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神秀之偈 内容: 神秀的偈颂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身是菩提树。 ”佛陀当年是在菩提树下证得菩提,故以菩提树为喻,形容佛陀圆满的一切功德。 我们的身体就像菩提树。 一个觉悟者,他的慈悲智慧都是通过行为或语言表达出来。 如果没有身体,这些功德又如何得以彰显? “心如明镜台。 ”心是什么样子? 平常是看不到的,因为能看到的都是妄想。 你想到这个磬、这个杯子、这个话筒,会知道心在想什么。 除了所想的东西外,你看不到真正的心是什么样子。 佛经中往往以镜子来比喻真心。 当阿赖耶识的习气种子转过来,就是我们的真心,为大圆镜智,就像一面巨大无比而圆满无瑕的镜子。 但这只是取镜子能够照物的作用为喻,不是指镜子的形状,而是说,心具有镜子那样的能够映现外物的功能。 我们看镜子时,会发现镜子中有你的影子。 当你看到镜子中的影子,注意力往往是在影子而非镜子上。 如果你能直接看到镜子本身,就知道其中那个你只是影子。 如果你看不到镜子本身,就会把那个影子当作是你,反而看不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我们坐在这里,如果心里没有任何妄想,我所讲的,你一样能听到;眼前这一切,你一样能看到。 虽然听到、看到,但你并没有起心动念,没有任何动摇。 那么,它为什么会看到? 为什么会听到? 就因为心本身具有照物的功能。 所以,“心如明镜台”是比喻真心像明镜那样,能够照见一切。 “时时勤拂拭。 ”这是告诉我们,妄想、杂念、习气种子,像尘埃一样堆积在我们心中。 只有一点点去除这些杂念,才能见到明镜台,见到心的本来面目。 其中,色声香味触是外在的色尘,概念则是内在的法尘。 比如你觉得这是幸福的、那是痛苦的,这是荣耀的、那是丢脸的,诸如此类,这些概念同样是一种尘埃。 修行用功的人,必须先舍弃这些色尘和法尘,才能转迷为悟。 这个过程有快慢不同,利根者一下就明白了,但钝根者则要循序渐进。 一旦放下内外六尘,就离本来面目不远了。 “勿使惹尘埃。 ”神秀此偈以明镜为喻,说明心具有照物的作用。 问题在于,他并没有看到镜子本身,所以会在意镜子上的灰尘。 一旦真的看到镜子,直接就没有灰尘了。 因为镜子本身是无尘的,灰尘是后来沾上去的。 或者说,即使沾上去,镜子本身还是没有灰尘,只是灰尘在那里,呈现出有灰尘的样子而已。 如果这里有面干净的镜子,再把灰尘洒上去,你会发现,镜子中也有灰尘的影子。 因为外面有灰尘,所以镜子就照见了灰尘的那个“相”。 我们的心能够照物,自然也能照见六尘。 如果看不到镜子本身,就会认为它惹上了尘埃,需要通过“时时勤拂拭”来保持清净。 事实上,镜子是镜子,灰尘是灰尘,就像说白马非马,“白马”其实是两个概念,一是白,一是马。 同样,镜和尘也是两个概念,灰尘在镜子上,还是在哪里,其实和镜子本身并没有关系。 神秀错就错在这一点,其实,我们也和他错得一样。 常常有人说:“我妄想很多! 我烦得不得了! ”其实,你从来就没有妄想,也从来就没有烦过。 那些你认为的妄想,你认为的烦恼,只是一些缘起的事相在你心中呈现出来。 如果认为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就是把尘和镜混为一谈,还是凡夫的见地,所以五祖的评价是:“如此见地,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摘自《永嘉禅讲座(中级)》 发布时间:2025-11-25 12:35:32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52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