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唯识宗 内容: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第二节 唯识宗一、学统唯识宗,又称法相宗。 说明万法唯识所显及分析造法相状。 佛灭后九百年顷,弥勒菩萨应无著之请,说了《瑜伽师地论》,最初发明此唯识理。 无著造《显扬圣教论》,世亲造《唯识三十论》,护法等菩萨造《成唯识论》。 南北朝时,真谛及菩提流支手法相经论虽有翻译,但未竟全功。 至唐代玄类大师亲往印度,就学于戒贤论师,先后十七年之久,回国后进行泽传,遂成立法相宗。 有弟子窥基、慧沼、智周次第相承作论流,盛行一时。 二、典籍本宗所依据的经论有六经十一论。 六经:华严经。 解深密经、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未有译本)、阿毗达磨经、楞枷经、厚严经。 十一论:瑜枷师地论、显扬圣教论。 大乘庄严经论、五蕴论、摄大乘论、百法明门论、分别瑜伽论、三十唯识论、二十唯识论、辨中边论、杂集论。 三、判教此宗依解深密经无自性品,立三时教。 (一)有教:诸异生趣无始来迷执沉沦生死,怫初成道后为说《阿含》等诸小乘经,示四谛十二困线等法。 (二)空教:声闻、绿觉等小根执法为实有,著小果,佛以方便说般若等经,言一切法本性皆空,除其法有执,令回心趣大。 (三)中道教:为堕偏空者,开显三性三无性理,说非有非空之中道,除空有之偏执,令人究竟了义教。 四、教义此宗论究诸法之体相,故名法相宗,又依唯识论明万法唯识之妙理。 万法唯识为本宗的主要思想,将万象略为百法,说明有情身心之相状。 宇宙万物相状千差,此宗略以三相(依他起,遍计执。 圆成实)说明。 阐述万法是心识所变,意在破除人法二执,转识成智,以智转境为目的。 本宗以五重唯识观为行果。 (一)造虚存实:造遍计执之虚妄,存依地,圆成之实有,为空有相对。 (二)舍滥留纯:外境的相分是内识见分所缘,会除杂滥之夕十境,而存留纯粹的心识。 为心境相对。 (三)摄未归本:见相二分是从心体上变出的作用故为末,识体为本,摄枝末归心体。 为体用相对。 (四)隐劣显胜:识的自体有心工心所,心王为主体,心所为从属,隐心所之劣,显心王之胜。 为王所相对。 (五)道相证性:心工具有事相和理性,事相是依他起相,理性是圆成实性,遣事相;证理性。 为事理相对。 虽列五重,实际修证不一定重重经过,若修一重亦可证无漏智,俗中道理。 但重在转识成智为根本旨趣。 发布时间:2023-06-07 18:54:39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6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