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略谈五戒 内容: 略谈五戒五戒制因防非止恶道德标准何为五戒儒家五常(仁)不杀生(义)不偷盗(礼)不邪淫(信)不妄语(智)不饮酒五戒制意杀 生偷 盗邪 淫妄 语饮 酒具缘成犯杀 戒(五缘)盗 戒(六缘)淫 戒(五缘)妄语戒(六缘)酒 戒(五缘)犯戒三品(三)上品不可悔(二)中品可悔(三)下品可悔每个团体都要有组织的基本成员,组织则须订有规矩 来约束成员。 一个团体的好坏与兴衰,则视成员们对规矩的共识与遵守而定。 佛法的戒律是佛教团体的规矩,佛教的兴衰则视佛教徒对戒律的遵循与否而定。 戒律的宗旨是防非止恶,增进人类的幸福,及人际间和平共处的道德标准。 一切宗教在心灵修持上,最有科学方法及次第的,要算是佛教了。 佛法,修持次第分为:戒、定、慧三无漏学;戒学乃用于对治恶业,是行为的规范:定学用于除妄想、杂念,使心灵趋向平静;慧学用于破我法二执,使行者断惑证真。 总之,一切法门离不开以行为的规范作基础。 因此,戒学如地基,是修学佛法的根本。 五戒制因佛法戒学中,以五戒为根本。 五戒是根本戒;受持五戒能确保人身不失,堪入佛道中,不堕三恶道。 释迦牟尼佛彻底悲心,眼见众生作善则升(生三善道),造恶即堕(堕三恶道),恐众生不明因果,迷惑颠倒,因此,特别慎重地为在家弟子(优婆塞、优婆夷)制立了五戒。 研究制戒的目的,无非要弟子们认识基本戒相,明了五戒的开遮持犯。 如果您能发心受持五戒,终身持而不犯,来生定可确保人身不失。 又,在受戒得戒体后,果能善护持三业(身、口、意三业),精诚地修持佛法,定可入佛道法;甚至,能了生脱死,得自在解脱。 由此可知,佛陀制戒是居于慈悲度世本怀的。 何为五戒既如佛陀基于慈悲制戎,身为修学者、首先当知,何为五戒? 我们简单说明如下:一、不杀生此戒是戒断一切有情的命根。 二、不偷盗此戒即是不当取之物、他人不与己之物或钱财,不可任意占为己有。 三、不邪淫此戒是禁止夫妻以外,异性或同性交媾的性行为。 四、不妄语此戒是戒止不诚实的言语。 五、不饮酒此戒属遮戒(遮止犯前四戒),戒止饮用有昏醉性及酒气的饮料。 以上是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的五戒。 然而,五戒正好与中国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相互呼应。 儒家五常,主要为了实现人们现实生活的幸福与安乐;佛教五戒,不只为了造福现实人生,并且是追求究竟出世的基础。 佛法是属世出世法中最卓越的。 故古德有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迷了世法即凡夫,悟了世法即圣人。 吾人若欲转凡成圣,破迷启悟,受持五戒是必要的。 五戒制意世间的每条法律,都有它制定的特 别意义:佛制立五戒也有特殊的意义。 下面,让我们共同来研讨五戒中每条戒个别的制意。 一、杀生戒佛陀制立此戒有下列几项制意:(一)不入道:犯杀戒者,不得入佛道中。 (二)违大悲:杀生违反佛教大悲的本怀。 (二)背恩养:众生都是吾人多生父母,杀生有违恩养。 (四)伤善缘:杀生与众生结冤业失善缘。 (五)应敬生:众生皆有佛性,杀生是不敬重的行为。 (六)背无畏:菩萨行者应施予众生无畏,杀生违反护生的原则。 (七)乖四摄:杀生乖违菩萨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八)命珍贵:一切有情生命皆可珍可贵。 二、偷盗戒其次,佛陀制立盗戒,其制意如下:(一)不入道:犯盗者,不入佛道中。 (二)犯国法:偷盗违反国家的法律。 (三)恼众生:一切资生之具是众生生存的依托,偷盗恼害众生。 (四)违六度:菩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以布施度为首,今岂可反而偷盗呢? (五)背四摄:菩萨四摄法中,亦以布施为首,偷盗则背四摄。 (六)坏信心:人际间相处,应以诚信为首,偷盗坏人信心。 三、邪淫戒制立邪淫戒亦有特殊的制意,其制意如下:(一)众恶源:有偈云: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症。 邪淫是万恶的端始。 (二)生死本:一切众生皆以淫欲各正生命,淫业是生死轮回之本。 (三)损德行:邪淫损害个人道德,妨害社会风化。 (四)不入道:邪淫者不能入正道中。 (五)扰静心:邪淫心会扰禅定静心。 (六)入魔网:邪淫为魔道所摄。 四、妄语戒佛陀特为弟子们制立妄语戒,其理由如下:(一)不入道:妄语不实,不得入佛道中。 (二)诳惑人:妄语欺诳众生,惑乱众生。 (三)开恶端:妄语在前,行恶在后是通俗状况,妄语开一切恶门端始。 (四)闭善路:妄语关闭一切人天善路。 (五)实语益:实话可利益他人,其利益多于妄语。 (六)鬼神弃:妄语属虚诳,为一切正直鬼神所唾弃。 五、饮酒戒饮酒是遮戒,是为防患犯戒而制立;戒的制意有六:(一)失礼仪:酒能乱性,酒后会失礼仪。 (二)破净戒:酒能迷人乱理智,致使狂乱破禁戒。 (三)失定慧:饮酒使人迷惑颠倒,而失一切定慧功德。 (四)损财利:饮酒、酗酒使人损失财利。 (五)增疾病:饮酒使人生理上增加疾病。 (六)生灾祸:饮酒后乱性,往往因此造成了灾祸。 从上我们简要明了五戒,每条戒制定的特殊意义。 五戒,每一条戒皆要有具有成犯的因缘,才算犯戒。 对此,我们认为有必要详尽说明,以便修学者能彻底地了解。 具缘成犯修学者于发心受戒后,每犯一戒都需因缘具足始可成立。 若因缘不足,则只有犯戒因罪,而无犯戒的果罪。 以下,我们一条一条地研讨五戒的具缘成犯:一、杀戒杀戒具五缘成犯:(一)是众生的。 (二)众生想。 (三)起杀心。 (四)兴方便。 (五)命根断。 如果在于犯戒时,具足了以上五缘,即时构成了犯戒。 二、盗戒本戒具六缘成犯:(一)有主物。 (二)主物想。 (三)有盗心。 (四)是重物。 (五)兴方便。 (六)离本处。 三、淫戒淫戒具五缘成犯:(一)是众生。 (二)是正境。 (三)有染心。 (四)起方便。 (五)与境合。 四、妄语戒本戒具六缘成犯:(一)是众生。 (二)众生想。 (三)起诳心。 (四)覆实事。 (五)言明了。 (六)前人解。 五、酒戒酒戒具五缘成犯:(一)是酒。 (是酒想)。 (三)有饮心。 (四)无重病。 (五)人口咽。 以上,我们一一略述五戒具缘成犯。 我们当知,每破一条戒,必须各种因缘具足方可成立。 (亦如世法上,法官判罪证据具足方可。)现在,更深入明了每条戒的具缘成犯,下面,我们共同研讨五戒的开缘。 五戒开缘世间的法律有法外留情之处;佛法亦复如是。 五戒除了止持之外,另有每条戒的开缘。 佛法五戒每条戒的开缘如下:一、杀戒开缘有二:(一)误杀:失误或无意地杀害众生,不构成犯戒罪。 (二)狂乱心:精神病患或狂乱心者,虽未舍戒,杀生亦不构成犯戒罪。 杀戒,虽有开缘不犯性罪,但杀生业(纵使是误杀)却有后世果报罪。 二、盗戒开缘有六:(一)与己想:取物时心中无盗意,唯想他人与己。 (二)己有想:取物时心存己有想,而无丝毫盗意。 (三)粪扫想:取物时想此是粪扫物(他人丢弃之物),无有盗心。 (四)暂用想:取物时心中无有盗意,但存暂用想。 (五)亲厚想:取物时心存想此物属己亲朋好友,他人绝不见怪,心中又无丝毫盗意。 (六)误取:由于疏忽或混乱情况下,误取他人物品。 三、淫戒本戒开缘有三:(一)睡无觉知:在深睡中被人奸淫,无有觉知。 (二)本无淫意:被怨逼行行淫,行淫时内心无有觉乐想(如刀割、火触体之觉)。 (三)不受乐想:被怨逼行淫,内心无一点淫意及受乐想(如火烧身之觉)。 贪欲是众生轮回之本,开缘有严格地限制。 在家居士与己夫妻非道(大便道、口道)、非时(佛菩萨圣诞、斋日时)行淫,亦属犯邪淫戒。 四、妄语戒开缘有四:(一)增上慢:修行中因增上慢心,妄言非实)而言己证果、得定、见光、见华等。 (二)唯说果位:唯说果位,而未言己已证。 (三)急言误说:因心急躁或其他状况下误言。 (四)病狂乱说:因精神或心理狂乱而胡言乱语。 妄语中,一切小妄语。 但无诳惑他人之心都通忏悔,唯大妄语(未证言证)属犯根本重罪,不通忏悔。 五、酒戒本戒开缘有三:(一)患重病时:持戒者,犯重病时,须酒疗治。 (二)非酒莫疗:患重病时,非酒莫疗。 (三)白众方服:持戒者有上两种情况时,秉白僧众而开缘服用。 (服用时当生惭愧心,节量而服之。)前四戒是属性戒,第五戒酒戒是属遮戒(遮止犯前四重戒)。 从此,我们可见佛陀智慧的深入及圆融无碍。 五戒开缘简介完了,最后我们研讨犯戒的三品差异。 犯戒三品修学者于受持五戒中,如有犯戒,则应了知犯相和境想分上、中、下三品;上品不通忏悔(属犯根本重罪),中、下品则通忏悔。 以下几个表格,希望您一一对照而一目了然。 一、犯相:A、上品不可悔根本罪一杀杀人命断。 (若杀生身父母阿罗汉圣人,即犯逆罪。)二盗取他物值五钱。 三邪淫人道。 (女有三处,男有二处)四妄语向人说证果乃至罗刹来到我所等彼领解B、中品可悔近方便罪 下品可悔远方便罪一杀若后因是死杀人不死。 者,仍犯不可悔罪。 发心欲杀人而未杀。 二盗取而未离处。 发心欲盗而未取。 三邪淫二身和合,止而不淫。 发心欲淫而未淫。 四妄语误说,而未遂本心。 说不了了,前人未了解。 向聋? 不解语者说。 发心欲妄语而未言。 C、中品可悔等流罪 下品可悔等流罪一杀杀天龙鬼神。 杀不死,下品可悔方便罪。 杀畜生杀蝇蚁蚊虫等,及用有虫水者,亦尔。 二盗取他物,值不满五钱。 取他物,值三钱以下。 三邪淫人余处。 (非道)四妄语向天龙鬼神说,或向解语畜生说证果等,彼领解。 向人说旅风土鬼来至我 所。 (旅风土鬼,次于罗刹等,故为等流。)小妄语。 又两舌、恶口、绮语等。 (若言不了了者,犯下品可悔方便罪)。 向不解语畜生说证果等。 D、中品可悔根本罪五饮酒凡作酒色、酒香、酒味。 (或阙一阙二)饮之能醉人者。 下品可悔方便罪五饮酒欲饮而未咽。 下品可悔等流罪五饮酒凡作酒色、酒香、酒味,饮之不能醉人者。 (但体是酒)二、境想:A、一杀人人 想人疑上品不可悔。 非人想非人人 想非人疑非人想中品可悔。 (非人者,天龙鬼神。 若畜生,属下品可悔。)B、二盗他 物他物想他物疑上品不可悔。 (且约值五钱以上物)非他物想非他物他物想非他物疑非他物想中品可悔。 无犯。 三邪淫道道 想道 疑上品不可悔。 非道想非道道 想非道疑非道想中品可悔。 D、四妄语向 人人 想人 疑上品不可悔。 (且约大妄语)非人想向非人人 想非人疑非人想中品可悔。 E、五饮酒酒酒 想酒 疑中品可悔。 非酒想下品可悔。 非酒酒 想非酒疑非酒想无犯。 五戒诵戒仪轨上 香礼 佛南无常住十方佛南无常住十方法南无常住十方僧(三称三拜)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三称三拜)忏 悔我弟子某某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 痴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三称三拜)诵 戒第一不杀生是优婆塞(夷)戒,我弟子某某受持第二不偷盗是优婆塞(夷)戒,我弟子某某受持第三不邪淫是优婆塞(夷)戒,我弟子某某受持第四不妄语是优婆塞(夷)戒,我弟子某某受持第五不饮酒是优婆塞(夷)戒,我弟子某某受持发 愿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向诵戒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迥向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礼佛三拜而退)说 明戒为菩提根本,成佛正因。 受戒后,必须半月诵(初一、十五日),以资警策。 为环境不许如法诵戒时,可端身正坐,心存恭敬,观想默念,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受戒不易。 诸仁者,好自珍重! 结 语在家居士能受持五戒,功德不可思议。 个人的修持,可算更上一层楼,又在佛法学习过程中也有了基础。 如果,您已受过五戒,您当对本文所言的戒相和每条戒的开遮、持犯多加留意,以防盲从而失去了受戒的功德。 果能终身持戒不犯,确保人身不失,以绝对的,修持佛法亦可走上正途矣! 所以,世上多一人持五戒,世界即多一分的幸福。 欲使世界和平,人人应守五戒;欲使佛法弘化,人人应持五戒。 最后,让我们共同将持戒的功德与福份,向法界一切有情,同成佛道。 请常吟:南无阿弥陀佛? 发布时间:2023-06-10 18:38:39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6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