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五) 内容: 禅宗的理事圆融境理事无碍是华严要旨。 禅宗对理事关系的体证,深受《华严经》、华严宗的影响。 华严四法界中的理事无碍法界,源于杜顺大师的理事无碍观。 1. 对理事无碍的体证杜顺设法界三观,分别为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 其中,真空观是理事无碍观的基础,理事无碍观是周遍含容观的基础。 明代本嵩宗说兼通,以禅解华严,以华严解禅,对杜顺法界观门一一吟咏, 本嵩《华严七字经题法界观三十门颂》2卷,大正藏第45册。 对了解法界观的禅思诗情颇有借鉴作用。 为了更真切地理解理事无碍观,有必要先了解吟咏真空观的禅诗意境。 因此先结合本嵩吟咏真空观、理事无碍观的偈颂,来探讨真空观与理事无碍观的禅境。 1 真空观真空观,使人观色非实色,举体是真空;观空非断空,举体是幻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无碍,空有一如。 杜顺将此观分为四句十门。 ①会色归空观:会集一切色法,使它们都归于真空之性。 此观分为四门:a. 色非断空门:缘起而成的幻色并非断灭空,它的当体就是真空。 本嵩《拣断空》,意在遣除外道小乘人执着于断灭空之病。 诗云:真空不坏有,离色非真空。 惊觉声闻梦,豁开外道蒙。 有星皆拱北,无水不朝东。 转面观诸法,都来一照中。 真空不碍幻有,灭色明空固然是偏执, 《中论》卷2云:先有而今无,是则为断灭。 《肇论不真空论》:圣人之于物也,即万物之自虚,岂待宰割以求通哉? 离色求空同样是偏执。 《证道歌》:弃有著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 声闻之人灭色明空,厌苦欣寂,有断灭之病,故以此门惊醒其迷梦。 凡夫外道拨无因果,认为事物聚而有散则无,故以此门除去其无明。 会色归空,正如众星皆拱北,万水尽朝东,无有一法超出此外。 领悟此旨,即可回光返照,沐浴在真空智光之中。 b. 色非真空门:实色并非真空。 本嵩《拣实色》,意在拣除执色相以为真空,执着于实色不能解脱之病:镜里元无影,影虚显镜明。 空中何有色,有色为迷盲。 了幻幻非幻,当生生不生。 石牛吞华岳,木女产婴儿。 终南的的旨,日午打三更。 镜里本无真影,影像可以显现镜子的光明。 空中本无实色,幻色可以彰显真空的澄净。 空中显现的青黄等颜色,没有实体,认为它们是实有就是迷盲。 幻像缘生,故既非断灭,亦非实有。 个中三昧,如同石牛吞华岳,木女产婴儿,日午打三更,正是杜顺大师居终南山所创的华严宗秘旨,不可以思量解会。 c. 色空非空门:实色与断空都不是真空。 本嵩《双拣断实》云:休嫌黑暗女,莫怜功德天。 无心一亦弃,有智二俱捐。 风送和烟雨,池开菡萏莲。 到头只这是,休更问南泉。 《涅槃经》以世人爱怜功德天厌嫌黑暗女,象征人类爱生怖死的本能。 智者泯除了相对念,对黑暗女功德天等观齐视。 既泯除了分别心,对无分别的念头也予扬弃;既得到了般若智,对实色与断空悉皆舍离。 和风送烟雨,净莲无点尘。 尘惑俱遣,物物唯心,当体即是真空,不必更求他人印证。 参法灯《拟寒山诗》: 岸柳含烟翠,溪花带露鲜。 谁人知此意,令我忆南泉。 d. 色即是空门:色空二者均无体性,故即是真空。 本嵩《显理》云:云散家家月,情蠲处处彰。 晓风杨柳岸,春色杏花墙。 暑雨琴棋润,熏飚枕簟凉。 无依无用处,便是法中王。 浮云风扫尽,明月满山川。 将染污本心的情识涤除,使本来面目处处显露。 晓风杨柳岸,春色杏花墙。 暑雨琴棋润,熏飚枕簟凉。 此情此景,皆是本心呈露。 四句化用法灯《拟寒山诗》意境:谁信天真佛,兴悲几万般。 蓼花开古岸,白鹭立沙滩。 露滴庭莎长,云收溪月寒。 头头垂示处,仔细好生看。 拣去断空、实色、依他之境 无依 ,消除我执、法执、遍计之情 无用 ,即是于法自在的法中王。 两句收束四门,点明幻色归于真空之理。 ②明空即色观,谓真空即是一切色法之本性,系由事物之本性而言真空。 此观也有四门:a. 空非幻色门:断灭之空不是幻色。 本嵩《拣断空》云:色空空色难,子细思量看。 外道计冥谛,声闻趣涅槃。 只知云冉冉,不觉水漫漫。 月落蒹葭岸,何人把钓竿。 会色归空易,明空即色难。 外道以断灭空作为宇宙万有的本元。 《楞严经》卷2:拘舍离等,昧为冥谛。 拘舍离 古印度十大外道师之一 等人,认为宇宙本体现象渺冥不可知,遂建立冥谛观念作为宇宙万有的本元。 声闻乘人欣于涅槃寂乐,昧却本心而成空病。 外道声闻皆是以小为大,执妄为真,只见云起,不觉水生。 殊不知苇岸月落,境虽空寂,却有持竿之人,幻色犹存。 持竿者心念专注于钓丝,并不曾落于断空。 雪窦颂古:看,看,古岸何人把钓竿。 云冉冉,水漫漫,明月芦花君自看。 《碧岩录》第62则b. 空非实色门:真空不是实色。 凡夫妄计色法实有自体,情执难忘,故再予拣除。 本嵩《拣实色》云:水冻结成冰,心迷境界萦。 冰消元旧水,心悟本无生。 矿秽仍须炼,真金岂用烹。 一轮秋夜月,何处不分明。 水寒结冰,心妄执境。 冰消而清水现,心悟而境不生。 涤除实色之情,须凭观智之力。 炼成真金,不再为矿,体证真空,不再执色。 灭除实色妄情,心月光明,处处皎洁。 c. 空非空色门:真空并非断灭空与眼前实色,而指真空之本性。 本嵩《双拣断实》云:说有何曾有,言无未便无。 有无俱不计,赏汝髻中珠。 覆庇贫和病,提携独与孤。 回光归去来,始觉废功夫。 法相宗多谈法相少谈法性,容易执着于一切法实有,不知佛说相教为治空病,空病既除,有亦不真;破相宗遣执除相遮境明空,容易执着于一切法皆空,不知佛说法空为遣有执,有执既除,空药亦遣。 故法相宗、破相宗仅为大乘始教。 只有破除断常二执,悟解真空是不空之空,妙有是不有之有,方为大乘终教。 世尊出世为一大事因缘,对执着于断常的人曲设种种方便拯济。 待其回光返照彻见本心之时,方知从前的一切功夫皆是多余。 d. 空即是色门:说空无我理者,由于真空幻色相即之故。 本嵩《显解》云:阿谁无作用,作用复由谁? 当处和根拔,渠侬由未知。 虚空云片片,旷野草离离。 早谙灯是火,饭熟已多时。 人人都有活泼泼的作用,无不禀承所显之理的恩力。 空色相即之理,犹如美丽的花蕊与翩跹花丛的彩蝶,犹如玲珑的奇石与缭绕石根的云气。 移花兼蝶至,买石得云饶。 空色相即,如彩云弥漫在长空,似茂草滋生在旷野。 长空云似锦,旷野草如织。 真空与幻色,相依复相得。 法灯《拟寒山诗》:今古应无坠,分明在目前。 片云生晚谷,独鹤下遥天。 亦寓此义。 领悟本门之理,就可享受无上法喜。 ③空色无碍观:色相举体即是真空,真空举体不异色相;幻色不碍真空,真空不碍幻色,故观空色二法无障无碍。 本嵩《空色无碍观》:去住都无我,纵横岂有他。 寒山子抚掌,拾得笑呵呵。 岭上木人叫,溪边石女歌。 色空同一味,笑杀杜禅和。 经由前八门的观法,我法二执双遣,至此空色一如,出入三际无碍,往来十方自由。 自在洒脱,犹如寒山子抚掌,拾得笑呵呵。 又如木人石女,或啸或歌,迥超情识。 但空色无碍固然高妙,却不可执着,否则就会招致杜撰禅和的哂笑。 ④泯绝无寄观:谓泯绝色空,超绝一切对待,离言绝虑,至心境俱灭不可思议之境,乃见真空之本体。 本嵩《泯绝无寄观》云:境空智亦寂,照体露堂堂。 热即普天热,凉地匝地凉。 无心未彻在,有意转乖张。 要会终南旨,春来日渐长。 泯绝能所,心行处灭,照体独立,法法皆心。 天地同根,物我一体。 无心未必是道,起意更加乖张。 要领会华严真空观的要旨,必须泯绝追求玄妙的念头,就会知道它原来是春来日渐长的现量境。 2 理事无碍观真空观使人观色非实色,观空非断空,色空无碍,空有一如,从而摆脱情尘欲累,它是理事无碍观的基础。 但真空观尚未充分显现真如妙用,故杜顺设立理事无碍观。 理事无碍观使理融于事,事融于理,事理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是为无碍。 杜顺开立此门,旨在使各种事理均能炳现无碍,双融相即。 杜顺将此观也分为十门。 ①理遍于事门:能遍之理体,其性无差;所遍之事法,则有区别。 一一事中,理皆全遍。 本嵩颂:寂尔本非多,随缘处处和。 熔金金作器,动水水为波。 染净元无自,圣凡岂有他。 东西南北看,那畔不弥陀? 渊静的绝对的本体,随缘显现为众事。 一金作众器,一水兴千波。 理体随缘显现为事法,所有的事法都彰显着理体。 染净、圣凡的事法都没有自性,皆是理体随缘显现而成。 尘境皆净土,人人尽弥陀。 ②事遍于理门:理既遍于事,事亦遍于理。 事法虽有别,理体无两般。 本嵩颂:只由金作器,所以器皆金。 况事唯心现,尘尘尽是心。 性空人易信,法住圣难任。 缘彻无缘处,缘缘实甚深。 理遍事而金作器,事遍理而器皆金。 理体遍布于事法,事法显示着理体。 事法缘生性空,容易为人所理解;事法别有实体,圣者也难以容受。 穷缘穷到无缘处,即是清净本来心。 ③依理成事门:缘起之事法必依理体而成立,事法揽理体而成。 本嵩诗:澄澄绝纤尘,能为染净因。 圣凡无异路,迷悟有疏亲。 不变时时隔,随缘日日新。 披毛戴角者,方是个中人。 理体澄明纯静,杳绝纤尘,随缘显现为染净的事法。 圣人凡夫本性同一,迷者与道疏,悟者与道亲。 理体若不随缘,则事理隔碍不通。 理体随缘日新,则种种事法成就。 禅者证悟真理,彻见自性后,尚须随缘入世,披毛戴角,向异类中行。 ④事能显理门:事虚而理实,故事相中之理体炳然显现。 本嵩颂:从缘缘本虚,虚则道方孤。 空谷无音响,实由外叫呼。 见闻性自离,知觉寂然逋。 暂尔回头看,衣穿露宝珠。 诸事从缘起,缘生无自性,故事法的当体即是空,大道孤标独立。 空谷本静,只是由于外在的叫呼而形成了音响。 理体本空,只是由于随缘的显现而表现为事法。 见闻之性超越了形相,泯除知见,即可妄念不生。 此时回光返照,就会洞知事法体空,而使理体显露。 ⑤以理夺事门:事既因理而成,遂令事法皆尽,而使唯一的理体平等显现。 本嵩颂:物际独巍巍,冥真息万机。 境闲情淡淡,心止思微微。 差路终迂曲,一源绝是非。 纤毫情不挂,何处不光辉。 不变的理体独露堂堂,不但夺尽事法的边涯际畔,而且夺尽纷纭念虑。 情忘虑捐之时,所观之物境既闲,能缘之情虑亦淡。 心逐相转,如同行走在迂曲歧路。 返本还源,完全超越了万别千差。 泯绝是非,寸丝不挂。 自性光明,照彻天地。 ⑥事能隐理门:真理随缘而成诸事法,致使事显而理不现,如诸佛法身流转五道,而成为众生。 本嵩颂:物物既缘成,缘成翳本明。 但观波浪起,不见水澄清。 远境危峰小,平湖野艇横。 皎然直下事,不动却须行。 理体随缘显现而成就种种事法,种种事法既成反而隐没了理体。 从境说则唯显俗谛而隐真谛,从人说则迷于理而滞于事法。 犹如波涛汹涌,不见澄清水性。 殊不知远山缥缈,危峰低小,平湖如练,野艇横铺,皆是一心之所变现。 物物奔凑目际,呈露理体,故不应滞事而迷理。 ⑦真理即事门:理体并不存在于事法之外,它的全体都是事法。 本嵩颂:明明百草头,历历复何求? 求得外边事,绝求道自周。 花开小砌畔,云起远峰头。 好个安身处,他人未肯休。 理体存在于事法中,事事皆具理体,应当下下会取,不可舍此他求。 向外寻求则与道转远,歇却外求则与道自亲。 理体显现为花开小砌畔,云起远峰头,活泼地显现。 即事明真,即可安身立命。 不肯承当,就是与道乖违。 ⑧事法即理门:缘起的事法没有自性,事法的全体即是理体。 本嵩颂:物物到空处,全空物自闲。 丝毫情不尽,如隔万重山。 但了波中湿,何烦镜里颜。 旷然平坦路,不在白云间。 体证了事法缘起性空的本相,则森罗万象不碍心境的高闲。 如果有纤毫的情解未尽,就与理体相隔万水千山。 洞知事法的当体就是理体,就不必再去析空以明理。 好似既已知波中湿性,无劳去推寻镜里容颜。 理体如同平坦的大道延伸在脚下,并不是存在于白云缭绕的层峦叠嶂间。 ⑨真理非事门:理体虽然为事法所依凭,并不是事法的本身。 因为理体离绝诸相,真妄不同,所以理体又并不是事法。 本嵩颂:露柱木头做,时人未敢当。 寂然非有地,阒尔杳无方。 事绝神何虑,理全境不彰。 钓鱼船上客,元是谢三郎。 木头削制成露柱,木头的本性不变。 理体显现为事法,理体的本性无染。 对个中三昧,时人罕能领悟。 理体寂静纯真,纤尘不立,迥超事法,杳绝方所。 洞知事法的虚幻,则烦虑尽消。 体证理体的大全,则幻境皆隐。 今日之谢三郎 玄沙 即是昔日钓鱼船上客, 玄沙禅师示众谓我与释迦同参,学人问参见何人,玄沙说:钓鱼船上谢三郎。 两者非异非一,微妙难测。 ⑩事法非理门:事虽托理显现而成,但千差万别,性与理异。 本嵩诗:理全事亦全,何处不方圆。 纵目极天际,□颐小槛边。 蔽空云叆叆,匝地草芊芊。 更欲论玄妙,金刚努起拳。 理事俱全,真俗双照,即可通达自在,处处方圆。 □颐小槛,极目遥天,但见遍长空浓云密密,尽大地芳草芊芊,森罗万象自在自为地衍生嬗变。 如不能直下契会,而别求玄妙之旨,就会招致金刚努拳迎头痛击。 在理事无碍观十门中,①②是相遍关系,③④是相成关系,⑤⑥是相夺关系,⑦⑧是相即关系,⑨⑩是相非关系。 法藏的理事无碍说,将本体界称为 理法界,将现象界称为事法界。 理界总摄事界,事界反映理界,故为理中事、事中理。 它相当于澄观四法界中的理事无碍法界,理即理性、体性,事即事物、诸法。 宇宙的差别事相与如如不动的本体界之间有相即相入的关系。 理之与事,本体与现象,实相与诸法,空与有,如波即水,水即波,相互交彻,圆融无碍。 事无理不成,理无事不显。 一方面,世间一切事物与现象都统摄于理,都是理的随缘显现;另一方面,理随缘显现为万事万物。 故理即是事,事即是理。 理事无碍法界将理事的圆融互摄进一步予以强调,更注重理事的同一性、平等性、和谐性。 理解了杜顺理事无碍观,以及及澄观理事无碍法界的精髓,再回过头来看早期禅宗对它的体证,就可以有较为深刻的体会。 早在禅宗三祖僧璨 ? ~606 的《信心铭》中,即已烙上华严理事无碍的印痕:极小同大,忘绝境界。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在这里,理事、一多的圆融,得到了凝练的表述。 玄觉 665~713 《永嘉集》立事理不二门,谓:穷理在事,了事即理。 故明事理不二,即事而真,用祛倒见也。 《五灯》卷2《玄觉》 净觉 690~746 在《楞伽师资记》中,也有深得华严精髓的描述:秘密缘起,帝网法界。 一即一切,参而不同。 所以然者,相无自实,起必依真;真理既融,相亦无碍。 《楞伽师资记僧璨》自石头希迁 700~790 开始,禅宗把华严宗的学说作为构造禅法体系的理论基础,作为指导参禅实践的原则。 希迁的《参同契》是禅宗全面吸收华严学说的代表作,奠定了此系禅学理论的基础。 《参同契》说: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 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 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 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 《五灯》卷5《希迁》灵源是明洁的心体,枝派是由真心所派生的千差万别的事物。 执着于事不见其理是迷惑的表现,抛弃事法只追求契合于理也非了悟。 事不离理,理不离事。 希迁吸收华严事理无碍思想论述理事关系,认为理与事间的相互关系,无非回互和不回互两种。 回互指理与事相互融通的相即关系, 不回互指理与事不坏自相的相非关系。 云岩昙晟 782~841 的《宝镜三昧》则倡明暗交参之义。 明指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色界, 暗指无形无迹无色声香味的本体界、空界。 本体界与现象界交参在一起,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对此《宝镜三昧》喻之为:银碗盛雪,明月藏鹭。 类之弗齐,混则知处。 《洞山悟本录》 意为现象界包容在本体界里面,两者既不可分割,又不是完全等同,前者是正,后者是偏。 《参同契》、《宝镜三昧》等因此而成为曹洞宗禅法的理论渊源 详下 。 沩仰宗禅学思想的中心也是理事不二。 沩山在回答仰山什么是真佛住处时说: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 思尽还源,性相常住。 事理不二,真佛如如。 《仰山录》 思尽还源即是华严妄尽还源之旨。 思 是妄,无思是源。 沩山指出,体证到理 无思、源 和事 思、妄 的不二关系,即为真佛境界。 理事不二,事由理产生,离不开理;理由事所显现,也离不开事。 思与无思、性与相、妄与源等关系,均同于理事不二的关系。 沩山还指出:以要言之,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 若也单刀直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 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沩山录》 认为理体不受污染,顿悟之人作世间的任何事情都体现着理。 理事不二,就是成佛的表现。 法眼宗对事理关系也非常重视。 文益《宗门十规论》第五题为理事相违,不分清浊,将华严理事关系作为禅门的宗旨:大凡祖佛之宗,具理具事。 事依理立,理假事明。 理事相资,还同目足。 若有事而无理,则滞泥不通;若有理而无事,则汗漫无归。 欲其不二,贵在圆融。 这表明,具理具事既是教门之宗,也是禅门之宗。 文益又说:又如《法界观》,具谈理事,断自色空。 海性无边,摄在一毫之上。 须弥至大,藏归一芥之中。 《宗门十规论》 广大无边的理 海性 可以为一事 一毫 所尽收,由于理事融通,所以事物虽然大小殊异,也可相互融摄。 这是从理事关系谈诸法大小相即,广狭相容的。 参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第246~261页。 2. 对理事无碍的象征禅宗诗歌运用大量的鲜明可感的艺术形象,表达对理事无碍的澄明而透彻的思辩。 晋译《华严经》卷14形容理事关系曾有水月之喻:譬如净满月,普现一切水。 影像虽无量,本月未曾二。 这则比喻,到了《证道歌》中,被提炼为形象精警的诗句,成为表达华严宗理事圆融思想的名言: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澄观云:谓若秋空朗月,皎净无瑕,万器百川,不分而遍。 性空,即所依法体;满月,即实报智圆;百川,即喻物机;影落,便为变化。 《出现品》云:譬如净月在虚空,一切水中皆现影。 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抄》卷1,大正藏第36册。 这种以一统万,一月普现一切水。 会万归一,一切水月一月摄 《五灯》卷20《守缘》 的华严秘旨,是禅师上堂时经常提举的话头,成为禅师用来衡鉴学人见地的标尺。 在禅宗五家七宗中,对理事关系表现出特别关注,并将理事关系作为该宗门风的,是曹洞宗。 曹洞宗的正偏回互、君臣五位远绍华严,近承《参同契》、《宝镜三昧》,经由诗学的转型,使理事圆融境得到了形象的表述。 在曹洞宗的正偏五位等禅法体系中,正指本体、平等、绝对、真如等,偏指事相、差别、相对、生灭等。 正偏回互,组成五种不同的阶位,是为正偏五位: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象形。 正中偏者,背理就事。 偏中正者,舍事入理。 兼带者,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 故曰虚玄大道,无著真宗。 从上先德,推此一位最玄最妙。 《曹山元证录》正相当于理法界,是本体界;偏相当于事法界,属现象界。 把两者分开来看,都是孤立的存在,故舍事入理、背理就事都不全面。 只有理应众缘,众缘应理,达到兼带的认识,才合乎真宗大道。 兼带即是理事圆融。 由此出发,曹洞宗禅法象征体系,由相应的两大意象群组成,一是本体意象,一是事相意象。 这些意象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组:1 哲学意象:正组:◎体正君主黑暗尊空净佛圣真本体涅槃真如偏组:○用偏臣宾白明卑色染凡俗俗现象生死 生灭2 意识意象:正组:静向内心睡眠混沌初夜五更偏组:动背外物梦醒支离日出天晓3 人物意象:正组:本来人主人翁我黑面老婆富贵宰相母父石女头形体偏组:流浪者客作汉渠白头翁子白衣秀才子子俗女影影像4 山水意象:正组:灵源皓月寒岩青山流水岩谷孤峰顶上偏组:支派轻烟薄雾白云波浪市廛十字街头5 其他意象:正组:银碗明月皂衫乌鸡大树江湖途中一偏组:白雪白鹭白练白雪毫末滴水屋里多曹洞宗的各种五位,都是上述两大意象的不同回互关系。 曹洞宗的核心是理事、正偏的兼带回互,其禅法象征体系的核心也是理事回互。 曹洞宗禅法通过相对的两大意象的正偏回互,启迪人们扬弃分别意识,将相对的意识逐层脱落,将正偏两大意象打成一片,从而顿悟真如佛性,抛弃二元、相对、有限、虚幻、无常的世俗世界,进入一元、绝对、无限、真实、永恒的禅悟之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崭新的禅悟美学情境。 参拙文《曹洞宗禅诗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华严与禅宗的理事圆融境,对宋代理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宋代性理思想源自佛门,尤其是禅宗。 据明朱时恩《居士分灯录》,周敦颐曾与东林常总禅师 论性及理法界、事法界,至于理事交彻,泠然独会,遂著《太极图说》,语语出自东林口诀。 《太极图说》中太极 理 与阴阳 气 的关系,全是华严法界的观念。 太极的本体是空性,故曰无极,而就其能生阴阳之气而言曰太极。 此乃实相 理体、法性、自性 无相 空性 无不相 生起万法 之理。 太极与无极本源同一,只不过有体用之异,故曰无极而太极。 据熊琬《宋代性理思想之渊源与佛学 禅学 》的描述,《太极图说》中的理事关系是:理法界太极理道形而上精本无事法界阴阳气器形而下粗末有本体界,真空不碍妙有;现象界,妙有不碍真空。 由此构成了宋代理学的太极宇宙图式。 华严与禅宗的理事圆融境通过对宋明理学的渗透,对中国文化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3. 对理事无碍的超越体证理事无碍法界,殊为不易。 华严理事无碍观,全事即理,全理即事,在禅宗表现为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妙悟,其中深意并不为浅根钝机者所理解,以致于出现种种非难,对此忠国师批评道:此盖普贤文殊境界,非诸凡而能信受,皆与大乘了义经意合。 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 随缘赴感缘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 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乎? 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 黄华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乎? 深远之言,不省者难为措意。 《大慧录》卷15引忠国师引用《华严》、《般若》等大乘经典,对诘难予以有力的辩驳。 这段禅语流露出几个方面的重要讯息:其一,要理解华严理事无碍境,必须有相当深透的悟性;其二,要理解表达理事无碍境的禅语,也必须有深透的悟性;其三,在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诗意表述中,积淀着华严的圆融思想。 必须运用理性和悟性并重的双刃剑,才能直透其底蕴。 克文《法界三观六颂》的前二首分咏真空观、理事无碍观,从中可以看出禅宗对理事无碍的体悟。 诗云:色空无碍,如意自在。 万象森罗,影现中外。 出没去来,此土他界。 心印廓然,融通广大。 《古尊宿》卷45理事无碍,如意自在。 倒把须弥,卓向纤芥。 清净法身,圆满土块。 一点镜灯,十方海会。 同上组诗第一首色空无碍吟咏真空观。 真空观是理事无碍观的基础。 克文偈直接标举色空无碍之旨,使人不溺断空,不执妄有。 诗意谓幻有不碍真空,虽则万象森罗,禅者却能洞知其如影像般虚幻不实,湛然真心,不为扰动;同时真空不碍幻有,真心不为外物扰动,故能来去自如,展开现象界的生活。 永嘉《证道歌》中有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明非内外。 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 弃有著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的吟咏,此诗化用其意,谓不可着空,更不可着于断灭空。 组诗的第二首标举理事无碍之旨,以须弥纳于芥子象征理体与事相的融合无间;以土块譬喻法身,揭示在形而下的事相中,蕴涵着形而上的理体。 理事一如,方为圆满清净。 克文以镜灯互照重重影现,象征着理体对事相的涵摄,以及事相的当下即是理体。 由此可见,唐宋禅人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或深或浅地汲取、消化、弘扬了华严理事无碍思想。 圆悟克勤受华严思想的影响相当之深,克勤思想中,殊多与华严思想息息相通处,对四法界、六相圆融、一多相摄等华严思想,克勤在《碧岩录》、《圆悟录》、《圆悟心要》中屡屡阐发。 他与无尽居士张商英讨论华严圆融要旨,成为禅宗史上的一则大事:圆悟 曰:华严现量境界,理事全真,初无假法。 所以即一而万,了万为一。 一复一,万复万,浩然莫穷。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卷舒自在,无碍圆融。 此虽极则,终是无风匝匝之波。 公 张商英 于是不觉促榻。 圆悟遂问曰: 到此与祖师西来意,为同为别? 公曰:同矣。 圆悟曰:且得没交涉。 公色为之愠。 圆悟曰:不见云门道,山河大地,无丝毫过患,犹是转句。 直得不见一色,始是半提。 更须知有向上全提时节。 彼德山、临济,岂非全提乎? 公乃首肯。 翌日复举事法界、理法界,至理事无碍法界。 圆悟又问:此可说禅乎? 公曰:正好说禅也。 圆悟笑曰:不然,正是法界量在,盖法界量未灭。 《罗湖野录》卷1圆悟深得华严要旨,以禅悟标尺来衡量华严思想。 圆悟指出,不但事法界、理法界未达到禅的境界,并且,即使是圆融自在的理事无碍法界,仍未是极则之论,仍是无事生非。 只有上升到事事无碍法界始可说禅。 至事事无碍法界始可说禅的主张,从圆悟回答学人什么是四法界时所使用的譬喻中也有所表露。 圆悟使用的四喻是:a. 理法界不动一丝毫。 b. 事法界纵横十字。 c. 理事无碍法界铜头铁额,铁额铜头。 d. 事事无碍法界重重无有尽,处处现真身 《圆悟录》卷10 。 木村清孝认为这四种譬喻的象征意义是:a. 真理世界极为寂静。 b. 现实的事象世界充满活力。 c. 真理与事象间的关系坚实不变。 d. 无边际的缘起世界是真实的、有生气的。 由此断定克勤发现唯有最后的事事无碍法界才与禅界有同一性。 木村清孝著《圆悟克勤的禅和华严教理》,见《中日佛教学术会议论文集》 1985~1995 第28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可见至事事无碍法界始可说禅是圆悟的一贯主张。 华严理事无碍境固然周密微妙,从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史来看,它还没有超出体用论的范畴。 在理事无碍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便是代表华严极致的事事无碍论,即现象圆融论。 发布时间:2025-11-12 11:58:29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51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