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米旁仁波切:大圆满掌中佛法 内容:       关于心之精粹教导:掌中佛法一  我顶礼莲花生大师,以及作为智慧文殊师利菩萨(注1)化身显现的伟大上师,[并]诸佛及佛子们。 对那些渴望能够认识心之甚深法义禅修之法的人,我将简言阐释此精要教法的入门之径(注2)。 首要的是必依照一位证悟体验之上师的精髓教导而行。 如未进入上师教导,那么一切禅修的坚持和努力都如同于黑暗中射箭。 出于此因,要舍弃所有关于禅修的腐化与造作之见。 要点是安住于无伪、自安住的状态(注3);  赤裸之智慧真相脱离于心之局限。 证悟,契入精髓要义。 “自本初不变”之意为自然、无造作之状态。 已于内在确信所有显现皆具法身(Dharmakaya,注4)本质,切莫再舍弃。 于诸般不得要领的解释中无异于追逐彩虹。 当禅修体验作为那个伟大而无造作状态之觉知的升起时,并非经由对外在的专注,是通过安住于无为(注5)。 神奇呀,契入如此知见! 二  在这种中间阶段的幸运时刻,通过忆起“本心”的自安住状态,持续安住于不动境界。 仅是安住于此境界即足。 无造作之心即此无它。 升起的头脑辨别的乌云,禅修之主客体之分别,此时自本初不变的心之本性~“本心”,如虚空广博。 放松,解放紧张并驱散执取。 自安住体验,非四散飘荡的念头。 它是清晰而光明的空性,脱离于所有头脑的执着;  举例、象征和言辞都无法描述。 通过无分别智可以直接洞察觉知。 这个伟大的、不偏不倚的空性觉知从未改变过,没有在改变,未来也不会改变。 障碍了自己本相的是不断升起的概念之染污:各种让人困惑的虚妄之谈。 多么令人悲伤! 追逐海市蜃楼会得到什么呢? 追随那些千变万化之梦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向虚空攫取会有怎样的利益? 无尽的概念只会令我们迷失方向。 放下这个令人筋疲力尽的虚无,于本初状态中放松。 真正的天空是轮回和涅槃都只是幻相显现。 尽管显现得如此种类繁多,却要以一味视之。 熟悉禅修,可以立即忆起天空般的觉知,那是超越概念的赤裸而自安住的生动觉知。 超越心智,以及苦乐。 法喜于完全放松状态中升起。 此时,无论行、住、饮食、睡眠,持续安住于此状态中,则一切皆为修法。 专注修法之意即为虚空般的觉知。 在禅修之外的时间里,概念也会大大减少。 三  在这最后阶段的幸运时刻,  于四时(注6),升起各种概念的习气、以及心之业风都被转化。 具有了回归安住于本初智慧之不动城的能力。 被称作轮回(注7)的只不过是概念而已。 这个伟大的智慧超越所有的概念。 此时,升起的一切皆显现为完全圆满。 此大净光之状态持续不断~无论日与夜。 它离于忆起与非忆起之念,通过忆起遍在之基础地而升起于本处。 此时,无需通过努力即成就。 毫无例外地,道与果之品质皆自升起(注8):遍知与慈悲,等等,正如夏日里成熟的青草一样增加。 从忧虑与自负、希望与恐惧中解脱,它是无始,亦无终的殊胜大乐,如天空般广阔。 这个伟大的瑜伽就是游戏于不偏不倚之大圆满天空中的大鹏鸟。 多么美好啊! 如此依于上师之精髓教导,显现此心髓智慧的方法,是要以如海洋般广博的方式来成就[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 之后,会毫无困难地呈现于你的手掌之中。 多么神奇啊! 由此,愿所有有情众生,通过此教法解释之功德,皆得见充满活力的文殊师利菩萨,他是个人觉性的慈悲活力,无上的导师,金刚本质。 得见此,愿我等于此生获得圆满证悟。 本文由米旁蒋阳多杰仁波切撰写(注10)。 由堪布巴登辛饶(PaldenSherab)、堪布则旺东嘉(TsewongDongyal)、德博拉·洛克伍德(DeborahLockwood)和迈克·凯慈(MichaelKatz)翻译。 注 1:文殊师利:智慧菩萨。 根据佛教传说,文殊师利是一位安巴(Amba)国王的转世,他发誓要成为一位菩萨以利益所有的有情众生。 注 2:甚深教法:上师的心髓教法;上师给予他心子的关于禅修的浓缩精髓教授。 注 3:无伪状态:升起于明觉的觉知;没有更改、非由因果产生的纯净觉知。 更多的信息,请参看法王南开诺布的《日与夜的循环》。 注 4:法身(Dharmakaya):Dharma的意思是“全部的存在”;kaya的意思是“它的层面”。 存在的基础地是明性和光明的,其中所有的现象都被看做本有存在的空性。 注 5:无为中升起的禅修体验:大圆满的禅修是无概念的,只能通过没有努力地证得个人真正没有局限的本性才能获得。 以行动或者努力来成就禅修与大圆满修法放松的觉知相对立。 注 6:行、住、饮食、睡眠:在所有这些四种活动中,大圆满修行者都要努力保持觉知。 注 7:轮回:生存的循环,分为出生、衰老、疾病、死亡和重生。 被欲望、仇恨和无明所驱使,有情众生根据他们的业力不断在轮回的六道(天人、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中投生。 注 8:自升起的特征:作为大圆满修法的自然结果,高等的修行者可以发展出超常的能力,诸如大智慧、慈悲和遍知,等等。 注 9:两种(资粮的)积累:通过善行积累福德和通过禅修积累智慧。 尽管两者在修法的路上都很重要,但佛陀说过,如果一个人于禅观状态(智慧的积累)中安住了相当于一只蚂蚁从一个人的鼻尖爬到额头那么长的时间,这个功德大于他整个一生通过行善和布施而积累的功德。 注10:米旁仁波切:十九世纪著名的藏传佛教上师和学者,他是巴珠仁波切的弟子,撰写了大圆满最初的释论和其他重要的佛教经典。 ~   发布时间:2023-05-30 13:40:18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5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