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楞严今释014-空间的无限重叠.解析的道路.奉爱的道理.无限的游戏 内容: 空间的无限重叠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与如来,定光佛所。 他说,我跟定光佛的时候,得无边身。 尔时手执四大宝珠。 照明十方微尘佛刹。 化成虚空。 他在定光佛的时候,证得了无边身,照见十方佛刹的时候,所有的佛刹都化成了虚空。 又于自心现大圆镜。 内放十种微妙宝光。 流灌十方尽虚空际。 这个大圆镜里好像拥有光明,十方尽虚空际都被这个光明所涵盖。 诸幢王刹。 来入镜内。 涉入我身。 身同虚空。 各个佛境都进到了他这个镜子里面,他的身体就好像一个无限大的虚空一样。 身能善入微尘国土。 广行佛事。 得大随顺。 而且他能够进入这个内在的、无限的佛国,广行佛事,得大随顺。 此大神力。 由我谛观四大无依。 妄想生灭。 虚空无二。 佛国本同。 于同发明。 得无生忍。 这个神力来自于我看到四大都是无依的,都是一个梦,妄想都是生生灭灭的。 佛问圆通。 我以观察虚空无边。 入三摩地。 妙力圆明。 斯为第一。 虚空藏菩萨在佛教里被认为是一个可以增强记忆力的菩萨。 为什么说他可以增强记忆力呢? 因为他获得了无边身,他内在有一个浩瀚的虚空,而这个虚空几乎可以把所有的东西都收罗在内,它象征着没有任何东西被遗忘。 所以说,虚空藏菩萨象征着无限的记忆力,是对他的一个表象的认知,因为他内在什么都可以装得下。 但这只是表面的,只是表面上看上去是这样,因为这段文字是写给古人的,你知道吗? 它是2500年以前、甚至更久以前给古人的一段文字。 当你面对的听众是2500年以前的人、更久以前的人,你的表达方式就只能用他们能听懂的方式。 但是,我想在这里讲一些对于现代人来说也许能听懂的别的方式,来解释这个虚空藏的境界。 因为仅仅是这段经文,我觉得已经无法表达虚空藏的这个深奥境界了。 这段经文唯一表达出来的,只是说虚空藏菩萨内在有个无边身,像一面巨大的圆镜,这面圆镜当中有无尽的世界,都摄入其中。 而且他提到,他能够在这些世界里,这个圆镜当中的世界里交互涉入,行广大的佛事。 这是一个对古人来说勉强能够理解的比喻——用一面镜子。 这种镜子的比喻在古代佛经里、甚至在其它古代宗教里其实已经被用过很多很多次了。 因为你能理解它,人们能理解镜子当中能反映出人影,如果你凑到镜子更近,你的眼睛几乎能够贴到镜子上的时候,你往镜子里看,它不仅反映出了你的这张脸,而且几乎反映出你旁边所有的环境。 也就是说,一个小小的镜子当中,几乎把你整个环境都吞噬在其中,这是当时的人类能理解的境界。 他用了一个生活化的比喻——镜子,来比喻它。 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个比喻已经显得有点苍白,已经不太形象了,不太像了。 那么让我们来用些别的方式来形容它。 也许你对物理学并不十分地精通,并不十分地了解,所以,我们在讲之前,仍然要慢慢地引导你,慢慢地走进去,因为走得太快,也许你甚至会听不懂。 你知道赛斯曾经讲过一句话,他自己曾经说过:“我是来自更高层面的灵魂。 ”他说,在我这个层面看到你们地球这个物理层面,就好像是“冬天里哈出的一口热气”一样,你们的物理世界在你们的眼中,是如此的坚固、如此的真实,它是一个不容置疑的真实现象。 但是对于我来说,你们的世界仅仅像是“冬天里哈出的一口热的气”,虚无缥缈,几乎就像我的一个梦,我勉强认为它是真实的。 所以当你看到镜中的那个世界,你的一个感觉是:那个世界是假的,那个世界是个影像,不是真的。 你知道古人有一个辟邪的方法,他们会在门口上挂一面镜子,这个是作为一个辟邪的方式。 但几乎已经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挂一面镜子能辟邪了。 也许你知道喷点狗血、喷点鸡血,这些污血是有辟邪能力的,可以使这些飘荡的灵魂失去法力等等。 因为鸡血、狗血或者女性的这个例假的血,它们象征着最原始的一股生命力(它们实际上不是象征着污秽的东西),所以它们有驱邪的能力。 挂一面镜子为什么能驱邪? 想到这个方法的人,我可以肯定地说:他一定有过禅定的经验。 如果你有禅定的经验,你会发现一件奇怪的事——当你在定中的时候,有很多的情况是你入了定之后,你会发现你的以太身可以从身体里出来。 而当它出来的时候,如果房间里有一面镜子,那么镜中的世界对它来说将是真实的。 对于一个以太身来说,镜中的世界跟你看到的这个物理世界同等的真实。 所以,一个以太的灵魂能够走入镜中的世界。 这不仅仅是古老的东方有这样的传说,西方也有。 西方有一个很著名的小说,叫《爱丽丝仙境》。 爱丽丝仙境就是指一个灵魂进入了镜中的世界,而里面的世界非常广大、非常美好,里面有各色各样的人。 所以当你在门口挂一面镜子,意味着来到你门口的这些游魂,它们有可能会走到那个镜子里的世界里去,它们将不会再打扰你,你把它们引开了,你把它引到另一个世界里去了。 所以,人类的世界几乎跟镜中的世界是分开的、隔离的。 一个物质的人类将无法走入镜子里的世界,但一个非物质的灵魂却可以。 所以,它是一个小诡计——挂一面镜子,让别的灵魂可以走到里面的其他的世界里面去,那就跟你没关系了。 而且传说如果一个灵魂在镜中的世界走得够深,它将无法回来,那是另一个维度、另一个层面,它到另一个世界里去了。 当你理解这一点,你就知道为什么虚空藏经里面这段话,他说他能够“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而这些微尘国土都在他的镜子里。 诸幢王刹,来入镜内。 无限的佛土都在他的镜子里,而他能够进入这些镜中的广大世界,广行佛事。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你不仅仅活在一个三维的世界里,你开始进入了四维的世界,你开始进入了五维的世界、六维的世界。 据说有二十一个维度的存在,无限维度的存在。 而虚空藏菩萨提到的那个虚空,并不在别处。 你如果在音乐中,你如果在神醉中,你极有可能体尝到那个内在的虚空,它就在你里面。 每当你体尝到这个内在虚空的时候,你会立刻感觉到某种浩瀚。 而你在这个浩瀚的感觉当中,你立刻会有一种直觉——也就是这个浩瀚,它是具有人格的,它有某种神圣的意味,它里面似乎存在着无限的维度跟空间,所以它不是一个平面的浩瀚,在那个浩瀚里似乎有无量的世界在里面,你会直接地感觉到这一点。 所以它不是一个“理解”,不是一个“相信”,它是一个直观的体验,你在那个浩瀚里直观地感觉到,它是有无尽的维度在里面,有无限的维度在里面。 这就是为什么近代的科学家甚至做出了一个非常令人惊异的预言,他说,也许你眼前看到的整个物理宇宙,仅仅是一个大脑。 整个宇宙,其实是在一个大脑的想象当中,甚至整个物理宇宙都在这个大脑的想象当中。 而你的物理宇宙里面的某一个人,他内在的浩瀚当中又有无尽的层面,这意味着你实际上同时活在无限的维度里面,有一维的、二维的、三维的、四维的,一直到二十一维,甚至更多维度都有可能。 在这个片刻,所有的维度都在你里面,它是一个全息的存在。 这就是为什么禅宗说整个宇宙在你里面,禅宗早就讲过这个话,佛陀早就讲过这个话。 佛陀在《楞严经》里面,我记得前面《楞严经》已经提到,他跟阿难说:山河大地都在你里面,所以这句话佛陀早就说过了。 山河大地都在你里面,而你并不需要扩大,并不需要把自己变得扩张,然后把山河大地包进去,没这个必要。 山河大地此时此刻就在你里面,因为你就是浩瀚,你的浩瀚不需要扩张,在你浩瀚的镜子里就已经存在着所有的维度跟所有的空间,它们全在里面。 也许用不了多久,量子力学就能够解释为什么这些层面是相互交错的,即使它相互交错也互不妨碍。 一个无限的巨大,可以在一个无限的小里面,也就是《华严经》讲的,广狭互不妨碍,无限的大跟无限的小可以是同时的。 于大中现小,于小中现大。 这一点当你经验到内在无限的时候,你将会直觉地感觉到,而你无法把它解释出来。 你只是说,我的确感觉到了那个无限里面拥有浩瀚的层次。 但为什么会这样,你无法把它用数学的方式解释给别人听。 所以虚空藏讲,其实无尽的宇宙都在我里面,我可以化身成无限的虚空藏,在每一个宇宙的层面里面,在每一个宇宙的国土里面,广行佛事。 因为这才是宇宙的真相。 物理学里面只达到物理宇宙的真相,认为物理宇宙是无边无际的。 但是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总有一天他会发现,整个物理宇宙其实是在另一个层面的里面。 而这另一个层面并没有扩大,而这另一个层面,其实完全可以在人类的大脑里。 这听上去非常诡异,时空的状态几乎交错了,好像大的东西在小的东西里面。 但这是真的,在《楞严经》也提到,在《华严经》里也提到,这正是虚空藏菩萨达到的境界——一个大的东西其实可以在小的东西里面。 我相信,人类的科技,尤其量子力学,离这一点已经非常非常近了,很快就能够解释出、能够理解到:为什么一个无限广大的层面其实是可以在一个很小的层面里面。 所以,当一个人如果通过量子力学或者通过其他理解的方式,了解了这一点,并且认可了这一点,他就会发现,整个宇宙只有一件事是重要的。 层面并不重要,人们总是把目光放到客观的事物上,各种各样的层面,二十一个层面,欲界、色界、无色界,每一个层面等等。 当你理解整个宇宙是相互交错的,你会发现这些层面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 重要的是容纳这些层面的那个原点。 所以美赫巴巴讲,整个宇宙都是一个点,整个宇宙所有的层面其实就是一个点——无限小的点。 如果你证悟,你会发现,整个宇宙都是一个点。 美赫巴巴讲,整个宇宙的这个点在哪里? 这个点就在至师的第三只眼里面,也就是至师的意识视觉当中——意识中心。 这个点不在别处,就是在每一个证悟者的意识中心。 所以当你发现这一点,当你理解这一点,你忽然发现,别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回到这个意识的中心。 当你一旦回到这个中心,一切的一切就都在里面了。 五祖法演有一句诗:万般存此道,一味信前缘。 你可以活在世界里,你可以柴米油盐、吃喝拉撒、行住坐卧,“一味信前缘”,无论你面前产生的是什么,你都经验它,你都体验它,但是你真正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叫“万般存此道”,一切都在这个道里面,都在那个原点里面。 达摩曾经有一句话:从汝种种运为跳踉颠蹶,悉不出法界。 任凭你在每一个世界颠沛流离,在每一个世界转世,在每一个世界经历悲欢离合,经历各种各样的体验,“悉不出法界”,其实都是你这个原点里的一场梦,统统是这个原点里的一场梦。 所以当一个人回到了原点,而这个原点一旦你碰触它,你忽然发现它是无限大,它包含了所有的宇宙,二十一个层面的宇宙全在里面。 然后你依然能够像虚空藏那样,在每一个层面里面显现,在每一个层面里面颠沛流离,在每一个层面里面体验。 这个时候,无论你在哪一个层面体验,你都不会当真了。 当你不知道这个宇宙在你里面的时候,你所有的体验几乎都是被迫的,几乎都是身不由己的。 而当你发现,这一切的一切其实都在你里面的时候,你会把所有的体验都当成是游戏般的,就好像那是你里面的一个梦。 当你在梦里成功了,你并不会太高兴;当你在梦里失败了,你也并不会太失落,因为那都是一个梦。 你所有在层面当中的体验都将成为一种学习的过程、吸收的过程,而不再会成为一种寻求结果的过程。 所以一个了悟的人说:宇宙是一个lila(游戏)——美丽的游戏。 你在游戏里,你不能每一次做游戏都要体验胜利,有时候你会渴望体验失败;你有的时候会渴望体验这一面,有的时候会渴望体验另一面。 因为这都是游戏,所以游戏的每一面其实都很好,这就是虚空藏。 所以当你念他的名字的时候,他不仅仅象征着无限的记忆,当你念这个名字的时候,你甚至会感觉到他是一个调皮的人。 你有没有发现这一点,当你念虚空藏这个名字的时候,你突然发现某种调皮的特质,他的确很调皮,虚空藏是一个比较游戏的人,很调皮的人。 因为他领会到了整个宇宙都是一场游戏,所以他不是那么严肃,他很调皮。 所以他跟佛讲:我以观察虚空无边。 入三摩地。 妙力圆明。 斯为第一。 我认为一个人要证到真理,就要首先达到这个虚空,达到这个无限的浩瀚,从这一步开始,生活的美丽将向你敞开,你不会太严肃了,你会以一个新的认知来面对你面前的这个梦。 这就是虚空藏的境界。 解析的道路接下来,弥勒菩萨。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忆往昔经微尘劫。 有佛出世。 名日月灯明。 我从彼佛而得出家。 心重世名。 好游族姓。 弥勒佛当时在日月灯明佛的时候出家,但他是一个特别喜欢贵族的人,而且喜欢游玩,他不喜欢贫贱的人,他喜欢跟贵族做朋友。 尔时世尊。 教我修习唯心识定。 入三摩地。 历劫已来。 以此三昧事恒沙佛。 他开始学习唯心识定。 求世名心歇灭无有。 他这种贵贱差别心渐渐地就熄灭了,到燃灯佛的时候,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 他成就了唯心识定。 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 他的眼里再也没有等级的差别,没有净秽的差别。 皆是我心变化所现。 都是我自己变化而已,他也领会到了这一点,你眼中的世界都在你里面,都是你变化的,没有别的。 就像量子力学的科学家讲,整个物理世界其实是你脑海里的影像,而且这个影像并不大,你看上去物理世界无边无际,但它其实作为影像来说,它也许只占了你脑细胞的一个小小的细胞,一个小小细胞里的一种感觉而已。 世尊。 我了如是唯心识故。 识性流出无量如来。 所以一个小小的空里面可以流出无量的如来、无量的佛刹。 今得授记。 次补佛处。 佛问圆通。 我以谛观十方唯识。 识心圆明。 入圆成实。 十方都是我心所现。 远离依他及遍计执。 得无生忍。 斯为第一。 据说,近代的克里希那穆提是弥勒的化身,当然他自己并不承认,但这种说法不是空穴来风,因为你会发现,兜率天的弥勒天像不是盘腿的,他是垂腿坐的,而且他不是胖子他是个瘦子,真正的兜率天的弥勒人比较瘦,而克里希那穆提也比较瘦,而且他也不盘腿,他也是垂腿坐的。 他们两个人姿势都很像,所以我相信这种说法不是空穴来风。 据说克里希那穆提跟物理学家博姆有个对话,这个对话录后来编辑成一本书叫《20世纪的巅峰对话:超越时空》。 在这本书里,克里希那穆提非常令人惊讶地跟物理学家讲到了一点,他说:“你眼前看到的这个物理世界,山山水水,所有的一切,乃至于你面前的我,乃至于你面前自己的这个身体,所有的这一切其实都在你的心里面,都是唯心所现的。 ”当然,这话对于一个物理学家来说,他是无法理解的,他认为这个世界、这张桌子、绝对是真实的、实有的,但是克里希那穆提跟他讲,这一切完全是唯心所现。 这句话只有在唯识宗里才有,居然现在从克里希那穆提的嘴里面出来了。 一个学唯识的人,他渐渐地就会领会到,你眼前的东西,你看到的这个杯子、这个桌子、这个凳子,是你识心的感应。 所以他跟虚空藏的方式正好是一个对立面。 虚空藏的方式是这样的:他直接了悟到空性,然后空性的这面镜子里面显现无限的世界,这个世界都像梦一样,他是这样来的。 唯识是倒过来的,他先领悟到具体的实体,一张桌子、一个凳子、一个杯子,他领会到这些具体的实体是你思想的投射,然后所有的实体既然都是思想的投射,它们总和起来就是一个世界,这整个世界加起来就是一个梦。 你会发现,《楞严经》里面每一个菩萨,前后这些菩萨,你会发现很多情况下他们都是对立面的,他们的方法都是一个正、一个反。 虚空藏跟弥勒的修法其实正好是倒过来的,一个是从原点看到世界是虚幻的;一个是从细节看到世界是虚幻的,然后整合成原点,所以他们正好是倒过来的。 你适合于哪一个,你就走哪条道路。 龙树的中观,唯识宗的这些方法,都适合于那些从细节开始的人。 如果你从细节开始,你可以学习中观,你可以学习唯识,把每一个具体的事物都剖析到成为零,成为意识的显现,最后全世界都成为零,你自动滑入空性。 或者你可以走禅宗的道路,禅宗的道路他不分析,他丝毫也不在乎这张桌子、这个杯子怎么怎么,从细节分析他嫌麻烦,他从来不分析,他从源头开始,你要么悟,要么没悟,你没有悟也许你一辈子都没有悟,你要悟一瞬间就悟了,你一下子悟到这个浩瀚,直接从浩瀚认出整个世界都是镜子里的一个梦,也可以。 所以这是两个渠道、两种方式,你选哪一种都可以。 奉爱的道理我们再来看大势至法王子。 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 有佛出世。 名无量光。 十二如来。 相继一劫。 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有无量光佛,有十二个佛,最后一个佛教他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 一专为忆。 一人专忘。 如是二人。 若逢不逢。 或见非见。 二人相忆。 二忆念深。 如是乃至从生至生。 同于形影。 不相乖异。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 如母忆子。 若子逃逝。 虽忆何为。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 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所以他就提到,就好像母子相忆,母亲总是想着孩子,但是孩子不一定想。 孩子有时候想起来,有时候忘了;他淘气的时候,他就忘了;他受苦的时候,他就想起来了。 所以美赫巴巴说二次大战绝对必要,因为二次大战让人们开始再一次思念上主。 当你受罪的时候,你就想起你的妈妈了;当你开心的时候,你就把她忘了。 人类像孩子一样,他只有受苦的时候,才开始呼唤上帝,吃喝玩乐的时候,他就忘了。 《华严经》里提到,这个世界除了南赡部洲,也就是我们的人类世界以外,还有西牛贺洲、北俱芦洲、东胜神洲。 除了南赡部洲是有佛法的,因为南赡部洲比较煎熬,生活不易,你需要自己种,才能有吃的。 其它三个洲,据说生活特别好,根本不需要种,根本不需要工作,而且寿命非常长——几千年、几万年,然而奇怪的是,像其它几个,像西牛贺洲啊、北俱芦洲啊,那些地方没有佛法,也没有佛,也没有圣人。 为什么? 因为那些地方的众生生活太好了,你根本没法开化他。 如果他生活太好,没有任何痛苦,他根本就不想要学习什么解脱的方法。 解脱意味着你想解脱于痛苦,你想离开这儿,你才会寻求解脱,你才会寻求宗教,寻求方法等等。 据说那几个美丽的地方丝毫没有痛苦,所以他们丝毫对解脱没有任何渴望。 反而是人类世界——南赡部洲,一个人会容易获得开悟,容易获得成道,因为这是一个有痛苦的地方。 当你痛苦的时候,你开始回忆起最最亲爱的妈妈。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这是奉爱瑜伽。 虚空藏是禅宗,顿悟;弥勒菩萨是唯识,通过分析法,把世界解析为零;而在这里,第三个方法,大势至是奉爱瑜伽。 也许顿悟不适合你,你没有这个资质,你没有那么大的冲劲,你没有如此强烈的探索欲望,想要顿悟的欲望;你也不够聪明,你没有聪明到能够解析这个世界,像弥勒菩萨一样,把世界解析为零,你没有那么聪明,而唯识宗需要非常聪明的头脑;所以这两个方式也许不适合你,那么也有别的方式,你也许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你的痛苦让你变得感性。 所以为什么他们说,只有一个贫困的人,才可以成为一个好的诗人。 当一个诗人出名了,他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诗了,他生活优越了、生活饱足了,他就没有诗意了。 当他吃不饱的时候,他非常有诗意,当他在患难当中的时候,他可以写出伟大的诗句。 所以你会发现,所有的美丽的诗句,都是那些诗人在命运颠沛流离的时候,在命运非常低潮的时候,被贬的时候,他开始变得拥有情怀,他开始变得伤秋悲春,他开始怀念,所以这样一个人,适合奉爱瑜伽。 你会发现,奉爱瑜伽的多是贫苦的人,甚至在印度有奉爱瑜伽的人出生于皇室,但他立刻放弃皇室的享乐,成为乞丐,因为只有一个乞丐,才能激发出奉爱。 你的生活太优越,像西牛贺洲、北俱芦洲这样的人,他根本就不会想要奉爱,他不会想要祈祷的,何必呢? 他什么都有。 而当你什么也没有的时候,你开始祈祷;当你在痛苦当中的时候,你开始呼唤;当你在煎熬当中的时候,你才能在祈祷中找到甜蜜、找到安慰。 所以,它是一个忆念,子母之间的忆念,而这个忆念注定意味着你们至今为止难以相见,你跟你的至爱总是有那么一段距离。 如果你们合一了,奉爱就消失了,一旦子跟母合一了,奉爱就成为了空性。 所以,奉爱的终极境界,是证悟——了悟空性,了悟那个上帝并不在天上,了悟那个源头就在你里面。 所以当一个人还在强烈地呼唤的时候,他永远也不能开悟,这是一个悖论。 当你不呼唤的时候,你永远也不能开悟;而当你强烈地呼唤的时候,也意味着你无法开悟;只有当你的渴望在某一个瞬间停歇的时候,也许那个瞬间可以忽然开悟。 所以它这里提到: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所以净土宗讲到,对于念佛的人,他要什么时候开悟啊? 他要念而无念的时候,他就会心开,他念着念着念着,连这个佛号都开始消融了,在佛号消融的某一个片刻,他突然间跟空性融合了。 当你和空性融合的时候,所有的压力就消失了。 压力意味着你认为这一切是真的,才会有压力。 当你进入空性,这一切都成为了游戏。 而当这一切都成为游戏的时候,你将能够尽情地游戏,你不会觉得无聊,因为现在能做什么呢? 现在除了游戏,你做不了别的,你只能继续做游戏,而且尽情地全身投入地做游戏。 所以一个融入空性的人,并不是一个消极的人。 一个融入空性的人,在禅宗认为,他是一个大死大活的人,当你进入了空性,死透以后,你才能够大活过来。 所以一个融入空性的人,他会成为演讲家,像佛陀他演讲了四十年。 而他在临终的时候他说:“我四十年什么也没有说,因为四十年前,我已经死了。 ”但他却讲了四十年的话。 一个融入空性的人,才会成为诗人,真正的诗人,而他的诗不需要伤秋悲春。 你会发现民间的诗人,他们的诗都是伤秋悲春的。 而禅诗,那些开悟者的诗,几乎没有,他们没有忧郁在里面,他们的诗却有一种活力,他们的诗很不一样! 临济的诗“孤蟾独耀江山静,长啸一声天地秋”,拥有巨大的活力在里面,他不再需要伤秋悲春,不再需要哀怨。 所以一旦一个人融入了空性,他就活过来了,真正地活过来了。 禅宗讲,这个是要大死大活,大用现前,它的作用开始显现了。 当你自得心开、大用现前的时候,会成为什么?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你活过来了! 空性不是什么也没有,空性是什么都有,就像虚空藏一样,无限的世界都在里面,它变得如此丰富,而不是一无所有,它变得充满光明,充满香光,叫香光庄严。 所以大势至讲: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他以念佛而达到了自得心开,开悟了,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这段文字是净土宗非常推崇的一段文字,《大势至念佛圆通章》里的。 我们汉传的净土宗还不够彻底,净土宗真正达到顶峰是在日本,铃木大拙曾经晚年写了多本关于净土宗的书,叫《妙好人》。 净土宗在日本叫净土真宗,净土真宗最代表的几个人物都是妙好人。 所谓妙好人,并不是出家人、并不是僧人,而是指普通的人,他们的念佛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他们一定已经不是因地念佛,而是果地念佛了。 什么叫因地念佛? 因地念佛就好像你跟佛,子跟母还是有距离的,还是在呼唤当中,你还在寻找她。 我记得泰戈尔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前,他还没有开悟,他写了一本诗集,叫《吉檀迦利》,他在这个诗集里说:“神啊,你总是跟我捉迷藏,你总是跟我捉迷藏,我每次看到你在前面,我试图抓住你的时候,你就溜走了。 ”《吉檀迦利》是泰戈尔对神的呼唤,大家可以看看这本著名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诗集,写得非常好。 但泰戈尔在写这个诗集的时候还未开悟,所以他在诗集里面总是描述着某种渴望,强烈的渴望。 他说,我每次都看到你的影子,但每次老是抓不住你,你总是跟我玩捉迷藏的游戏。 这就是念佛中的因地念的一个体验,你觉得好像很近很近了,离那个佛陀很近很近了,你在感情当中甚至能够碰触到他了,但他似乎又没了,你一睁开眼睛又没了。 这正是泰戈尔当年的境界。 但是据说有一天,泰戈尔站在门前又在思念他的神。 你知道印度是一片如此奇妙的土地,泰戈尔有一个邻居老人,而这个老人竟然是一个至师,隐名的至师,他是一个真正的成道者,但泰戈尔竟然不知道,他没有认出他的邻居竟然是一个伟大的成道者。 那天泰戈尔又在门口痴痴地站着,在想念他的神,而那个老人正从他的门口走过,他并没有说什么,他看了他一眼,然后说:“亲爱的孩子,你还差一点。 ”然后他什么也没说,然而仅仅是这句话,一个成道者的轻描淡写的一句话,神秘地在泰戈尔心里种下了种子。 不久以后,泰戈尔在某一天忽然达到了。 这一定是那个至师给他种下了某些什么,泰戈尔在不久以后就证悟了,而他证悟以后突然想起那位老人讲过的话,他立刻当天晚上就跑到这个老人的家里,因为就在旁边。 这个老人看见他以后就笑了,然后告诉他:“你真的达到了,你这次真的达到了。 ”那个神秘的老人,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他是泰戈尔的秘密的上师,他只给泰戈尔说过一句话。 据说,泰戈尔真的证悟以后,他写的诗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不再在诗句里面呼唤那个神,不是的,那种呼唤突然没了,他不需要呼唤了,他现在达到了果地的念佛,也就是铃木大拙讲到的那些妙好人的果地的念佛。 妙好人是怎么念佛的? 铃木在书里提到,妙好人一天只念一句佛,只念一声“阿弥陀佛”。 他不像我们因地的念佛者,一天要念百声千声的佛。 妙好人一天只念一声佛,早晨起来念一声,当你念完这一声佛的时候,意味着你的这一整天都跟佛在一起,他没必要念第二声,你的这一整天都跟阿弥陀佛是合一的。 所以泰戈尔后来的诗里面提到,他说“我曾经以为你总是躲着我,但我错了,你一直在,你从未曾离开”,这就是一个果地念佛的人的境界,他不再需要呼唤,他现在变得一直在,他变得无处不在。 泰戈尔提到:“现在我不想见你都不可能,我甚至厌烦了,我哪里都看到你,我甚至无法躲开你,当我闭上双眼的时候你都在。 ”这就是果地念佛,这就是一个妙好人的境界。 他早晨念一声,他无论看到什么,妙好人说“我现在无论看到什么都是佛,那个佛在每一个地方”。 所以,净土宗在日本真正的开花了,而不是中国,日本的净土宗是开悟的净土宗,而中国的净土宗还是一个因地念佛的境界,当然其中也有人达到了果地念佛。 无限的游戏你适合于哪一种呢? 你适合于虚空藏——顿悟;适合于聪明人的头脑,像印度人,印度人非常适合唯识宗,非常适合中观,他们有一个绝对理性逻辑的头脑。 所以你有一个数学化的头脑,你有一个完全不怕复杂公式的头脑,你就可以学习唯识,它可以分析到最末端,它几乎就像微积分一样分析到事物的最末端。 而当你像泰戈尔一样,你是一个诗人,你充满了情怀,那么你适合于奉爱,但你必须在奉爱当中达到合一。 印度有一个罗摩克里希纳,他是典型的奉爱者。 他念卡利,女神卡利,他甚至念卡利女神的时候,那个女神雕像都不得不回应他,而他有一天终于跟卡利合一了,完美地合一了,证悟了。 他在融入卡利以后,他发现整个大梵都在他的里面,也就是整个宇宙都在他里面。 但是,他在那个境界里整整几天几夜以后,他又再次退出那个境界,他说:“我知道我现在就是主人,但是我想再一次体验成为一个仆人”。 这就是罗摩,这就是奉爱瑜伽者跟别的修行者很不同的一点,他可以跟主人合一成为神,但他有的时候又想体验一下分离,再一次成为一个求道者,成为一个渴望者。 因为这就是游戏,没什么不对。 这正是虚空藏做的事,他成为了源头,成为了虚空,成为了那面镜子,然后他再一次化身无数进入镜子里面的无数世界,再一次成为修道人,这就是游戏。 如果你一直是一面镜子还有什么意思呢。 所以每一个达到镜子的人,达到源头的人,他都会再一次爆炸,再一次“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这就是净土宗讲的话。 一个达到佛的人,一个融入涅槃空性的人,他就会在光中化现出无数量的菩萨、佛,再次进入无数的世界,再次做游戏。 除了这个你还能干别的吗? 因为这就是游戏,游戏很有趣。 发布时间:2023-06-02 13:33:0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6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