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内容: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人类为了追求精神上的依托而探求于宗教;各种宗教也为了人类和谐的共存而制定各自的道德准则。 佛教,严格言之,它是非宗教亦非哲学,它是佛陀的教育;但是,佛陀也不例外地制定了众生共存的准测,在佛法中称之为戒律。 戒是防非止恶的作用,律是和合僧团的轨范,戒律,从佛教整体性来看,其目的无非要使人们依教奉行而达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已。 所以在大智度论中谈及佛法的修学有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何为诸恶? 何为众善? 如何防非止恶,广行众善是我们本文所要研讨的。 通俗迷心心念引因果、心念为恶源防止诸恶(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通俗迷心在还未深入研讨善法与恶法之先;让我们先共同来研讨一般人所迷惑善恶及颠倒因果的问题。 一般人往往在于自己心理上无法了知,心念是一切善恶及因果的总根源。 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古德又云:一点动则万变,江村烟雨蒙蒙。 这就是言心念是一切因果善恶之本。 佛法对人生的看法是建立在三世因果上;一切万法不离因果,善因得善果,恶因则得恶果,而我人命运果报之源则建立在心念上。 所以心中的起心动念,直接影响了身、口二支的行为,又由于身、口惯性地行为,无形之下也造成了习惯及性格了,正由此即造成了未来命运的果报矣。 因此,我们认为修行的基础功夫,当先学曾子一日三省己身的功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又更进一步地,深省到起心动念,善念或恶念之间。 从上面对于心念深刻的研讨,我们得知佛法的修学是从心念上下手的。 但一般人们,当您向他们言及修行及学佛,他们总回答:我的心好,何必学佛呢? 由此可知,一般人对于自己的心理是迷惑不知的。 据佛法的唯识学,对心理上有很详细的分类。 我人的善心所只有十一个,而恶心所却有二十六个之多。 下面,就让我们依唯识学一一简要地介绍它们。 善心所十一个包括有:(1)信(2)精进(3)惭(4)愧(5)无贪(6)无? (7)无痴(8)轻安(9)不放逸(10)行舍(11)不害。 恶心所二十六个包括有:(1)贪(2)嗔(3)痴(4)慢(5)疑(6)恶见(7)忿(8)恨(9)恼(10)覆(11)诳(12)谄(13)骄(14)害(15)嫉(16)悭(17)无惭(18)无愧(19)不信(20)懈怠(21)放逸(22)昏沈(23)掉举(24)失念(25)不正知(26)散乱。 由唯识学的分类可知,我们的心,恶心所是多于善心所的,造作恶业的比例是多于造作善业的;因此,堕落恶道的机会是多于生于善道的,所以时时检点自己实是修行者的当急要务。 又,一般人言:心好,何必学佛! 这种观念是迷惑不知的。 从上文我们即知修行当好好的观心,修心,去恶从善的根本乃由心地上下手用功。 但,成圣贤与成凡夫之分乃在乎一念之判而已,从博地凡夫只要严察自心,战战兢兢,成圣成贤是绝对可能的;相反地,如果博地凡夫不严察自心,未断一切恶,永远沈渝生死苦海是难以避免的。 至于凡夫如何能离苦得乐,如何克念作圣呢? 佛法中的四正勤则是最有效地方法。 四正勤即是:(一)已生恶当令断(二)未生恶使不生,此两点就是诸恶莫作。 (三)未生善当令生(四)已生善使增长,此两点就是众善奉行。 我们如果能在此方法上努力用功修持,又能做到,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如此恶法能断,善法增长,意念则能渐趋于清净矣! 智慧当然也会日日增长,佛法的体悟也会渐趋于正见。 所以有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此句话即是一切修持法门之本。 现在我们已知要转凡成圣当依四正勤去努力,诸恶为何? 佛法上如何防止诸恶? 下面,就让我们从五戒与十善来研讨,五戒:(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这是道德的最低准则,也是保人身、防恶道的根本;十善(1)离杀生(2)离偷盗(3)离邪行(4)离妄语(5)离两舌(6)离恶口(7)离绮语(8)离贪欲(9)离嗔恚(10)离邪见,这些包括了身三业,语四业及意三业,其实,它们也是五戒的详细分类,为了究竟离十恶,我们可进一步地做下列几项:(1)救生(2)布施(3)梵行(4)诚实语(5)和诤语(6)爱软语(7)质直语(8)不净观(9)慈悲观(10)因缘观果真能依循以上十项,身、口、意三业已算趋向清净了,但,这样还是属于消极的防非止恶而已,更进一步地当积极的行善才对啊! 结 语以上几点,我们概略地了解,心念引因果,心念是恶源;一般人迷心不知自心中恶心所多,又,圣凡之分判是在一念之间;四正勤是修学之根本,诸恶分身三业,四口业,意三业,但五戒及十善是防非止恶之本;六度波罗蜜,普贤十大愿王及发菩提心是积极地行善。 有了这些基本概念,相信您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句话也该有了概略地了解。 发布时间:2023-06-10 18:07:41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6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