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转识成智─成佛必备的智慧 内容: 第三篇 转识成智─成佛必备的智慧壹 转识成智的目的唯识的主要目的是要究明万法唯识所变现的原理,以及如何将唯识所现的染法转成净法,将凡夫识转成圣人智。 也就是说将人生命中染污的成分转化成清净的成分,这是唯识学的一种实践,称为转依,也就是转染依净,是修行证果的必经过程。 人,生存在这流转的世间,不断地轮回,不断地受苦恼所困扰,要从这些烦恼中解脱出来,便要修行,将第八识的恶种子转化成善的种子;因为恶的种子会生出恶的行为,善的种子会生出善的行为,所以转恶的种子为善的种子就是唯识宗所说的转识成智。 识如何转呢? 是向内转抑或向外转呢? 举例如下:有两人同时服务于公家机构,一位个性温和柔顺,一位性情急躁暴戾;当两人同时受到民众的无理取闹时,前者能平心静气地应付并解决问题,后者则因不能忍受,嗔心一起,使得情况恶化,问题反而不能解决。 如果说无理取闹一定会使情况恶化,问题难解,那么前后者应该都会有同样的后果产生,但事实不然,有智慧的人可以化暴戾为祥和,而逞一时之勇的凡夫却将小事酿成大事。 由此可知,吾人日常生活环境的苦乐染净等,是操之在我,而非别人,也就是以各人的心境创造各人的世界。 所以地藏菩萨虽处地狱,却能庄严国土;维摩居士虽示有妻子,却常修梵行,虽处居家而能不著三界。 有的人日子过得很快乐,有的人过得很痛苦;如果环境是心外实有,那么生活在同样环境之下的每一个人,应该有著相同的感受。 事实上,外在的世界如果离开这一颗能知觉的心、能分辨的识,并无实在意义。 因为有心识才有世间,心识若无,也感受不到世间的存在。 所以唯识家说:绝无离心之境,定有内识之心。 此即所谓:随福见异,垢净唯心;业自差殊,实无粗细。 所以转识成智的目的就是将凡夫的迷执烦恼根源──妄情妄识,转化成清净无垢的圆满智慧;化苦为乐,体证唯心净土,心净则国土净的法乐,从自我的偏执,走向通达的生命观。 贰 转识成智的思想渊源关于转识成智的思想渊源,在《瑜伽师地论》、《俱舍论》、《唯识三十颂》和《成唯识论》等唯识论著中皆有记载,略述如下:《瑜伽师地论》卷二说:般涅槃时已得转依,诸净行者转舍一切染污法种子所依于一切善无记法种子,转令缘阙,转得内缘自在。 《俱舍论》卷四说:谓诸圣者见修道力,令所依身转变异本。 卷十五说:四、从见道出,谓此道中永断一切见所断惑,得胜转依,从此出时,净身续起。 五、从修道出,谓此道中永断一切修所断惑,得胜转依,从此出时,净身续起。 《唯识三十颂》第二十九颂说: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 以上所引内容,都是以转依来表达转识成智。 转,是转舍、转得的意思;依,是所依的意思。 所依指的是第八识。 此识藏有烦恼、所知二障的种子(二粗重),也藏有无漏智的菩提种子。 欲修佛道,必须把第八识中烦恼障种子和所知障的种子舍弃了,方能亲证得二种转依果──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槃,也就是无漏的菩提真智,达到所谓的转依──转识成智。 以下引《成唯识论》和《八识规矩颂》? 述转识成智的次第。 《成唯识论》卷十说:此转有漏八七六五识相应品如次而得,智虽非识,而依识转,识为主故,说转识得。 又有漏位智劣识强,无漏位中智强识劣,为劝有情依智舍识,故说转八识而得此四智。 《八识规矩颂》以第三颂说明前五识的转智: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以第六颂说明第六识的转智: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以第九颂说明第七识的转智: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以第十二颂说明第八识的转智: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以下就上述所引的《八识规矩颂》和《成唯识论》说明转识成智的过程。 参 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眼、耳、鼻、舌、身等五种了别识,必须依靠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等五根,对外攀取色、声、香、味、触等五尘境,才能产生认识作用。 前五识所缘的境皆属相分,在未转识时,对一切现象,随波逐妄,执幻境为真实,以致起惑造业,轮回生死,永无休歇。 要想出离轮回,必须从转识成智入门。 《八识规矩颂》第三颂说: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变相是变有相为无相,转有念为无念;观空是观我空、法空;唯后得是指后得智而言,此智是证得根本智后,对境再起分别,如明镜鉴物,来去无踪影,不受外物污染,若莲花之不染淤泥一样,又名后分别智。 前五识因为触境亲缘相分的关系,在变相观空之后,不能和第六识一样,直缘无相的真如境界,所以在佛果转识成智时,不属根本智,而是属于后得智。 前五识由有漏转为无漏(漏是烦恼的别名),是在第八识初转为大圆镜智时,此刻第八识必须遣相尽净,证得无相,在成佛刹那间,其相应心品方能转为大圆镜智,在那个时候,前五识也跟著转为成所作智。 成所作智是成就世间的事务所需要的知识或技能,用以应付日常生活的需要,因其了知世事无自性,所以不起执著,入观空舍执,执尽真现的境地。 当第八识转为清净的那一刹那,前五识也转为成所作智。 此时有漏变为无漏,六道轮回之苦永息,同时又能显现三类化身──现千丈的胜应身、现丈六的劣应身、以及随类化身(如来由成所作智变现无量化身,示现种种变化,以救度众生)来圆满自觉觉他的大愿。 肆 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第六意识的作用,是遍缘有为、无为一切诸法,生起思惟、了别的作用。 前五识的认识对象是具体的,有时空性的;而第六意识的认识对象是概念、理论或往事,属抽象且无时空性,其作用较复杂。 它可为善,可为恶,亦可为无记,三性都有,在现量、比量、非量三量中,也是三者皆备。 与五十一个心所法相应而发生作用,视所缘的境,起心动意,而成业种。 如何将这个会造业的意识转成清净的妙观察智? 过程次第如下:在唯识学的修行过程中,要历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乃至证得佛果等四十一阶位。 这四十一阶位,是由资粮、加行、通达而见道,入十地位,就是修道的阶位。 十地中的初地,名欢喜地,第六意识在进入欢喜地入心(通达位的异称)的阶段,分别我执虽然已经伏住不起作用,但俱生我执还是眠伏在第八识里面,一直要到第七地远行地之后,俱生我执的现行与种子才完全断绝。 这是因为七地以前,虽以得到根本智而能证入无漏的境地,但有漏的习气种子仍须地地渐除,至第七地断除修惑之后,才能进入纯无漏的妙观察智。 妙观察智的功用殊胜,善能观察万有诸法的差别,善能运用无碍辩才,自在说法,善能觉悟一切有情,利乐一切众生。 诸佛菩萨所以能够化导有情,可以说完全是藉助于这个智慧的效用。 妙观察智的业用有三大特点:1. 圆:到第八不动地后,第六意识转成纯一清净的无漏妙观察智,其体具足一切功德,成为最圆满的智慧。 2. 明:八地后的妙观察智,其体最为光辉灿烂,能明照一切。 3. 净:八地后的妙观察智,其体最为无漏清净,任何一个染法都不能与之相应。 因此,无漏的妙观察智就如同中秋夜晚的月亮,体圆明净,远离尘垢,照耀大地,格外分明。 妙观察智是以什么作为观察的对象呢? 依《成唯识论》的说法,其观察对象有三:1. 观察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诸法各有自相,如地以坚为自相,水以湿为自相,火以热为自相,风以动为自相;但是诸法也有共相,如说无常性,世间没有一法不是生灭无常的。 妙观察智对于这些自相共相,认识得清清楚楚。 2. 摄观无量总持、定门及所发生功德珍宝:妙观察智可以统摄观察一切无量的总持、一切无量的定门、一切无量的功德法财。 3. 于大众会中现无边作用,说法断疑,使有情获益:妙观察智统摄如上一切,得四无碍解及诸神通,不但具有无量慧辩,也具有无边威力,所以能在大众中现起无边的作用,示教利喜。 妙观察智能摄观自心,引生无量功德,观有情心行差别说法,都能如理如量,方便善巧,而无遗漏,所以能圆满明净,普照三千大千世界,说一切法,断一切疑,度一切众生皆得利乐。 因此,《八识规矩颂》第六颂说: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伍 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第七识是介于意识与第八识之间的一种心识,它的机能是认识以至执取第八识里的种子为自我。 种子一方面是无量数的,另一方面它刹那生灭,毫无间隙,不断地在变化,第七识却将种子执为常住不变的自我。 人之所以有自我的意识,觉察到自我的存在,就是由第七识所生出来的一种迷执,包含人生最根本的四大烦恼──我见、我慢、我痴、我爱。 第七识恒常的审察思量著第八识,执著一个自私自利的我相,才使有情众生迷惑颠倒。 第七识转成平等性智,前六识也会转为清净。 因为第七识染污,前六识也染污,前六识虽行善,亦属有漏,所以必须此识清净,成为无漏,前六识才能成为无漏。 《八识规矩颂》第九颂说:极喜初心平等地,无功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第七识转识成智的次序,分别自初地──欢喜地(修二空观,断分别起二执,阻碍俱生二执的现行)、八地──不动地(无相观相续不断,俱生我执已灭)、佛果──第十地(常与第七末那识相应的俱生法执,直到此地金刚道,即菩萨修行到达将要成佛时,先起金刚心,由于观智明利坚强,能断所知烦恼二障种习,坚固无上,犹如金刚,法空智果现前,方能达到顿断俱生二执种子,成为纯净的无漏),第七识就转为清净的平等性智。 证入平等性智后,由于自他平等观念的孕育,始能产生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的心境。 据《成唯识论》所说,平等性智的妙用有二:1. 观诸自他有情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应:圣者菩萨修生空观,断除我执,彻底观照自他平等,一切众生无有差别,因而与大慈大悲恒共相应,视他人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以平等心拔济之,而后心安。 2. 观照一切诸法平等、无住涅槃之所建立:圣者菩萨修法空观智,了达一切诸法如幻如化,根本没有染净胜劣的差别,证知诸法皆悉平等。 又观一切染法如幻如化,了知无有任何可怖畏与厌患的,因此虽是常住生死世间,但不为世间生死所染,而成就种种的净法功德;观一切净法如幻如化,体认无有任何可贪爱与染著的,因此虽是常住于寂灭涅槃,但不为涅槃寂灭所限而依然度化各类有情。 这就是为有大智故,不住生死,为有大悲故,不住涅槃,其利乐众生之用虽常起,而亦常寂,所以说无住涅槃。 平等性智因观自他平等而有此境。 《佛地经》说平等性智由十种相圆满成就:1. 证得诸相增上喜爱,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2. 证得一切领受缘起,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3. 证得远离异相非相,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4. 弘济大慈,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5. 无待大悲,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6. 随诸众生所乐示现,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7. 一切众生敬受所说,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8. 世间寂静皆同一味,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9. 世间诸法苦乐一味,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10. 修植无量功德究竟,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第七识虽在因中转成平等性智,但要到佛果位始得究竟圆满。 陆 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第八阿赖耶识是宇宙人生的本源,以其能含藏一切色心诸法种子,变现有漏无漏一切诸法,无始以来,恒常现起,以第七识为所依,以种子、根身、器界为所缘。 所以说第八识是决定众生生命的整个内涵本质,它不会随著身体的消失而消失,它会一直传续下去,转移到一个新的生命躯体中,展开新的活动,不会停息。 所以,它是吾人生死流转的根本。 第八阿赖耶识转染成净到达正觉的时候,方得真正的转智;转识所成的智慧,名大圆镜智。 据《成唯识论》卷十载,大圆镜智有如下几点殊胜功德:1. 第八识在因中唯缘现量的境界,虽然没有计度分别,自性分别仍然有,可是到最高的佛果位,一切我、我所执皆已断尽,证得无分别的平等法性,不在诸法及人我上有所分别,不再为分别相所动摇。 2. 第八识在因中所缘的根身、器界及内在的种子,广大而无际,固然不是常识的心量所能体会,而能缘心的行相幽微精细,更不是常识的心量所能测知。 到了佛果位上,大圆镜智无缘而缘的境界及其行相,不但是凡愚不能了知,就是圣者菩萨也难窥其底蕴,唯有佛与佛才能究竟觉了。 3. 第八识在因中缘根身、器界、种子的三类性境,都能缘其所缘。 到了佛果位上,自然成就了不忘一切所知境相,同时得到一切种智,对于过、现、未三世的一切事,了解的清清楚楚,不为客观境界所愚。 4. 第八识在因中虽含藏染净种子,但是到了佛果位上,由于一切垢染都已拂除,一切有漏种子皆已消灭,若性若相都成为纯净的,唯为果上的纯善净德种之所依持。 5. 如来得此大圆镜智,由于能持纯净圆德种子,于是佛果位上的自受用身、自受用土、诸根色等,还有前三智的心品,都是从这圆镜上变现;又于其中,变现他受用身、他受用土、变化身、变化土,现无边功德,利乐有情。 6. 佛果位上的圆满智慧──大圆镜智,普遍能摄持无尽功德,又能遍现身土智影,无忘无失一切智智,犹如大圆镜的能现众色像。 转识成智主要是在第八识中进行,因为第八识储藏了一切生命的质素,所以若要转变,就要在此根源中用工夫,使得那些染污的种子转化为清净的种子。 《八识规矩颂》第十二颂说: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现十方尘刹中。 这是说明第八识到了八地时才舍藏识之名,只存属于善恶业果位的异熟识和相续执持位的一切种识。 到了十地金刚喻定现前时,清净的第八识俱起,也就是大圆镜智现起,此智将无漏种子变现为佛果妙境,其变现犹如圆镜映现万物,所以称为大圆镜。 得到此智时,能同时了解事物的普遍性相与特殊性相,完全不起执著。 由识转成的智不会起执著,因为智就是以缘起性空的性格来看世间事,识是执著,智则空。 由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它是成就世间事务的智慧,范围广泛。 第六识的妙观察智是观察世间种种的特殊性格。 平等性智是观照事物的共同性格──缘起性空,而大圆镜智是将事物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总合起来,及时把握这最高最圆满清净的智慧。 修学唯识最终的目标就是转识成智。 识是生死的根本,智是佛性,也就是我们的光明。 依唯识论著所载的修道次第,一步一步地探讨深入,用心学习,必能转凡夫为圣人,转烦恼为菩提了。 发布时间:2023-05-28 19:12:52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5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