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如理作意 内容: 如理作意作为佛弟子来说,应具备哪些基本观念呢? 藏传佛教中,以思维人身难得、念死无常、思惟轮回是苦和深信业果作为佛弟子必须具备的共有观念,简称四共。 时常忆念思维这几点,可以帮助我们逐渐摆脱凡夫心,使修行继续深入。 在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这部分,已介绍了前三项内容。 在此,专就深信业果作一说明。 业力,是推动生命延续的重要力量。 从某种意义上说,业创造一切,业就是一切。 因为生命的存在就是业力的存在,生命的延续就是业力的延续。 所谓业,是我们身口意行为留下的痕迹。 对于生命,佛教和其他宗教的看法不同。 其他宗教往往认为生命有一作为主宰的灵魂或神我。 但佛法认为,生命只是五蕴和合的因缘假相,包含无数想法和情绪。 其中,有些力量较大,有些力量较小。 而这些力量又源自以往的生命积累,某些人是在积累这种力量,某些人又在积累那种力量。 不断贪的人,会强化生命中贪的力量,形成以贪为主的人格;不断嗔的人,则强化内心嗔的力量,演变为以嗔为主的人格,等等。 每一种力量都代表着生命的积累,并直接影响到未来人生。 怎样衡量一个人? 依职业还是头衔? 依家庭角色还是社会地位? 这些外在形式,是无常变化、不足为凭的。 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正是我们的业力。 也就是说,你做了什么,你就是什么。 我们过去的行为决定了现在;现在的行为又决定了未来。 在此过程中,没有特定的主宰。 因而,生命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我们赋予其什么内涵,它就会成为什么。 在生命洪流中,任何心念和行为皆功不唐捐。 不论是正面还是负面心行,都将留下痕迹,区别只在于力量大小。 当我们生起慈悲心时,是在强化生命中的慈悲;当我们生起贪心时,是在强化生命中的贪心。 不同的心行,强化着不同的力量,造就了不同的人生方向。 说到业果真实不虚,不仅有外在影响,更有内在作用。 很多人关注外在结果:我这样做,将来会不会下地狱? 我那样做,将来会不会升天? 我认为,从因果原理来看,外在结果并不重要,值得关注的反而是每种心行在生命中形成的力量。 因为客观结果终归是梦幻泡影,终归会成为过去。 而内在力量若不通过忏悔来消除,将尽未来际影响着我们,所以这种力量更为持久,更为可怕。 同时,我们应深信业决定之理,即每种业都将招感果报:善业招感乐果,恶业招感苦果。 不仅招感未来的果报,也体现于当下的改变。 善的业力,代表着善的心理因素,是一种和谐的力量。 当我们生起悲心和爱心时,内心是温馨、怡悦的,当下就会感到快乐,并能将这份快乐传达给周围的人;而当我们生起嗔心、嫉妒心时,内心必定处于对立、冲突中,当下会感到痛苦,进而使周围的人受到伤害。 所以,善恶业所招感的苦乐果报,完全是因为各自心理特性所决定。 业决定之理还告诉我们,哪怕一丝一毫的快乐或痛苦,皆非偶然,同样是由善恶业力招感。 《菩提道次第论》中说到:乃至地狱众生在承受无边痛苦的间隙,偶尔感到凉风吹拂,这一点点凉风带来的快乐,亦与往昔善业有关。 反之,声闻圣者所显现的病苦及磨难,亦来自曾经造作的不善业。 业的特点还在于,不作不得,作已不失。 业不会凭空而有,如果我们不曾造作,任何人无法以莫须有的罪名强加于我们。 但凡是已造作的业力,必定不会消失,不会侥幸逃脱因果规律。 在这一点上,业果之理远比法律更为公平、更为准确。 此外,业能够增长广大。 相应的,也会萎缩乃至消除,关键是看我们赋予其何等因缘。 若赋予其善因缘,不断忏悔、修行,恶业便不再有生长机会,反而会逐渐消除。 反之,若不断增加烦恼,会使恶业在肥沃的土壤中迅速生长,乃至百千万倍地增值。 就像种子长成参天大树,衍生几千、几万、几十万的种子。 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 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 关于业果之理,我们既要深信业的真实不虚,也应认识到,佛教的业力观是无我的业力观,故业力亦无自性,可以通过忏悔改变。 若不能改变的话,无始以来所造业力足以使我们长劫受苦,永无出头之日。 净除业障,乃一切修行的前行,主要通过追悔力(因信业果而竭力追悔)、依止力(修习皈依并发菩提心)、对治力(读诵大乘经典及修空观等)、遮止力(不复再造)进行对治。 同时,广泛修习善行,使生命不断提升,生生增上。 发布时间:2023-05-27 17:18:01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5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