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生命现象的四个真理(四圣谛) 内容: 生命现象的四个真理(四圣谛)四圣谛四圣谛是有情生命在世间的真实现象,是有情生命在世间的四个真实的道理。 也就是生命现象在世间的四个真理。 这四个真理就是:苦. 集. 灭. 道。 苦谛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苦? 苦就是一切束缚. 逼迫的感受就是苦。 有情生命在世间的种种际遇与感受都是苦的。 也可以说,有情生命的在世间的种种境遇与感受都是苦的果报。 有情生命的在世间的种种际遇与感受都是苦的,这怎么可能那? (别急,听我慢慢说说,您也用脑子好好思考一下,看我说的对不对。)有情生命在世间从哇哇落地出生,到色身败坏,寿终正寝。 这一整个的生命过程,可以用八大苦全部概括起来。 这八大苦就是:生. 老. 病. 死. 爱别离. 怨憎. 求不得. 五蕴苦器。 生苦:有情生命在世间母亲的子宫中孕育成熟. 诞生的分娩过程中,会受到母体的挤压与逼迫,受到极大的痛楚才能诞生。 因此,有情生命在世间从一出生就开始受到痛苦,而有情生命在世间的出生,又会使今后一生烦恼与痛苦随着生起,所以说生是一种痛苦。 而生苦,并非单指有情生命在世间色身. 生命的,诞生的分娩过程中而带来的痛苦。 生命诞生的分娩过程的苦,只是生苦的一个方面。 生苦,主要还是我们在世间的行. 住. 坐. 卧的生产. 生活中,而起的种种心念(念头)。 有情生命在世间的一切贪. 嗔. 痴念的生起,都会给我们带来烦恼与痛苦,包括学佛修行也会生起烦恼与痛苦来。 (比如:钱. 权. 子女的学业,一提到子女我多说几句:)生苦主要有五种现相:一. 众苦所随二. 苦的轻重所随三. 众苦所依四. 烦恼所依五. 不随所欲离别一. 众苦所随:就是生苦的生起,会导致今后一生烦恼与痛苦的跟随生起。 二. 苦的轻重所随:有情生命在世间的种种烦恼与痛苦的轻重感受,都是跟随生苦的生起而生起的。 没有生苦的生起,就不会有今后一生烦恼与痛苦的轻重感受。 三. 众苦所依:有情生命在世间的种种痛苦,都是依生苦的生起而生起的。 四. 烦恼所依:比较轻的痛苦就是烦恼,烦恼增强了就是痛苦。 有情生命在世间种种的烦恼,也都是依生苦的生起而生起的。 五. 不随所欲离别:生苦的生起,都是因为历世的业力的牵引所制,不是您想离开生苦就可以的,是不随自己的欲念而放弃的。 要想真正彻底地摆脱生苦的束缚与逼迫,就必要掌握宇宙生命现象的原理,依佛的修行方法来净化自己的身心,避免今后做出贪. 嗔. 痴的业,断灭今后生苦的生起。 (这就是生苦的五个现相)老苦:老苦就是我们的色身在世间,已经开始向败坏. 破散的转变。 老苦也有五种现相:一. 盛色二. 气力衰败三. 六根衰败四. 受用境界衰败五. 寿量。 一. 盛色:盛:是极点. 顶点的意思。 盛色:就是我们在世间的色身的最佳的状态,已经达到了极点,开始向色身的败坏. 破散发展。 二. 气力衰:由于我们的色身已经开始向败坏. 破散发展,所以我们的色身不在象以前那样精力充沛。 气力开始感到虚弱,四肢开始乏力,一切的世间活动都开始变得缓慢. 费劲. 吃力。 三. 六根衰败:因为色身是由六根组成的,由于我们的色身已经开始向败坏. 破散方面发展。 所以我们的六根对外界的了别认知的能力,也就跟着开始败坏了。 眼睛看东西开始模糊不轻;耳朵的听力开始下降;对食物的味道与气味的感觉降低;身体对外界刺激的反映开始迟钝。 四. 受用境界衰败:由于色身上述两种衰败现象,使得色身对世间的物资与精神的享乐开始衰败,不在象色身盛色以前那样尽情的享受。 五. 寿量:由于上述诸多因素的衰败,使得色身在世间的寿命时间缩短,这也是一种苦的现象。 世间虽然一切皆为苦果,但是世间是最好的修行场所。 世间的苦是最能激发慈悲心,是最能锻炼心志,净化身心解脱生死,消除历世业种的因。 因此,在世间寿量的缩短,也就意味着即将失去了脱生死. 趣向解脱的最佳场所。 失去消除历世业种. 苦种的机会。 所以,在世间色身寿量的缩短,也是一种苦的现象,而不是快要脱离苦海了。 一个正信佛法发心修行者,更应该珍惜生命,把握投生世间的机会,而不是逃世. 厌世。 逃世. 厌世是一种很严重的邪知. 邪念。 最近几年有很多所谓的末法时期的护法大德. 高僧,大势宣传人身不净. 世间污浊等逃世. 厌世的邪知. 邪念论调。 修行者要明白:无论是出世间的清净法,还是世间的染污法,皆是我们清净自性的流露。 离开了世间的染污法,您是绝对看不到出世间的清净解脱法的。 众生切记! 一定要珍惜生命. 把握好人生的时间! 病苦病有身病. 心病和真病三种。 一. 身病:就是我们色身的四大不调。 二. 心病:是五欲不遂,就是我们所希望. 所求的世间事物,不能称心满意。 三. 真病:就是由于我们自身的妄想分别,而生起的贪. 嗔. 痴念,障碍了我们的智慧,使得我们坠入生死轮回而迷失了自我。 真病简单点说,就是我们思想上的病。 这里我们主要讲的是身病。 我们的身体是由:地. 水. 风. 火四大物质假和而成的。 而宇宙诸法具有: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 相互支持. 相互渗入. 彼此融摄. 彼此窒碍. 彼此制约的关系,当然四大物质也具有这种关系。 组成我们色身的这四大物质,在我们的色身中,在这种关系下,保持着气血调和,不胜不衰的平衡状态。 所以,我们才会感到自己色身的健康快乐。 但色身的这四大物质任何一种如果变异,发生独胜独衰. 独盈独虚的现象,就会使得我们色身的四大物质失去平衡,我们就会生病,我们就会感到不舒服。 这就是我们中医的理论。 所以中医不治病,中医只是调和五脏六腑的机体的平衡。 色身机体平衡了,我们也就健康长寿了所以,病就是由于色身四大物质的变异,使得色身机体失去了平衡,这就是身病。 那病是怎样造成的那? 病,也是由于往昔的业,所导致的因缘果报。 我们色身的病,除了先天的疾病外,并非都是前世带来。 我们色身的病,多数都是今生的因,今世的果。 如:不注意身体休息. 烟酒过度. 不适当的饮食习惯. 没有一个对人生. 对生活. 对社会的好的心态,脾气暴躁. 多疑等等的业,都会所导致我们色身病的生起。 所以,不要老是认为我们今生的一切遭遇与病苦,都是前生带来的。 要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与健康愉悦的心态,必要对宇宙生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必要运用这些知识来净化自己的身心,使自己生活的洒脱. 愉悦. 自在。 病也有五种现相:一. 色身变坏二. 病苦持续不腿三. 对可意境不喜受用四. 对不可意境强迫受用五. 能使生命迅速死亡。 一. 色身变坏:由于色身机体失去了平衡,而使我们得病,使得我们感到色身不适而烦恼与痛苦。 二. 病苦持续不腿:由于病长时间的持续不腿. 不痊愈,而使得我们烦恼痛苦的时间持续增长. 加剧而痛苦不堪。 三. 对可意境不喜受用:由于病苦的烦恼与痛苦的缠缚,使得我们对曾经喜爱的事物在也不感兴趣,而生起烦恼痛苦。 四. 对不可意境强迫受用:由于极力想摆脱病苦的烦恼与痛苦的缠缚,强迫自己去接受各种治疗方法而带来的苦恼。 五. 能使生命迅速死亡:由于病苦极易造成我们色身的迅速死亡,而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忧恼与痛苦。 (这就是病苦的五种现象)死苦在世间,我们的心识要想受用世间的各种物欲的享乐,必要依靠色身才有可能。 当色身败坏后,迫使我们的心识脱离色身,这就是死亡。 由于心识脱离色身后,不能在对世间的一切物欲进行受用享乐,而带来的痛苦,就是死苦。 死苦也具有五种现相:一. 离别所爱二. 离别财产三. 离别朋友. 眷属四. 离别色身五. 死亡瞬间备受种种极重的痛苦。 一. 离别所爱:由于死亡后离开了自己世间一切的所爱,而带来了忧恼与痛苦。 二. 离别财产:由于死亡后失去了自己在世间的一切财产,而带来了忧恼与痛苦。 三. 离别朋友. 眷属:由于死亡后失去了自己在世间的一切亲朋眷属,对他们只是枉然的追忆与思念,而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忧恼与痛苦。 四. 离别色身:死亡后心识脱离了色身,使得心识受用境界有所局限,而带来了忧恼与痛苦。 五. 死亡瞬间备受种种的极重的痛苦:在心识脱离色身死亡的瞬间,身心要受到极其的痛苦。 (这就是死苦的五种现象)爱别离苦爱别离苦:就是与自己喜爱的人或事物分别. 离开. 失去,而生起的烦恼与痛楚。 爱别离苦也分五种现相:一. 不与自己喜爱的人相聚而生的因缘愁苦。 二. 不与自己喜爱的人相聚而引发的因缘怨欢烦恼与痛苦。 三. 不与自己喜爱的人相聚而引发的因缘忧愁. 烦恼苦。 四. 不与自己喜爱的人相聚而引发的思恋因缘苦。 五. 对自己喜爱的生活器具的损坏. 破散. 零落而生起的烦恼与痛苦。 前四种爱别离苦的现象,是内心感受的烦恼与痛苦。 第五种现象是,生活器具有所损坏. 缺失而引发的身受的痛苦。 (这就是爱别离苦)怨憎苦怨憎苦:就是因为自己某种因缘怨恨. 嗔恨他人,或他人怨恨. 嗔恨自己而带来的烦恼与痛苦。 怨憎苦的现相也有五种:一. 与自己的冤家相会而生起的烦恼与痛苦。 二. 与自己的冤家相互治罚. 攻击而生起的烦恼与痛苦。 三. 与自己的冤家相互毁谤. 毁坏名誉而生起的烦恼与痛苦。 四. 在自己即将命终时,对自己冤家的怨恨. 嗔恨念念不忘,或因冤家的治罚而使自己的寿命即将终结而引发的烦恼与痛苦。 五. 由于与自己的冤家相互怨恨与治罚,而远离正法使之坠入恶趣之中而生起的炽然的烦恼与痛苦。 (这就是怨憎苦)求不得苦求不得苦:就是对自己喜爱的人或事物所求. 希望不能实现而生起的烦恼与痛苦。 求不得苦的现象与爱别离苦的现相相同。 爱别离苦是身受与心受两大类,而求不得苦分为:对未来与过去所求不果苦. 对有情与物质享乐所求不果苦两大类。 对未来与过去所求不果苦:对未来所求不果苦:是希望所求自己喜爱的人或事物,在未来能够实现而生起的烦恼与痛苦。 对过去所求不果苦:是对自己曾经经历的使自己快乐. 愉悦的人或事物,希望所求在次实现或经历而带来的烦恼与痛苦。 对有情与物质享乐所求不果苦:就是针对有情生命与物质享乐希望所求不果,而生起的烦恼与痛苦。 (这就是求不得苦)五蕴苦器我们知道了在世间,一切有情生命的色身都是由地. 水. 风. 火四大物质假和而成的。 而在世间行. 走. 坐. 卧. 思辨. 度量. 起心动念的,完美的有情生命体,却是由色. 受. 想. 行. 识五蕴假和而成的。 色:就是色法,就是四大物质。 受. 想. 行. 识:就是生命体的起心动念的精神现象,也就是心法。 就是说,我们在世间的完美的生命体,是由四大物质与心法假和而成的。 四大物质与心法假和而成我们完美的生命体,使我们在世间受种种的烦恼与痛苦的逼迫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历世所做的,种种数不清的. 不善的业。 由这些数不清的,不善的业力,牵引投生到世间来依业受苦报的。 也就是说:我们世间五蕴假和的我,就是苦的果报,就是苦果,所以称为五蕴苦器。 五蕴苦器也有五种现相:一. 生苦器二. 依生苦器三. 苦苦器四. 坏苦器五. 行苦器一. 生苦器:就是我们在世间本来就是苦的果报了,如果在不掌握宇宙生命现象的科学知识,不依佛法修行,不自觉自动地依佛法来净化自己的身心,不断除一切恶业。 那么,我们今生的种种不善的业,就会生出种种的苦来;就会成为下一生的苦因;就会生出下一生的苦果;就会生出下一生的苦器来。 这样生死往复,无休止地受苦的果报,永远不得脱离苦海。 二. 依生苦器:我们今生所受的种种烦恼与痛苦的逼迫,都是依我们的五蕴苦器而生出的。 三. 苦苦器:我们今生. 现在. 当下所受的种种烦恼与痛苦的逼迫,是在我们本来就是苦果,本来就是苦器的基础上,而生起的苦中苦,是苦中加苦,所以称为苦苦器。 四. 坏苦器:而我们的这个五蕴苦器在世间是不常住. 不永恒的,终归是要破灭. 败坏掉的,执持这个五蕴苦器而生起的烦恼与痛苦,就叫坏苦器。 五. 行苦器:世间一切精神与物质的享乐都是不常住. 不永恒,迁流不息的。 世间一切快乐的背后都隐藏着烦恼与痛苦,在快乐过后盛下的只是惘然的追忆与烦恼。 所以,在世间我们的五蕴苦器所感到的快乐与愉悦,只是片刻的偷欢,如同路途过客瞬间既逝,最终盛下的只是烦恼与痛苦。 我们的一生,不过是在苦中行走一番而已,因此称为行苦器。 苦谛的八大苦就讲完啦,这八大苦贯穿着我们在世间的整个生命过程,现在我们在静下来好好想一想:我们从一出生就开始哭嚎,死后自己的家人与亲朋好友哭嚎。 我们从出生到色身败坏. 死亡,两头都是哭,除去吃饭. 睡觉的时间我们在世间还有快乐而言吗? 我也经常遇到或听到有人说某人某事,由于某种因缘高兴地. 激动地流出了幸福的. 愉悦的眼泪,为什么高兴. 激动. 幸福还会流泪? 这就预示着高兴. 幸福的背后都隐藏着苦,高兴. 幸福过后紧接着就是苦的到来。 明白了苦谛,可以使我们知道自己的种种真实的感受与处境。 可以使我们自动自觉地来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来寻求摆脱烦恼与痛苦的解脱方法,这样可以激发我们努力精进的修行心。 知苦是趣向解脱,步向涅槃的第一步。 所以一个发心修行者必要正确认识苦谛。 苦! 也是宇宙万法其一,苦也是不常住. 不永恒的。 苦是业的果报,当业的果报生出后,它会彻底地消失掉。 苦的烦恼与痛苦的感受时间的长短,只是业报轻重不同而已,所以修行者必要知道世间的一切苦报也都是暂时的。 所以,发心修行佛法者不应以身为苦器,身在苦中而气馁,而自暴自弃,而放弃修行的信心。 失去在世间消除历世苦果,净化自己的身心,步向解脱的机会。 应该以明知不能为而为之的,大无畏的精神,勇猛精进终得圣果。 集谛集谛:就是导致烦恼与痛苦生起与持续增长的各种心意行为的业。 也就是说:我们今生的苦果,是因为往昔所做的,能够导致烦恼与痛苦生起与持续增长的,各种行为的业造成的。 集是苦的因,今生的苦是果。 而我们今生的各种烦恼与痛苦的境遇与感受,都是因为往昔的,不善的业所导致的。 而今生所做的不善的业,又会成为下一生的苦因,又会导致下一生苦果的生起。 所以,我们受苦不能怨恨别人,我们的苦是由于自己对宇宙生命现象的无明,与对世间各种精神享受与物质享乐,而起的贪. 嗔. 痴念所造成的。 而集又是怎么产生的那? 佛说:若爱,若后有爱,若贪喜俱行爱,若彼彼喜乐爱,是名集谛。 我对佛的这句话的理解是:由于有情众生对外部事物产生了种种的爱,而引发了取,而取本身就是贪. 痴的行为。 由于取不到,希望不果,又会生出嗔恚心来。 所以,由爱会引发. 导致一系列的种种烦恼与痛苦的生起。 爱! 就是生出集的根本。 明白了集谛,可以使我们知道,我们的苦果的缘起;可以使我们思量对治. 清除苦因的办法;可以增长我们止息一切烦恼与痛苦的信心。 (这就是集谛)生命现象的四个真理(四圣谛二)灭谛什么是灭? 灭! 就是灭除了一切烦恼与痛苦。 烦恼与痛苦是由业而生,灭除了烦恼与痛苦,就是灭除了一切导致烦恼与痛苦生起的业;有业就有因果,有因果就有生死,灭除了业,就是灭除了生死;灭除了生死,就是不生不死,不生不死又叫涅槃;所以,灭! 就是涅槃。 灭,又叫真如. 圣道. 烦恼不生. 胜义. 甚深. 圆满. 无为. 皈依. 安稳. 无漏. 不动等等叫法。 灭谛有四种相:一. 灭相二. 静相三. 妙相四. 离相一. 灭相:就是一切导致我们烦恼与痛苦生起的因,不在纠缠. 束缚我们。 二. 静相:就是不在因为执持世间一切虚妄不实的. 不常住. 不永恒的精神与物质的享乐,而生起烦恼与痛苦(行苦)。 面对世间一切精神与物质的诱惑,内心寂静无声. 湛然不动,不起贪. 嗔. 痴念。 三. 妙相:就是因为世间一切烦恼与痛苦的束缚与逼迫,都已经离我们究竟远去。 我们的自性彻底地显现出来,使我们处在永恒的自然. 安乐. 寂净的妙境之中。 四. 离相:就是世间一切烦恼与痛苦究竟灭除后,不在会生起,不在会反复。 已经彻底地离去,不在会重新生起,得到了永恒的利益与安稳。 灭除业! 是要灭除一切能够导致烦恼与痛苦生起的不善的业。 而并非连带着将我们自性原本至善的. 行善的本能也灭除掉。 (这就是灭谛)道谛道! 就是除去一切烦恼与痛苦的束缚与逼迫,清净身心,永处无漏. 安稳的修行方法。 具体地说,就是知苦. 断集. 证灭. 修道的过程。 道有五种:一. 资粮道二. 加行道三. 见道四. 修道五. 究竟道一. 资粮道:粮食可以使我们的色身成长壮大。 佛用资粮比喻可以护持我们的六根不被染污,清净身心,增长智慧,灭除烦恼与痛苦的根源,趣向解脱的修行方法。 资粮道可以使见道. 修道. 究竟道成长壮大。 资粮道分为:福德资粮道与智慧资粮道两种。 福德资粮道:就是以增长福德,投生天道或得人天福报为主要目的的修行方法。 福德资粮道的修行方法是以持戒护持六根清净,使六根不被世间的物资欲望而诱惑,避免因追逐世间的物资享乐而做出种种的,不善的业,而坠入苦的果报之中。 智慧资粮道:就是以寻求世间与出世间的究竟智慧,而引发清净. 离欲. 无漏. 出离生死的真实自我的修行方法。 (这就是资粮道)二. 加行道:什么是加行道那? 我们大家都知道,如果我们长期吃单一的粮食,就会使我们的色身机体的营养失去平衡,就会使我们的身体得病。 修行佛法,欲摆脱世间烦恼与痛苦的束缚。 光靠一种修行方法也是不够的。 必要在乘性选择一种修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其它的修行方法。 以其它的修行方法来辅助修行,这样才不会使我们修行资粮失衡。 才能够使我们的智慧与解脱不断地增长. 壮大。 加行道,就是将福德资粮道与智慧资粮道的两种修行方法同时并修。 实际上加行道也是资粮道的修行方法,加行道只不过是资粮道修行方法的进一步的深入。 以持戒为福德资粮修行,没有智慧跟随,不懂持戒的真实意义,没有宇宙生命现象的真实道理做指导,只是盲目执持戒律的外在形式与造作,最终得到的只是世间的微小的福报。 最终福报享尽后,还是要依业投生,该下地狱还是要下地狱的,还是要生死相续受轮回之苦的。 当今有些所谓的末法时期的护法大德,大势宣说什么:学佛就是持戒. 修行就是持戒的论调。 学佛修行持戒固然重要,但不能一边倒,持戒必要有个正确的思想为指导。 所以,学佛持戒修行. 了脱生死必要有智慧跟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持戒,避免执持邪戒,坠入愚痴的邪念之中。 只有福慧双修. 福慧并行才能真正地解脱生死,终成无上的解脱佛果。 而大势宣说以戒为师. 修行就是持戒一边倒的论调者,多数都是具有封建宗教流毒思想,或是对佛法拘泥不化. 不知变通,不知道持戒应该依不同的民族文化. 民族地域适时而定的愚痴之辈。 (毁人慧命,误人修行,如同杀生。)而他们宣说以戒为师. 修行就是持戒的多数目的,是为了束缚人的思想,以达到大多数人对他的个人崇拜,来填补自己内心的对佛法的空虚与自我虚荣的满足。 以智慧为资粮而修行,如不持戒,不以戒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不以戒来净化自己的身心,纵有千智也不能了脱生死. 解脱烦恼与痛苦的束缚,反会坠入邪知邪念之中误己误人。 (这就是加行道)三. 见道:就是依世谛之理而修行,对世谛之理以有不同程度的证得。 并对世谛之理通达圆融,已证宇宙诸法平等之理,不在执着世间虚妄不实的事物。 但还未出离世间,因为虽然已经不在执着世间的虚妄不实的事物,但仍然执着法相,仍然有漏。 所以,还未达到出世间的究竟境界。 (这就是见道)四. 修道:一提修,我在平时经常听到有人说学佛要实修啊! 1! !怎么实修? 实修就是要一天念多少遍佛号! 要上早晚课! 早上念什么经! 晚上要念什么经! 上几遍香! 怎么念! 怎么想! 我了解了一下,有80/100的学佛人对经文的内容不明白。 还有的大德说学佛修行念经不用知道经的内容,不要去考虑经文里讲的是什么。 想知道经文的内容,也是一种欲! 不要考虑经文的内容,念时间常了就明白啦! 修有四种修:1. 得修2. 习修3. 除去修4. 对治修1. 得修:就是通过佛法的修行,得到善念的生起;就是要不断地生起善的思想与行为。 2. 习修:就是对自己已经生起的善的思想与行为,令其坚住不退,并使其成倍增长。 (牛群不是说过吗: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生做好事,那才是最难最难的啊!)3. 除去修:就是要对已有不善的思想与行为断除掉。 4. 对治修:就是以善业抑制. 破坏恶业的生起与持续,不要生出不善的思想与行为。 实修:就是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佛法来净化自己的身心。 做到以上任何一种,都可以称为实修。 这就是修。 道有十一种道(就是十一种修行的方法):1. 观察事道2. 勤功用道3. 修治定道4. 现观方便道5. 亲近现观道6. 现观道7. 清净出离道8. 依根差别道9. 净修三学道10. 发诸功德道11. 遍摄诸道1. 观察事道:就是要通过佛法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转识成智,去观察思考组成宇宙的物质色法与精神心法的真实现象。 (四念住)2. 勤功用道:就是为了转识成智,去除自己对宇宙诸法现象错误的认知,而发出的勤奋努力. 勇猛精进心。 (四正勤)3. 修治定道:就是以修观来净化自己的身心,对治自己的不善的思想与行为的生起,来达到一种定境,以使清净自性显现。 (四如意足)4. 现观方便道:就是建立欲证究竟解脱. 回归清净自性. 终成无上圣道的基础(五根)。 是五个修行的心理根基,这五根的建立是修行方法的增上缘,他有促进. 增长修行进度的作用。 5. 亲近现观道:就是由现观方便道的建立而生起的修行力量。 这种力量可以使我们破除一切的心理障碍,以便对世间诸法真实道理的通达无碍。 现观方便道是修增上缘,而亲近现观道是已经得到了修行的增上缘,他们是因果的关系。 (五力)。 6. 现观道:前五种修行方法是修行解脱. 终成无上圣道的基础,是修行必备的基础。 以上五种修行方法分别建立后,基础也就打好了。 这时才真正地进入了摆脱世间一切烦恼与痛苦的束缚,去证出世间的究竟智慧,得无上佛果的修行阶段。 (七觉支)7. 清净出离道:前六个阶段的修行方法证得后,您便真正地有智有力啦,您便可以做到真正地清净自己的身心,断除一切苦果的生起,出离世间一切烦恼与痛苦的束缚。 离佛果只差一小步啦,就差最终的究竟圆满啦。 (八圣道或八正道)这七个修行方法,就是依资粮. 加行. 见道. 修道,从凡夫到究竟圆满的佛果的,次第修行的方法。 也是从凡夫到成佛的次第修行的七个阶段。 注意! !! 千万不要执着这七个修行的次第阶段。 根性差的可以依自己的秉性次第而修,根性好的可以七个阶段同时并进。 对简单的修行方法不要轻视,不要急于求成。 对困难的修行方法也不要减缓修行进度,不应以困难. 难行而减退自己修行的精进心。 只要打下一个很好的修行基础,自然会水到渠成的。 有一个好的修行基础,您会在自然. 洒脱. 愉悦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无上的佛果。 8. 依根差别道:是依照四正勤为原则,依不同的根性有选择. 有目的的对治而修。 9. 净修三学道:是以戒. 定. 慧三学来清净自己的身心,断除贪. 嗔. 痴念,增长自己的智慧,来证得宇宙生命的真实道理。 主要是以修习四法迹:无贪. 无嗔. 正念. 正定。 持戒可以清净自己的身心,断除贪. 嗔. 痴念,可以引发正念的生起。 正念可以生起以清净的方法来对治修行。 正念可以引发正定,正定可以使我们的智慧清净增长。 10. 发诸功德道:就是以止观的修行方法。 止:是不为世间种种的虚妄不实的事物而诱惑,止息一切妄想分别之心,成就一切功德。 观:是观察思考宇宙生命现象的真实道理。 止观是定慧的根本,定慧是一切功德的根本。 要想脱离生死轮回的烦恼与痛苦的束缚,成就无上的佛果,没有功德是不行的。 要想有功德,必须有正定心与智慧,而正定心与智慧是来源于长期的止观修行。 所以,要想修行成佛必要刻苦地修习止观。 11. 遍摄诸道:就是诸根无漏的修行方法。 无论是无明宇宙生命的真谛而坠入生死轮回,还是辛勤修习佛法欲成无上的佛果,都是从业而生,依业而离的。 修行最终的目的不外乎是净化自己的身心,修正自己六根无漏的清净行为。 而佛说的种种方便的修行方法,也都是围绕着六根的净化。 所以,您清净六根,使六根无有贪. 嗔. 痴的漏行. 漏业,就已经包含种种的修行方法了。 (这就是十一种修行方法)五. 究竟道:就是最终得到了无上的佛果,成佛了。 彻底究竟地摆脱了一切的缠缚,得到了究竟的解脱. 究竟的智慧,达到了无学正定. 无学正解脱. 无学正智慧的无学境界之中。 为什么是无学那? 因为我们的自性是:无增无减. 无垢无净的。 究竟道的修行境界是:自性已经得到了圆满的显现,得到了究竟的解脱,成就了无上的功德. 无上的佛果。 一切的正定. 正解脱. 正智慧皆是清净自性的自然流露,无需刻意地去修. 着意地去学,所以称为无学。 但是,在这佛的境界中也并非是不修啦,成佛后依然是要修的。 而成佛后的修,是与其他未成佛前的众生的修行有区别的。 未成佛前的修,是着意的. 是刻意的. 是从欲的自我的修行,而成佛后的修是清净自性自然的流露。 所以,别认为成佛后就不修行啦! 佛有大慈大悲的无量心,世间还有很多的众生还生活在无明之中,还有很多的众生在受生死轮回之苦。 成佛前是为自己修,是为自己摆脱生死轮回而修。 成佛后是为众生而修,是为人间极乐而修,是为真如而修,是为所有众生都能够解脱一切烦恼与痛苦而修。 (这点一定要知道,道谛就讲完啦,实践上道谛就是清净身心,成就佛果的种种修行方法,主要是37品道,我在修行篇里在细说) 发布时间:2023-06-09 17:31:4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6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