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道家九层炼心》夕阳讲解之1-3层.禅定是能量的缓慢累积.无法突击练成.如温养一朵娇嫩的花 内容: 人元初层下手工夫我们先大致了解下道家的内容。 这个世界上除了佛教、印度教,另一个比较大的宗教就是道家。 整个道家的传统其实非常类似于密宗,有很多道家的内容一直被很好的隐藏起来。 我们在公共的资源中,可以看到的关于道藏的内容,几乎百分之九十都是后人编撰的。 也就是说,你要在道藏里面想要找到真正精华的东西比较困难。 后人编撰了大量的文字,很多都是夸张的,但是今天的这篇《道家李涵虚九层炼心》可以说是道家修炼最为关键的一篇精华性的文字,实在是太经典了。 另一个经典的是李涵虚这个人。 自古以来,道家虽然出了很多真正有修为的人,但是也出了无数吹牛的人,你要在这个总量里找到那些真正有修为的,就变得比较困难。 李涵虚是一个相当难得的有真实修为的人,他本人年轻时就非常向往这种仙道的境界,一直到中年四十几岁时,由于他前面二十年的累积,每天禅定、钻研,有一天他行走在旷野上,也许是他内心的种子、内心的因缘已经到来,忽然莫名的他的心就打开了,豁然而悟。 他的开悟,并不是在禅定当中,而是在白天行走当中,这跟很多道家的修炼者都不同。 吕洞宾、汉钟离等都是在深山老林里获得成就的,但是李涵虚的顿悟,非常有禅宗的特色,所以他写的文章里也掺杂着一些佛教的词汇。 李涵虚顿悟后,还有一段传奇:在李涵虚悟后没多久,就碰到了一个人,言语间,他感觉到这个人非同一般,就把这个人请到家,住了几个月,后来据李涵虚自己说,这个人就是吕洞宾的化身。 几个月中他一直在教导李涵虚深入禅定的一些方法,后来李涵虚的确更深的进入了禅定,最后的成就非常大。 历史上像李涵虚这样的人还有一个,就是写《悟真篇》的张紫阳,但《悟真篇》几乎全部用术语来描述,像天书一样,都是隐语暗语,常人是看不懂的。 《九层炼心》没有用太多的术语,表达方式很通俗化,这点极为可贵。 整个道家的修炼跟冥想,是建立在身体的基础上的。 道家和佛家有一个区别,佛家是以空性为主,以进入内在的源头为主,身体讲的比较少,除了密宗以外。 印度教、密宗都比较注重以身体为基础的修炼,而这一点跟道家非常像。 道家也主张性命双修,他是要修命的,不仅仅是修性。 即使像李涵虚一样在旷野上了悟了本性,但他后来仍然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来修炼这个命,这个身体。 李涵虚在了悟后,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才真正进入了很深的禅定经验。 禅宗也有类似的看法,认为一个人最好是先悟后修,你如果先了悟了,像李涵虚这样,再修身修命的话,你出错的可能性就比较小,因为你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方向了。 虽然你没有达到终点,但是你看到了终点,看到了终点的光,看到了那个明亮。 所以你知道方向在哪儿,你只要往明亮那个方向去,就大致上不会有走太多弯路的可能。 但是大多数人无法先悟后修,那么他就必须先修后悟,对于一个先修后悟的人来讲,这篇《九层炼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因为一个已经了悟的人,即使没有这些文章的引导,他也已经大致知道了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的身体,他的方式会自动的变成被动的觉知。 一旦一个人了悟真性,了悟他内在的意识的源头、他的空性,那么他对身体的觉知,对思想的觉知,就已经实现了全然的被动化,他没有聚焦的主动的行为。 而一个人在了悟以前,他无法知道怎样是被动的觉知,被动的全观,那么他只能从先人的经验里,一点一滴的去学习。 这样的话,这些讲述修行步骤的文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们先来看看李涵虚提到的九个步骤,他几乎是从一张白纸起步的,起点很低,是从一个完全没有禅定经验的人开始讲的。 人元初层下手工夫。 道家提到有天元、地元跟人元。 天元是指你先悟后修,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达到了那个悟,再渐渐的修。 但是一般人可能没有这么好的运气,根基没有这么深,并不是上根利智的人,无法一下子悟入天人合一的境界,那么就必须从人元的第一步开始。 李涵虚提到这个第一步人人可为,人人可以做到。 止在脐堂之后,命门之前。 也就是我们以太冥想提到的中空身丹田的位置,其中稍下有个虚无圈子。 让我们的心安止于此,吾心止于是,而内观之。 这是不是跟以太冥想完全一样? 你看到一个中空的身体,然后你的意识状态是以一个旁观者的状态,看着这个丹田的虚空。 你看着它,你的呼吸深深的达到丹田,你的意识状态就好像一盏明灯一样,在自上而下的照着这个丹田的中空。 如果你止于此,息于此,而且你能够心息相依在这个丹田的中空的话,渐渐的这个中空当中的混沌,就开始发生造化了。 什么造化? 也就是我们以太冥想说到的,你的丹田开始有热量的运动了,此由接命入手者也。 也就是你开始接触到你生命的一个根本的中心点了。 你维系在这个能量运动的规矩间,往来于方圆之内,这就是最初的下手功夫。 如温养一朵娇嫩的花在讲到这个最初的下手功夫时,要插入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这个话题也许在这篇文章里你很难看出来,但是如果你看完一整篇,你会发现它有一个潜在的线索极为重要——整个这篇,都不是一个主动的行为,这一整篇从第一层到第九层,几乎无一例外的你都是一个旁观者。 也就是你并没有插手去引导你的生命能量,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来运动啊,导引啊,都没有,你会发现这九层都是自动发生的。 它唯一要你做的就是“照”,你看着,这点更重要于那些实际的操作。 大家也许都有灵性的追求,都接触过一些宗教,接触过禅修、打坐等等。 我们发现,近十年以来,由于南传佛教的兴盛,密宗的兴盛,汉传净土宗的兴盛,有大量的人开始学习禅定,开始学习怎样静坐,但是你极少听到某一个人有入定的经验。 据我所知,很多人可以一坐三、四个钟头,六、七个钟头,甚至一整天,坐在那里完全不动,但还是没有入定。 他没有定的经验,只是坐得住,不动。 他的思想仍然在运动,他的时间感仍然存在,所以显然他没有真的达到初禅,他只是锻炼自己的身体能够六七个小时坐在那里不动。 试图以这样的方式,强力打开禅定的大门,但是几乎都失败了。 因为他们忘了一件重要的事,这件事在禅定里几乎起了极其关键的轴心作用,也就是禅定,永远也无法以强力的方式,以专注的方式来打开,这跟大多数人认为的极不一样。 所有人都认为,你只要够专注,专注到无法意识到外界的声音,就一定能够练出禅定,这也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花六七个钟头坐在那儿不动,他希望以这样的方式来走进内在世界,打开禅定的大门。 但还是失败了,那扇大门似乎永远向你关闭。 到底做错在哪儿呢? 如果你了解道家的话,你会发现道家从来也没有说:你靠专注能够进入禅定,而一直在强调另一件事,这个非常微妙。 道家强调你必须培养你的能量,他用了一个相当好的词,叫“温养”,就好像你在温室里养一朵娇嫩的鲜花一样。 禅定无法以暴力的方式进入、打开,这是不可能的,这是违背生理现象的。 唯一进入禅定的方式只有温养,温柔的、细腻的,并且持久缓慢的培养你身体的能量。 禅定实际上是一个身体能量达到饱和的副产品。 所以如果你冲着禅定去,你说我要坐四个钟头,要专注到能入定。 那你一定会失败。 因为你的能量没有准备好,你的能量也许只达到百分之十,有百分之九十你的能量都是亏空的。 所以即使你再专注,也达不到真正的禅定。 禅定是能量的缓慢累积《米拉日巴传》有这么一段记载:米拉日巴离开他的上师马尔巴以后,遵照上师的指引,到了一个荒凉的深山里面禅修,很长时间以后,由于没吃没喝,他人变得非常消瘦,皮包骨头,每天就吃些树叶草叶,结果一个月后皮肤都变绿了,身上长出了绿毛。 这些都无法打倒他的信念,他仍然拼命的禅定,希望打开禅定的大门。 但还是失败了,最后终于灰心了。 无论怎么样的努力,怎么样的拼命日以继夜的打坐,都无法产生暖相,产生热量,产生心即止的禅定经验。 他变得越来越枯槁,像死灰枯木,身体没有能量了。 这个时候他想起上师曾经秘密留给自己的三个符。 马尔巴说:你只有到某年某月某日的时候,才能够打开第一个符。 他一想:日子差不多了,就打开了第一个符。 里面的纸条上写了相当简单的一句话:你现在需要食物。 非常巧的是那天,米拉日巴的妹妹正好找到了他的山洞,并且给他带来了一块生的羊肉,西藏没有蔬菜只有肉。 米拉日巴就把这块羊肉稍微割下一点煮了吃了。 吃完后他忽然感觉浑身的力量就来了。 当天他的禅定能量就神奇的进入了中脉,他说强烈的感觉到全身的能量在恢复,并且大幅度的聚入中脉。 而当能量聚入中脉时,他发现自己的呼吸停止了。 他第一次地情不自禁的走入了禅定。 大家知道,呼吸停止的境界,几乎是类似于四禅的境界。 南传里提到,只有接近于四禅,你的呼吸才会完全停止。 所以他在短时间内就达到了很深的禅定。 因为能量的补充,当然这跟他前面多年的专注的培养,也有相应的关系。 这说明你既需要专注,也需要能量,缺少了两者中的任何一个你都会失败。 道家的传统里告诉你,你要缓慢的培养身体的能量,而不是急进的,快速的,因为能量无法以快速的方式培养。 你不可能一口气吃成一个胖子,你也不可能使一个初生的孩子在三天内长成一个成人。 他必须慢慢的吃、慢慢的睡,慢慢的成长。 而你身体的能量其实是完全一样的。 所以一个人在学习禅定的时候,必须先了解这一点,了解身体的智慧,了解能量的法则。 你必须了解,你其实是需要很多年。 《九层炼心》连具体的年数都告诉你了,你需要多少年来达到你身体能量的一些级别,这个我们会慢慢往下讲。 你要缓慢的培养你身体的能量,使它一点点的累积起来。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每个人都希望快餐式的冥想,迅速的成长,但是我告诉你,这样的愿望无法实现。 因为你在面对的是一个物理的身体,物理的身体有它自己的周期,有它自己的法则,你无法违反它。 没有任何人能违反生理周期,所以你只能够学会听懂你的身体,按照你身体自然的规律来走,你才能稳定的上升。 李涵虚告诉你第一步,你要培养这个能量在丹田的凝聚、集聚,缓慢的凝聚。 这种凝聚在道家的传统里,至少要维持三个月,一百天,在一百天中你不能断。 道家提到,你最好每天固定时间来冥想一个钟头,或四十五分钟以上。 让你的身体知道那个生物钟,到那个钟点了,身体的能量开始形成惯性,向内收缩,向丹田凝聚。 李涵虚提到:你丹田的位置,在一开始只有田,而没有丹。 丹是要凝聚的,要能量向内收缩的。 所以你要花一百天,每天固定时间温养它,不要着急,不要试图拔苗助长,你每天给它灌溉、浇水,一点都没有急切,你给它一个温室的环境。 你要做的,仅仅是安静的看着它,没有任何紧张,也没有任何主动的行为。 你休想通过插手,让它快速长大,你会打乱它,破坏它的节奏。 而当你破坏了它固有的生理节奏,反而需要重来,你在浪费时间,所以不要人为操作,你唯一要做的就是保持觉知,看着它。 在一百天内,你会发现你丹田的能量会渐渐的越来越旺、越来越热了。 而令人惊奇的是,你什么也没有做,你只是看着它。 这里面还有一个要求,就是在一百天内,除了打坐以外的时间,你必须保养好你的身体,不能让它缺吃少睡。 我们有些一开始学习禅定的人,心非常猛,非常急切,夜不倒单,通宵打坐禅定,或者一坐数个钟头。 我们学中医的人知道,久坐伤肉,久坐你的身体非但不会获得能量,而且会疲劳,太长时间坐在那儿,你的身体实际上是受伤的,你在消耗你的能量。 所以你会发现道家更科学,更加了解身体的智慧。 它不要求你一天到晚坐着,那样只会使时间延长,它只要求你在每天固定的时间禅定,而且它要求你每天睡足觉。 因为睡饱意味着你在累积身体能量。 睡觉和食物这两者都是很好地自然累积身体能量的方式。 所以不要一开始就通宵打坐,你在伤害你的身体;不要一开始日中一食,只吃一餐,你的身体也会受不了。 参加禅七的人,一天要五餐,除了正餐三顿,两次是加餐,有小点心。 因为你的禅定实际上是在累积能量。 所以在道家的传统里,要求你吃好睡好,而且打坐好,生活有规律。 真的熟悉道家后,你会发现医道不分家,熟悉道家修炼的人一定也是一个好的中医,好的养生家,因为他了解身体的智慧。 所以这点很重要,你不能盲目地去做,必须更科学更客观的了解你的身体到底需要些什么,你根据它的需要去做,才会事半功倍。 二层炼入定之心李涵虚提到,在一开始的时候,你需要一百天的时间来温养你丹田的能量。 第一层是讲你要做好准备,开始觉知到你丹田的热量。 第二层更加的细腻,第一层做的实际上是一个旁观者的准备,你在旁观你的丹田,而第二层意味着你要在你的旁观上,加一点更细腻的专注。 他这里提到:像一线心光一样。 与一缕真气相接,氤氤氲氲,打成一片。 也就是说,你对丹田的觉知,相对更加细腻了,细腻到什么程度呢? 到只觉知到丹田的气,丹田的温热,丹田的能量,你几乎已经不太关心作为一个肉壳的身体了,它现在已经变得虚无了,可有可无了。 这就是第二层炼心。 这第二层炼心实际上也不是人为带来的。 你要理解一个事:只有当你的丹田能量达到一个累积程度以后,你的觉知力才会相应地提高,这两者成正比关系。 如果你身体缺乏能量,当你很累的时候要你专注,这是不可能的,你恨不得闭上眼睛睡一觉。 所以当你没有能量,你要变得觉知更细腻,这是办不到的。 那么当你在第一层炼心累积了能量,能量变得更加饱满了,你的觉知也会变得更加的敏锐。 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现象,正比的现象。 所以你会自然的发现,你的觉知和丹田的热量好像已经相连了,心息相依,以至于你对外面的这一层壳子、这肉身的存在,感觉虚幻恍惚了。 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验? 你如果坐禅够稳定,渐渐的会忘记这个肉身的存在。 这是一个自发现象,你开始忘我,但忘我只是忘记外围的我,而你对丹田变得更加的觉知了,也就是你的专注力相应的提高了。 所以能量的提高也带来专注力的提高。 你不能说我只拼命的专注一个点,我们有人做过这样反向的实验,他拼命的专注一个点,然后十分钟以后他就累了。 这样的专注非但不创造能量,相反还消耗能量,它并没有让你觉知升高,反而让你疲劳了。 所以你要掌握住那个要点所在。 你的专注是一个旁观者,它是一个毫不费力的专注,而不是聚焦的用力的专注,因为旁观者才是符合道家温养的品质。 道家对此有一个专业的词叫:文火,它是温柔的、细腻的、安静的、淡淡的,像旁观者一样浅浅的看着。 然后他的看,随着能量的加深也渐渐加深,这就好像在养神一样,你在安静地养你的神。 这点很重要,只有这样的禅定,才是温养的禅定,才是培养能量的禅定,才是递进式的禅定。 你的能量经过一百天,开始自发的递进了。 所以你会发现第二层炼心,它是自发来到的,而不是你有意去心息相连,你如果人为的去心息相依,你也是连不上的。 因此第二层是自然来到的现象。 二层炼入定之心,即心定于气中是也。 心止在虚无圈子之内,是即定于一也。 久久纯熟,自然由定而忘归于混沌。 你发现你好像也没有太用力,就好像已经忘记身体的存在了,不识不知,内忘其心,外忘其身。 忘记了思想,忘记了身体。 他用了一个暗语:自然透出玄关。 道家一直把这个玄关认为是一个天机,认为是一个无法解释的东西。 但是我告诉你,如果你外忘其身,并且心息相连,自然而然的定止于你丹田的热量,你会发现除了热量以外,有一个东西是存在的——我刚才提到,“看”是存在的,有一个觉知是存在的,而且这个觉知是超然的觉知,一个非常超然的“照”。 这个超然的照,似乎脱离你的身体,超越于你的身体,它超越一切。 超越了身体,超越了丹田,超越了你的思想,这也就是道家提到的自然透出玄关。 张三丰曰:“玄关往来无定位。 ”你无法说我这个觉知在身体的哪一个部位,觉知没有在任何地方。 又曰:“黄庭一路皆玄关。 ”所谓黄庭一路者,即呼吸之范围也。 你所有的呼吸,进出的呼吸,你呼吸来到了丹田,你丹田的能量再呼气从鼻孔呼出,也就是你整个中空的身体内部,在所有的地方都是觉知。 道家把这个觉知,称作玄关。 因为它是一个很玄的关口,一个没有定位的关口,你找不到定点,找不到位置,找不到它的中心点在哪里,它是一个超然的觉知。 心既止在脐下虚无圈子之内,一线光心,与一缕真息相接,自能杳冥,因杳冥而生恍惚,而透出玄窍,是即外玄关现象也。 玄关无法说是在内在外,它好像既在内,又在外,唯固定心不固,所以不易即见玄关。 因为它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所以你无法说哪一个固定的地方是玄关。 由定到忘,入于混沌,方能见之。 你怎么样进入玄关呢,只有先进入这个神气相合的禅定,进入某种忘我的混沌,你自然就知道有一个超然的玄关,超然的觉知存在,这也叫还虚。 所以玄关是一个虚的东西,它不是实的,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么一个意识状态。 脐下一团之气,是为命宝。 这是你生命的中心。 心定而入于其中,一也。 让你的心安住与此。 使心息相依,神气相合,二也。 渐渐杳冥,而入于混沌,返还虚境,三也。 这是三个要点,第一,让你安住于这个丹田的能量。 第二,让你的觉知和这个能量心息相应、相互成长,当你觉知到丹田的成长,这个热量就会越来越多,你的注意力本身就是一种能量,就是一种营养。 你注意它,它就变多了,变热了。 第三,当你心息相应到一定程度,开始忘我了、忘身了,忘记外面的这个壳子了,你就进入更深的觉知状态,玄关的状态。 这意味着你的禅定达到了三足鼎立的稳定状态。 具足了这三个要点,你的禅定就初步稳定了、入门了。 三层炼来复之心当以这个稳定为前提,我们来看第三个关口。 三层炼心,是炼来复之心也,前此氤氤氲氲,打成一片,重阴之下,一阳来复。 这就是在一百天之后会出现的一个自发现象。 你会发现李涵虚的这篇《九层炼心》里,所有的现象都是自发的,没有一个是需要你去导引的,你都是看着它产生。 当你温养丹田的热量一百天、三个月,突然间这个热量量变达到了质变,促生了一个真正的纯阳、一阳,是名天地之心,道家给它一个很好的名字,叫天地的第一个心。 此刻精气神都在先天。 为什么叫天地心呢,为什么说精气神都在先天呢? 因为你丹田发生的第一个纯阳,实际上是先天的,是来自娘胎的,你只是把它培养达到饱和而已。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对于禅定的人来说,他的先天体质很重要,一个先天体弱的人,他的一百天、三个月也许是不够的,他需要两个一百天,三个一百天,才能让先天的这个混元气达到饱和。 但是如果你先天足,你妈妈十月怀胎,吃得足,睡得足,把胎里的你养得元气充沛,你先天的肾气很饱满的话,你也许用不着一百天,丹田气就已经饱和了。 所以它是因人而异的。 这先天的一阳,这先天的饱和的阳气,在你的温养下,达到饱和以后,若能一心不动,你用不着导引,你的心仍然是旁观者,静静的看着,便可当下采取运行,无奈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美景现前,茫无措手,心一动而落后天,遂分为精气神矣。 它告诉你什么? 你达到第二层关口入定以后,有可能会展示潜意识画面,有可能会看到美景现前。 你如果没有被这个美景迷惑,仍然安住于丹田气,没有去理睬你看到的这些视觉化的画面,没有被它吸引过去的话,那么你的能量就没有散开。 你如果被这些画面吸引了,禅定以后,渺渺茫茫的开始回忆起十年前的事,回忆起有人欠你的钱,开始回忆起你过去受的伤害,等等,你的思想滑到那些记忆当中,潜意识的画面当中,你的精气就耗散了,精神能量就被消耗了。 所以这里告诉你,你不要使你的精神能量耗散到别的方向上去。 即使你看见什么,你回忆起什么,别理它们,保持住跟丹田能量的心息合一,维持在这个点上。 如果你保持住,对其它的都心不动,丹田的精气就开始饱满了。 这个时候能量就会出现,即刻踏住火云,走到尾闾。 这时候就有一股火云的能量,吕洞宾在《百字碑》里提到: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这个白云并不是普通的云,是火云,热的能量,它开始走到你的尾椎骨,这根脊椎的底端。 坚其心,柔其息,敲铁鼓而过三关。 这个时候你千万不要疑惑,也不要动摇,稳定的超然的看着它,守着它,然后这股力量就开始敲铁鼓而过三关,柔其息。 你这个时候仍然要保持温柔,保持宁静祥和,保持呼吸的缓慢,当然实际上这不是保持来的,而是天然的。 这股能量就沿着你的脊椎上升了。 休息于昆仑焉。 昆仑就是指你的头顶。 此炼心进气之功也。 也就是你丹田先天的元气,达到饱和以后开始沿着脊椎骨上升了。 这个上升在道家里面称作周天,半个周天。 七日来复,一阳生之时也。 在一百天的最后七天,是关键时刻,因为它不一定第一次就能上冲成功,也许要花七天的时间,才能真正的冲开脊椎的通道。 当然这不是固定的时间,有人一次成功,有人也许七天都不能够。 这跟你先天能量的强弱有很大的关系。 此为阳生火候,重阴之下,一阳来复,渐渐真阳充足。 即见玄关一窍,此时已达恍惚之境矣。 你的心在脊椎能量上升的时候是极为专注的,它变得天然的被吸引,更加的专注了,精气神合而不分,你的觉知,你的能量,你的意识状态完全被吸引到这个脊椎的上冲现象上来,完全没有杂念。 不要生惊喜之心,或疑惧之念,让这些情绪放下,你只是看着这个上升的过程。 你如果被这些惊喜、疑惧笼罩了,即落后天。 你就又失败了,你的精神能量又耗散到情绪上去了,所以保持稳定超然。 少焉阳气充足,即微用意引至尾闾。 因为你的脊椎骨通道并不是一个习惯性上升通道,对于你的能量来说,它更习惯的通道是向下走,走到性中心。 所以我们有这样的现象,一个打坐很好的男生突然间梦遗或阳举的现象变多了,因为你的能量在生理上倾向于向下走,不习惯于向上走,向上对它来说是一个陌生通道,生理上实际上更倾向于向下。 那么对于一个禅定的人来说,他要禁止能量向下。 在一开始的时候,对于一个在百日保养阶段的人,实际上应该禁止性生活,否则你的能量将会白白耗散掉。 而且如果有性生活的话,这个能量将更习惯于向下走。 如果你的能量天生的习惯于向下走,那么怎么办? 他告诉你,你可以微微用意,引导它走到脊椎骨上,引导这股能量上升。 你告诉它,给它一个暗示,这也是允许的。 一开始方向性的选择上,你可以给它一个暗示。 这时候你的第一个阳气,极有可能在一开始引导的时候冲到心府,也就是后背心。 后背心是上升通道的第一个关口。 我们意识内化瑜伽的学员有这个体会,发现一开始上冲的时候,会在后背心轮的地方停止住,上不去,这个也证明你上升能量还不充沛,如果充沛,它就会冲破那一道关隘,一直冲到头顶。 当你阳气充满的时候,能量会自然地从尾椎骨上冲到头顶泥丸宫。 如果它没有天然的强度上升到泥丸宫,你就要人为引导了。 故先以微意,微微的以意念引导,引之而上,冲开尾闾,以过三关。 尾椎的腰是第一关,心是第二关,后脑勺是第三关,一共有三个比较难过的关口。 这三个关口如果不是天然冲过的话,你需要稍微用一点意念引导。 当然如果任其自然冲过是最好的,不能冲过就要用意念了。 发布时间:2023-05-22 14:06:25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5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