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土 宗 内容: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第六节 净土宗一、史略弥陀净土,源于晋代慧远大师,于庐山结白莲社,在阿弥陀佛像前立音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到了东魏昙鸟大师才有所发展。 驾师依龙树的《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著《往生论流》立难行、易行二道之说。 继承法系有唐代道绰、善导。 绰原学涅筹,因睹昙驾事迹之碑文,深有所感,于是专修净业,并撰有《安乐集》,立圣道净土二门。 善导听绰师讲净土之旨,后专修并弘扬净土法门。 著有《观经疏》,完备净土一宗的宗义及行义。 《观经流》传至日本,立净土宗,为日本净宗之始。 此后相承有:承远、法照、少康、永明、省常、莲池、落益、截流、省庵、彻悟、印光。 二、修法本宗主要经典为三经一论:无董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往生论。 在行持中,分难行、易行。 在五浊恶世,并无怫在世,永不退转地为难行。 信佛所言,凭藉弥陀愿力便得往生入不退转为易行。 净土法门,唯依弥陀行愿,普收三根,彻上彻下无所不该。 上至文殊、普贤、龙树、马鸣,莫不发愿导归;下至思夫愚妇,无不可依此法门而往生。 阿弥陀怫在《无量寿经》中,发了四十八大愿,愿生者寿命无量,国上庄严,入不退转。 其中度生之愿为第十八最恳切: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故此世尊应末世之根机,开此法门,劝令往生极乐。 1、信愿行往生西方以信、愿、行为三要素。 非信无以发愿,非愿无以导行,非行不足满所愿,证所信,三者缺一不可。 信:信婆婆之苦,极乐之乐,信念佛能往生。 愿:厌离婆婆,欣求极乐,立深音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 勤修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 净土得生与否,全视愿力之真切与否,即信而发愿,起真实修行。 行:此行专指念佛法门。 念伟行业为内因,以弥阳愿力为外线,内外相应,决定往生。 念佛有称名念佛。 观想念佛、实相念怫三种。 称名念佛,又云持名念佛、即口称佛号。 其中有默持、金刚持、高声持。 此外还有和缓念、追顶念、禅定念、参究念。 此持名念法是依《阿弥阳经》中的执持名号若一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哪得往生阿弥陀怫极乐国土。 观想念佛:观佛相好功德。 实相念佛:观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 2、正助杂三行专依净土经而修行业为正行,修余一切诸善万行为杂行。 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阿弥陀佛为五正行。 但读诵、观察、礼拜、赞叹供养为正行中之助行,唯称名为正行中之正行。 善导大师的净土法门是舍杂归正,专修正行,旁修助业,一心专念弥陀一佛名号,念念不舍,以期往生净土。 3、三辈九品念佛的目的是愿求往生极乐世界,但随行人的根机不等而往生的程度也有上中下之别。 《观无量寿经》中说:行人必须有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方能往生。 此为往生的根本依证,但所修净业正因深浅有别,而往生的品位有高下不同。 上中下三品,各有上中下三生,为九品、上品必须具足戒行,读诵大乘,深信因果,发无上道心,愿求往生等条件。 中品必具戒行,不造五逆,孝养父母等条件。 下品虽造罪,随其造罪深浅,但于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念念佛而生者。 修净业不可不知修福之助缘,《观无量寿经》云: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 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落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发布时间:2023-06-05 18:45:39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6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