他根本就没去过堂前,他连路都不认识,要这个小孩带他走。 童子引至偈前礼拜,这个童子就引他到偈前礼拜。 这个时候,惠能的水平就开始有所显现了。 惠能曰,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 惠能就说我没有上过学,不识字,请旁边的人给他读一下。 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有个叫张日用的人就帮惠能念。 惠能闻己,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 显然惠能早就已经考虑好了,他其实并不是为了要去看这个偈,他是想要写他自己的偈。 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你也要做一个偈在这个偈旁边啊,这个太稀奇了,哪有这样的事呢。 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 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不轻人,便有无量无边智。 惠能就说,你要学无上菩提的话,要学真正东西的话,你不要瞧不起初学,有时候下下人有上上智慧,上上的人则不一定有这样的智慧,轻视人是有罪过的。 旁边这个人一听很有道理,就说,汝但诵偈,吾为汝书。 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 他说,那你说吧,我帮你写。 你如果得法了,获得肯定了,要先来度我。 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惠能的这个偈就把神秀的偈诵全部彻底打倒,菩提根本就没有树,明镜也不是在你的心里有一个台子,心里也根本没有什么明镜台。 本来什么都没有,即没有树,也没有镜子,你到哪里去惹这个尘埃呢,尘埃怎么能粘的上你呢。 他的偈诵非常单刀直入,完全把一个人内在所有的东西都否定,彻底的否定,而一个禅宗的开悟就源于彻底的否定。 日本近代的有一个真正悟道者叫铃木大拙,禅宗完全是铃木大拙传到西方去的。 他21岁的时候在禅堂里豁然开悟,他回忆他当时悟的时候,说他从禅堂离开到自己的房间的路上,他看见自己的身体和院子里的树木“澄澈透明”,一切都好像是透明的,通透的,一切都打成了一片,完全合一了。 铃木大拙曾经讲过,所谓禅的开悟,实际上来自一个彻底的否定,也就是你并不是你看到的所有的东西,你甚至并不是你看到的本人的身体,他们都跟你是有距离的。 你甚至不是你脑子里运动的这些思想,它们也是外在于你,当你能够彻底否定与你相连的所有的一切,你将第一次突然间回到一个源头,回到意识光明的源头。 而在这个源头里,你将看到原来所有被否定的这一切其实都是在光明中的。 铃木大拙提到,彻底的否定最后的结果就是彻底的肯定。 被你彻底的否定的所有的物理世界,所有的主观世界,在你的光明中突然完全的肯定化,他们全是光明中闪耀的星星。 惠能的这首偈实际上是一个彻底否定的偈,本来就没有树,也没有明镜,什么都没有,怎么可能有一个尘埃来沾染上你呢,你的内在什么都没有。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听到此偈,大家都很惊讶,张大嘴巴。 各相谓言,奇哉! 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 都说太奇了,不能以貌取人啊,看不出来啊,这简直是肉身菩萨了,太厉害了。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这时候,五祖见大家惊怪,马上就脱了鞋把这个偈擦了。 这个举动显得非常滑稽,但是可见五祖弘忍是多么的当心,多么的谨慎,要保护六祖惠能。 曰,亦未见性。 众以为然。 他说,这个偈没有开悟,没有见性。 于是大家就散了。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 ”乃问曰:“米熟也未? ”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 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 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 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 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祖复曰:“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 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 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 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惠能启曰:“向甚处去? ”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三更,领得衣钵。 云,能本是南中人,久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 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 祖相送直至九江,驿边有一只船子,祖令惠能上船,五祖把橹自摇。 惠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祖云:“合是吾渡汝。 ”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 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付法! 今已得悟,只合向性自度。 ”祖云:“如是,如是。 以后佛法,由汝大行矣。 汝去三年,吾方逝世。 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 第二天,五祖弘忍就偷偷摸摸的到了舂槽厂,看见惠能腰上绑着一块巨大的舂米石在舂米,他的第一句话就说:“求道的人的确应该像你这样,为法忘躯,你是对的。 ”这句话其实是非常有份量的。 然后他讲了一句很神秘的话,乃问曰,米熟也未? “你舂的这个米熟了没有? ”为什么说“米熟了没有”是个神秘的语言,是暗语呢,因为惠能舂的米是刚打出来的生米,不是烧熟的米,熟米用不着舂的。 他的舂米就是把米外面那层壳舂下来,舂下来以后留下的就是我们在商店里买的那个大米,那显然就是生的。 五祖这句话一听就是暗语,问米熟了吗,显然跟这个米没什么关系。 惠能马上就听懂了,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回答说,米熟很久了,就差最后筛一下就成功了。 这个外人听上去确实会感觉匪夷所思,米明明是生的,还没烧过呢,惠能说就差最后一步了。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 五祖就拿一个禅杖,敲了三下,走了,什么也没有说,这简直就跟做特务对暗号一样,可见当时五祖是多么的了解人情世故。 他并不是无谓的这样做,看过坛经的人知道,他这样做是绝对必要的,一个真正得道的人,他以智慧的角度做事情,而不仅仅是鲁莽到拿起鞭子去抽打别人,说我是真理,你是骗子。 虽然他的举动是正义的,但是缺乏智慧,而五祖就不会这样做,悄悄的行事,用机锋暗语来让周围的人听不懂。 惠能就领会了五祖的含义,三更的时候来到他的房间,五祖正等着他呢。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 然后两个人就用袈裟围起来,在袈裟下面,蒙着头,因为有灯光,担心从窗户外面就会看的见,所以用袈裟蒙住,就好像里面还是暗的一样,半夜里给六祖惠能讲金刚经。 可见一个真理,一个真正的东西,一个钻石般的东西,要传递下去是多么的艰难,要防这个人,防那个人,像做贼一样,悄悄的传递。 但现在有网络,有很多的书籍,倒很少有人真的开悟,你太容易了都不珍惜。 而古代的人找到一本书都很难,即使你有了书也没有人给你讲。 六祖惠能舂米八个月,在所有人的眼睛底下要偷偷摸摸的去五祖那里听他讲金刚经。 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惠能最终的那一下终于实现了,大悟。 他领悟到一切的东西离不开你的本性。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然后跟五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没想到我的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没想到我的本性本来就是无生无灭的。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来就有,并不是我创造出来的。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如如不动本来就在这里,完全没有动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你在这个光明里看到的一切都是这个光明创造,都受到光明的祝福。 这四句话,应该是参加过意识内化课程的同学都有体验,你都将体验到你内在的光明本性,本来就是清净的,没有受过任何污染。 当你经验到它的时候,你会发现它是最终的光明,最终的清净。 而且你会发现它无有动摇,完全不动,而且它本来就是具足的,并不是你冥想出来的,不是你创造出来的,不是的,它本来就有。 它完全没有生灭,即使你死亡,你也能立刻知道,当你离开身体的时候,你会立刻回到这个光明的中心,它是超越生死的,它是完全照耀在所有万物之上的,这就是你内在的本性,它离你并不遥远,就在你的深处,完全就在你的深处,只是你不知道怎样走到你自己的里面而已,如果你知道,你突然会大笑,它离你非常近。 祖知悟本性,五祖就马上认可他,知道他真正开悟了,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一个人如果没有领会自性的话,学的再多也是没有帮助的,没有帮助的,仅仅是头脑的杂粮而已,你的头脑变得有各种各样的杂粮。 而有一天,你突然进入在你最内在真正的源头的时候,你突然发现你整个头脑都空了,所有里面的知识全部消失殆尽。 因为它们没有必要,你彻底超越它们了,没有哪个知识是描述最终的光明的,不可能的。 所有你学的东西都仅仅是外围,仅仅是中心点旁边绕着圈走的现象,所有的东西都是在绕圈而已,没有哪个东西是达到中心的。 但是如果你达到了中心,见到了你本心的光明,你就是真正的大丈夫,真正的天人师,你可以做天人的导师,也就是你领悟了你的佛性,虽然还不是果位的果,但是你是因地的。 你已经领悟到你本来的果,你本来就拥有这个佛性。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三更就把六祖的这个法位授给他了,没有人知道。 便传顿教及衣钵。 把达摩传下来的衣和钵都传给他,云,汝为第六代祖。 就对他说,你是第六代祖师了。 善自护念,这句话非常非常重要,这四个字几乎被用了六七百年,禅宗每一代给下一代开悟者印证的话,几乎都用到这四个字,叫善自护念,也就是你达到的这个是因地佛,你达到的是你的意识回到了光明中心,但是,你还是不稳定的,你还是因地的,还是浅的,你还要自己去护念呢,深入它,保护它,你还要持久的安住在光明上正念上。 等你真的能够深深的安住的时候,那么你更加要做一件事,广度有情,就是帮助别人,不能说我自己达到就可以了,你将看到别人有与你同样的渴望,别人也在经受着同样的烦恼,同样的苦难,他们找不到一个能够超越的门,超越的方向。 你自然就会同情他们,你开始能够告诉他们,帮助他们,往哪里去能够真正超越你所有的烦恼。 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并且要让这个东西真正的流传下去,不要让它断绝掉,那是整个宇宙的珍宝,非但是人类的珍宝,宇宙里没有别的东西比它更重要。 所有的一切都是会消失的,即使是宇宙也有毁灭的一天,但是唯独这个永远不坏,即使宇宙消失,你本性的光明仍然保持如如不动的灿烂,整个宇宙仅仅是它里面的一个梦而已。 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五祖又讲了一首传法偈,有情来下种,就是你在往世里面种了一粒追求真理的种子,一个心愿,一个强烈的追求真理的心愿,因地果还生,现在熟了,现在你开悟的果实出来了,你在这一天突然间开悟。 六祖惠能的开悟并不是无理由的,它是过去无数生种下的深厚的种子,都已经经过了无数世的磨练了,并不是某一天突然就轻松的开悟了,没有人这样,所有人都是经过无数的努力和奋斗,有一天突然瓜熟蒂落而已,没有白来的事情。 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当你真的开悟了,你就会发现既没有有情的众生,也无所谓种子,因为宇宙的一切都是一个梦,没有好坏的性质,也没有生灭,因为所有一切都在光明当中,一切都只是光明中的一个游戏,一个幻觉。 祖复曰,然后五祖就告诉他,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初祖达摩刚到这儿来的时候,没有人相信他,他如果印证某个人是第二代祖,没有一个代表性的信物的话,没有人会相信的,所以从达摩以来就把他的衣钵作为一个信物传承下来。 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 但这个只是外在的表示,表示你是传人,我把我的衣钵传给你,但是真正的法是要以心传心的,要自己开悟的。 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每一个佛都是传的这个真正的心体,每一个师傅传的都是真正的本心。 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衣钵到你这儿,就不要再往下传了,只是表面上的象征而已,你用不着再往下传。 若传此衣,命如悬丝,如果你要是再往下传,恐怕生命就有危险。 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最后一句话,真的还是很人情的,你马上离开吧,不要待在这儿,恐怕别人会害你,这个害不仅仅是小害,是大害,害命的害。 惠能启曰,向甚处去? 惠能马上领会,他说,我向什么地方去呢? 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五祖给了一句预言,你碰到有“怀”的地方,你就停下来;你碰到有“会”的地方,就藏起来。 这是什么意思呢,随着《六祖坛经》再往下讲解,你就会知道是什么含义。 三更,领得衣钵,六祖惠能三更的时候就拿了这个衣钵。 云,能本是南中人,久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 他说,我是岭南人,对山路不熟悉,怎样能走到江口乘船? 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 五祖说,没关系,你别担忧,我会送你。 五相祖送至九江驿,五祖一直送到九江驿,五祖也是个老人了,半夜里这样把法衣传给他,而且一直把他送到九江驿。 驿边有一只船子,祖令上船,惠能随即把橹。 让他上船,五祖自己摇浆,这是一个很令人感动的画面,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八个月以来一直默默的暗中保护着他,最后把衣钵传给他,然后半夜里再送他到九江驿。 那个应该需要走很长的时间,走山路。 然后上了船,还要亲自摇船桨。 过去的古人是多么的不容易,多么的真诚,为了那个法。 惠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 惠能就说,请师父坐,应该是我来摇,师父年纪这么大了。 祖云,合是吾渡汝。 五祖说,应该是我来渡你。 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惠能说,我迷的时候是师父度我,现在悟了我应该自己度自己。 度名虽一,用处不同,名字一样,但是含义不同。 惠能生在边方,惠能生在很远的地方。 语音不正,说话有口音。 蒙师付法! 今已得悟,只合向性自度。 现在师父把法位传给我了,我已经开悟了,那么我自己度自己就可以了。 祖云,如是,如是。 五祖说,正是如此,讲的太好了。 以后佛法,由汝大行矣。 以后佛法注定要在你这里大大的弘扬。 汝去三年,吾方逝世,你去了三年以后,我就圆寂了。 古人的成就还是很高的,他三年以前就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要走了,现在要找到一个有如此高成就的人,还是很难的,古人达到的成就并不是没有理由的,你从他做人的方式上看,他们都非常诚诚恳恳,没有任何滑头的地方,而且很付出,越是这样的性格越是能修成功。 记得老子在出函谷关的时候,写下了《道德经》。 这个关的当时一个官差叫尹喜,这个人后来也成道开悟的。 尹喜后来到山上以后很多人来找他求道,希望能够拜在他的门下,而他却专门留一些笨的人,聪明的人全部赶走。 并不是那些人真的笨,而是所谓笨的人是非常真诚的人,不是那么小聪明的,滑头的人。 而一个真诚的人,单纯的人更易于走的深,更易于达到更深的成就。 这里面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后来禅宗里的临济禅师,临济后来是一个相当有名的大彻大悟的禅师,走的时候也走的很潇洒。 但是临济在未开悟以前是个特别老实的人,极为的老实憨厚,所以只有这样一个人能够走得进去。 跟人们想象的相反,能够真正领悟禅宗的人,不是聪明人而是老实的人,越是聪明人越是走不进去,他下不了那个功夫,他太自以为是,他自我感觉太好。 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你现在赶快去,努力向南走,一直往南走。 不宜速说,也先不要跟别人说佛法的事情,一定要等到你找到了真正的地方、真正的人,你才能跟他说。 你不要见人就要超度他,这是很愚蠢的。 现在很多人有一种想法,好像要弘扬什么一样的,有好为人师的倾向,其实不应该,首先你自己要先达到。 即使像惠能一样这样达到的人,他都不应该诉说,为什么,你必须等到那个适合的人来。 达摩在少林寺等了九年,才等到慧可。 你必须找到对的人,而不是随便拉住一个人说我懂了我教给你,所以《圣经》里讲“不要把珍珠扔到猪的面前”,猪只喜欢吃糠秕杂粮,珍珠对他来说没有价值,你要找到那些认得出珍珠的人,那些真正的人。 临济曾经有一首诗,其中有一句说路逢剑客需呈剑,不是诗人莫献诗,你碰到剑客再把你的剑拔出来,在他的面前演示一下,因为他看得懂;你碰到诗人,你再一起跟他赋诗。 你如果碰到的是一个粗人,你什么都用不着说,如果你说了一大堆,他反而会嘲笑你,辱骂你。 所以《道德经》里讲,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那些根器差的人,听了高深的法以后,反而哈哈大笑,你完全是在胡说,这种东西完全是不可能的,哪有这样的事情,什么开悟不开悟的。 发布时间:2023-06-11 12:40:49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6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