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五戒讲义 内容: 五戒讲义序文夫三皈者,乃初入佛门之门径也。 三皈虽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 举凡五戒、八戒、沙弥十戒皆以三皈为得戒而纳受戒体,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虽以羯磨法而受戒,但在受戒之中亦须行三皈。 另有受大乘菩萨戒者,在忏悔与发愿之前,也必先受三皈。 是故三皈为万行之由籍、成佛之初基、游涅槃妙门之要径也。 夫五戒者,一切世出世间诸善法戒之基石也。 佛法中化、制二教之戒法皆以五戒为其根本,由五戒开演出八关斋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乃至梵网菩萨十重四十八轻之一切戒法。 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 是故依之渐次修学,三聚圆满,得成无上菩提妙果也。 夫八戒者,为在家二众之出家戒也。 世间善士,欣仰出世少欲知足之梵行,然以尘恼牵缠,无暇修学。 世尊慈悯为令彼等种出世善因,证三乘之道果故,乃权巧摄化,制在家之出家戒,即八关斋戒也。 为今之世,去佛时遥,佛日潜辉,戒法不彰。 初入佛门者学无所依,行不知其本,本既不立,道何由得生? 近来学佛之人,稍聪利者,整日谈玄说妙,徒逞口头活计;稍钝者,终日忙碌处处攀缘,美其名为广结善缘,论其实际,乃心外求法。 论其学佛时日,多有十余年者,若问其何为三皈,却茫无所知。 今有乞师证明受归依者,辄称皈依某师,殊不知所皈依者为僧伽,非唯皈依某师一人也! 蕅益大师云:皈依僧者,则一切僧皆我师也。 今世俗人,择一名德比丘礼事之,窃窃然矜曰:吾某知识,某法师门人也。 彼知识法师者,亦窃窃矜曰:彼某居士、某宰官皈依于我也。 噫! 果若此则应曰:归依佛、归依法、结交一大德,可也;可云归依僧也与哉? 故已受皈依者,于一切僧众,若贤若愚,皆当尊礼为师,自称弟子;未可憍慢,妄自分别。 且归依三宝之境若不遍者,不得三皈之体,既不得体,穷其一生修学,只名附佛外道,虽种将来成佛之因,若于三宝中一念分别憍慢,则苦报无穷矣! 时过境迁,佛世芳规难见,今时受戒者,只闻戒相之名,不知其开遮持犯、轻重之相。 上山求戒,入三宝之地如入家厨,取用无度;下山之后,未曾问津。 问其受戒否? 矜然答曰:我乃五戒、八戒、菩萨戒弟子。 问其戒为何物? 则目瞪口呆、无言以对。 授戒之师不知戒法,无法讲说,受戒者亦一无所晓。 以致受戒犯戒以为常事,若思地狱苦报,怎堪回首。 入宝山空手而归,尚属可惜,若为宝所伤,实乃可怜悯者。 乘此解脱宝筏,而漂入罗刹鬼国,甚可哀伤。 社会淳风渐替,人心不古,皆由戒法未能行持之故,之所以无法行持,乃因不明戒法使然。 今因善心居士,殷重请法,学人不敏,亦无德学,不知所措。 但私自念言:比丘乃七众纲领,七众戒法,比丘当负起教育之责。 是故从诸戒经及相关戒学书籍中集录重点,为其讲说。 内容虽未达至善至美,但其大意已明。 今书既成,讲说已了,叙其大要;以资初学。 愿见闻者,同沾法益,尽此一身,同生安养,悟无生忍,于十方界,普利群萌! 是为序。 佛历二五四二年民国八十七年二月十七日 释宏泰谨序于台中南普陀寺甲、五戒三皈大意《演道俗业经》:云居士复问:初学道者,始以何志? 佛言:先习五戒自皈于三。 何谓五戒? 一日慈心,思仁不杀;二日清廉,节用不盗;三日贞良,鲜洁不染(不淫);四日笃信,性和不欺(不妄语),五日要达,志明不乱(不饮酒)。 何谓三自皈? 一日皈佛无上正真;二日皈法以自御心;三日皈众圣众之中。 所受广大,犹如大海,靡所不包。 复有四法:一日道迹(初果);二日往还(二果);三日不还(三果);四日无著(四果)。 缘觉至佛无上大道,得天人身,皆由之生。 壹、近事五学处近事律仪,为居家学佛男女所受持之学处。 梵语优婆塞、优婆夷,新云邬波索迦、邬波斯迦,此云近事男、近事女。 谓能亲近奉事三宝,广修众善,故以为名。 又云善宿,谓此人善能远离破戒之处。 古人有解说为清信士者,清是离过之名,信为入道之本,士即男子通称。 此取意而言,非是正翻。 《大毗婆沙》一二三释近事有云:亲近修事诸善法故,谓彼身心狭习善法,故名邬波索迦。 又云:亲近承事诸善士故,谓彼恒时亲近善士,故名邬波索迦。 有作是说:亲近修事精进行故,谓彼恒时爱乐修习速舍生死、速证涅槃精进之行,故名邬波索迦。 复有说者:亲近承事诸佛法故,谓彼至诚受持守护诸佛法律,不惜身命,故名邬波索迦。 近事男女有五学处:一、离杀生亦云不杀生。 上至诸佛圣人师僧父母,下至蜎飞蠕动,微细昆虫,凡有命者,不得故杀。 二、离不与取亦云不偷盗。 凡他人之金银财物,乃至一针一草,不得不与而取。 三、离欲邪行亦云不邪淫。 居家学佛,未能全断淫欲,只许于正常夫妇配偶间行之,此外一切女人不得故淫,名离欲邪行。 四、离虚诳语亦云不妄语。 凡不如心想而说,皆是妄语。 五、不饮酒酒能致醉,令人神志昏迷,故一切酒不得故饮。 此五戒法,《婆沙》说有多名:是近事者所应学故,名为学处。 若有游此便升无上智慧故,名为学迹。 此为径路,一切律仪妙行善法皆得转故,名为学路。 如诸外道所受禁法种种差别以为标帜,如是圣众以此五种所学禁法为初标帜,名为学禁。 诸所应学此为本故,名为学本。 与涅槃路为基趾故,名为学基。 学处一名,通一切戒,故近事律仪,亦名五种学处。 贰、五戒与其他世间善行此五戒为居家学佛所必须受持者,以若离此,尚难成为世间好人,况堪作佛弟子。 五戒乃人类共处之宏规,古今中外,立名或有不同,而究其安定社会、纲维人伦之条目,要不外此。 如我国儒家之五常(仁、义、礼、智、信)即大同佛教居家之五戒。 所谓不杀生即是仁,不偷盗即是义,不邪淫即是礼,不妄语即是信,不饮酒即是智。 不过,世间贤圣仅依此心此理之同,勉人于正己安人而已,未能推类至尽,发为宏誓,广收自他之利。 世尊所制近事律仪,则性遮兼顾,人能行之,则惑业日损,功德渐增,远可成圣道之本,近则为人天之因。 但若云圆满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之功德,则唯佛为能。 今欲成佛功德,即必须从受持五戒作起,《优婆塞戒经》有云:若有说言,离五戒已度生死者,无有是处。 而进受沙弥、比丘、菩萨律仪,亦必须以此为基。 又诸经论多明十善行,亦名十善戒,声闻戒中,则无此制。 盖以十善,劫初便有,既不以三归为体,则不成出世津梁,故人虽行之,不能超越世境。 今佛出世,更为制立,先受三归,再受五戒,方堪称为真佛弟子。 若更修三十七品、四真道行(四圣谛),即可于现法中,证前三果。 故《四十二章经》云: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 而十善立支虽广,五戒实已兼容。 两舌、恶口、绮语是妄语分,今说妄语当知已摄余三。 贪、嗔、痴三,源于无智,今制不饮酒戒,则睿智清明,三毒之贼,无从干扰。 即一不饮酒戒,已摄意三。 是则五戒已摄十善,故声闻律中不制十善为戒。 一、五戒配三业十善实十善可以包含在五戒之中的,所以五戒十善,通常是被连在一起。 修五戒十善,同得人天果报,十善实即五戒的分化,离开五戒,并不别有十善,这在经典中,有很多的根据。 十善的内容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离贪欲、离嗔恚、离邪见。 以类别而言,十善分属身、语、意三业,故亦称为十善业;持修十善之行,乃为生于善道之行,所以谓之十善业道。 妄语一戒含摄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的三善,可知五戒实即概括了十善中身语二业的表现,便不成其为善恶的造作。 事实上,意业的三支,乃是分由身语二业而有所造作;身语二业,若无意业为期造作,恶业的主宰,所造恶业,亦不会成为重罪,甚至根本无罪。 所以,若谈五戒,即已具足十善。 五戒配十善的情形,大致以表说明之:┌不杀生离杀生救生┐├不偷盗离偷盗布施┼──身三业┐├不邪淫离邪行梵行┘││┌离妄语诚实语┐││├离两舌和诤语┤│五戒┼不妄语┤├─语四业┼十善业│├离恶口爱软语┤││└离绮语质直语┘││┌离贪欲不净观┐│└不饮酒┼离嗔恚慈悲观┼─意三业┘└离邪见因缘观┘参、对治贪嗔痴立五戒《戒疏》云:对治贪欲立第二第三戒,对治嗔痴立第一第四戒。 又杀妄由嗔痴生,淫盗由贪生。 是三毒配四戒,杀淫妄是对有情,盗通非情(无情物即没有生命的),酒是对非情。 什么是五戒谓戒有五也。 一不杀。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在家人受。 则云邪淫。 若出家人受。 则云离非梵行缘。 一切都断故)。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前四是性戒。 后一是遮戒)○法苑珠林八十八云。 夫世俗所尚。 仁。 义。 礼。 智。 信也。 含识所资。 杀。 盗。 淫。 妄。 酒也。 道俗相乖渐教通也。 故本于仁者则不杀。 奉于义者则不盗。 执于礼者则不淫。 守于信者则不妄。 师于智者则不饮酒。 斯盖接化于一时也。 正法内训必始乎因。 因者即前五过也。 此则在乎实法。 指事直言。 不假饰辞。 托名现意。 如斯而修不期果而果证。 不羡乐而乐彰。 若略近而望远。 弃小而保大。 则无所归趣矣。 今见奉持不杀者。 不求仁而仁著。 不盗者。 不忻义而义敷。 不淫者。 不祈礼而礼立。 不妄者。 不慕信而信扬。 不饮酒者。 不行智而智明可谓振纲提纲。 复何功以加之○费长房撰隋开皇三宝录。 引宋典云。 文帝元嘉年中。 问侍中何尚之曰。 范泰谢灵运等。 皆云。 六经本是济俗。 若性灵真要。 则以佛经为指南。 如其率土之滨。 皆纯此化。 朕以坐致太平矣。 何尚之。 答曰。 臣闻渡江已来。 王遵周顗宰辅之冠盖。 王蒙谢尚人伦之羽仪。 郄超王谧王坦王恭或号绝伦。 或称独步。 谢敷。 戴逵。 范汪。 孙绰。 皆致心于天人之际。 靡非时俊清净之士。 皆谓释氏之教。 无所不可何者百家之乡。 十人持五戒。 则十人淳谨。 百人修十善。 则百人和睦。 传此风教。 遍于守内。 则仁人百万矣。 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 去一恶则息一刑。 一刑息于家。 则百刑息于国。 则陛下言坐致太平是也○大毗婆沙论云。 此五戒名学处。 是近事者所应学故。 又名学迹。 若有游此。 便升无上智慧殿故。 又名学路。 此为径路。 一切律仪。 妙行善法。 皆得转故。 又名学本。 诸所应学。 此为本故○大庄严经名五大施弥勒问经论云。 五戒名大施者。 谓以摄取无量众生故。 成就无量众生乐故。 以能增长种种功德故。 FROM:【《释氏要览》(宋 道诚集)】佛教根本精神在于戒律的尊严,以及佛弟子对戒律的遵守。 在三无漏学中,戒居首位,为佛法慧命延续之五戒所依,解脱之根本,而五戒则是大小乘戒的根本。 受持五戒近则为人天之因,远可成圣道之本。 如圣严法师所说: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 五戒是做人的准则,故持五戒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人人受持五戒,则世界和平,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家庭和睦,便为人类社会减少杀盗淫妄等灾祸的威胁,这样就能达到净化人心的目的,又可以达至净化社会,增进人类乃至一切众生的幸福。 因此,佛陀为了接引在家弟子,也可以说是为了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而制定了在家五戒。 但它的宗佛不离止恶,行善的悲心。 世间上最大的利益,莫过于学佛了生死,成就菩提。 我们要想成就这样善法,就必须持戒。 只要都依佛教的五戒受持实行,我们的世界便是人间净土了。 不杀生戒佛教以慈悲为主,慈悲就是有恻隐之心,不忍杀害众生,我们学佛应该与佛陀一样有同等的慈悲心。 《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 要知刀兵大劫,皆是人类累劫以来杀生无数所造成的共业所致。 慈受禅师云:世上多杀生,遂有刀兵劫,负命杀汝身,欠财焚汝宅,离散汝妻子,曾破他巢穴,报应各相当,洗耳听佛说。 所以社会秩序的维持,人类生存的保障,全靠大家能够共同遵守不杀生,因此,不杀生不但是佛教第一条的戒律,同时也成为国家重要的法律了。 佛教的基本观念是众生平等。 佛说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 佛所说的众生,不单是指人,而是胎卵湿化,四生之属皆包括在内。 因此杀生戒不单是不伤害人的性命,进而亦不得伤害畜生虫蚁的性命。 不但戒直接的杀害,并戒杀因杀缘;如渔猎者为直接杀害,而贩卖猎具鱼网者亦为间接的助杀。 佛于《十善业道经》中,说不杀生有十种利益,是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 二、常于众生,起大慈悲;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 四、身常无病。 五、寿命长远。 六、恒为非人所守护。 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 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 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 或有人说佛门戒杀,若暴乱入侵,岂不是要伸长脖子等死? 其实不然,佛戒以一已私欲而伤害生命,至于执干戈以卫社稷,正是慈悲勇猛的表现。 《大法鼓经》载:譬如波斯匿王,与敌国战,时彼诸战士,食丈夫禄不勇猛者,不名丈夫。 由此可知佛门戒杀无碍于保卫国家。 不偷盗戒如《大智度论》卷十三说偷盗有十罪:一者物主常嗔,二者重疑,三者非行时不筹量,四者朋党恶人,远离贤善,五者破善相,六者得罪于官,七者财物没入,八者种贫穷业因缘,九者死入地狱,十者若出为人勤苦求财,五家所共,若王,若贼,若水,若不爱子用,乃至藏埋亦失。 由此可知,偷盗的果报如此惨酷,岂能不怵然警醒! 佛法与世法,为什么把偷盗一事看得这样重要? 因为人的本性,由无始无明,有贪的的习惯,对于金银珠宝财物,都是极为重爱的。 佛经说:不与而取谓之盗。 擅自把人家的财物占为己有,就是盗了。 说到钱财,有谁不喜爱? 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凡是不属于我们自己的财物,纵然仅是一丝一毫,绝对不随便去拿取,应该从事各种正当的事业,凭着我们血汗有劳而获所换取的代价,才是正当的。 要是不劳而获,和偷盗的行为并没有差别。 社会上的偷盗,有直接、有间接,有有形、有无形,例如小偷窃取,强盗抢劫,是直接的盗;贪官污吏的贪污舞弊是间接的盗;勒索诈欺,抵赖债务,是有形的盗;假公济私,混水摸鱼是无形的盗。 总之,不与而取,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物,都叫做盗。 佛说不偷盗也有十种利益: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 二、多人爱念。 三、人不欺负。 四、十方赞美。 五、不受损害。 六、善名流布。 七、处众无畏。 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 九、常怀施意。 十、命终生天。 偷盗不是好事,是人人皆知的。 在佛法中,不论在家戒或出家戒,都制有盗戒,而且判为犯重罪的。 不论是古代或现代,世界各国的法律,皆是严格的禁止偷盗,只要是属盗窃行为,不论是暗偷或明抢,都是违反法律,犯了偷盗,而受法律制裁。 但是现在的社会里,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昧了良心,打家劫舍,贪污受贿,瞒骗税项等等勾当,都属于盗,由此而导致社会混乱,人人向钱看,污染了人心,制造了混乱,当知偷盗是非常严重的。 佛教的不偷盗戒,就是让我们要去掉贪念,少欲知足,因为知足就会常乐,自然就不会犯偷盗的行为了。 如果人人养成不偷的美德,社会治安自然很好,大家出门就很安全,生命和财产也都有保障。 不邪淫戒佛门四众弟子,有出家在家之分,出家者根本戒淫,在家者只是戒邪淫。 所谓邪淫,是指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及非时、非处的交合。 此外凡足以为邪淫因缘的如舞榭歌场、娼寮妓院亦禁止涉足。 佛说如离邪淫,亦有如下数种利益:一、诸根调顺。 二、永离喧掉。 三、世所称叹。 四、安莫能侵。 站在世俗角度来说为了家庭的幸福,夫妇之间应当互相敬爱,互相尊重工业。 从社会上说,男女的结合,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与社会的公德,如果没有通过法律与公德,那么,可能这个家庭就会生事端,也会给社会制造麻烦。 现在家庭的不和睦,往往都是由于不正常的男女关系而来。 譬如男人金屋藏娇,女人红杏出墙等,都是由于邪淫引起,严重的会演变成家破人亡。 古语有云: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例如:有夏桀王宠妹喜,周朝的幽的王宠褒姒,结果都丧身亡国。 似此等事,古往今来,不计其数,都是因为贪染淫欲所致。 由此可知淫欲的祸患很大,所有有智慧之人,远离淫欲,如避火坑。 《八师经》云:淫为不净行,迷惑失正道,形消魂魄惊,伤命而蚤天,受罪顽痴荒,死复堕恶道,吾因畏是故,弃家乐山薮。 所以,佛教的戒律上,允许在家佛教徒夫妻之间正常的关系生活。 只要人人守持不邪淫戒,那么世界社会自然和平安宁。 不妄语戒也就是守口业。 既然是佛教徒,我们就要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一个人言谈,关系一生的信誉,所以我们与人相处,要以诚信为基础,说话必须心口一致。 让人家相信我们,而且要多赞叹人家,鼓励人家。 如果一人老是爱撒谎,没有信用,那么谁还会相信他? 因此不得不慎防重口业。 中国古人说:言而有信,童叟无欺。 也就是这个道理,佛教的妄语戒除了有其特定的意义外,更重视以诚实为人的道理。 《十地经》云:实语之人,其心端直,易得免苦,譬如稠林曳木,直者易出也。 妄语者,法不入心,故难解脱。 佛在世时候,罗睺罗幼时,常伺候佛,欢喜妄语,人家来问他,世尊在吗? 他以实为虚,以虚为实,虚实颠倒,被诳的人多了,有人去告诉佛。 后经佛训诫,终生不敢妄语。 再如《楞严经》云:譬如平民,妄号帝王,自取诛戮。 到头来只是伤身败德。 害了自己,苦了他人,毫无利益。 未见言见,见言不见,虚伪夸张,藉辞掩饰,皆为妄语。 妄语不但欺人,而且自欺。 佛说若离妄语,有下列诸种利益:一、口常清净,优钵花香。 二、为诸世间之所调伏。 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 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 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 六、言无误失。 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 八、智慧殊胜,无能制服。 不饮酒戒酒会乱性,使人失去理智,不得清醒糊里糊涂,一旦酒精中毒,往往还会导致生命的危险。 由于饮酒而导致的犯罪很多,如酒后驾车而出事故,酒后无德而打架斗殴等现象屡见不鲜都是由于饮酒而造成的。 有人以为以净财沽酒而饮,无损于人,为何也列为戒条? 殊不知酒能乱性,人间许多罪恶,莫不以酒为媒介。 《四分律》载饮酒有十过三十六失,如坏颜色、无威仪、损名誉、失智慧、致病、耗财、无耻、不敬、坠车、落水等等。 智者举一而反三,由此可知酒之为害了。 发布时间:2023-05-28 18:57:5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5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