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四果阿罗汉的进化和退转 内容: 文章来自网络。 【阿罗汉】Arhan,小乘极悟之位。 一杀贼。 杀烦恼贼。 二应供。 当受人天供养。 三不生。 永入涅槃 不再受生死果报。 智度论曰:‘阿罗名贼,汉名破。 一切烦恼破,是名阿罗汉。 复次,阿罗汉一切漏尽,故应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 复次,阿名不,罗汉名生,后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罗汉。 ’又译曰 应真,真人。 法华文句曰:‘阿颰经云 应真,瑞应云真人。 ’四果之一。 1,佛明确印证阿罗汉梵行已立,所作已办,长揖世间,不受后有. 已经不退转回生死轮回. 大乘有说阿罗汉入灭尽定八万大劫,从定而出,必然回小向大,走向菩萨道,而不是退回凡夫. 《楞严经》第九卷说了色界、无色界的天人。 其中的无色界属于不回心的钝阿罗汉,但是他们已经舍离色身,因此不受分段生死,但是受变易生死。 因为无色界阿罗汉过了八万四千大劫,定力减退,第八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会开始发芽成熟,从而使之再次回入因果世界,回小向大,走向菩萨道。 但如果是回心大阿罗汉,他们超出色究竟天后就直接进入菩萨道,虽在世间受所谓的“生死”,但不昧因果,虽然第八阿赖耶识的种子发芽了,他们受报了,也是在适合的地方受报,他们随时生、随时灭,依众生所求应世,慈悲渡生。 2,阿罗汉以出离心为主,其发心小,不及登地菩萨,甚至不及凡夫菩萨. 大涅盘经有个屠夫广额,日杀千羊,后发心求佛道,佛印证他于贤劫成佛,早于大阿罗汉,所以发大菩提心很重要,但就不退转来说要,七地以前菩萨还可能退转,所谓退转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有可能再入生死,但由于菩提种子大而深,即便又入生死也会迅速出离成就,就成佛讲,阿罗汉甚至要慢于初发心菩萨. 但就不退转来说,跟八地菩萨没什么区别,都脱离了生死. 3,广义的阿罗汉称号通三乘,佛也可以称阿罗汉. 一般指狭义上的入灭尽定的阿罗汉. 《大方便佛报恩经》:问曰。 二乘亦破三毒。 何不名世尊耶。 答曰不尔。 二乘有退。 佛不退故。 退有三种。 果退。 不果退。 所用退。 果退者。 声闻三果退。 下果不退。 中乘二种。 若百劫习行。 成辟支佛。 果不退。 若本是下乘三果作辟支佛。 则果有退。 佛果不退。 不果退者。 若向三乘人。 未得而退。 若修比丘三业懈堕不进。 凡有所修习。 退而不勤。 名不果退也。 所用退者。 凡所得法。 不现前用。 如佛十力。 小乘十智。 用一余则不用。 如诵十万言经。 若不诵时。 尽名所用退也。 下乘不果退。 中乘亦有不果退。 佛无不果退。 于一切行中无不勤故。 二乘有所用退也。 佛则不退。 瞿低迦尊者于第七次证得阿罗汉后害怕退失而自杀取灭。 《杂阿含经》:1. 瞿底迦,時受意解脫身作證,數數退轉,一、二、三、四、五、六反,退還復得,……我今當以刀自殺,莫令第七退轉。 2. 跋迦梨疾病困苦,思惟解脫,欲執刀自殺,不樂久生。 3. 求德比丘,是時解脫,自身作證,復還退失,第一、第二、第三、乃至第六亦還退失。 比丘念言:我今獨處修行精進,六返退失,若更退失,以刀自割。 《杂阿含》1091:如是我闻。 一时。 佛住王舍城毘婆罗山七叶树林石室中。 时。 有尊者瞿低迦。 住王舍城仙人山侧黑石室中。 独一思惟。 不放逸行。 修自饶益。 时受意解脱身作证。 数数退转。 一.二.三.四.五.六反退。 还复得。 时受意解脱身作证。 寻复退转。 彼尊者瞿低迦作是念。 我独一静处思惟。 不放逸行。 精勤修习。 以自饶益。 时受意解脱身作证。 而复数数退转。 乃至六反。 犹复退转。 我今当以刀自杀。 莫令第七退转。 时。 魔波旬作是念。 沙门瞿昙住王舍城毘婆罗山侧七叶树林石窟中。 有弟子瞿低迦住王舍城仙人山侧黑石室中。 独一静处。 专精思惟。 得时受意解脱身作证。 六反退转。 而复还得。 彼作是念。 我已六反退。 而复还得。 莫令我第七退转。 我宁以刀自杀。 莫令第七退转。 若彼比丘以刀自杀者。 莫令自杀。 出我境界去。 我今当往告彼大师。 尔时。 波旬执琉璃柄琵琶。 诣世尊所。 鼓弦说偈大智大方便  自在大神力得炽然弟子  而今欲取死大牟尼当制  勿令其自杀何闻佛世尊  正法律声闻学其所不得  而取于命终时。 魔说此偈已。 世尊说偈答言波旬放逸种  以自事故来坚固具足士  常住妙禅定昼夜勤精进  不顾于性命见三有可畏  断除彼爱欲已摧伏魔军  瞿低般涅盘波旬心忧恼  琵琶落于地内怀忧戚已  即没而不现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汝等当来。 共至仙人山侧黑石室所。 观瞿低迦比丘以刀自杀。 尔时。 世尊与众多比丘往至仙人山侧黑石室中。 见瞿低迦比丘杀身在地。 告诸比丘。 汝等见此瞿低迦比丘杀身在地不。 诸比丘白佛。 唯然。 已见。 世尊。 佛告比丘。 汝等见瞿低迦比丘周匝遶身黑暗烟起。 充满四方不。 比丘白佛。 已见。 世尊。 佛告比丘。 此是恶魔波旬于瞿低迦善男子身侧。 周匝求其识神。 然比丘瞿低迦以不住心。 执刀自杀。 尔时。 世尊为瞿低迦比丘受第一记。 尔时。 波旬而说偈言上下及诸方  遍求彼识神都不见其处  瞿低何所之尔时。 世尊复说偈言如是坚固士  一切无所求拔恩爱根本  瞿低般涅盘佛说此经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中阿含经卷第三十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0616a10]世尊告曰。 居士。 世中凡有二种福田人。 云何为二。 一者学人。 二者无学人。 学人有十八。 无学人有九。 居士。 云何十八学人。 信行.法行.信解脱.见到.身证.家家.一种.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 是谓十八学人。 居士。 云何九无学人。 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 不护则退.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 是谓九无学人。 【 六种阿罗汉 】《 佛学大词典 》声闻四果中之第四阿罗汉果,由其种性之优劣分为六种。 即:(一)退法阿罗汉,指遇疾病等恶缘即退失所得者,系最劣之种性。 (二)思法阿罗汉,指忧惧退失所得之证果,恒思自害而入无余涅槃者。 (三)护法阿罗汉,指能自己守护所得之证果者。 (四)安住法阿罗汉,指不退不进,安住其果位者。 即若无殊胜之退缘则不退其所得,若无胜缘则不转为较优之种性。 (五)堪达法阿罗汉,指善修练根而达不动法者。 (六)不动法阿罗汉,指根性最为殊胜,不退动所得之法者。 此六种阿罗汉中,前五者皆属钝根,须待衣食、住处、师友等诸缘具足,方证入灭尽定等,故称时解脱,仅能证得尽智。 不动法阿罗汉则属利根,不待衣食等诸缘具足而能自解法理,随时得证阿罗汉果,故称不时解脱,能证得尽智、无生智。 此外,不动法阿罗汉又分为二:其不动种性由修炼而得者,称为不动法;本来生就不动种性者,称为不退法。 此两者合上记之退法、思法、护法、安住法、堪达法等五种阿罗汉,为七种阿罗汉,若加上慧解脱、俱解脱,即称九无学。 [杂阿毗昙心论卷五、大毗婆沙论卷六十二、俱舍论卷二十五](参阅‘九无学’147、‘阿罗汉’3692) 发布时间:2023-05-25 13:00:51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5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