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九 层 炼 心 · 李 涵 虚 内容: 吾人学道,做还虚之功,到阳生之时,自应明白时子之心传,月圆之口诀,方可用九还七返之功。 今已于上两回,详情其理。 今再举李仙涵虚九层炼心之功,详讲一过,则修道全部工夫,可于是得其大概矣。 先述李仙正文,再详讲之。 其原题为人元大道,九层炼心文终经,又曰九层炼心道言。 初层炼心者,是炼未纯之心也。 未纯之心,多妄想,多游思,妄思生于贪欲,游思起于不觉。 学人打坐之际,非不欲屏去尘情,无如妄想才除,游思忽起,法在止观,乃可渐渐销熔。 止则止于脐堂之后,命门之前,其中稍下,有一个虚无圈子,吾心止于是,而内观之,心照空中,与气相守,维系乎规矩之间,来往于方圆之内,息息归根,合自然之造化,巍巍不动,立清净之元基,从此一线心光,与一缕真气相接,浑浑灏灏,安安闲闲,此炼心养气之初功也。 修道炼心之功夫,分为九步,分别讲之。 谓为人元大道者,丹法分人元天元,所谓天元大丹,亦从人元做起,人元亦合天元,天元纯为先天大道,始终还虚,人元则下手之初,搀以后天有为有作之法,古者多由人元以进天元,人元即筑基栽补之法也。 上德圣智,可以直修天元,若为钝根,自以人元入手为易。 天元为圆顿兼修,人元则为渐法,所谓道以全形,术以延命是也。 李仙由吕祖亲传道法,所述九层,亦为上乘简易之功。 初层炼未纯之心,即炼己也。 由后天之身心做功夫,后天之心多妄想,更有游思。 妄想即念也,游思者,未起念,而忽动于中,并无目的,往来无定,忽起忽落者是也。 游思本无中生有,时有时无,念则有所专注,随想而生,故念可强制而克去之,游思则无从制止。 譬如贫而思富,以贫而有所欲,此是妄想,游思则无论心中有念无念,忽然撞上心来,因其无因而至。 故事前难以防止。 修士炼斯二者,法在止观。 止者止念,观者观心。 止观在习静,在止于至善,以至善之心,止于玄牝之门,为止观双修。 止观双修,为佛家名词,道家谓之性命双修,妙窍双修也。 止观双修,佛家又有许多层次,初时为小止观,后有大乘止观,又有人天止观。 小止观者,渐法也;大乘止观,圆顿兼修之法也;人天止观,最后还虚之事也。 此为了手之事,而非初步之功。 止观为止念观空,从空中下手,《小止观书》中有云:“止者系心于缘中。 ”缘中即空中也。 或者系心于眉间,或者系心于脐下。 系心即观系止于何处,即止也。 将空空洞洞,无思无虑之心,放之于此三处,有此三处,可分三层。 两眉间者,正与同善社之法相同,不过系心眉间,须却入一寸,却者退也,仍在虚空之处也。 脐下系心,亦须离开肉一寸三分。 两眉间为性光发见之地,所以如来两眉间放白毫光,此即本性中之光明,所谓虚室生白之时,即眉间发光也。 两眉间即是虚室。 脐下一寸三分,胎息之地也,真息即在此处。 廖蟾辉曰:“前对脐轮后对肾,中间有个真金鼎。 ”金鼎者,真息凝结也。 修功到时,自能知之。 脐下一寸三分,有真气一团,圆转如轮,即命蒂也。 人自下生以后,命蒂即在此处,由婴而孩,胎息散,而此处成为空穴矣。 单修性功者,从眉间一窍下手,单修命功者,从脐下之处下手。 吕祖日:“单修性而不修命,万劫阴灵难入圣。 ”只能成为阴神鬼仙耳。 单修命而不修性,寿同天地一愚夫。 故必须性命双修。 性命双修,必须从缘中下手,缘者边际也,边际之中,即为内外虚空相接之虚窍,即人身天地中虚窍是也。 因 此处为呼吸之根,又为心神出入之门户,故神气皆聚于此。 人欲修道,必先使神气心息,相合相依,正好在此下手。 盖神属于性,气属于命,人借气而有命,借神而能灵,神气二物,为人之至宝。 气自外来,盗之于天地万物,然有神方能盗气入身,故人死神散,则气不入矣,而人死亦有二种,若神先散而死者,临终时先昏迷不醒,只有出气,而无人气,气出尽则绝矣;若气先断,而后神散者,则神志清明,忽然气绝,目自死去多时,仍明是也。 神气二者,有一去身则必死,是必保此神气二者,方能生存,修道即修此神气二物也。 修性从神字下手,修命从气宇下手,若欲双修,必须在神气相合之处下手。 彼眉间脐下,皆无当也,唯缘中一穴,神气出入,皆在此处,双修下手,由此一窍,则妙窍皆在其中。 此窍本虚,故三教皆以一中字象之。 然此为虚中,而非真中,必神气相合,心息相依,而后有真中。 白玉瞻曰“念头动处为玄牝”是也。 故此曰缘中,缘中者,真中缘此而生也。 道家谓之圆中,亦曰悬中,系心于缘中,即道家之妙窍双修,儒家之性命双修,佛家之止观双修也。 大乘止观,即自然无为,安而行之者也。 小止观即知止之功夫也。 南岳思大师,专讲大乘止观,先须能空净其心,涵养其气,不止观而自然合于止观,即顿法也。 我辈顿渐兼修,先在系心于缘中下手,则无误矣。 此天元之工也。 李仙所述,人元初层下手工夫,止在脐堂之后,命门之前,其中稍下有个虚无圈子,吾心止于是,而内观之,即系心于脐下之法也。 为以术延命之道,故谓人元,其所以为之人元大道,与天元不同者,即在以意生玄窍而已。 所谓吾心止观于是,其法先以后天呼吸之气,入之深深,聚在脐下,成此虚无圈子,而以心观之之道也。 所以云心照空中(即是脐下离肉一寸三分),是即下手功夫也。 息到于此,心亦安在此处,也息相依,即能混沌而发生造化矣。 此由接命入手者也。 至于维系乎规矩之间,往来于方圆之内,上句即性命双修矣,先修命而后合性,性得于天,命立于人,所以云人元也。 其法须先调息,入息以意送到内之金鼎处,出息以意送到外之脐下,及脐下元气已动,则以神合息,上住缘中,下止脐下。 方者地也,圆者天也,圆窍以通天气,方窍以通地气,方圆之内,即天地之间之中也。 规矩之间,即脐下一寸三分之规中真金鼎处也。 因脐下元气已生,规中已成,故自外中以达内中,真意来往,以维系之耳。 凡六十四岁以上,或身体不健之人,宜用此功以保命。 九层炼心,由人元起,而到天元。 由上品丹法,进而入于最上一乘。 即此是也。 由此心息相依,心合于息,然后真息成立,在先之虚无圈子,凝结而成玄窍,即后天中之先天也。 复以心合之,而混沌方入先天,炼到此,而初层炼心功夫已成矣。 但所谓意者,仍是有意无意之意,若过于助长,返起邪火而致疾矣。 慎之! 二层炼心者,是炼入定之心也。 前此一线心光,与一缕真气相接,若能直造杳冥,自当透出玄窍,奈何定心不固,每为识神所迁,心与气离,仍不能见本来面目,法在心息相依之时,即把知觉混去,心在气中而不知,气包心外而不晓。 氤氤氲氲,打成一片,此炼心合气之功也。 二层炼入定之心,即心定于气中是也。 心止在虚无圈子之内,是即定于一也。 久久纯熟,自然由定而忘归于混饨,不识不知,内忘其心,外忘其身,自然透出玄关。 张三丰曰:“玄关往来无定位。 ”又日:“黄庭一路皆玄关。 ”所谓黄庭一路者,即呼吸之范围也。 呼吸之气,从口鼻而出入,凡息所能到之处,即黄庭一路也。 兹就丹田所在之地位,以明一路之范围。 列图以明之如下: 内外 天谷黄 顶上田 泥丸庭 应谷一 中中田 绛宫路 灵谷之 脐下田范 谷道至围 阴 跷从顶至中,为上田;从中至脐,为中田;从脐至阴跷,为下田。 身内之丹田,必内丹成立,方为丹田,无丹则不能有丹田也。 譬如上田,田中所种何物,即为何物之田。 如种草者,为草田,种麦者为麦田。 田中有丹,方为丹田,既未有丹,即无丹田。 人所有者,只有丹田地位之空窍,丹田之地位,实只黄庭一路而已。 黄庭一路,皆为玄关,故玄关有上下之别,又有内外之分,或现于上,或现于下,并无定在。 见于上者,为上玄关,见于下者,为下玄关。 其形如环,其白如雪,其软如绵,如○或如 (两个○相交)此指外玄关而言也。 至内玄关,即丹原是也,佛说为法轮常转。 丹原初成,大如黄豆,常在下田之范围内跳动。 到静定之时,即能觉之。 吾入下手做功,而现象之玄关,为外玄关,至内玄关,须待三元混合,凝结丹原,真息成立之时,方能见之。 玄关一窍,最为秘密。 从来皆不明说,今为便利后学计,故详说之。 心既止在脐下虚无圈子之内,一线光心,与一缕真息相接,自能杳冥,因杳冥而生恍惚,而透出玄窍,是即外玄关现象也。 唯固定心不固,所以不易即见玄关,必须先事还虚,混去知觉,心息相依,神气相合,由定到忘,入于混沌,方能见之。 所谓入于混沌,即还虚功夫也。 吾人对于还虚之功,一步直入,而彼有三步工夫。 脐下一团之气,是为命宝,心定而入于其中,一也;使心息相依,神气相合,二也;渐渐杳冥,而入于混沌,返还虚境,三也。 与吾人稍有不同,而到还虚以后,得药则相同也。 三层炼心,是炼来复之心也,前此氤氤氲氲,打成一片,重阴之下,一阳来复,是名天地之心,即是玄关一窍。 此刻精气神都在先天,鸿濛初判,并不分真精真气真神,即此是真精真气真神,若能一心不动,便可当下采取运行,无奈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美景现前,茫无措手,心一动而落后天,遂分为精气神矣。 法在玄关初现之时,即刻踏住火云,走到尾闾,坚其心,柔其息,敲铁鼓而过三关,休息于昆仑焉。 此炼心进气之功也。 三层炼来复之心,即七日来复,一阳生之时也。 此为阳生火候,重阴之下,一阳来复,渐渐真阳充足,即见玄关一窍,此时已达恍惚之境矣。 玄关既现,精气神合而不分,若无杂念,即可采取。 因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而生惊喜之心,或疑惧之念,立刻即落后天;精气神分立为三矣。 人元至此,有作有为,法在玄关初现之时,不着一相,仍用功夫定神。 在外一心不动,少焉阳气充足,即微用意引至尾闾,火云即阳气也,初一阳来到尾闾,即是到身,何以不日身。 而曰尾间? 因阴跌一穴,藏有先天真阳,与外来真阳同类,故能招摄外阳,外面一阳前来,先到尾闾,内外相合,直到命门,而外肾即举,此为活子时。 随即冲到心府,而自觉外行之举,此为活午时。 觉知之后,即须用定,由是而二阳三阳,阳气充满,自然由尾闾上升泥丸。 人元于此,恐因着相生心,当面错过,故先以微意,引之而上,冲开尾间,以过三关,先通后天之道路也。 天元于此,任其自然,玄窍一开,全身各窍,自无不开。 人元有为,用意先之,此亦不同者也。 至活子时,指阳生言,活午时,指知觉而言。 吾人 为后天破体之身,阴气甚盛,阳之初来也,不甚觉知,仅知皮上跳动而已,其实阳气业已上升到顶,所谓坚心柔息,即定忘二字之功夫也。 四层炼心者,是炼退藏之心也。 前此踏火云,过三关,心与气温固,已入于泥丸矣,然在泥丸宫内,或有识神引动,则气寒而凝,必不能化为真水,洒假三宫,前功尽弃矣。 法在昆仑顶上,息心主静,与气交融,气乃化为美液,从上腭落下,卷舌承露,吞而送之,注心于绛宫,注心于黄庭,注心于炁海,一路响声,直送到底,又得玄关之现象焉。 此炼心得气之功夫也。 四层炼退藏之心,即身内七返工夫也。 由阴跷之阳,吸入外阳,外阳到来,冲动命门而肾举,我应定忘,在外阳气即上冲心府,而党外肾之举,我仍定忘在外阳,可直到顶上,此阳气内行之路也。 天元丹法,任其自然升降,故在我所知觉者,只知身上酥麻,其初如蚤在身上跳动,旋即全身酥麻成片,应即用忘字功夫,阳气方能化而为液,由昆仑下降透心清凉,此时心中快乐,不可言喻也。 人元有为,处处用意,当气上升则静守于泥九,注意久之,引而下降,以腭承之,咽下重楼,又注意引下绛宫黄庭,以归元海,此即七返之小周天也。 此时应即止火,若再接续做去,身体即不舒适,而其气散矣,心与肾之相交,水火既济,阳气上升,凉液下降,有声如雷,直达于底,上升时为阳上交于阴,下降时为阴下交于阳,此即小周天,运动河车之功夫也。 五层炼心者,是炼筑基之心也,前此入泥九,而归气穴,已有河车路径,从此一心做去,日夜不休,基成何待百日乎! 然或有懈心,有欲心,作辍相仍,丹基难固,夫筑基所以聚精会神也,工夫不勤,精神仍然散乱。 何以延年? 奉道法者,在行凭子午,逐日抽添,取坎填离,积金实腹,此炼心累气之功也。 五层是炼筑基之心也,上功行之不怠,有三百周天,即筑基成功矣。 然或时作时辍,行功不勤,或动于外诱,定心不固,行功不能合法,则虽行之甚勤,而仍无金可积,难以进步。 夫筑基即筑其丹基,而固之之意也。 若优游玩忽,何能日起有功,而使之永固? 故道在聚精会神,日新又新,功夫不勤者,必改之使勤,行持不合法者,必矫之使合法。 要在行一周天,有一周天之效用,逐日抽添,积金实腹,则三百周天,自易毕而成功矣。 人生修持,每多始勤终怠,能加一番矫正鞭策之功,自能不蹈往辙,而渐臻有成。 此炼心累气之功夫最要,而不可忽者也。 六层炼心者,是炼了性之心也。 前此河车转动,聚精会神,则灵炁充实矣。 从此心液下降,肾气上升,是为坎离交,杳冥中有信,浩浩如潮,一半水气,漾漾如雾,一半云气,是名金水初动,方修玉液还丹。 倘用心不专,则尽性之事难了,法在于金水初生之日,由丹田分下涌泉,霎时合到尾闾,调停真息,鼓之舞之,乃能滔滔逆上,至于天谷,涓涓咽下,落于黄庭。 如此则朝朝灌溉,心地清凉,血化为膏,意凝为土,土中生汞,汞性圆明,遇物不迁,灵剑在手,孟子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仙家名为阴丹内丹,此炼心明性之功也。 六层炼了性之心,即炼己以生真意之功也。 天元炼己,为最初下手之功,炼到真意已成,即由真意调停火候,故一面任之自然,人元先以己意导气,此意不真,必于筑基后,作此炼己之功,使真意成而真息立,此关于性字之功夫也。 盖前此心肾相交,肾气上升,心液下降,升者为坎中真火,阳交于阴也;下者为离中真水,阴交于阳也。 在内心肾相交,在外金水自然合并,即有一团真意,氤氤氲氲,周于玄关,聚而不散,二土成圭,此在外者也,至在内则因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行满三 百周天,自生一团真息,即是丹元。 日夜跳动,自脐而下,由跷而上,往来不息,以意封固,则在脐下,圆转如轮,又能自然开阖,而真息升降,上达于顶,下达至腹,周流上下,此时应用温养丹元功夫,只有定忘两字。 每日忘若干时,定若干时,亦可安时,六时做工,六时必须定忘平均。 经过一年温养之后,丹元化为还丹,外方有象,眼前见有黑球,仍守定忘,渐渐黑球为变为红球,是即得到内丹,而了性之时也,将进大周天七日之功矣。 七层炼心,是炼已明之心也。 前此金水河车,仙师名为内炼,到此还有外炼工夫,以外合内,真心乃聚而不散。 盖内体虽明,好飞者汞性,内修虽具,易坏者阴丹,设或保养不纯,则心胜复灭矣。 法在以虚明之心,妙有之性,和砂拌土,种在彼家,彼家虚而自我实之,彼家无而自我有之,以有投无,以实入虚,死心不动,霎时间,先天一炁,从虚无中来,一候为一阳,有如震,二候为二阳,有如兑,时值二候,正宜合丹。 那边吐出一弦真气,其喻为虎,向水中生,这边落下一点玄光,其喻为龙,从火里出,两边龙虎会合,性情交感,一场大战,宛如天地晦冥,身心两静矣。 俄而三阳发动,有如乾卦,如潮如火,如雾如烟,如电如雷,如雪如花,身中阳铅晃耀,我即持剑掌印,踏罡步斗,鼓动元和,猛烹极炼,透三关而上泥丸,一身毛窍皆开,比前玉液河车,更不同也。 吞而服之,以先天制后天,性命合而为一,即大还也。 性属火,其数七,命属金,其数九,返本还原,故名七返九还,金液大丹。 从此铅来制汞,其心常明,汞不动摇矣。 此炼心存神之功也。 七层炼心,是炼已明之性也,即炼气化神之功也。 炼已明之性,即以我之虚灵,通天地之大虚灵,我心完全在于空中,于是须增忘减定,忘者,身心两忘也,我之身心,化入于虚,与虚空无异,而虚中生出造化,显现应过大周天之景,黑球变为红球,又称朱橘,所谓火里炼丹,即其时矣。 红球回绕吾身,忽上忽下,由后而上,由前而下,绕后绕前,可分为子午卯酉,到子午卯酉之位,球行必稍舒缓,过此位后,忽而升入极高,忽而落下极低,如狐炼丹,人但见其红球起落也。 此子午卯酉,完全在外也。 彼家即是虚空,而我以真意实于虚中,至在身内者,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红球升而热气与之同升,少焉红球落下,甘露亦即下降,有声如雷,过七日后,红球变为紫气,笼罩身上,此时阴魔,如潮如火,汹涌而来,此为过大周天之景,即《西游记》过火焰山之时也。 过大周天之时,宿业发现,万魔齐来,吾人所有贪嗅痴爱,及历劫宿业,皆发现于目前,所有曾入眼帘人物,亦皆于眼前出现。 所谓持剑掌印者,剑即慧剑,是为灵觉真心,须以真心镇之,譬之于剑,以斩断一切;印为天印,即天心也,阴魔既潮,心动便倾丹鼎,故须持剑印,镇伏一切。 应以心放在空洞之中,不使起意,罡者四正,即子午卯酉是也;斗者斗柄,亦即定盘星也。 此时应鼓动元和,猛烹极炼,即是《西游记》之过火焰山也,此山八百里,无路可通,中有万魔聚集,火烈如焚。 过此难关以后,方得平安,身上毛窍,皆已展开,有如炒豆,又痒又热,人则如醉如痴,血气全身倒流,少时凉液下来,而全身清凉矣。 过火焰山,所以须芭蕉扇者,因芭蕉是木业,虽为木质而极柔,以比木液,扇以生风,风即真阴之气,此气到口,方化液体,而甚清凉,未到口时,本为气体也。 三调芭蕉扇,煽风灭火,三即乾也,金也,芭蕉木也,此为金木交并。 孙悟空见铁肩公主时,情话绵绵,以比真阴真阳相见,而阴阳交感和合也。 火焰山之火,识神之火,牛魔王为牛,即雪山之大白牛也,是为坤土,亦是意土,意多邪妄,去忘即真,意本相 续,故杀之,而落头生头,唯牛魔王为妄意,妄意之火,须以阴柔克之,熄其妄而归真,乃是明心见性,故牛王皈正,全赖金刚合围,喻遍体乾金也。 人生七情六欲,皆妄意也,此时真妄相战,阴阳相激,既过大周天,妄返为真。 浊阴已尽,真阳返入吾身,而成为纯阳之体,故曰七返九还。 金液大还丹与小周天之玉液还丹不同也,小周天为七返,大周天为九还,若单举一种而言,则大小周天,皆有七返九还也。 过大周天后,止心不动,与太虚一体,此后即是出神功夫矣。 八层炼心,是炼已伏之心,而使之通神也。 前此七返九还,以铅制汞,心已定矣,但要温之养之,要使身中之气,尽化为神,身中之神,能游于外,于是取一年十二月气候,除卯酉二月为沐浴,余十月为进退,故名十月温养,非言要十个月功夫也,否则心虽定而不灵,炼之煅之,灵心日见,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故有出神之事,而不为物情所迷,此炼心成神之功也。 八层炼已伏之心,而使之通神,是即出神之功夫也。 既得外丹之后,须用温养工夫,为时约须一年,除卯酉二月,应沐浴外,共有十月,是即十月怀胎也。 法以我身之虚空,通天地之虚空,久之而罩身之紫光,化为金光,渐渐金光大如车轮,覆于顶上,此即出神之景也。 在此时多不自觉,以一意于忘之,故不识不知,宜有伴侣,以守护之,警提之,而使其觉,则其神一觉,而即出矣。 初时其神幼稚,不能远出,仅及五步十步而止,渐炼渐远,到后来可远至千里万里也。 此时回视色身有如粪土,故多有到此时,即尸解而化去者。 且此后炼神还虚,皆为神上之事,即无色身,亦可修炼。 故无妨舍去,然即舍去,而其色身亦可历久不坏矣。 九层炼心者,是炼己灵之心,而使之归空也。 前此温养功深,神已出而不惑,随心所欲,无往不宜,高踏云霞,遍游海岛,致足乐矣,但灵心不虚,则不能包涵万有,此所以有炼虚一著也。 炼虚者,心胸浩荡,众有皆无,清空一气,盘旋天地间,是我非我,是空不空,世界有毁,惟空不毁,乾坤有碍,惟空无碍,此所以神满虚空,法周沙界也。 此炼心之始末也,无以加矣。 九层炼己灵之心,是还虚也。 灵之神应,打扫干净,使之虚空粉碎,成为千百亿万化身,则神通变化无穷矣。 此时神已脱胎,故可以神还虚,亦可带躯壳而还虚,遍虚空皆我神之所到,遍虚空皆为我之法身。 于是九层炼心,大功告成。 本章从初步说起,到还虚而止,因先从接命入手,功夫稍有不同,至入大周天以后,则与现在所讲之先天大道,无以异也。 人元丹法,以己意为主,亦取意生身之义,法在专一其意,以达于诚。 不过炼己未熟,火候恐不甚易,而其简易,不若天元。 古人谓天元,唯上根可修,中人之资,必须由人元而进天元也。 发布时间:2023-05-22 13:45:1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5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