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到底谁在安排那个影子? 内容: 庄子的第一个寓言:影子之外的微阴问影子:“先前你行走,现在又停下;以往你坐着,如今又站了起来。 你怎么没有自己独立的操守呢? ”影子回答说:“我是有所依凭才这样的吗? 我所依凭的东西又有所依凭才这样的吗? 我所依凭的东西难道像蛇的蚹鳞和鸣蝉的翅膀吗? 我怎么知道因为什么缘故会是这样? 我又怎么知道因为什么缘故而不会是这样? ”好,我们先讲第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实际上非常重要,可以说它极为重要。 它的主人翁是影子跟微阴。 影子显然已经是一个附属品了,是真人的一个附属品,而微阴是影子的附属品。 这个微阴就问影子:“你一会走,一会坐,一会站,你怎么没有自己独立的操守呢? 你怎么一直跟着别人——别人走你就走,别人坐你就坐,别人站你就站。 ”影子也觉得奇怪,它说:“我难道是有所依凭吗? 我难道是跟随着别人才做出这样的行为吗? 我难道像蛇的鳞片或者蝉的翅膀吗? 我是因为什么缘故会这样呢? 还是因为别的缘故而这样呢? ”所以它的回答全部是疑问句,它没有给予答案。 你有没有发现这一段故事跟你的人生很像? 你有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它跟你的人生非常的像。 你就是那个影子,你发现没有? 而那个微阴是谁呢? 微阴正是你脑子里的那个声音。 你有没有发现? 有一天你的脑子里有一个声音对你说:“难道我是有命运的吗? 我是被命运主宰的吗? 难道有一个看不见的命运在主宰我吗? ”你回顾你的三十年,你回顾你的四十年、五十年、一生,你忽然有一个感觉,你是被动的! 你忽然有一个感觉,你不是自己的主人! 你好像被某一个无形的浪潮推动着。 所以庄子非常的聪明,他用了一个隐喻的方式,他告诉你,你其实是一个影子,而这个影子在问老天爷,当这个影子的微阴也就是你的思想突然间有一天在反思的时候,你的思想在问:“难道我真的有所依凭吗? 我是跟着某一个别的力量在行走、在坐、在站吗? ”这个影子也觉得奇怪:我为什么有的时候会站,有的时候会坐;有的时候会这样,有的时候会那样? 我几乎是不由自主的。 而你有没有发现,你真的是不由自主的! 几乎每一个人在回顾他的人生的时候,他都会由衷地感叹自己是不由自主的。 那些老人们开始感叹大潮弄人,命运在捉弄人,你只是在跟着命运的潮流向前奔流。 有一场伟大的运动带领着你,来到了,你只是参与其中,而且是被动的参与其中——你不得不参与其中。 有一个人出现在你的生活当中,你也只是被动的参与其中,你不得不面对他,你不得不解决你们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你进入一家公司,然后你碰到了这么一个上司,他令你咬牙切齿,然后你说:“我不干了,我辞职! ”然后你找到了另一家公司,忽然你发现你的同事令你咬牙切齿,然后你再次辞职。 你终于谨慎的找到了一家相对满意的公司,然后你碰到了一个女朋友,你忽然发现她令你咬牙切齿。 同样的人一次次出现在你的生活里,他们几乎是被安排的,你几乎不敢相信那是一个偶然。 为什么? 为什么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这样的? 而不是你的命运才是这样? 如果你认为只有你的命运是这样的,你就太天真了。 可以问问你的父母、你身边的朋友、你所有认识的人,你可以问遍每一个人,你会发现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这样! 真令人奇怪! 真令人惊讶! 然后你开始窃窃私语,你怀疑是不是有一个东西在左右你,是不是有命运或者某种无法言喻的看不见的力量在安排,这就是那个影子跟他的微阴作的对话。 到底谁在安排那个影子? 谁让它一次次地坐下又站起来? 到底是谁? 而庄子那么得聪明,他没有用别的比喻,他用的比喻是影子。 “影子”意味着它一定是你真人的化现,它不是别人。 如果你觉得有一个天上的神,有一个如来,有一个天地,或者有一个命运,有一个跟你无关的人——在左右着你,那你就错了。 别人没有功夫来左右你的命运,他们很忙,老天爷很忙,每一个人都很忙。 所以,庄子他用的这个比喻极其的巧妙,他用的是“影子”。 而那个“影子”没有发现那个“真人”在哪里,它始终没有发现那个“真人”到底在哪里,它看不到他。 “影子”总是在身体的后面,它看不到自己的身体,这就是每一个人的情况。 你就是一个“影子”,而你看不到主宰你的到底是谁。 你知道主宰你的到底是谁吗? 你知道你的命运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巧合? 为什么你总是碰到一样的人? 那个人只是换一种形式、换一个面貌、换一个载体,出现在你的生活当中。 为什么你的命运是有周期性的,每过几年就会有同样的人出现在你的生活当中? 而这一切被称作“你的命运”,这一切被误认为是“命运主宰了你”,是你的前世主宰了你,是某个神主宰了你——但不是,绝对不是! 否则,庄子就不可能用这样一个比喻——用“影子”来比喻。 这个比喻意味着那个“主人”不是别人——那个“影子”的“主人”其实是你真正的自己! 你可以把这个自己称为你的“大我”,你可以把这个自己称为你的“本我”或者“灵魂”。 摘自《庄子耳语》01  6夕阳 著 发布时间:2023-05-20 12:04:27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5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