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的伦理观 内容: 第二课 佛教的伦理观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次序与默契,是依不同场合、身份而共遵的轨则。 中国讲「伦理」最早见于《孟子》。 此后,「五伦」建立便成为中国人理想社会的目标。 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生根发展,许多人以为佛教只重视出世的思想,忽略对人际往来的关心;事实上,佛陀的六度、四摄、四无量心等教义,都是促进群我关系的融和。 以下分别叙述佛教对僧团、僧信、朋友、工作、群己等伦理关系的看法。 一、僧团伦理佛陀度化五比丘后成立僧团,以我是「众中之一」的观念,领导僧团,倡导生佛平等;随著佛弟子增多,为使僧团清净和乐,佛陀便以随犯随制方式制定戒律,成为僧团的伦理规范。 其中「六和敬」至今仍是维持僧团和乐共遵的法则。 佛教传到中国后,逐渐发展成丛林制度,尤以禅宗在「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后,丛林的「四十八单」、「传法」、「传戒」、「师承」、「清规」等,为僧团树立了人事制度、生活仪礼等纲纪。 例如:在职事伦理上,「住持」之下有「监寺」,层层负责,上下有序。 至于人事,或有以「戒腊」为前后,或有以「先进山门为师兄」,这种不以年龄论大小,而以先入丛林修道、受戒者称师兄的主张,打破一般人对「长幼有序」的传统次第观念。 再如佛教史上贵为七佛之师的文殊菩萨,在释迦牟尼佛座前却执持弟子之礼;鸠摩罗什与槃头达多的大小二乘互相为师,传为杏坛之美;善财童子遍参天下善知识,没有男女之分;妙慧童女八岁成道,成为妇女成道典范;印宗法师为惠能剃度,后礼惠能为师,此尊法为师之举令人赞歎。 以上说明佛门依法不依人的伦理观,实超越一般的世情。 在佛光山,秉持「集体创作、制度领导」的原则,依戒腊、学历、年资、特殊才能等,设有序列等级制度,再依个人学业、道业、事业上的发心、精进、成就,作为晋升的依据。 「三年一调」的职事制度,个人不恋栈、不滥权,常住也能「适才适所、人尽其才」,让人力运作有如活水,不致僵化。 这种行政职务的安排,一方面尊重资深者,重视经验传承;另一方面则依个人品德、学识,拔擢年轻后进,令其发挥所长,让教团生生不息。 二、僧信伦理所谓「财、法二施,等无差别」,原始佛教时代,出家僧侣必须外出托钵以维持色身,并藉此与信徒结缘,传扬佛法。 信徒为令僧众安心办道,布施精舍、讲堂,僧团有了固定的安居处所后,人人可前往请益,僧信往来由是更加密切。 僧信相处之道,僧众对待信徒:1. 教他佛法,助长家和;2. 鼓励发心,爱家爱人;3. 劝其正业,正勤正乐;4. 传授佛法,增加信心;5. 生老病死,给予开导;6. 人我烦恼,为其化解。 此外,为信徒「添油香」,如:主动招呼、和悦笑容、亲切关怀、人格尊重、真挚慰问、解决困难、热忱服务、赞歎鼓励、完善设施、智慧建议等。 在家信徒待僧众之道:1. 四事供养,恭敬尊重;2. 请转*轮,随缘学习;3. 宣扬圣德,赞歎有道;4. 护持道业,助其修道;5. 随其修行,增益品德;6. 令众无缺,安心办道。 寺院是众生的加油站,也是慧命之家,僧侣以热忱服务,奉献自己;信徒以正见护持,尊重僧团。 僧信和合团结,在菩提道上相互提携。 三、朋友伦理所谓「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一般人都期盼伯牙与锺子期的情谊,修道者也羡慕舍利弗与目犍连的法爱。 「朋友」成为人与人之间支持互动的力量。 经典中比喻,有的朋友如花、如秤,只重视地位、权力,完全以利相交;但也有的朋友像高山,大地,以广阔的心承载、包容,是一种道义之交。 另外,经典中也记载善友是在急难时给予帮助,有过时予以规劝;恶友则是面善心恶,饮酒作乐,不顾生死。 如何才能获得善友? 佛陀教授七种方法:1. 难予能予;2. 难作能作;3. 难忍能忍;4. 密事相语;5. 不揭彼过;6. 遭苦不舍;7. 贫贱不轻。 佛陀并以兰园、鲍肆比喻朋友习气的相互影响,或薰其香,或闻其臭,端赖自己正见选择。 四、工作伦理工作,是人们生活的依靠之一,有人藉此养家活口,有人从中实践自我,有人只是得过且过,敷衍了事,也有人尽心尽力,努力完成。 若要事业有一番成就,除了广结善缘、节俭勤奋、乐于喜舍之外,工作伦理也是不可忽视的条件。 身为上司者,在与员工相处时,应该做到:1. 关怀员工工作,不使过份劳累;2. 关怀员工饮食起居,了解待遇是否足够养家生活;3. 培养员工正当的休闲活动;4. 关心员工的健康;5. 各种福利与员工分享。 身为主管者,是领导的中心,除了爱护部属、员工以外,也要健全自己,例如:1. 包容的心胸;2. 承担的勇气;3. 决断的智慧;4. 主动的精神;5. 不看轻后学;6. 不推卸责任;7. 不疑心猜忌;8. 不争相领导等。 以此为行事准则,必能获得大众的拥护。 另一方面,员工与主管相处之道有:1. 被怪不生气;2. 工作不拖延;3. 指示不违逆;4. 凡事不隐瞒;5. 处众不特权;6. 敬业不偷懒;7. 积极不懈怠;8. 往来不投机;9. 做人不孤僻;10. 做事不呆板;11. 思想不陈旧;12. 处世不极端。 工作让人开发生命的潜力,展现生命的价值;只有发挥热忱,尊重工作伦理,用心投入工作,人生也才会更有意义。 五、群己伦理佛教讲「同体共生」,乃指宇宙万物皆是众缘合和,彼此共生共存。 亦即人类是群居的动物,无论食、衣、住、行,所受用物皆是大众相互成就而有,尤其信息发达的现代,人人更离不开大众而独自生活。 早在二千多年前,佛陀即殷勤教导弟子入众与人相处的礼貌,例如:1. 能谦恭;2. 知次第;3. 不论余事;4. 悉心聆听;5. 信受奉行等等。 时间虽已久远,直至今日,仍旧备感亲切与受用。 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护持与帮助。 无论何时何处,能多为别人着想,不情绪化,权衡轻重,明白事理,人我之间不比较、不计较,如此必能拥有一个欢喜和谐的伦理关系。 发布时间:2023-05-23 17:04:4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5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