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苦 圣谛 内容: 第二章、生命的本质 第一节、苦圣谛佛陀的教导以四圣谛为根本。 四圣谛中的第一圣谛是苦圣谛。 那么,什么是苦呢? 有人听到佛教讲苦,就认为佛教是苦的宗教,是消极、悲观的宗教。 其实,这里所讲的苦,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痛苦的苦。 那它是什么意思呢? 苦,在这里特指生命现象。 佛教有一部很重要的禅修论著叫做《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 该论解释说:苦,巴利语为dukkha,由du(下劣的)+kha(空无的)构成。 因为生命是许多祸害的依处,亦即是说有了生命就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圆满,所以说是下劣。 同时,生命在根本上并不存在那些愚痴的人们所执着的恒常、清净、快乐、自我的本质,所以说是空无。 因为下劣和空无,所以称为苦。 上面是从词源学的角度来分析的。 在经典中,佛陀通常这样解释苦:什么是苦圣谛呢? 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虑、悲哀、痛苦、忧伤、烦恼是苦,与所讨厌的在一起是苦,与所喜爱的分开、别离是苦,不能实现追求、愿望是苦。 简而言之:执取身心即是苦。 佛教虽然强调苦,但并不否认生命有快乐和幸福的存在。 佛陀曾经说过,假如作为欲乐目标的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等完全是苦,完全没有快乐可言,那么,人们就不可能从中获得快乐。 正是因为这些对象有让人产生快乐的特性,人们可以从中得到快乐和享受,所以才会去追求它们、执着它们。 由于追求、执着它们,从而使自己被污染。 发布时间:2023-06-04 19:04:0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6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