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檗希运禅师传心法要》·上 内容: 顶礼黄檗希运禅师。 禅师,唐代僧。 福州闽县人,姓氏不详。 幼于洪州黄檗山出家,聪慧利达,学通内外,人称黄檗希运。 游京师,遇一姥指示,去江西去参马祖道一,因去马祖已经圆寂,于是转而拜见百丈山海禅师,见面后立即大开心眼,得百丈所传心印。 黄檗后游天台山,偶逢一僧,与之言笑,如旧相识,熟视之,目光射人,乃一起同行。 因遇涧水暴涨,捐笠植杖而止。 其僧率师同渡,黄檗说:“兄要渡自渡。 ”彼僧随即褰衣蹑波若屐平地而过,随后回顾说:“渡来! 渡来! ”黄檗说:“咄! 这自了汉。 吾早知当斫汝胫。 ”其僧叹说:“真大乘法器,我所不及。 ”言讫不见。 希运后来在洪州高安县鹫峰山建寺弘法,高唱直指单传之心要,四方学子云集,门风盛于江南。 时河东节度使裴休镇宛陵,建大禅苑,请师说法,师酷爱旧山,故凡所住山,因以黄檗名之,后人因之称师云黄檗。 禅风干净利落,启发学人时常以打、喝、棒等为方便,后来的临济宗风即渊源于此。 会昌二年(842),裴休在钟陵(今江西省进贤县)为廉镇(即观察使),迎请希运上山安置在钟陵龙兴寺,旦夕问道。 大中二年(848),裴休移镇宛陵(安徽省宣城县),又迎请希运至开元寺,常去参问,并记录所说,即为现行的《黄檗希运禅师传心法要》。 《传心法要》唯直指真心,无有拖泥处,末学深受其助益,深受法恩,借网上版本,略做编辑断句,愿觅佛性求真悟的佛子都能借此渐清迷雾,吉祥。 ——安庐·老陶,2015. 519《传心法要》全文·上师谓休(裴休)曰:【诸佛与一切众生。 唯是一心。 更无别法。 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 纵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 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 唯此一心即是佛。 佛与众生更无别异。 但是众生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 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 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 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 遇缘即施,缘息即寂。 若不决定信此是佛,而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 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 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 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著相。 无始已来,无著相佛。 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 无始已来,无次第佛。 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 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 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 明暗之境,自相陵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 佛及众生心亦如此。 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为著相故。 唯此一心,更无微尘许法可得。 即心是佛。 如今学道人,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 ‘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何故? 无心者无一切心也。 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无能所,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 趋者不敢入此法,恐落空无栖泊处故,望崖而退,例皆广求知见,所以求知见者如毛,悟道者如角。 文殊当理,普贤当行。 理者,真空无碍之理。 行者,离相无尽之行。 观音当大慈,势至当大智,维摩者净名也。 净者,性也。 名者,相也。 性相不异,故号净名。 诸大菩萨所表者,人皆有之。 不离一心,悟之即是。 今学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于心外,著相取境,皆与道背。 恒河沙者,佛说是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 此心,即无心之心,离一切相。 众生诸佛,更无差别。 但能无心,便是究竟。 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被三乘功行拘系不得解脱。 然证此心有迟疾,有闻法一念便得无心者,有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得无心者。 长短得无心乃住,更无可修可证,实无所得,真实不虚。 一念而得,与十地而得者,功用恰齐,更无深浅,只是历劫枉受辛勤耳。 造恶造善皆是著相。 著相造恶枉受轮回。 著相造善枉受劳苦。 总不如言下便自认取本法。 此法即心,心外无法。 此心即法,法外无心。 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 将心无心,心却成有,默契而已,绝诸思议,故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此心是本源清净,佛人皆有之。 蠢动含灵,与诸佛菩萨一体不异。 只为妄想分别,造种种业。 果本佛上实无一物,虚通寂静,明妙安乐而已。 深自悟入,直下便是。 圆满具足,更无所欠。 纵使三祇精进修行历诸地位,及一念证时。 只证元来。 自佛向上更不添得一物,却观历劫功用,总是梦中妄为。 故如来云‘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 若有所得,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 又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菩提。 ’即此本源清净心,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 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 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 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 如大日轮升于虚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 故学道人唯认见闻觉知施为动作。 空却见闻觉知,即心路绝无入处。 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 但莫于见闻觉者上起见解,亦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 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 不即不离,不住不著,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世人闻道,诸佛皆传心法,将谓心上别有一法可证可取,遂将心觅法,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 不可将心更求于心,历千万劫终无得日。 不如当下无心,便是本法。 如力士迷额内珠,向外求觅,周行十方终不能得。 智者指之,当时自见本珠如故。 故学道人,迷自本心,不认为佛,遂向外求觅,起功用行,依次第证,历劫勤求永不成道。 不如当下无心,决定知一切法。 本无所有,亦无所得。 无依无住,无能无所,不动妄念,便证菩提。 及证道时,只证本心。 佛历劫功用,并是虚修。 如力士得珠时,只得本额珠,不关向外求觅之力。 故佛言:‘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 恐人不信,故引五眼所见,五语所言,真实不虚,是第一义谛。 学道人莫疑四大为身。 四大无我,我亦无主。 故知此身,无我亦无主。 五阴为心,五阴无我亦无主。 故知此心,无我亦无主。 六根六尘六识和合,生灭亦复如是。 十八界既空,一切皆空。 唯有本心,荡然清净。 有识食,有智食,四大之身饥疮为患,随顺给养不生贪著,谓之智食;恣情取味妄生分别,惟求适口不生厌离,谓之识食。 声闻者,因声得悟,故谓之声闻。 但不了自心,于声教上起解。 或因神通,或因瑞相,言语运动,闻有菩提涅盘,三僧祇劫修成佛道,皆属声闻道,谓之声闻。 佛唯直下顿了自心,本来是佛,无一法可得,无一行可修,此是无上道。 此是真如佛。 学道人只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 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 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著。 无求即心不生,无著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 八万四千法门,对八万四千烦恼,只是教化接引门,本无一切法。 离即是法,知离者是佛。 但离一切烦恼,是无法可得。 学道人若欲得知要诀,但莫于心上著一物。 言佛真法身,犹若虚空。 此是喻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 常人谓法身遍虚空处,虚空中含容法身。 不知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也。 若定言有虚空,虚空不是法身。 若定言有法身,法身不是虚空,但莫作虚空解;虚空即法身,莫作法身解。 法身即虚空,虚空与法身无异相,佛与众生无异相,生死与涅盘无异相,烦恼与菩提无异相。 离一切相即是佛。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忘境犹易,忘心至难。 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 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 此灵觉性,无始已来与虚空同寿,未曾生未曾灭,未曾有未曾无,未曾秽未曾净,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无方所无内外,无数量无形相,无色像无音声。 不可觅,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 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盘性。 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 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不可以心更求于心,不可以佛更求于佛,不可以法更求于法。 故学道人直下无心,默契而已。 拟心即差。 以心传心,此为正见。 慎勿向外逐境,认境为心,是认贼为子。 为有贪嗔痴,即立戒定慧;本无烦恼,焉有菩提。 故祖师云:‘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本源清净佛上,更不著一物。 譬如虚空,虽以无量珍宝庄严,终不能住。 佛性同虚空,虽以无量功德智慧庄严,终不能住。 但迷本性,转不见耳。 所谓心地法门,万法皆依此心建立。 遇境即有。 无境即无。 不可于净性上转作境解。 所言定慧。 鉴用历历。 寂寂惺惺。 见闻觉知。 皆是境上作解。 暂为中下根人说即得。 若欲亲证。 皆不可作如此见解。 尽是境法有没处没于有地。 但于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九月一日。 师谓休曰:【自达摩大师到中国,唯说一心。 唯传一法。 以佛传佛,不说余佛。 以法传法,不说余法。 法即不可说之法,佛即不可取之佛,乃是本源清净心也。 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般若为慧,此慧即无相本心也。 凡夫不趣道,唯恣六情乃行六道。 学道人一念计生死,即落魔道。 一念起诸见,即落外道。 见有生,趣其灭,即落声闻道。 不见有生,唯见有灭,即落缘觉道。 法本不生,今亦无灭。 不起二见,不厌不欣。 一切诸法,唯是一心,然后乃为佛乘也。 凡夫皆逐境生心,心遂欣厌。 若欲无境,当忘其心。 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 若不忘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只益纷扰。 故万法唯心,心亦不可得,复何求哉? 学般若人,不见有一法可得,绝意三乘,唯一真实,不可证得。 谓我能证能得,皆增上慢人。 法华会上,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 故佛言;‘我于菩提,实无所得’。 默契而已。 凡人临欲终时,但观五蕴皆空,四大无我,真心无相,不去不来,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 但能如是,直下顿了,不为三世所拘系,便是出世人也。 切不得有分毫趣向。 若见善相,诸佛来迎,及种种现前,亦无心随去;若见恶相,种种现前,亦无心怖畏。 但自忘心,同于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节也。】十月八日。 师谓休曰:【言化城者,二乘及十地等觉妙觉,皆是权立接引之教,并为化城。 言宝所者,乃真心本佛自性之宝。 此宝不属情量,不可建立。 无佛无众生,无能无所,何处有城。 若问此即是化城,何处为宝所,宝所不可指,指即有方所,非真宝所也。 故云在近而已。 不可定量言之。 但当体会契之即是。 言阐提者,信不具也。 一切六道众生,乃至二乘,不信有佛果,皆谓之断善根阐提。 菩萨者,深信有佛法,不见有大乘小乘,佛与众生,同一法性,乃谓之善根阐提。 大抵因声教而悟者,谓之声闻。 观因缘而悟者,谓之缘觉。 若不向自心中悟,虽至成佛,亦谓之声闻佛。 学道人多于教法上悟,不于心法上悟,虽历劫修行,终不是本佛。 若不于心悟,乃至于教法上悟,即轻心重教,遂成逐块忘于本心。 故但契本心,不用求法,心即法也。 凡人多为境碍,心事碍理。 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 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 但令心空,境自空。 但令理寂,事自寂。 勿倒用心也。 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于空。 不知自心本空。 愚人除事不除心。 智者除心不除事。 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著。 然舍有三等。 内外身心一切俱舍,犹如虚空无所取著,然后随方应物,能所皆忘,是为大舍;若一边行道布德,一边旋舍,无希望心,是为中舍;若广修众善有所希望,闻法知空,遂乃不著,是为小舍。 大舍如火烛在前,更无迷悟。 中舍如火烛在傍,或明或暗。 小舍如火烛在后,不见坑阱。 故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 过去心不可得,是过去舍。 现在心不可得,是现在舍。 未来心不可得,是未来舍。 所谓三世俱舍。 自如来付法迦叶已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 印著空即印不成文,印著物即印不成法,故以心印心,心心不异。 能印所印俱难契会。 故得者少。 然心即无心,得即无得。 佛有三身。 法身说自性虚通法。 报身说一切清净法。 化身说六度万行法。 法身说法,不可以言语音声形相文字而求,无所说无所证,自性虚通而已。 故曰‘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报身化身,皆随机感现,所说法亦随事应根,以为摄化,皆非真法。 故曰‘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 所言同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 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 此六根各与尘合。 眼与色合,耳与声合,鼻与香合,舌与味合,身与触合,意与法合。 中间生六识为十八界。 若了十八界无所有,束六和合为一精明。 一精明者,即心也。 学道人皆知此,但不能免作一精明六和合解,遂被法缚不契本心。 如来现世,欲说一乘真法,则众生不信兴谤,没于苦海。 若都不说,则堕悭贪,不为众生溥舍妙道。 遂设方便说有三乘。 乘有大小,得有浅深,皆非本法。 故云:‘唯有一乘道,余二则非真。 ’然终未能显一心法。 故召迦叶同法座,别付一心,离言说法。 此一枝法令别行。 若能契悟者,便至佛地矣。】 发布时间:2023-06-03 12:20:21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6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