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不坏真身 内容: 现供奉于广东南华禅寺文章来自网络惠能(638年-713年),俗姓卢,生于唐代岭南道(今广东)新兴县,汉传佛教禅门南宗祖师,与北宗神秀大师分庭抗礼,世称禅宗六祖。 皈依佛门惠能父亲早亡,家境贫穷以卖柴为生,不识一字。 一次,惠能在客店卖柴后听到有人读诵《金刚经》,心下即便开悟,问经从何来,念诵者告诉他从黄梅山东禅寺来,该处有五祖弘忍弘法,猊下高足一千余人。 有一人资助惠能银两,惠能尽数交给老母亲,于是前往黄梅拜谒五祖。 五祖知道惠能根性大利,派他在厨房做工。 惠能八月有余,只是“舂米,破柴”,未曾上过一次正殿,听过一次法会。 其时弘忍有意传法,命弟子作偈以呈,以检验他们的修为。 神秀上座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弘忍告诉大家应照着这个偈修习,能得大利益。 但是私下里,他告诉神秀,并未开悟,再呈一偈。 惠能听后亦诵一偈,请人代劳题于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大众皆惊,弘忍见后,告诉大家并未开悟,将偈子擦干净。 后来,五祖于三更招惠能秘授《金刚经》,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彻大悟。 五祖于是传衣钵,定为传人。 并且嘱咐六祖坐船南下,等时机成熟后再弘法,衣钵就到你为止不要再传了。 后来惠能隐蔽十五年,才在广州法性寺,由印宗剃度,开始弘法。 猊座之下四十三人开悟,禅宗开枝散叶,形成五宗七派的辉煌时期。 南北争端惠能归岭南后,于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正月初八到广州法性寺。 印宗法师在该寺内讲《涅槃经》之际,“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争论不休,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 印宗闻之竦然若惊。 知惠能得黄梅弘忍真传,遂拜为师,并为之剃度。 仪凤二年(677年),韶州刺史韦璩仰其道风,率同僚入山请惠能入城,于大梵寺讲堂为众说法 ,兼授无相戒。 僧尼道俗集者千余人,门人法海编录其法语,为六祖坛经。 。惠能到曹溪宝林寺(今广东韶关南华寺),在此弘法长达37年之久,弘扬禅宗,主张“顿悟”,影响华南诸宗派,是为曹溪禅,人称“南宗”。 当时,六祖惠能的同门师兄神秀,主张“渐悟”,在华北势力颇盛,有“两京法主、三帝门师” 之尊号,号称“北宗”。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和唐中宗即遣内侍薛简往曹溪召惠能入京。 惠能不想与师兄抗衡,以久处山林,年迈风疾,辞却不去。 薛简恳请说法,将记录带回报命。 中宗因赠摩纳袈裟一领及绢五百匹以为供养。 并命改称宝林寺为中兴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给予法泉寺敕额,并以惠能新州故宅为国恩寺。 唐玄宗开元二年(730年),在河南滑台(今滑县)的无遮大会上,惠能弟子荷泽神会辩倒了神秀门人崇远、普寂,使得“南宗”成为中国禅宗正统。 圆寂涅槃延和元年(712年)惠能回至新州,命门人建报恩塔。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圆寂于新州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唐宪宗时,因广州刺史马摠上书请谥,宪宗追谥“大鉴禅师”。 惠能圆寂后,其真身不坏,被运回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其门人裹综涂漆,保持其生前形像。 其真身塑像至今还保存在南华寺,供奉在六祖殿中。 经典惠能圆寂后,其弟子们将其经历和言论录整理成《六祖坛经》,简称《坛经》,是禅宗的经典。 弟子其弟子众多,一说为“嗣法四十三人”,一说为“十人”。 著名者有:荷泽神会、青原行思、南岳怀让、石头希迁等。 传承门派惠能禅法在荷泽一派的推动下,取代了原先北宗神秀一系的地位,成为禅门正宗。 惠能为禅宗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后来各派禅师建立门庭,影响极大。 在他圆寂后,他的弟子传承禅法,形成曹溪禅(惠能禅)的南北二宗。 “曹溪北宗”即是荷泽神会门下,称荷泽宗。 “曹溪南宗”则以南岳怀让门下的洪州宗,与青原行思、石头希迁一系的石头宗为代表。 荷泽一派因后继无人,在唐末衰亡。 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反而是曹溪南宗,南宗门下,后来形成河北临济宗、江西曹洞宗、湖南沩仰宗、广东云门宗、江苏法眼宗五宗,即“一花开五叶”。 后来法眼宗远传于泰国、朝鲜;云门宗、临济宗更远播欧美。 在中国、日本,则是临济宗、曹洞宗两宗最盛。 发布时间:2023-05-24 14:07:13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5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