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正定 内容: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2-8 正定诸比丘! 云何为正定耶? 诸比丘! 于此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与乐,具足初静虑而住。 寻伺寂静故内净、为心一趣,由无寻无伺之三摩地生喜与乐,具足第二静虑而住。 离喜故,于舍而住,正念正知、以身集正受,如诸圣者之所宣说,有舍有念之乐住,即具足第三静虑而住。 断乐、断苦故,及已灭忧与喜故,成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具足第四静虑而住。 诸比丘! 此名之为正定。」(南传相应部五 道相应127-128)何等为正定? 正定有二种:有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何等为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 若心住不乱不动,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 何等为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住不乱不散,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北传杂含797(七八五))正定,梵语 samyak-samādhi,巴利语 sammā- samādhi。 又作三摩地、三昧,即四静虑或四禅定,正定可分为二类,即: (一)有漏正定:又作有漏禅、世间禅。 世间乃有漏之别名。 与有漏心相应之定,称为有漏正定。 凡夫修有漏之六行观,于下地观粗、苦、障而厌离之,于上地观静、妙、离而欣求之,以此六行观,能断除下地之烦恼,而住于四禅、四无色等定中,此即为有漏正定。 于四禅等定中,依其性质可分为味定、净定、无漏定等三种,其中,味定、净定即属有漏正定。 (二)无漏正定:梵语 anasrava-samapatti。 意译无漏等至。 指于出世间无漏心所得之禅定。 又作出世间定、出世间禅。 出世间,为无漏之别称。 俱舍论等谓于未至定、中间定、四根本静虑(即四根本定)、下三无色定等九地能生起无漏正定。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白佛言:「世尊! 所谓贤圣等三昧根本、众具,云何为贤圣等三昧根本、众具」? 佛告舍利弗:「谓七正道分,为贤圣等三昧,为根本,为众具。 何等为七? 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 舍利弗! 于此七道分为基业已,得一其心,是名贤圣等三昧根本、众具」。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北传杂含766(七五四))一件事情的圆满完成是必须事前之规划、准备、执行才能够完成,即前事为后果之基,无漏正定之圆满完成亦如是。 从正见乃至正念之七正道分,戒定慧之理事具足,念处觉分之方法具足,是正定能否正确如法圆满完成之根本,如无七正道分众具为正定之基础,所得之禅定则倾向于有漏之世间禅定,所以七正道分为贤圣等三昧根本、众具。 「诸比丘! 譬如以诸力作所作之事业,皆是依于地、立于地,以如是力作所作之事业。 诸比丘! 如是比丘,依于戒、立于戒、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 诸比丘! 比丘云何依于戒、立于戒以修习八支圣道? 多修八支圣道耶? 诸比丘! 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 [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 诸比丘! 如是之比丘,依于戒、起于戒以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 (南传相应部五 道相应190-191)舍利弗! 云何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耶? 舍利弗! 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见。 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思惟。 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语。 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业。 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命。 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精进。 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念。 依远离、依灭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定。 舍利弗! 如是,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之比丘,以修习八支圣道,以多修八支圣道。 舍利弗! 依此理而知:有善知识、善伴群、善随从者,此悉皆为梵行。 舍利弗! 以我为善知识,故有生法之众生,以解脱生;有老法之众生,以解脱老;有死法之众生,以解脱死:有、愁、悲、苦、忧、恼法之众生,以解脱愁、悲、苦、忧、恼。 (南传相应部五 道相应119-120)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之三依一向,是三十七道品整体修习之重要原则,但有一前提是必须依于戒、立于戒以修习四念处乃至八支圣道。 如无此三依一向修习之原则,就如车行于无有目标、目的地之方向行驶般,充其量是在修习世间之善法,成为世间八支圣道,与解脱涅槃为要之出世间八支圣道是背道而驰的。 三依一向有如下之说明:(一)依远离:远离分为身远离、心远离,远离染着所爱处,远离喧嚣瞶闹处、远离一切障道处,而不断身体力行。 远离不善迷惑处、远离破戒罪过处、远离一切见思邪曲处,令心坚固于正道、正念,而不断策励增上一切善法使其清净。 (二)依离贪:贪分为欲贪、色贪、无色贪三种。 整合欲贪可分为四类:(1)显色贪,于他人之身分及青、黄、赤、白等显现之色起贪着。 (2)形色贪,谓于长短、娇媚等形相之色起贪着。 (3)妙触贪,谓于自己及他人身分之细软、光滑等触起贪着。 (4)供奉贪,谓于他人之趋承服事、折旋俯仰等起贪着。 又作承事贪。 于此四类贪应警觉、应诃责,且于贪欲、瞋恚、惛眠、掉举、疑等五盖,应排除、断灭,以调伏粗重之欲贪染着。 色、无色贪称为有贪,以其爱着禅定之有故。 凡人对此二界,每易生起解脱之情想,妄以此二界为解脱之界,为遮止此一情想,故于上二界立有贪之名,以彰显其所缘之解脱非真解脱,非真实依止之处故应离断。 (三)依灭尽:一切法门之修习,如果只伏住而不断灭贪瞋痴,就犹如伏眠草般,春风吹又生,于截断生死轮回是毫无助益的,而灭尽想可依六顺明分法,即于一切诸行,当作无常观,无常即苦想,苦即无我想,断想、离贪想、灭想而住,顺此六想而达于明,灭尽一切贪瞋痴无余尽。 (四)回向于舍:回向,梵语 parīnāma。 又作回向、转向、施向。 舍,指远离惛沉、掉举之躁动,住于寂静,而不浮不沉,保持平等正直之精神作用或状态。 回向于舍是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于平静,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槃。 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 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 言贪欲之调伏、瞋恚之调伏、愚痴之调伏者,大德! 贪欲之调伏、瞋恚之调伏、愚痴之调伏者,是何者之增上语耶?」「比丘! 贪欲之调伏、瞋恚之调伏、愚痴之调伏者,乃涅槃界之增上语。 以此说诸漏之灭尽。」 如是谈已。 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 言不死,不死者、大德! 云何为不死耶? 云何为达不死之道耶?」 「比丘! 贪欲之灭尽,瞋恚之灭尽,愚痴之灭尽者,此名之为不死。 此即八支圣道,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 (南传相应部五 道相应125-126)戒、定、慧三学之增上修习,调伏了贪欲、瞋恚、愚痴三毒,使诸漏逐渐灭尽,而达至不死之涅槃界。 生与死是世间相对之语言,涅槃则无有相对理、法、事,无有主宰者,亦无掌控者,唯有依缘而起之中道如相,此为真实之不死,而达成不死之方法即八支圣道。 八支圣道的圆满完成是需要了解许多助缘,而所谓之助缘于后篇章将分别详细说明。 发布时间:2023-06-01 17:20:49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6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