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檗希运禅师传心法要》·下 内容: 顶礼黄檗希运禅师。 禅师,唐代僧。 福州闽县人,姓氏不详。 幼于洪州黄檗山出家,聪慧利达,学通内外,人称黄檗希运。 游京师,遇一姥指示,去江西去参马祖道一,因去马祖已经圆寂,于是转而拜见百丈山海禅师,见面后立即大开心眼,得百丈所传心印。 黄檗后游天台山,偶逢一僧,与之言笑,如旧相识,熟视之,目光射人,乃一起同行。 因遇涧水暴涨,捐笠植杖而止。 其僧率师同渡,黄檗说:“兄要渡自渡。 ”彼僧随即褰衣蹑波若屐平地而过,随后回顾说:“渡来! 渡来! ”黄檗说:“咄! 这自了汉。 吾早知当斫汝胫。 ”其僧叹说:“真大乘法器,我所不及。 ”言讫不见。 希运后来在洪州高安县鹫峰山建寺弘法,高唱直指单传之心要,四方学子云集,门风盛于江南。 时河东节度使裴休镇宛陵,建大禅苑,请师说法,师酷爱旧山,故凡所住山,因以黄檗名之,后人因之称师云黄檗。 禅风干净利落,启发学人时常以打、喝、棒等为方便,后来的临济宗风即渊源于此。 会昌二年(842),裴休在钟陵(今江西省进贤县)为廉镇(即观察使),迎请希运上山安置在钟陵龙兴寺,旦夕问道。 大中二年(848),裴休移镇宛陵(安徽省宣城县),又迎请希运至开元寺,常去参问,并记录所说,即为现行的《黄檗希运禅师传心法要》。 《传心法要》唯直指真心,无有拖泥处,末学深受其助益,深受法恩,借网上版本,略做编辑断句,愿觅佛性求真悟的佛子都能借此渐清迷雾,吉祥。 ——安庐·老陶,2015. 519《传心法要》全文·下 休:如何是道,如何修行。 师:道是何物? 汝欲修行。 休:诸方宗师相承,参禅学道如何? 师:引接钝根人语,未可依凭。 休:此即是引接钝根人语。 未审接上根人复说何法? 师:若是上根人,何处更就人觅他。 自己尚不可得,何况更别有法当情。 不见教中云‘法法何状’? 休:若如此,则都不要求觅也。 师:若与么则省心力。 休:如是则浑成断绝,不可是无也。 师:阿谁教他无? 他是阿谁? 尔拟觅他? 休:既不许觅,何故又言莫断他? 师:若不觅便休,即谁教尔断。 尔见目前虚空,作么生断他? 休:此法可得便同虚空否? 师:虚空早晚向尔道有,同有异我,暂如此说。 尔便向这里生解。 休:应是不与人生解耶。 师:我不曾障尔。 要且解属于情,情生则智隔。 休:向这里莫生情是否? 师:若不生情,阿谁道是? 休:才向和尚处发言,为什么便言话堕? 师:汝自是不解语人,有什么堕负。 休:向来如许多言说,皆是抵敌语,都未曾有实法指示于人。 师:实法无颠倒。 汝今问处自生颠倒,觅什么实法? 休:既是问处,自生颠倒。 和尚答处如何? 师:尔且将物照面看,莫管他人。 只如个痴狗相似。 见物动处便吠。 风吹草木也不别。 我此禅宗从上相承已来,不曾教人求知求解,只云学道。 早是接引之词。 然道亦不可学。 情存学解,却成迷道。 道无方所,名大乘心。 此心不在内外中间,实无方所。 第一不得作知解,只是说汝如今情量处。 情量若尽,心无方所。 此道天真,本无名字,只为世人不识。 迷在情中,所以诸佛出来,说破此事。 恐汝诸人不了,权立道名。 不可守名而生解。 故云‘得鱼忘筌’。 身心自然达道识心。 达本源故号为沙门。 沙门果者,息虑而成,不从学得。 汝如今将心求心,傍他家舍,只拟学取,有什么得时? 古人心利,才闻一言,便乃绝学,所以唤作‘绝学无为闲道人’。 今时人只欲得多知多解,广求文义,唤作修行。 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 唯知多与儿酥乳吃,消与不消都总不知。 三乘学道人,皆是此样。 尽名食不消者,所谓知解不消,皆为毒药,尽向生灭中取。 真如之中都无此事。 故云‘我王库内无如是刀’。 从前所有一切解处,尽须摒却,令空更无分别,即是空,如来藏。 如来藏者,更无纤尘可有,即是破有法王,出现世间。 亦云‘我于然灯佛所。 无少法可得’。 此语只为空。 尔情量知解但销镕,表里情尽都无依执,是无事人。 三乘教网,只是应机之药,随宜所说,临时施设,各各不同。 但能了知,即不被惑。 第一不得于一机一教边,守文作解。 何以如此? 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我此宗门不论此事。 但知息心即休,更不用思前虑后。 休:从上来皆云,即心是佛。 未审即那个心是佛。 师:尔有几个心? 休:为复,即凡心是佛。 即圣心是佛。 师:尔何处有凡圣心耶? 休:即今三乘中,说有凡圣。 和尚何得言无? 师:三乘中分明向尔道:凡圣心是妄。 尔今不解,返执为有,将空作实,岂不是妄? 妄故迷心。 汝但除却凡情圣境,心外更无别佛。 祖师西来,直指一切人全体是佛,汝今不识,执凡执圣向外驰骋,还自迷心,所以向汝道,即心是佛。 一念情生,即堕异趣。 无始已来,不异今日,无有异法故名成等正觉。 休:和尚所言即者,是何道理? 师:觅什么道理? 才有道理,便即心异。 休:前言‘无始已来,不异今日’,此理如何? 师:只为觅故,汝自异他。 汝若不觅,何处有异? 休:既是不异,何更用说即? 师:汝若不信凡圣,阿谁向汝道即? 即若不即,心亦不心,可中心即俱忘。 阿尔便拟向何处觅去? 休:妄能障自心,未审而今以何遣妄? 师:起妄遣妄亦成妄。 妄本无根。 只因分别而有。 尔但于凡圣两处情尽。 自然无妄更拟。 若为遣他。 都不得有纤毫依执。 名为我舍两臂。 必当得佛。 休:既无依执,当何相承? 师:以心传心。 休:若心相传,云何言心亦无。 师:不得一法名为传心。 若了此心,即是无心无法。 休:若无心无法,云何名传? 师:汝闻道传心,将谓有可得也。 所以祖师云:‘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 了了无所得,得时不说知’。 此事若教汝会,何堪也。 休:只如目前虚空,可不是境,岂无指境见心乎? 师:什么心教汝向境上见? 设汝见得,只是个照境的心。 如人以镜照面,纵然得见眉目分明,原来只是影像,何关汝事? 休:若不因照,何时得见? 师:若也涉因,常须假物,有什么了时? 汝不见他向汝道:‘撒手似君无一物,徒劳谩说数千般’? 休:他若识了,照亦无物耶? 师:若是无物。 更何用照。 尔莫开眼寱语去。 上堂云:‘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第一也’。 道人是无事人,实无许多般心,亦无道理可说,无事散去。 休:如何是世谛? 师:说葛藤作什么? 本来清净,何假言说问答。 但无一切心,即名无漏智。 汝每日行住坐卧,一切言语,但莫著有为法。 出言瞬目,尽同无漏。 如今末法向去,多是学禅道者,皆著一切声色。 何不与我心心同虚空去,如枯木石头去,如塞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应。 若不如是,他日尽被阎老子拷尔在。 尔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 不是省力的事? 到此之时无栖泊处。 即是行诸佛行。 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此是尔清净法身。 名为阿耨菩提。 若不会此意。 纵尔学得多知。 勤苦修行。 草衣木食。 不识自心尽名邪行。 定作天魔眷属。 如此修行,当复何益。 志公云‘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 饶尔学得三贤四果十地满心,也只是在凡圣内坐,不见道。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为尔不是与么人,须要向古人建化门广学知解? 志公云‘不逢出世明师。 枉服大乘法药’。 尔如今一切时中行住坐卧,但学无心,久久须实得,为尔力量小,不能顿超,但得三年五年或十年,须得个入头处,自然会去。 为尔不能如是,须要将心学禅学道,佛法有什么交涉? 故云‘如来所说皆为化人,如将黄叶为金止小儿啼’。 决定不实。 若有实得,非我宗门下客。 且与尔本体有甚交涉? 故经云‘实无少法可得,名为阿耨菩提’。 若也会得此意,方知佛道魔道俱错。 本来清净皎皎地,无方圆,无大小,无长短等相,无漏无为,无迷无悟,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 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 一切不如心真实。 法身从古至今,与佛祖一般。 何处欠少一毫毛? 既会如是意。 大须努力,尽今生去。 出息不保入息。 休:六祖不会经书,何得传衣为祖? 秀上座是五百人首座,为教授师,讲得三十二本经论,云何不传衣? 师:为他有心,是有为法。 所修所证,将为是也。 所以五祖付六祖。 六祖当时只是默契,得密授如来甚深意,所以付法与他。 汝不见道:‘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若会此意,方名出家儿,方好修行。 若不信,云何明上座走来大庾岭头寻六祖。 六祖便问:‘汝来求何事? 为求衣? 为求法? ’明上座云:‘不为衣来,但为法来。 ’六祖云:‘汝且暂时敛念,善恶都莫思量。 ’明乃禀语。 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当与么时,还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时面目来。 ’明于言下忽然默契,便礼拜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某甲在五祖会中,枉用三十年工夫,今日方省前非。 六祖云:‘如是’。 到此之时,方知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在言说。 岂不见,阿难问迦叶云‘世尊传金襕外别传何物? ’迦叶召阿难,阿难应诺。 迦叶云‘倒却门前刹竿著’。 此便是祖师之标榜也。 甚深阿难三十年为侍者,只为多闻智慧,被佛诃云:‘汝千日学慧,不如一日学道。 若不学道,滴水难消。 ’ 休:如何得不落阶级? 师: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 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 与摩时无人我等相。 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 更时时念念,不见一切相,莫认前后三际。 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安然端坐,任运不拘,方名解脱。 努力努力。 此门中千人万人,只得三个五个。 若不将为事,受殃有日在。 故云:著力今生须了却。 谁能累劫受余殃。 发布时间:2023-06-03 13:54:4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6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