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修习功德 内容: 业处篇 第二节、修习功德在《清净道论》提到的四十种业处中,最为历代南传上座部佛教长老、禅师们所推崇以及教导的是入出息念。 为什么入出息念会受到那么高的推崇呢? 因为:第一、它是一切菩萨证悟佛果的修行方法。 当我们的苟答马佛陀还是菩萨的时候,他坐在布德嘎亚(Buddhagay,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专注自己的呼吸,依照入出息念依次证得了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 证得第四禅之后,他再转修观。 在初夜时分,菩萨证得了宿住随念智(pubbenivsnussati-? a),也就是宿命通,能够清晰地了知过去世的种种生死状态。 中夜时分,菩萨证得了有情死生智(sattna cut? papta-? a),也就是天眼智(dibbacakkhu-? a),能够见到众生各随其业,依照善或不善的业不断地在善趣、恶道里轮回。 在后夜时分,菩萨证得了漏尽智(savakhaya-? a)。 漏尽智也就是如实知见苦圣谛、如实知见苦集圣谛、如实知见苦灭圣谛、如实知见导至苦灭之道圣谛。 当他证得漏尽智的同时,也就是入流道智(sotpatti-magga,须陀洹道智)与入流果智(sotpanna-phala,须陀洹果智)、一来道智(sakadgmi-magga,斯陀含道智)与一来果智(sakadgmi-phala,斯陀含果智)、不来道智(angmi- magga,阿那含道智)与不来果智(angmi-phala,阿那含果智)、阿拉汉道智(arahatta-magga,阿罗汉道智)与阿拉汉果智(arahatta-phala,阿罗汉果智)接连地生起,最后证得了与一切知智(sabbaut-? a)相应的阿拉汉道。 自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的菩萨就成了全自觉者。 因为佛陀本人是修行入出息念证得色界第四禅,然后才转修观,从而证悟圣道、圣果的。 不仅我们的苟答马佛陀是这样,过去、未来的一切佛陀也是如此。 因此,我们修行入出息念也就是追随佛陀的脚步。 第二、佛陀经常教导修习入出息念。 在巴利三藏里面,收录了许多记载佛陀教导入出息念的经文。 在《经藏》里面,《长部》的《大念处经》,《中部》的《念处经》、《入出息念经》、《身至念经》等,《相应部》有一篇《入出息相应》,专门教导修习入出息念的方法。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入出息念在佛陀的教导中所占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佛陀不仅经常教导弟子们修习入出息念,连他本人也是如此。 在这里举一个例子:有一次,佛陀跟比库们说:我想在三个月中独坐,除了一位送食者之外,任何人都不能来访。 当佛陀独处三个月出来之后,告诉比库们说:诸比库,假如有异学遍行者这样问:贤友,沙门苟答马依何住而多住雨安居呢? 这样问时,诸比库,你们应这样回答那些异学遍行者:贤友,世尊依入出息念之定而多住雨安居。 (S. 54. 11)从这里我们知道,就连佛陀也经常住于入出息念禅那,以入出息念为根本业处住于现法乐住。 第三、修习入出息念有很多殊胜之处。 1、下手容易,所缘简单。 与其他的禅修业处对比,修习入出息念非常容易,不用另外准备遍相。 比如修习不净先要取不净相,取不净相要去找尸体,尸体越腐烂、越难看、越臭、越令人厌恶越好。 对于没有禅那的禅修者来说,取不净相有时候会发生一些不如意的事情。 又如修地遍要先做地遍的遍相。 修白遍等业处也要做遍相。 然而,修入出息念可以免去这些准备工作。 为什么呢? 因为,修习入出息念的所缘只是呼吸。 呼吸对于人类来说是与生俱来的。 当我们从母胎呱呱落地,一直到这期生命的终结,在这期间都有呼吸。 因此,要修入出息念,只须直接去觉知自己的呼吸就行。 正念地觉知呼吸就是在禅修。 这种禅修方法不用做一些前期准备工作,直接了当。 除了睡眠之外,其他的时间随时、随地都可以修习入出息念。 此是殊胜处之一。 2、修习入出息念非常寂静。 入出息的相很微细,并不像不净相等那么粗。 不净相是很粗、很厌恶的,有时候心会排斥、抗拒。 三十二身分的相也同样是很粗的,容易厌恶。 地遍、水遍、火遍、风遍等的相在刚开始修习的阶段也是很粗的。 然而,入出息念的相是很细的。 当我们把心念专注在呼吸的时候,就可以感觉到呼吸的轻柔。 当然,我们不用注意其轻柔的特性,只是说跟其他所缘相比,入出息更容易让人感受到轻柔性。 此是殊胜处之二。 3、修习入出息念可以迅速消除妄想。 佛陀在《增支部美奇亚经》(Meghiyasutta)中说:? Asubh bhvetabb rgassa pahnya, mett bhvetabb bypdassa pahnya, npnassati bhvetabb vitakkupacchedya, aniccasa bhvetabb asmimnasamugghtya. ?要断除贪爱,应修习不净;要断除瞋恚,应修习慈心;要断除寻(杂念),应修习入出息念;要断绝我慢,应修习无常想。 (A. 9. 1. 3)在经律中,佛陀也指出修习入出息念的殊胜之处:? Ayampi kho, bhikkhave, npnassatisamdhi bhvito bahul? kato santo ceva pato ca asecanako ca sukho ca vihro uppannuppanne ca ppake akusale dhamme ? hnaso antaradhpeti v? pasameti. Seyyathpi, bhikkhave, gimhna pacchime mse, uhata rajojalla tamena mah aklamegho ? hnaso antaradhpeti v? pasameti. ?诸比库,修习、多作此入出息念之定,不但寂静、殊胜、不杂、乐住,而且能令再再生起的恶、不善法由此消失、停止。 诸比库,犹如在热季的最后一个月,非时大雨能立刻使飞扬的尘土由此消失、停止。 (S. 54. 9; V. 1. 165)修习入出息念就像大雨洗掉漫天飞扬的尘土一般,能够使许多妄想很快地被消除。 4、修习入出息念能够证得禅那。 在四十种业处当中,佛随念、四界差别等十种业处只能达到近行定,不能证得禅那;十不净、身至念这十一种业处只能达到初禅;慈、悲、喜三种业处只能证得第三禅,但通过修习入出息念,可以证得色界的第四禅。 缅甸帕奥禅林的教学实践也证明,在拥有禅那的禅修者当中,有超过三分之二以上的人是通过修习入出息念证得禅那的。 所以,修习入出息念有诸多的功德、利益。 正因如此,所以佛陀在很多经典里都教导这种业处;也正因如此,历代上座部佛教的许多长老、禅师们都喜欢教导和修习入出息念。 当我们见到入出息念的这些功德与利益,就应当修习入出息念。 修习功德脚注部份:4 道智有四种:入流道智、一来道智、不来道智和阿拉汉道智。 果智也有四种:入流果智、一来果智、不来果智和阿拉汉果智。 5 入出息念:巴利语npnassati的直译,又作阿那般那念,或讹略为安般念。 即保持正念专注于呼吸的修行方法。 6 菩萨:梵语bodhisattva的简称,巴利语为bodhisatta,直译为觉有情。 一个人得到佛陀的授记之后,在漫长的生死轮回当中致力于圆满诸巴拉密,以求成就佛果的有情,称为菩萨。 7 禅修者要断除一切烦恼,必须次第经过四道与四果的阶段。 即使是在极快速的时间内证悟阿拉汉果,其四道与四果也是次第地发生的。 因为能够断除烦恼的是道智。 菩萨在菩提树下证悟无上佛果时也是如此。 发布时间:2023-06-07 18:12:08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6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