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郑石岩:悟·看出希望来 第二章 希望的线索 内容: 悟看出希望来郑石岩第二章希望的线索在无量寿佛的殿堂,亮丽的毫光中,我看到希望,映在童稚好奇的明眸,泛起天真烂漫的欢颜。 我看到希望,闪烁在晨曦的露珠里,化作秀色千山。 希望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怀着希望,无处不自在;活在希望里,无处不令你欢喜丰足。 希望能沃壮你的人生,让你意兴风发,令你充实稳健,免于迷失的痛苦。 不过,请注意,希望不是贪婪的合理化,更非野心,而是在你醒悟之后,绽放出来的智能与活力。 希望是人生的慧眼,像识途老马一样,带领你走出困境。 它是人类禀赋的潜能和创意,能绚烂你的人生。 希望也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想,能引领你走向自我实现的康庄大道。 发现生命的意义和究竟就是希望,看出精神生活的出路就是希望,找出事业和工作成功之道也是希望。 希望是生命实现的智能。 是存在的肯定,是真、善、美的表现。 每一个人都禀赋着希望,它是与生俱来的。 人之所以绝望、堕落、压世、暴力,是因为他的希望有了障碍。 这障碍包括了知的障碍和情感的障碍。 而障碍的形成,则来自对生活麻木与疏离。 如果说生活和工作是一种适应,那么由适应到成功的同时,便开始埋下另一个失败的原因,那就是适应性退化。 道家说福兮祸之所倚。 ,当一个人在某一件事情成功时,他的智能很容易被成功的刻板思想或踌躇志满所障碍。 然而,悟道的禅者,却能从中超越出来,解脱出来,保持着希望与智能。 所以禅者会说:我很高兴对事物保持新鲜的看法;我摆脱了被某一观念、立场、习惯或规矩所限制的窠臼。 于是,他们把刚才对的舍弃,也把刚刚错的舍弃,让自己清醒机警的面对现在,所以叫做两忘。 所谓:两头共坐断,八面起清风。 人唯有放下成功的兴奋,不执着在过去成功的方法上;另一方面又得从过去失败的惧怕和错误的思想与行为中解脱出来。 这才是两头共坐断,八面起清风,真正觉醒过来看到希望。 经营事业成功的诀窍是创造。 过喜悦生活的契机也是创造。 创造最忌讳的是被过去的经验所缚。 被缚就产生无明、成见和刻板。 成功的经验若不加洗涤,会束缚思想,失败的经验若未经希望的透析,也会使人丧志。 人唯有出入即离两边,才能免于思想和情感的僵化与麻木。 心理学的研究显示,任何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上,都会产生适应性退化。 那就是一般人所谓的弹性疲乏。 人的思想和情感,一旦发生弹性疲乏,就会失去朝气,失去主动积极性和敏锐的觉察力。 这时,希望的眼神也就模糊了。 我们不能把希望界定成目标,因为目标是希望的产物。 我们更不能把欲望视为希望,因为欲望使人陷于被动性,甚而沦为欲望的奴隶。 因此,人类唯有培养悟和觉醒的能力,去发现意义,才能看出生活与工作的希望。 以下是孕育希望的几个可行之道。 一、开悟思考开悟思考能孕育你的创意。 我们用创意去解决问题,勘破烦恼,创新生活,改进工作。 所以开悟是人们发现希望的途径。 人,一旦使用开悟思考,处处都有新的觉照和发现,就像月光遍洒大地一样,无处不是银色的光芒。 有一则禅语说:打起水波,水溅叶,今夜叶叶都有月。 你开悟了,处处都显露着创意,所以说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 那法王身就是人类的希望。 现代人最需要开悟思考。 特别是我们的社会风气,几乎缺乏开悟思考,比如说,我们把教育视为学历的取得,教给学生一些刻板化的知识,甚至连教学也是千篇一律。 我们美其名叫教育机会平等,至于学生是否学到所需要的活泼经验和能力,则鲜少被考虑。 这些注入式的教学,安排得死死的,贬抑了创意和自由思考的天性。 这样的教育,使学生无从在教育中看出希望或爱好。 他们除了重重厚厚的书包、一张张的考卷和成绩单之外,看不出什么学习和成长的喜悦。 我们的社会跟学校也没有什么不同。 人们在工作之外,似乎不懂得休闲生活,如果有也是刻板的、僵硬的。 比如说,人为了完成登山而登山,为了应该郊游而外出,把休闲当作工作来做,结果总是精疲力竭,甚至兴趣索然的回来。 其实登山、郊游、拜访朋友、看球赛、听一场音乐会,都是休闲,应该是生机盎然的。 但是由于刻板的习惯,人们一直感受不到它的可爱,看不出它的美。 至于另外一种人,不知道休闲是何物,而把自己囚进烦恼的牢笼,愁眉不展,牵肠挂肚,那就更品触不到开悟的生活。 家庭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环,你是否只把它当做寄居的旅店,是否只把它当做不回来睡眠的窝? 是否把它当做是一本难念的经? 如果是这样,家庭的美和情趣一定被你折损了。 你要用开悟的思考,把家庭生活安排得生动,有欢笑,有逗趣,能宽容,能欣赏,家庭才变得温馨。 家庭成员,最忌讳以自己的刻板印象彼此互相批评。 许多夫妇为了穿著、生活习惯、语言、宗教、教育子女、开支等等相互批评。 他们刻板的坚持己见,而不愿意相互尊重。 结果,把许多生活情趣完全抹煞。 开悟思考,就是从刻板与成见的茧中走出来,离开井中蛙的世界,发现无量无边的精神生活法界。 你一定听说过佛法无边这句话,只要你愿意从刻板的习性走出来,必然会看到那不可思议之处。 唐朝赵州禅师答复弟子问道时说:请放下! 多么言简意赅的回答。 人因为坚持己见,所以听不到别人的建言;为了一己的私利,才看不到富裕;只注意自己的立场,就失去庄严的态度。 与人相处的障碍在自己有成见,研究学问的障碍在食古不化,道德情操的难处在于拘泥规范,情感悦乐的盲点在愚痴执着。 若能透过开悟思考,一时将成见、规范和执着统统放下,就能真正张开眼睛观察,以清新的态度接物,生活的创意也就展现出来。 元兴大浪禅师说:随流始得妙,住岸却成迷。 透过开悟思考,能在触目遇缘中,有着清新的感受。 一般人烦恼尘重,看到花落的景象,并没有什么反应,但是诗人却能感受到春去花更香之美。 再说,几朶不起眼的花草,一到艺术家的手里,可以插成苍劲秀丽的盆花。 一个有禅趣的人,总是在平凡的生活中,看出优美的人性与情趣,在普通的工作或事物上,流泻出创意,不时有清新脱俗的发现。 一般所谓的创意,是从惊奇中发现出来的,事实上科技就是人类事物发生惊奇的产物。 惊奇是开悟思考的结果,它是一种开解与发现,而不是限定与规范。 换言之,愈是设下规范,就愈把自己囚住;越多的禁忌和迷信,就越不容易开展智慧。 把孩子管得太严,每天只让他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往返,而没有提供开阔的视野和生活体验,这跟在牛棚里饲牛没有什么两样。 配偶的一方把对方约束得唯唯诺诺,这对夫妻,怎么样也享受不到活泼的情爱。 禅门总是说:枯木花开。 如果不是把既有的习性破除或放下,又怎么能看出生机呢? 如果不把种种枷锁放开来,怎么会有蓝天不碍白云飞的自由心灵呢? 创意不是游手好闲和不学无术的人所能触及的。 人若没有经过一番学习,吸收别人的经验,很难孕育出深邃的智慧。 因此,无论你要做什么事,都要痛下苦功夫,从吸取经验到发展智慧,两者必须并重。 禅家说:胎中童子眉如雪。 创意的背后,有著九流十家的丰富知识,而且是长远努力和证验的结晶。 不过,开悟的思考不是用所学过的知识来看问题,而是用它的弦外之音来发现个中的新奇。 宋朝道隐禅师的弟子问说请老师经我个指南,他说:妙引灵机事,波澄显异输。 真正的创意不只是创造者本身的知识经验,还需要心平气和的悠闲,才有清新的创意。 现在,我们的社会,普遍呈现著扰攘的现象。 人们偏爱在肤浅的批评中相互攻讦,而不愿深入探讨,以厘清事实。 波涛汹涌的舆论,把整个社会弄得心浮气躁。 在这种情况下,开悟与创意的经验渐失。 因此,我们的社会性格变得轻浮,智慧的抉择被常识判断取代,而陷入非创意生活的泥淖。 民主自由的社会,当然要重视民意,它是施政的重要依据和指标。 但是民意只是一种意见,通常它以欲求的方式表现;它必须透过创意思考与分析,才可能做出最好的决策。 意见是盲目的,特别是在舆论自由的地方,意见可以透过广告和宣传而扩大或扭曲。 因此,做为一个企业或政府的决策者,一定要分清意见和事实,并透过开悟思考,看出决策的希望。 二、开放的经验创意的产生,须从开放的经验开始。 所谓开放的经验,是指以平等心,如实的接纳各种经验。 换言之,如果人能以无私、无偏见,不受情绪影响,敞开心灵去接纳各种经验。 便能真正做到无是无非,无善无恶,以心平气和来接纳各种意见,观察种种事物。 我们在生活中不停地接纳讯息,据以正确判断和回应外在的情境。 如果我们先有了防卫机制,就会把外来的讯息和经验加以扭曲,甚至把它排挤于思想之外。 比如说,自己对别人有了敌意,对方所作的善意,即可能被扭曲为恶意。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境,心境影响事物的认知,故云:心随境转。 就拿防卫机制的文饰作用来说,它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立场而以动听的理由来代替真理由的现象。 比如某甲不善于交际而害怕交际,却又给自己一个好理由说,他喜欢独自在家里比较安静。 他不断拿这个理由来婉拒别人邀请,把参加交际活动的机会抹煞,而使他愈缺乏交际的经验,更害怕交际。 社交的希望也就断送了。 投射作用也会阻碍心智的成长,当一人有了错误或缺点,却把它诿诸于别人身上。 家庭生活中,最常发生的问题是公婆和媳妇互把过错往对方推,用以防卫自己。 结果总是忽略了改正自己的缺点,而又触怒了对方。 家庭生活的创意尽失,成天处于敌意和冲突之中,要想缔造和谐家庭的希望就渺茫了。 压抑也是一种防卫,人若把某些情绪经验压抑下来,或者想把它遗忘时,所压抑的痛苦经验和情绪冲动未必消失。 它可能成为潜意识中的一种情结,一有机会即可能以有害的形式出现。 许多精神上的症状,就是因为压抑而引起的。 压抑不但容易造成精神疾病,而且也因为不能充分认识经验,而使创意和心智得不到开展。 开放的经验是指能敞开自己的心胸,去接纳和面对所经验的种种事物。 你不要被荣辱所限,而不敢张开法眼去看清楚:更不要被是非成败所威胁,而关闭心扉,作逃避之想。 禅宗《心王铭》中所说:面门出入,应物随情。 人只有在没有防卫的时候,才让所有的经验自由出入于心中,只有在没有憎爱的时候,才可能看清那些讯息和经验的本质,这就是清醒。 请注意,有清醒才有创意,才有希望。 在生活中,顾忌越多,创意就越少;欲望越重,创意便无从施展。 人若毫无顾虑,那就是蛮干,但是迁就层面若复杂,则创意的思考早已夭折。 你必须保持开放的心灵,像闲著无事一样,才能胡来胡现,汉来汉现,也才能做到临济的所谓的无事是贵人无事的开放,才能看出贵人般的希望。 三、内在的声音创意往往来自内在的心声。 一般人只能听到别人的意见,被外来的意见所左右,却听不到内心深处所发出来的启示。 基本上,个人若一意追求别人的称许,规避别人的批评,内在潜能就会被压抑下来,创意也就胎死腹中。 因此,一个肯定性较好,内心比较安定的人,创造性也比较高。 禅门把这种肯定内在心声的态度称为作得主人。 唐朝瑞严彦禅师,经常呼叫自己主人公,然后自己应喏,无非是为了提醒自己,静下来听听内在的心声。 禅家常说:读经看教,言语婉转总归自己。 无论是研究学问,学佛证道,都得归宗于自己的心声,而不是别人的脸色。 当然,学习任何学问,初期一定要多方面琢磨,多听别人的意见和指正。 但是,当自己要独立生活,或独立创作或研究学问时,就必须有好的肯定性,才能把内在的心声或潜能转化为创意。 所以,你要做决策时,先要平心静气去听别人的意见,去搜集资料,去接受别人的的批评和指正,并进行讨论。 你要仔细听各种不同的声音,记下来,并亲自一再分析这些资料。 然后,你要有一段时间,把它推开,离开它,不去思考它,让自己入于空的心境。 这时,内在意识的创意,自然行动起来。 它是在你不去想它,不去烦心,不去担优时开始工作。 当它自然孚育完成时,创意会浮现出来的。 你遇上抉择困难时,要听听内在的心声;碰上苦无对策时,要听听自心深处的讯息。 日本已逝的大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就经常采取这种方法,甚至每一个周末,他都要有一段时间静默,培养自己的创意锐智。 《维摩诘经》中谈到:一默如雷。 请注意,在沉默的时候,才是创造力开启的时候。 中国禅宗到了唐朝中业临济义玄时,对于般若智慧的开启方法,有了更彻底的见解。 有一次,他的老师黄檗吩咐侍者去拿百丈先师的禅板来,要把这些象征禅法的证物传给他。 可是,临济却对侍者说:请拿火来。 这时黄檗叫道,不必了,只要有他自己就够了,他以后坐断天下人舌头。 临济禅师拿火要烧的正是那些外在的意见和教诫,他从学习到创造,自己都已作得了主。 黄檗禅师也深知这位学生已经发现内在的自己,能听到自己的声音了,所以说,只要他自己就够了,无需依赖外在任何东西,他已能独立思考,能坐断天下人舌头,看出光明的希望。 临济还有一句话说:诸方火葬,我这里活埋。 他所揭示的就是要从死的资讯中解脱出来,火葬它也好,活埋它也好,真正重要的是自己心中无位真人的心声。 他为了强调破除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他告诉弟子们说:道流! 你欲得如法见解,但莫受人惑,向里向外,逢著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逢父母杀父母,逢亲眷杀亲眷,始得解脱,不与物拘,透脱自在。 临济这段活,常被误会为杀佛杀祖,杀父杀母的叛逆思想。 事实上,杀的意思是铲除,在自己做抉择的时候,要铲除任何干扰,即使是佛祖、父母这么位尊的人来说情设诱,也置之不理,这才不会被惑,才有创意,才有希望。 我们的社会,很讲私情,属于创意的公理不张。 做为一位政府官员,如果不摆脱民意代表的关说和压力,就难以发挥智慧,为民服务。 另一方面,如果民意代表,不扪心自问,静听内在良知的呼唤,则为民喉舌的声音,不免成为自我迷失的嘶喊。 禅家常说:达摩东来只为寻个不被人惑的人。 只有那不被成见所惑,不被色相所欺,不被物欲所蔽,不被权势和烦恼所障的人,才能听到心灵深处所捎来的消息,那就是创意和希望。 四、灵机一现创意的灵感是怎么来的,希望的曙光是怎么出现的,含糊笼统的说法是顿悟。 然而,顿悟又是什么呢? 顿悟看是刹那间的一种领悟或发现,但就过程而言,可以解释为从一个或多个现有的观念,突然移接到一个待解决的问题上面,发生并列,而有了新的发现。 这个崭新的创意也许可以建立自己的人生观,解析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解决一个文学或艺术上的难题,或者释怀心中的烦恼重担。 创意有时也可能是一个幽默、笑话或者一个情趣。 顿悟是不分大小,无分对象,没有时间或环境限制的,但它的本质是创意。 唐朝香严智闲禅师,是在菜圃除草时,无意中抛丢瓦砾而击中竹子,发出清脆的声响,因而悟道,贯通了佛理,直渗自己的心底。 我认为,那击石声只是一个媒介,他把当时心中所思想的问题和一些已知的经验,突然并列而有了新的发现,豁然省悟。 这看是简单,但它的内在心理运作,却非常复杂,他只用几句禅诗说: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治,动容扬古道,不堕悄然机。 这一首诗偈是他自己悟道的答案,却不是共同的悟道方法或过程,因为,轮到我们自己以石击竹时,却悟不出个什么。 因此,任何一个顿悟,都是主观的,是不可能用语言文字把那内心运作的过程说得明白,因为那是一种个人的内在经验。 不过,我们可以理解到,触发灵感时的移接或并列,是在个人潜意识里,进行一项选择。 这选择是开放了外在与内在的经验,在极有弹性的关系下,自由地尝试进行,而决定性因素却是自己当时的感受性。 当一个人发现创意时,不只解决了他所面对的问题,同时他的心灵也起了很大的变化,也许是一种喜悦,因为那是从平凡的已知,看到一个神奇的新知,所以唐朝洞山禅师在悟道时说:我岂敢说不高兴,我高兴得像在拉圾堆中捡到明珠。 其次,顿悟也会给悟者带来松弛和自在。 这也许是由于内心求知的张力得到释放,所以有气定神闲之感,故云:昨夜一声雁,清风万里秋。 而临济禅师悟道时,却又觉得原来如此,他说:原来黄檗的佛法只有这么一点! 当一个人从一个已知的现在,突然跨越到另一个未知的情境时,确实有一种解脱的感觉,而他所解脱的正是未开悟时的困顿与烦恼。 所以,创意本身就是一种喜悦。 最后,灵机一现所发现的创意,必然想跟别人分享,那时确有不吐不快的感觉。 人之所以愿意把自己的创造跟别人分享,正是大乘佛教的菩萨精神。 做为一个禅佛教的悟道者,一定要下山来弘扬大教,不正是很自然的流露吗? 人就在这灵机一现时,成就了种种喜悦,也肯定了生活的意义,所以唐朝法眼文益禅师说:万家之中独露身。 我们随时随地都可能悟,都可能发现那令人喜悦的创意,而活得真实、喜悦和充实。 这创意正是自我肯定的希望。 五、安靖中创造创意的思考,不但能解答我们的疑问,同时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培养幸福人生、提高生活情趣的必要途径。 创意就是生活的道,也是生活的希望和曙光。 任何事物,经过醒悟都可以变得美好,甚至在属灵的宗教生活上,也只有透过醒悟才能产生虔诚的正信。 禅家所重视的是:悟法传衣。 这意味著只有透过清醒的创意,才能发现正信和真理,才能张开法眼,看出十方法界圆融的精神共同体。 只有彻悟的人,才能接受传衣,才真正得到心传。 这悟法传衣的醒悟,是否有一定的轨迹可循呢? 是否在特定情况下,较容易产生悟的心理活动,从而看出希望的曙光呢? 禅门对于这一问题似乎非常重视,而所关注的重点似乎就在于心安,一种安全感的培养。 我称它叫安靖,它具有安全感和冷静或镇定的意味。 悟法或创意并不是用强迫的力量所能激发出来的。 它是在绥靖的心理状态下,主动流泻出来的,因此,人们必须保持适当的心理环境,才滋润创意的萌芽。 这个心理环境就是安全感~~一种安靖的状态。 中国禅宗第二代祖慧可,在未悟道时对达摩说:我心里不安,请老师替我安。 安全感不够,显然无从承担醒悟前的疑惑和压力。 安全感不够,也展开不了大悲大愿的气度;缺乏安全感的人,也绝不敢在醒悟之后,对真、善、美作一番矜持。 唐朝的岩头和雪峯两个人是师兄弟,他们一起行脚来到湖南鳌山,两人触及见道的问题时,雪峯指著自己胸口说:我这里还不够安稳,怎敢宣扬大教,自欺欺人呢? 安全感和稳定的心理状态,如果没有培养起来,是不可能悟道发慧的,是不可能有创意、有希望的。 培养安靖的心情,就是禅门中渐修的重要课程。 唐朝法融禅师,庵居周围,唯见虎狼之类,这表现了他的安靖之功,感应禽兽相安而居。 人也是一样,一定要与别人活在相互信任与安全感之中,才能在生活中发慧悟道,否则防卫机制一起,所有的创意就被焦虑不安所破坏。 怎样才能培养安靖之心呢? 要接纳自己,喜欢自己,肯定自己的意义与价值。 避免用别人的评价来干扰自己。 评价未必是事实,而是别人的好恶,如果它干扰了你的判断,就是被境界所牵,自己就会迷失而失去创意和觉性。 要有同情心和同理心,你若能以慈悲心来看人,就能了解别人,同情别人和接纳别人。 当自己与别人不存对立状态时,自己的肯定性随之提高,从而产生真正的创意。 人是在肯定自己和接纳自己时,才散发安靖的感觉。 人必须知道自己是无可逃避的,除非能接受并承担现在的一切,否则不可能看出生活有什么乐趣。 除非你能肯定自己,把唯一独特的潜能发挥出来,在生活中产生创意,否则就注定不快乐。 每个人都有优点,一定要懂得赏识自己,知道给自己打气。 当然,也要看出自己的缺陷,知道怎么避免错误勇于改正。 具有肯定性的人必能对自己的创意思考加以坚持。 他有信心维护真理,不被批评、舆论和闲言闲语所动。 发明电报的摩斯,在研究初期,别人批评他是可笑的呆子。 哥达德在发明火箭时,被讥作疯子。 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被他们家乡的人批评为顽劣的傻瓜,但是他们有著强烈的肯定性,他们都成功了。 许多人都认为毅力使一个人成功,这当然有道理,但却很少人注意到,毅力是安靖的产品。 安靖或安全感不但孕育了创意,也引发了毅力。 安靖的态度是人生中最美的特质,你一定自我训练,特别是对幼年和童年的孩子,要给予安全感。 请留意,缺乏安靖的毅力只是一种猛劲,有时还脱离不了顽固和僵化。 安靖给人机会孕育信心、智慧、创意和人生的希望。 我们的国民教育并不重视学生的安全感。 许多学生在教鞭的威吓下读书,一班之中难得有几位学生是自动学习的。 这似乎是一个恶性循环,老师越是采取高压,学生就越失去自治能力。 而老师为了维持成绩的水准,又不得不采取打骂。 这样的教育,使得学生在学习上看不出兴趣,无从产生信心和主动学习的态度。 最近,台北市立民族国中的周丽玉校长,跟我谈起现阶段的一些教育问题,她说:许多家长以为教育就是学生的成绩单,成绩好就高兴,低落就要受责备,甚至被羞一番。 事实上,教育的本质是给予学生信心和启发,引导其心智不断的成长。 每当我接到自己子女的班级成绩单时,也会看到一些孩子的成绩在三十分以下,甚至只有十几分的。 我首先想到的是:这些学业上低成就的孩子,是否在别的方面得到肯定? 是否已经得到必要的补救教学? 是否在人际关系、群育、德育或体育上找到成就感? 否则,这些孩子是否会觉得空虚、无奈、彷徨,甚或自暴自弃? 而成为现代的新书僮,只是来陪伴别人读书? 想起这些事情,则不免令人担心。 其次,影响个人安靖、破坏个人创意与希望的另一因素,就是在意别人的看法。 人只要处处怕别人批评,感情和思想就不属于自己,而成为别人的奴隶。 心理学把这种向外寻求价值的人叫外控型的人,而外控型人格的缺点就是容易迷失。 他们的创意总是在疲于争取外在荣耀和肯定中消失。 唐朝神秀禅师揭示弟子,如果自己不断往外寻求,就会迷失本有的醒悟本性和创意,他说: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人不可以仰赖别人来肯定或评价自己,只有能自己作评价的人,才能看出希望。 禅门常教导弟子在受到毁誉时,轻轻的告诉自己说:不睬它! 但是对于别人的指正和都示,却又诚心的说:信受奉行。 不理睬别人的品头论足,使我们自由心安。 对于别人的指正信受奉行,能使自己智慧增长。 这就是生命成长的希望。 最后,同情和同理之心,使我们能接纳别人,了解别人。 在彼此接纳之中,产生了安全感。 这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无所畏惧,意见的沟通没有困难,创意的表达有信心。 许多夫妇不知道彼此相互体谅,不能以神往的心情将心比心,所以有了许多误会、顾忌和防卫,甚至因为彼此不能谅解,平添了多少旧愁新怨。 家庭成员的相互信赖,可以产生轻松的情趣,孕育彼此的互爱,激发生活的创意,所谓家和万事兴,生活在较多安全感的家庭,不只幸福,而且有好的创意,达摩在他的《大乘八道四行》中说:安心无为,形随运转。 心理安靖的人,无需起心作为,用种种防卫机制来维护自尊。 这时,无论你做任何事情,都会有正确的判断和思路,光明的好运就呈现在眼前。 六、自由神驰人如果能在无拘无束中自由思考,就会产生较高的创意。 比如说,教室里的幼童,若给他们自由作画的机会,就会表现出许多创意。 也许狗的头画得太大,脚掌画个汽车的形状,看起来有些怪模怪样。 但是,仔细听他解说,他会告诉你:头部最重要,所以要画得大,狗儿跑得快,所以脚掌要画成汽车模样。 这样的画虽然不像实物,但是孩子却是在创作,而且画得比实物更真实。 在企业界的办公室里,为了激发同僚的创造力,他们采用了脑力激荡会议(the Session of Brain Storming)。 让每一个人对一个待解决的问题神弛遐想,提出他们的想法、建议和发现。 彼此不作批评,不作讨论,只是把心中想到的说出来。 由于每一个人都无忌于是否可行,不担心被批评为幼稚和不切实际等等。 所以所提的点子具有高度的创意。 接著,他们把这些点子,加以整理、讨论、进一步研究,而成为一个具有创意的决策或新产品。 唐朝牛头法融禅师在《心铭》中说:一心有滞,诸法不通。 人若有顾虑、私欲、成见和偏见,自由的心灵就被滞塞了。 因此,只有懂得无心用功的人,才能以自由的心智(无心),去面对种种挑战(用功),开拓生命的希望。 心灵的自由与禅家所谓的自得心开是一样的。 心地开放的人,能主动引发感受性、观念的移接,并发现新的意义。 因此,自由的神驰有助于创意的展现。 不过,自由绝非为所欲为,也非不接受社会规范的约束。 一个被激怒而动以暴力的人是不自由的;同样的,贪婪于物欲的追求,也是不自由。 心灵的自由是人类觉性和创造力的根源,它即是希望的本身。 希望不是贪婪,不是欲望,而是一种自由的心智。 透过它,我们有了创意,看出自己的目标,发现生活的意义。 每一个人都要学习开悟,涵养开悟的经验,这样才能聆听自性中智慧的心声,在平静的心境下,透露希望的讯息。 人必须天天心怀希望,当然也要时时踏寻希望的线索,因为只有透过这些线索,才能一探希望的禅机。 发布时间:2025-11-19 12:35:13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52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