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色蕴的解读 内容: ‘色’是指有形质的一切万物。 此万物为因缘所生,并非本来实有,因此其当体是空。 此谓之‘色即是空’。 此语原为玄奘所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名句,其文云(大正8848c)︰‘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此谓‘色’是因缘所生之法,无定实之自性。 无定实之自性,故为幻有,非实有。 既为幻有,即是空;空之本身即是色。 受、想、行、识同此。 因此,五蕴色心之法,即是空。 ‘色空相即’之理趣,在佛教中的小乘诸派及大乘中的唯识学派皆不曾论及。 亦即小乘以蕴中无人我为蕴空,而不是蕴自性空;又如灰灭之际,系以色心灭为空,而非色即空。 唯识大乘则认为缘生依他的‘色’,不能说是‘空’;而遍计所执的‘空’,不能说是‘有’。 法藏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中,曾就二乘对色空之二疑及菩萨的三疑,加以阐释。 其次又建立色空相望之三义。 即︰则不妨色。 相作义︰此幻色之全体若非空,则不成幻色;真空之全体若非色,则不成真空。 亦即依色即空而有色,依空即色而有空。 然后法藏又约观行而释,谓观色即空,则为止行;观空即色为观行;而色空无二,一念顿现为止观俱行。 ‘色’是指有形质的一切万物。 此万物为因缘所生,并非本来实有,因此其当体是空。 此谓之‘色即是空’。 此语原为玄奘所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名句,其文云(大正c)︰‘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此谓‘色’是因缘所生之法,无定实之自性。 无定实之自性,故为幻有,非实有。 既为幻有,即是空;空之本身即是色。 受、想、行、识同此。 发布时间:2025-11-20 13:05:11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52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