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如何去除潜伏性烦恼 内容: 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四节、如何去除潜伏性烦恼想要去除潜伏性烦恼,根除内心的烦恼,就应该修慧、培育智慧。 唯有通过智慧,才能把烦恼连根拔除。 这里所说的智慧,并不是指脑瓜转得快,理解能力强,记忆力好;也不是指在商场、官场、战场、考场能打败对手,青云直上。 这些能力只能叫才华或聪明,不是佛教所说的智慧。 佛教所指的智慧,是能够彻知人生真相、洞察世间本质的智慧。 培育定力的方法叫修止,培育智慧的方法叫修观,即如实观照名色法、观照世间无常、苦、无我的意思。 因此,培育定力和智慧的方法合称为止观。 我们需要透过智慧来观照名色法,了解名色法无外乎是由眼、耳、鼻、舌、身、意所构成。 眼、耳、鼻、舌、身称为五根,即五种感官,它们构成了这个色身(肉体之身)。 意呢,有六种,即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 这六识分别认知六种对象: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和各种现象(法所缘)。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就是自己的身心和这六种对象的互动。 当我们看到美丽的东西、听到悦耳的声音、吃到好吃的食物等等时,很容易生起贪心,想要追求这些东西。 当心接触到不喜欢的对象时,心会排斥、抗拒,很容易生起嗔心。 不了解事物的本质,叫做痴。 贪嗔痴都是不善心,亦即是烦恼。 我们应当用这样的方法来观照名色法是如何构成的? 它们如何运作? 在什么情况下生起的是善心,什么情况下生起的是不善心? 应当如何培育善心,如何避免不善心? 了解名色法之后,还必须进一步追查造成名色之因、生命之因。 有果必有因,生命作为一种结果,也必定有其因。 为什么会有生命呢? 因为有烦恼,有贪爱、有追求,想要这东西、想要那东西,于是会采取行动,造作善业或不善业。 当这些善业或不善业遇到因缘成熟的时候,则产生相应的果报。 生命以及生命中的不同境遇,就是这些行为的结果。 一旦拥有了生命,就执着生命;身心接触到不同的外境,又会产生新的烦恼。 于是,烦恼、业与果报三者互为因果,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如果不致力于斩断这条锁链,中止这种循环,轮回之苦将是了无尽期。 了知名色与名色之因后,还必须观照它们都是无常、苦、无我的。 包括身心在内的世间所有现象都不是永恒的,一切都在刹那刹那地生灭变易着,这称为无常。 万物都在遭受生灭的逼迫,所以是苦。 因为无常、苦,其中根本不可能有一个所谓的自我、灵魂、实体、本体存在,这称为无我。 如此透过无常、苦、无我的智慧来观照一切世间,包括自己的身心,他人的身心,无论过去、现在、未来,一切都是无常、苦、无我的。 通过观智如此透彻地观照,当他的观智成熟时,即可以断除烦恼、解脱一切苦。 智慧跟四圣谛息息相关。 在经典中,将如实地了知四圣谛称为智慧,而智慧所了知的对象就是四圣谛。 通过智慧了知名色法属于苦圣谛;了知名色法之因即是集圣谛。 观照名色法以及名色法之因为无常、苦、无我的智慧称为观智。 亦即是说,观智所观照的对象即是苦圣谛和集圣谛。 当禅修者的观智成熟时,即生起超越世间(出世间)的智慧道智。 道智能彻底地断除相应的烦恼,证悟涅槃。 涅槃即是灭圣谛,是道智的目标。 证悟涅槃的道智即是道圣谛。 另外,从道圣谛是导致苦之灭尽的途径来说,也可以把培育戒定慧的过程称为道圣谛。 当禅修者彻底地断除一切烦恼之后,他即称为漏尽者断尽一切烦恼的人。 又可称为阿拉汉值得礼敬、尊重、供养的圣者。 因此,通过持戒,能去除第一种最粗的违犯性烦恼。 通过修定,能去除困扰性烦恼。 通过修慧,能去除潜伏性烦恼。 所有的烦恼,皆可以通过培育戒、定、慧来解决、断除。 修学佛教的目标是为了断除烦恼,断除烦恼的方法不外乎戒定慧三学。 戒定慧是佛教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修行方法,离开了这些,就谈不上所谓的修行了。 大家想要去除烦恼,也必须培育戒、定、慧。 要培育这三件事不会很困难,就要看大家做不做,能不能持之以恒。 当然,作为在家人,有家庭、有工作、有社会责任,在这方面的要求自然不可能像出家人那么高。 对于出家人,品德的要求须做到持戒清净,足以为大众之师;平静的要求须证得禅那,智慧的要求须修到观智,这些都是专业要求。 在家人虽然不能做到很专业,但至少也要达到业余水准吧! 在一些经典里面,佛陀也会强调在家人要布施、持戒和禅修;也经常提到要拥有信仰、完善戒行,要乐善好施与培育智慧。 这些教导乍看上去似乎跟戒定慧有点出入,但其实还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只不过是对在家人给予一些更为基础的教导而已:有了信仰,精神生活将更加充实,人生将有更明确的价值观和方向感,更不容易被生活上、事业上或感情上的挫折所击败。 在家人拥有钱财,也希望有美好的未来,因此,布施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另外,禅修本身就是修习止与观、培育定与慧,当提及持戒和禅修时,还是在说戒定慧。 由此可见:佛教是佛陀的教导,是强调智慧、觉悟和实践的教导。 佛陀教导我们要了解身心的真相,清楚自己的烦恼,目的就是为了断除烦恼。 佛陀为断除烦恼指出了一条清晰的道路,这条道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要提升自己的戒行、道德品质,第二要致力于内心的平静,第三是培育智慧,并通过智慧来断除烦恼,根除苦之因。 没有了烦恼,就不会有生死轮回,不会再有苦。 这就是佛陀的教导! 第四章脚注部分:14 道智属于出世间道圣谛;培育戒定慧还属于世间的道圣谛。 15 在经典里称为信具足、戒具足、舍具足和慧具足。 见下篇。 发布时间:2023-06-08 19:07:32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6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