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三乘共学 内容: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五节 三乘共学一、三法印印者,印定义,法相楷定不易之义。 内外之分,真伪之辨,正邪之别,皆以法印印定其说是否正确。 如世公文,得印可信。 一切经教,若有法印印之,即是佛说。 若无法印,即为魔说。 欲知佛法真义,不可不知法印。 此法印为识别真伪佛法标准尺度。 此三法印是声闻缘觉菩萨共通之教理。 《莲花面经》云: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及寂灭汉架,以三是法印。 《大智度论》云:得佛法印故,通达无碍,如得王印,则无所留难。 一诸行无常:行,迁流转变之义,即造作迁流二义名行。 一切从困线生之有为法,即世间万象,无一不迁流转变,通称世间万象为行。 其法众多故称诸行。 常住不变为常。 世间万象,从于众因缘和合而生,有生即有住有异有灭。 无论色心、大小诸法,无不是迁流转变之中,所以称诸行无常。 无常有二种,一期无常,二念念无常。 一期无常,于某一期间,迁流代谢,终归坏灭,在人有生老病死;在物有生住异灭;世界有成住坏空。 以人言之,短者才托胎即灭,乃至母胎一月二月,或从出胎一日二日,或十岁二十岁,或百岁,无非出于无常。 二念念无常,即刹那义。 一切情与非情,不唯有一期之无常,一期相续上,又有刹那刹那生住异灭之无常。 即念念之间,不得停住。 说此无常为破除众生之常见,因众生执法以为实有而起贪等烦恼,明此无常义,不生贪著,发起出离生死趣求解脱的向上心。 二诸法无我:我者,自主、主宰、实体义。 有常一之实体,能为主,自在判断事物日我。 一切有情,于自他身,妄执有常一之实我,因于自他彼此之差别,生爱憎顺违等烦恼。 益我则喜,伤我则恼。 有烦恼故,有种种造业,业则有六道之生死。 六道生死之根本,在此我执,为破此执,故说无我理。 无我者,有情之依身,只是依烦恼业集五蕴诸法所成。 五蕴和合,假名人,虚妄不实。 如砖瓦木石和合有房,离此则无别房。 众生假诸法和合而有,无实我可得,但有假名。 佛以此无我理开示与众生,令得知我空而引生无我智慧,破除生死根本之我执,我有二种,人我和法我。 上所述是人无我,此通三乘。 法无我为大乘义,法我者,于五蕴诸法,执为有实自体,五蕴法皆由因缘和合而成,无实体性。 因众缘生故,有为法即空无自性,而无为法亦即遍于有为法之空性,故称法无我。 三涅筹寂静:涅架是梵语,泽云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 或泽圆灭。 灭、灭度者,灭生死之因果。 灭烦恼故名灭。 离众相、大寂静故名灭。 《涅筹经》云:灭诸烦恼,名为涅筹,离诸有者,乃为涅筹。 灭度者,灭烦恼障,度生死海。 总之以智慧之力,征得无为寂静,永久安乐净妙无扰的境界:众生内迷于我,外迷于境,于我不知空,于境不知无常,因起感造业,流转生死,招来生老病死,忧喜悲欢等种种扰值乱动、知无常无我,我爱执不起,我空慧生,三毒水尽,解脱生死轮回的苦恼动乱,而证寂静安宁的涅家。 涅桑寂静,是四种涅绥中的目性清净涅维,所谓真理是。 即是无生灭迁流,无烦恼之累,或宇宙万有之真。 相,佛以此自内证,又开示众生证此涅架。 《大智度论》云:佛出世间,正为欲度众生著担架境界安稳乐处。 又云:一切佛法,皆为涅果故说,譬如众流,皆入于海。 无尽教诲,无不从此一大真理流出,而又无不还归此一大真理。 涅果寂静印为三法印之终极。 说上二印,意在令证此印。 此三法印是四谛之理,诸行无常是苦谛,生苦之因(执法为常为我)是集谛,涅架寂静是灭谛,知无我无常并修习之为道谛。 三乘都观修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架寂静,而发出离心,乃至知无常无我发救度有情的菩提心,而证声闻涅筹,或圆满的无住涅架。 二、一实相印1、离言方便施设一实相印是大乘不共之教理。 《大智度论》云:三世请佛,皆以诸法实相为师。 《法华经》云: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 实相具说即请法实相,真实不虚。 诸经论所说的空性、无我、真如、法界、法性、一乘、中道、圆成实、胜义谛等,名相虽异,无非是显示这诸法平等一味的实相。 无相之相名实相,离言法性,即诸法之体性,离言辞相,离心念相。 如来说空、真如、法界、涅家等名言,都是假名施设,随世俗假立名相,以文字方便直说,令众生依此假名言而悟人真实相。 2、真空佛依此实相印,随顺众生报器,演说无量教法,或说空或说有,都是对治众生颠倒妄执。 有一类众生执一切法为常为我,所以怫为说无常、无我、空。 此空非是断灭的恶取空。 《大集经》云:如是避对宁起我见积若须弥,非以空见起增上慢,所以者何? 一切诸见以空得解脱,若起空见则不除。 《中论》云:请佛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 请佛所不化。 《无上依经》云:阿难若有人执我见如须弥山大我不惊怪,亦不毁訾,增上漫人执著空见如一毫发作十六我不许可。 佛法重在 转述启悟,转柴还净。 因为众生有种种有见而执着彼此,所以佛说空以对治,令离此有见。 空,不是抹杀一切,意为推破情执。 以有空理,才能建立实现觉悟目在,如非空而一成实有,又何须佛法? 学佛修行又有何意义? 但佛典的种种名言是从有边说,此有为假有幻有。 为对治断灭恶空者,而说涅梁之妙有。 3、妙有依三性三无性明妙有义。 三性即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 遍计所执性:遍是周普义,许是量度义。 于众缘和合的虚妄法上,起颠倒迷执,周遍计度。 以能计之心,所计之境,所现无我法妄境,此境相无实体性可得,称为情有理无。 依此说相无性,指所计执的法,皆假非实有故。 依他起性:从因缘生之有为法。 依是依托,他指因缘,依托众因缘而生起之义。 依此立生无性,指诸法由众线和合的存在,无实体性可生。 圆成实性:指诸法真如。 圆满成就之义。 真实是为简别请法无常,而设此真如法性真实常住。 依此立 胜义无性,在依他起的法上。 常远离前之遍计所执的 实我实性,二空所显之理性。 此理性即无生灭,绝诺对待,言语道断,为度生放假方便说,非可取可得。 对通计之妄有,说依他起为假有,令证圆成实之实有。 此实有对妄有而立,妄去实亦不立。 三性的关系是:无为法的真如,在有为法中,除了有为法,也找不出无为法的真如。 即是圆成实性,就在依他起性中,对依他起法,不起妄执,知其性空义,即圆成实性理。 于依他起法上起执着分别,则成遗计执。 于千差万别的诸法而悟人不生不灭的法性,即证圆成实性。 立三性意在显三无性,令知诸法毕竟空放。 遍计执是妄有无实体相,令知相无性;依地起是假有无实法可生,令知生无性;圆成实是对妄有而立实有,此是真空之妙有,令证胜义无性。 即知诸法的存在是线生的幻有幻相,便可体悟真空之实相,此实相理非言语所能宣之,放说胜义无性。 发布时间:2023-06-03 18:52:12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6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