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天台宗六即佛义 内容: 转载自网络。 六即佛是天台宗主要理论体系之一,它阐明了事相修证因果与佛性理体的关系。 原本佛经中没有六即佛这个名相的。 智者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疏》中,首先提出六即佛之命题,他在疏中说:“佛是觉义,有六种即”。 随即依次立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和究竟即佛。 在《摩诃止观》中,大师引用《涅盘经》中贫女宝藏之喻,对六即佛之义加以和会:“譬如贫人,家有宝藏而无知者”,即是理即佛,“知识示之,即得知也”即是名字即佛:“耘除草秽而挖掘之”即是观行即佛也;渐渐得近。 即是相似即佛;“近已藏开。 ”即是分证即佛也“尽取用之”,即是究竟即佛也。 《涅盘经》中尚有一则力士额珠的比喻,表明佛性不失的道理。 经中说,有一力士。 额上有颗金刚珠,因与其他力士角力相扑时,其他力士头触其额,珠嵌没于肤中,都不知是珠所在,遂怀疑失去此珠,当时有一良医,以种种方便,除其失珠之疑。 并示其额珠所在而显现之。 智者亦用此喻为“六即佛”之义作个注脚:额珠没于肤中而不自知,喻各人皆有佛性而不自知。 即为理即;良医以种种方便除其失珠之疑,即是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三位,并示额珠所在而显现之,即分证、究竟之位。 智者大师所提出六即佛义,是对台宗理论宝库一重大贡献。 荆溪大师说,“此六即义,起自一家,深符圆旨,永无诸过。 ”有少数暗证禅人,以为一经开悟,就认为万事大吉,将自己置于佛的同等地位,“强调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而以圣者自居,高唱:“佛之一字,吾不喜闻”,若问他修证位次,则茫乎不晓,这种禅人,严格说来,是增上慢人;另一部分人,唯重教理研究,对名相之学,造诣极深,但认为断惑证真,成就佛道为高不可攀,不能以教印心,直下承当,始终以下劣凡夫自居。 若能了达此六即之义。 即能克服这二种人之过失。 为什么呢? 约修德说,全性起修,阶位分明,必须论六。 如水有浅深,高低不同;约性德说,全修即性,其体无二,必须论即。 如深水浅水,同一湿性。 懂得即而常六之理,就可避免行人起增上慢;相反,懂得六而常即之义,就能策励行人不生下劣之心。 蕅益大师之《教观纲宗》对常通别圆四教,都有论六即佛之文。 但藏通别三教而论六即,此是权义,只有圆教,才是实义。 何以故? 藏通二教,仅断见思,未破无明,何来佛果? 故可不论;别教虽破无明,仅十二品,只有分证资格,没有究竟佛果,亦可不论。 唯圆教方可论六即佛也。 本文即就圆教而论六即佛。 (1)理即佛:谓一切众生皆具足三千三谛之理,而无缺减。 (2)名字即佛:谓了解三千三谛之理,对十方三世之佛法无疑。 (3)观行即佛:谓念念观照三千三谛之理,相续不止。 (4)相似即佛:谓三千三谛之观念相续,使见思二惑尽,而得六根清净。 (5)分证即佛:谓彻底观照三千三谛之理境,无明之惑渐除,法性的理体部份彰显。 (6)究竟即佛:谓无明之惑全尽,法性的理体究竟彰显。 六即佛与楞严五十二位的关系:(十种位阶)         (六种即佛)1 凡夫位(对于佛法,闻信全无)────理即佛2 凡夫位(对于佛法,有闻有信)────名字即佛3 五品弟子位───(外凡位)─────观行即佛【智者大师自称居此位】 4 十信位─────(内凡位)─────相似即佛5 十住位────┐6 十行位    │7 十回向位   ├(菩萨位)─────分证即佛8 十地位    │9 等觉位────┘10 妙觉位─────(佛 位)─────究竟即佛一、理即佛。 理即理体,此体生佛同具,约佛边说,即佛所证之法身,约生边说,即是众生介尔一念之心体,人人本具,个个不无。 即三恶道众生,亦皆具此理体。 含生具此,诸佛证此,生佛虽殊,理无二致。 在凡不减,在圣不增。 此则惟论性德,不论修德也。 普润大师理即颂云:“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动静理全是”者,吾人日用之间,一动一静,全体即是佛性理体也。 “行藏事尽非”者,行藏,指行为,由于不达万法唯心,随拈一法,体即法界之理,故凡所作为,皆不合此理体也。 “冥冥随物去”者,冥冥,迷暗不觉貌。 物指六尘境界。 也就是说佛性理体,迷不觉故,随逐于六尘境界,故云冥冥随物去也。 “杳杳不知归”者,谓无有觉照之功,迷不知归也。 二、名字即佛。 佛性之理,天然性德。 迷而不知,今行人从善知识处听闻,或者自阅经教,始悟佛性之理,不生不灭,当体即是,并依之而开圆解,了知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居一念。 介尔心起,体即法界。 一念如此,余念亦然。 此即名字即佛也,乃修德之始。 但明理有深浅之别,浅则但知名字,深则见与佛等,蕅益大师所证,即是此位,所谓悟则大心凡夫能与佛同是也。 此位历时甚长,圆教五品外凡位之前,并属此位所摄。 以仅知名字,未能断惑(见思二惑)故称名字即佛。 普润大师名字即佛颂云:“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 今知当体是,反恨自蹉跎。 ”“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者,无生即不生,不死即不灭。 由于听闻经教或善知识开示,方知自性天真佛不生不灭,亘古常存之理。 “今知当体是”者,方知佛性遍一切处,当体即是。 全惑业苦,即秘密藏。 惑即般若,业即解脱,苦即法身。 犹如全水成波,全波即水也。 “反恨自蹉跎”者,蹉跎谓虚度光阴。 行人反悔过去之行藏,事事尽非,枉自在六道中轮回流转也。 三、观行即佛。 上来名字位中既开圆解,知有佛性理体而起观照之功。 依圆境起圆观,境智相应,观心不息。 智者大师说,“常运念,无不念时,念念皆觉。 ”因此得以圆伏五住烦恼,此即观行即佛位,亦即圆教五品外凡位。 五品者,一、随喜;二、读诵;三、讲说;四、兼行六度;五、正行六度。 以此五法自行,称五品弟子位。 以此五法化他。 称五品法师位。 以尚处于未见真理,身是有漏,故云外凡位也。 (智者大师自称居外凡位五品弟子位)普润大师观行即佛颂云:“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 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念念照常理”者,不生不灭名常。 此谓行人念念观照此不生不灭之法身理体也。 “心心息幻尘”者,幻尘,指五住地惑,乃真体上所幻现,故曰幻尘,由于行人观照法身理体,念念皆觉,五住地惑伏而不起,故云心心息幻尘也。 “遍观诸法性”者,行人遍观一切诸法,缘起性空,当体即是实相也。 “无假亦无真”者,无假即空,无真即有,以中道实相不落二边。 故云“无假亦无真也。 ”四、相似即佛。 此指行人从观行位后,功夫进一步得力,见思惑断除,依稀见到法身理体。 由于无明未破,虽见而不真切,仅相似而已。 故云相似即佛也。 此乃圆教十信之位,又称六根清净位。 断惑之历程如此:初信断见惑,相当于初果罗汉。 二信至七信断思惑,利根二信即断。 钝根三至七信不定,但至七信必定能断也,七信相当于四果罗汉。 八至十信,则任运断界内尘沙惑。 (界内尘沙惑,指对三界内如尘如沙之法门不能偏知,无法对界内之机观机施教,障于化导,故名为界内尘沙惑),八至十信相当于辟支佛。 普润大师相似即佛颂云:“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 ”“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者,四住即见思两惑。 见惑为一住,思惑为三住。 四住者:1、见一切住地,三界之见惑。 2、欲爱住地,欲界之思惑。 3、色爱住地,色界之思惑。 4、有爱住地,无色界之思惑。 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境,行人观照功深,四住先断。 人我执虽空,但法我执未空,色声香味触法之习气未尽,故云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也。 “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者,比喻无明尚在,法执未空,如目睛生翳(白内障),空中见华也。 当年智者大师问他的师父慧思大师:「所证是十地耶?」慧思大师说:「吾一生望入铜轮,以领徒太早,损己益他,但居铁轮耳。」(铜轮位相当于圆教的十住位,铁轮位相当于圆教的六根清净位,也是圆教的十信内凡位)。 五、分证即佛。 行人从相似位进一步加工用行,至此破一品无明,证入圆教初住之位。 初住位即能分身百界作佛。 化度众生。 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中说,“以佛身得度者,即八相成道。 应以九法界身得度者,如普门示观。 ”从此发无功用道之真修,进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破二至四十一品无明,皆属此位所摄。 此即分证即佛也。 ”普润大师分证即佛颂云:“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 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 ”“豁尔心开悟”者,谓行人以中道观智豁破一品无明,初见法身也。 “湛然一切通”者,法执始空,六尘境界不能为碍也。 “穷源犹未尽”者,指行人虽从此进修,破除四十一品无明,但尚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犹未能彻法源底也。 “尚见月朦胧”者,此引喻以明。 谓如一轮皓月,为薄云所障,犹朦朦胧胧,见不真切也。 六、究竟即佛。 此乃圆教妙觉极果之位。 断最后一品生相无明尽,至此四十二品全断,位居究竟极果,彻证三德秘藏,故名究竟即佛也。 普润大师究竟即佛颂云:“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 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 “从来真是妄”者,从来,指从理即至分证五位之历程。 相似以前,真理未见,则不须论,即至分证之位,亦未能究尽诸法实相。 故《法华》云:“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真是妄,指心体不变随缘,全真成妄,全三德之真,成三障之妄,如水成冰。 故云“从来真是妄”也。 “今日妄皆真”者,今日,指今日之究竟位。 妄皆真,法性理体,返妄归真,全妄即真。 全三惑之妄,成三德之真,如冰成水。 故云“今日妄皆真”也。 “但复本时性”者,只不过恢复其固有佛性理体而已。 “更无一法新”者,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如睡人梦醒,此醒时人,即梦时人,并非换个新人也。 又:如冰成水,此水乃昔时之冰,原非新物,故云“更无一法新”也。   发布时间:2023-05-25 13:08:25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5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