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洪修平:什么是八正道? 内容: 什么是八正道? 八正道,梵文为aryastangikamarga,亦称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等,指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等八种合乎正理的正确的解脱道路。 据《中阿含经》、《俱舍论》和《大乘义章》等记载,释迦牟尼当年在鹿野苑初转*轮时,就向五大弟子述说了此八种通向涅槃解脱的正确方法或道路,为后来的佛教修行奠定了基础,并成为三十七道品中最重要的内容。 据说释迦牟尼在初转*轮时,并不是一开始就讲四谛,而是先讲了一番中道的学说。 因为当时跟随释迦牟尼的五个人看他抛弃了苦行颇感失望,甚至离他而去。 释迦牟尼认为,在家庭过世俗的生活,追求人生享乐,是一种偏颇的行为;出家修苦行,折磨自己的肉体,希望以此获得解脱,也是一种偏颇的行为,两者皆不可取。 为此,他在初次宣说佛法时就特别强调苦行和享乐都是过分的偏执,若依此二法修行,根本不可能达到解脱的目标。 只有离此二边取中道,即采取不苦不乐、不偏不倚的中道的修行方法,才能达到解脱的圣境。 中道的修行方法共有八种,即八正道。 1.正见,即符合佛教教理的正确、真实的见解。 确切地说,就是经得起三法印检验的对宇宙人生的真知灼见。 要想证得真实的知见,必须经过正确的宗教修行实践,而正确的修行实践,又必须依靠智慧的引导。 事实上,所谓正见包含着修和证两方面,是知与行的统一结合,相互增补。 2.正志,即正确的思维,也作正思、正思惟,指对四谛等佛教教义的正确思考,远离主观偏执、虚妄分别。 佛教将正志分为两个层次,即有漏和无漏。 对众生而言,一切向善的,趋向佛道,有助于佛法修行的思维都可看做正志,但这只是世间法意义上的有漏正志,归根结底仍是一种虚妄分别。 真正的正志是对佛教的四谛等教义有正确的思考和体认,以追求无上正觉为目的,与无漏解脱心相应的思维活动。 3.正语,即合乎佛法的语言,具体来说就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不妄语就是说老实话,无欺瞒虚诓;不两舌就是不搬弄是非,挑拨离间;不恶口就是不说粗言恶语,说话和气文雅;不绮语,就是不花言巧语,乃至远离一切不符合佛法真理的错误无益的言论。 4.正业,即符合佛法道理的正确行为,此为对治身、口、意中的身业。 身业有三,即杀、盗、淫,远离此三业,即为成就十善业中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三善业。 不杀即不杀生,非但不能杀人,一切有生命的众生都不能杀害;不盗,就是不非法占有不属于自己的任何物品;不邪淫,就是不发生违反社会道德的两性关系。 5.正命,即符合佛教戒律规定的正当合法的生活,远离各种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或职业以求活命的做法。 佛典中特别强调了离四邪命名为正命和离五邪命名为正命。 离四邪命是指:一离下口食,谓不种殖,合和诸药,治生贩卖,以求活命;二离仰口食,谓不占相日月星宿吉凶等事,而求活命;三离方口食,谓不谄媚豪势贵胜,通致使命,巧言多求,而自活命;四离维口食,谓不习学种种咒术、卜算吉凶、画师泥作诸伎艺等,而自养活。 离此四种,名为正命。 离五邪命是指:一为利养,诈现奇特异人之相,此一身邪;二自说功德,以求他利;三占相吉凶,为人宣说;四者高声现其威严,令人敬畏,以取其利;五自说己所得利养以动人心,此即是其因利求利。 6.正方便,即正确的努力,也作正精进,指按照佛教的修道方法,止恶修善,精进不懈。 7.正念,即正确的信念,指信奉并明记四谛等佛教教义。 8.正定,即正确的禅定,指修习佛教的禅定,心专注一境,消除杂念,洞察四谛之理。 因为禅定本来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修行法,它渊源于古印度的瑜伽术,早在佛教产生之前,瑜伽禅定就为古印度许多宗教所采用。 佛教创立后,也吸收了禅定这种实践方法,但在许多方面对传统的禅定作出了发展与变革。 例如,不以神通为目的,将其置于无我的理论基础之上,并与一定的教义学说相连等。 这里强调正定,就包含着把佛教的禅定与佛教之外与其相似的修行法进行区别的意思,即要在佛教思想的指导下修习禅定。 八正道也可视为包括了两大类的修行法。 一类是以正见为主,正志、正念、正定为辅的精神生活方面的修行;另一类是以正命为主,正业为辅的物质生活方面的修行。 正语、正方便则兼属两个方面。 在这八正道中,正见与正命是最基本的,以此为基点而使自己在思想、行为和语言等各方面都符合佛教的要求,便能最终获得身心的解脱。 佛教认为,只要按照上述正确的方法修行,即可由凡人圣,由迷到悟,最终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解脱之彼岸。 因此,八正道也被喻为八船或八筏,是针对邪见、邪思惟而提出来的。 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佛教形象地以车轮来譬喻八种正道之间互相促进、相互为用的关系。 佛教是讲求解脱的宗教,而解脱从根本上说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八正道实际上包含了戒、定、慧三个方面的修习,精勤修习此八正道,就能由凡人圣,趋向涅槃。 因而八正道在佛法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摘自《佛学问答》洪修平、许颖著) 发布时间:2025-11-27 13:04:57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52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