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庄春江: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七章 大乘菩萨行 第二节 伟大的菩萨行 内容: 《学佛的基本认识》第七章大乘菩萨行第二节伟大的菩萨行大乘是佛法大乘菩萨行的开展,从经典与法门传出的时间上来研判,应当是在佛灭三、四百年后才逐渐兴起的,再加以大乘菩萨行的某些思想与主张,并不见于传统第一次与第二次结集出来的经、律之中,可以说是后起而新兴的,如此一来,不仅在大乘初兴的时代,即使在今日,都还不免有「大乘非佛说」的质疑。 到底「大乘」成佛的思想,是不是佛陀时代的教说? 如果从历史文献来看,倾向于否定答案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最起码可以确定的是:「大乘」不是佛陀时代的主流思想。 「大乘非佛说」的质疑,不论是在过去或近代,所真正关切的重点,恐怕不是在佛说的与否,而是在否定「大乘是佛法」,因为在传统上,各部派共传第一次与第二次结集传出的经、律当中,就有一部分是佛弟子间相互讨论与教授的内容,可见得传统上,不是只有佛陀的教说,才会被接受为佛法的,即使是佛弟子所说,如果合于「四大教法」(即「四大广说」、「四大广演」、「四大处」,后来无著菩萨将之归纳成「佛语有三相」的),合于「三法印」,而能引导人们趣向解脱的,也都被接受为佛法,而收录在教界共同审定的经、律之中。 那么,大乘菩萨行是不是佛法呢? 我们当然也应以这样的标准,从菩萨行的实质内容来检证,而不是在是否为佛陀亲口所说上面计较。 般若慧与三法印在前节中说到,大乘菩萨行的特色是:「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首用,无所得而为方便」,也就是说,「信愿、慈悲、般若」是大乘菩萨行的三大行要,所以,首先让我们从「般若」这个大乘行要来看。 「般若」为梵文prajn~a^的音译,意思是指智慧,但在大乘佛法中,所要表达的,是重于通达「诸法实相」的智慧,而不只是一般世间的智慧而已[1]。 什么是「诸法实相」? 即是指「法性」、「实际」[2],也就是佛陀所证悟的涅槃。 如果进一步从思想萌芽与发展的时间来看,大乘「般若」一辞的深义,应该是与当时所出现一系列《般若经》[3]思想,有密切关连的。 《般若经》的思想,以主张「一切法皆空」为大流,以「法空性为涅槃的异名」[4]。 所以,如果以初期大乘时期的主流思想来理解,「诸法实相」就是指「一切法皆空」所通达体证,「一切法皆空」就是般若慧,也是大乘佛法所注重的「一实相印」、「一法印」[5]。 大乘般若一切法皆空的「一法印」,与声闻传统的「三法印」有冲突吗? 「一法印」与「三法印」有什么关连呢? 从「空」义思想的发展来看,展现传统声闻佛教思想的《阿含经》,多说「缘起」、「无常、苦」、「无我、无我所」,而以「无我、无我所」为「空」[6],也以离爱、欲、染着的修行方法[7],以及所达到的解脱境界为「空」[8]。 另外,在《杂阿含经》中,也不难看到将缘起的展现,称为空的,例如,称出世法为「空相应缘起随顺法」[9],而以《大空经》[10]与《第一义空经》[11]为名的经文内容,实际上也都在说明缘起法。 初期大乘「般若经」的空义思想发展,并没有离开缘起、无我思想,不过确有偏重于用来表示涅槃实相的倾向[12],其内容从「七空」发展到「二十空」,而以「本性空、毕竟空、自性空、自相空,应用得最为广泛」[13]。 这些空义,都在表示超越时间、空间;常、断的涅槃实相。 继《般若经》思想发展的龙树菩萨《中论》思想,提出「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14]的主张,有重新重视现实世俗谛修学的倾向,所以多说「无自性空」。 「无自性」的含意,依《中论》〈观有无品〉前二颂,可以归纳为「非自有、非独一、非常住」的意思[15],这样的内涵,正是《阿含经》以来所常说到的「非我」[16]。 所以,不论是《般若经》中常见的「自性空」,还是《中论》里所主张的《无自性空》,其实都是缘起法的不同偏重诠释,和《阿含经》中常说的「非我、非我所」,乃至于传统「三法印」的「无常、无我、涅槃」,都可以说是缘起法的面面观,差别只在于说明的偏重不同而已。 所以,大乘的「一实相印」,与声闻的「三法印」,实在可以经由缘起、无我来贯穿与统一,两者间密切相关,并没有冲突。 慈悲与厌离慈悲是大乘佛法的另一项特色,论中说,「菩提心唯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17],就充分地表达了菩萨(菩提心)以大悲为本的精神。 慈悲心是大乘佛法中特有的吗? 传统的声闻佛法中,有没有谈到慈悲心呢? 在《阿含经》中,也记录了佛陀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修行方法的教导[18],但这类教导大多被归类(定位)为禅定的修习法门[19],也有以此为对治瞋心的修习法门的[20]。 慈悲,原来是婆罗门教的一项传统教义,是大梵天的德行特色,所以,修习以慈悲为轴心的四无量心,是见梵天,生于梵天天界的修行方法[21]。 这样的假想观世间禅定法,佛陀将之作了提升,使之相应于「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的离欲(离我),而进入七觉支的修学体系之中,成为解脱道的一环[22]。 佛陀将四无量心作这样的提升,推测可能是用来接引一般习惯于婆罗门教教义的群众[23]。 然而,从整体《阿含经》的内容来看,以慈悲心为主体的四无量心修习法门,并不是佛陀时代主流的思想与修学次第,反而是以观无常引生厌离心,由厌离心而离欲(离我、我所),然后进入解脱;亦即「生厌、离欲、灭尽」的修学方法为主流[24]。 以厌离修学为主流的传统声闻,和重于慈悲修学的后起大乘法门,有冲突吗? 表面上来看,确实有所不同,而且也好象格格不入,其实,这是修学下手处的不同,而不是核心修学的不同。 前面论及「缘起、无我」是贯穿了大乘的「一实相印」与传统声闻的「三法印」,而此处声闻的观无常而生厌离心,中程目标是为了离欲,而终极目标则是解脱(灭尽为解脱的异名)[25],所以「生厌」是进入「离欲」的一个修学方法,彻底的离欲是离爱染,而爱欲、爱染是我见、我执的展现,只有离我见我执,才有可能彻底地离爱欲、爱染,然后进一步断尽我慢(深彻细微的我执)而得解脱[26]。 大乘慈悲心的修学,浅的和一般世俗「悲天悯人」没有两样,深彻究竟的,从对治瞋心进入,然后成就相应于无我、无我所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从修慈悲心、慈悲行而能离我、我所,就突破解脱的重要关键了[27],这和修厌离心,断一切欲爱而达无我、无我所,可说是殊途同归的。 修慈悲心到了「无量」成就,就可以和无我、无我所的空慧相应吗? 从前尊者那伽达多问质多罗长者说,「无量心三昧、无相心三昧、无所有心三昧、空心三昧」这四种三昧,只是在名称上有所不同呢? 还是连内涵上都各不相同? 质多罗长者思考了一下,回答说,就修行方法的思惟观想来说,这是各不相同的「种种义、种种句、种种味」,若就破除贪、瞋、痴的最后结果来说,则是「一义,种种味」。 若从无量来说,贪、瞋、痴是有量,离贪、瞋、痴是无量[28](同样的,离贪、瞋、痴也是无相、无所有、空),这样,「无量」就不光只是在定中所作的观想(假想观)而已,而是实际上离贪、瞋、痴的不动心解脱[29]。 伟大的菩萨行与缘起、无我相应的般若空慧,以及通往无我,离贪、瞋、痴的慈悲行(无缘大慈),可以说都是根源于传统的声闻佛法,从传统声闻佛法的潜流中,逐渐发扬出来的。 所以,若从形成印度佛教界主流思潮的时间来看,大乘菩萨行的思潮,确实是后起的,但若就慈悲利他与般若空慧的思想来看,那是早在释尊时代固有的教化,而绝不是创新。 那么,大乘菩萨行与传统声闻是完全相同吗? 也不尽然,大乘菩萨行三大行要中的「信愿」,就有些不同了。 传统声闻以佛陀为师,以佛陀的解脱成就为目标,效法佛陀的解脱行;大乘菩萨也以佛陀为榜样,但以佛陀的圆满成就为目标,而学习佛陀的菩萨行,这就是初发心的「信愿」不同,也会是结果的不同。 佛陀与阿罗汉都是解脱的圣者,就「解脱」的角度来看,佛陀与阿罗汉是完全一样的,没有谁比谁殊胜的问题,世间也不会有两种解脱标准。 比高低、比优劣、比殊胜,那是我等、我胜、我劣;我见、我执下的产物,是凡夫才会有的习性与需求。 但是,若就摄化众生、无师自悟的能力与成就来看,佛陀是远超越阿罗汉的,从这里,我们说佛陀是圆满者,阿罗汉是解脱者。 佛陀的圆满成就,是长远以来的累世修学,以般若空慧锁定了修学的方向,以慈悲、愿力丰润了修学的资粮,尤其是慈悲行,大乘菩萨的慈悲行,与利他是密不可分离的,其精神是以利他为先,要在利他中完成自利。 从利他中完成自利? 有必要吗? 有可能吗? 是的! 慈悲利他,可以说是「缘起」理则的充分发挥;「无我」的极致表现,也是人际关系中,最令人感动而值得敬佩的。 从每个生命个体纵向流转 -- 「十二缘起」的角度来看,依着「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的理则,可以理解到生命中的「无我」 -- 没有一个「实有的、独存的、永恒的」我,一切相依相待。 若从每个生命个体的横向 -- 人、我关系来看,何尝不是「无我」 -- 每个生命个体,对其他生命个体的高度依存性;乃至于也对生存环境的高度依赖性! 自我的生存是如此,同理,自我的成长,甚至于能修行、能得解脱,何尝不是这样呢? 那是需要多少累世众生,相依相待地支持啊! 从圆满的缘起展现来说,我们能不心存感恩地,时时慈悲利他以回报吗? 从「自通之法」同理心的开发,而有离「杀、盗、淫、妄」等,不伤害众生的戒行[30],这是基础的、合理的人、我关系。 而菩萨行则更进一步主张,应主动、积极地带给他人安乐(慈),为他人消除痛苦(悲),甚至以利他为先,处处以他人为优先考量,这样,自我的主宰欲、自我感、我见、我执、我慢,在以利他为先的实践中,被发觉了,被对治了,被降伏了,被消融了,这样,在利他中,同时也成就了离我执、我慢的自利。 所以,论中说,真正解「空」的人,是要先有一颗柔软心为基础的[31],柔软心,正是慈悲利他者的特质。 从另一方面来说,解脱的圣者,生命对他来说,已经不会再有什么困扰了,只有清凉与安详,从此,再也不需要他人的济度,一旦结束了当期的生命,就「不受后有」了,阿罗汉如此,佛陀也是如此。 前面说,论解脱行与菩萨行何者较为殊胜,这对解脱的圣者来说,已经不存在什么实质意义,然而,从凡夫的角度来看,身陷于苦海里的芸芸凡夫众生,需要正法久住世间的滋养,当然更期盼着愿意长远修菩萨行的菩萨们,来利益众生。 由于菩萨的信念,是愿意挪出自己的时间(生命),广学利益众生的方便,即使因此而耽搁了自己证入解脱的时程,也在所不惜,所以,这种愿意从利他中完成自利的信念与实践,能为人而忘己的菩萨行,是崇高、伟大的,不禁令人赞叹:「伟大的菩萨行」! 从凡夫菩萨做起以利他为先的大乘菩萨行,是伟大而深远的,对自身尚有许多烦恼、痛苦的一般凡夫来说,或许觉得是距离得太遥远了,不免有仰望而不可及之叹。 实则「登高必自卑」,伟大的成就,也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 菩萨行不是高谈阔论,而是渐次地实践,一点一滴累积而成的。 一般学佛者,当然不能漠视自己眼前身、心烦恼的障碍,而高谈慈悲济世,这就如同要在水中救人,就不能不练就一套救人的本领,但练就一套救人的本领,却也不能离开水中来练一样[32]。 如果自己能在调伏欲贪,收摄心念中,多思惟缘起法,多体会缘起法,而能扩及群、我关系的思惟与反省,激发出慈悲利他的精神,愿意以佛法多关怀他人,这就是一分菩萨精神的展现,也是凡夫菩萨行的一个很好的基础了。 注解[1]《大智度论》中有「厌是无常福德故,求实相般若波罗蜜。」(大正二五? 一九六中)「般若波罗蜜者,是一切诸法实相,不可破,不可坏。」(大正二五? 三七0上)之说。 印顺法师解说为:「般若,本是世间旧有的名词,指智慧而言。 但佛陀所要开示的,即正觉现证的──能所不二的实相,本非世间「般若」的名义所能恰当,但又不能不安立名言以化导众生。」《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第九页。 [2]『鸠摩罗什所译「诸法实相」的原语,到底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作有体系研究的人,是中村元博士。 他举出「诸法实相」的原语有六种,即︰dharmata^(法性)、sarva-dharma-tathata^(一切法如此地成立着,即法性)、 bhu^ta(实际;法性名实,入处名际,即法性)、dharma-svabha^va(法的自性,即法性)、prakr! ti(自性,亦即法性)、tattvasyalaks! an! a(是其相,缘起理法)。』摘自《佛光大辞典》第四九九八页。 [3]「『般若经』的次第集成,虽没有精确的年代,但可作大略的推断。 原始般若:西元前五0年。 下品般若除『随知品』、『常啼品』等四品:西元五0年。 中品般若:西元一五0年。 上品般若:西元二00年」《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七0一页,印顺法师着。 [4]《空之探究》第三章标题:「第三章 『般若经』──甚深之一切法空」印顺法师着。 [5]「一实相印」的名称,散见于古德的论疏中,如《妙法莲华经玄义》(大正三三? 七七九下)、《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大正三五? 六五0下)、《维摩经玄疏》(大正三八? 五五五上)等。 原疏也在探讨声闻「三法印」与大乘「一实相印」的异同,但观点或与本书不同。 不过,推测「一实相印」的名称,可能是源于《华严经》的「离诸僻见,善观诸法,得实相印」(大正一0? 九七中),《法华经》的「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大正九? 八中),《大智度论》的「佛说三种实法印,广说则四种,略说则一种」(大正二五? 二二三中)。 [6]「世尊! 所谓世间空,云何名为世间空? 佛告三弥离提:眼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 所以者何? 此性自尔。」《杂阿含第二三二经》「佛告比丘:比丘! 诸行如幻、如炎,剎那时顷尽朽,不实来、实去,是故比丘于空诸行,当知、当喜、当念:空诸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无我我所。」《杂阿含第二七三经》「(质多罗)长者答言:云何空三昧? 谓圣弟子世间空,世间空如实观察,常住、不变易、非我、非我所,是名空心三昧。」《杂阿含第五六七经》[7]「舍利弗白佛言:世尊! 我今于林中入空三昧禅住。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 舍利弗! 汝今入上座禅住而坐禅。 若诸比丘欲入上座禅者,当如是学。 若入城时,若行乞食时,若出城时,当作是思惟:我今眼见色,颇起欲、恩爱、爱念、着不?」《杂阿含第二三六经》[8]「佛告比丘:如是观察受、想、行、识,无常,磨灭,离欲之法。 观察彼阴无常,磨灭,不坚固,变易法,心乐清净解脱,是名为空。」《杂阿含第八0经》 「(阐陀比丘)恭敬合掌白尊者阿难言:我今从尊者阿难所,闻如是法,于一切行皆空,皆悉寂,不可得,爱尽,离欲,灭尽,涅槃,心乐正住解脱,不复转还;不复见我,唯见正法。」《杂阿含第二六二经》[9]「尔时,世尊告异比丘:我已度疑,离于犹豫,拔邪见刺,不复退转。 心无所着故,何处有我? 为彼比丘说法,为彼比丘说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所谓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 所谓缘无明行,缘行识」《杂阿含第二九三经》[10]「云何为大空法经? 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谓缘无明行,缘行识」《杂阿含第二九七经》[11]「何为第一义空经? 诸比丘! 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 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 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 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杂阿含第三三五经》[12]参考《空之探究》〈第三章第二节:法性空是涅槃的异名〉第一四二至一四七页,印顺法师着。 文长,此略。 [13]参考《空之探究》〈第三章第四节:空之发展与类集〉第一五五至一六四页,印顺法师着。 文长,此略。 [14]「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中论》(大正三0? 三三上)[15]「总上面所说的,自性有三义:一、自有,就是自体真实是这样的,这违反了因缘和合生的正见。 二、独一,不见相互的依存性,以为是个体的,对立的。 三、常住,不见前后的演变,以为是常的,否则是断的。 自性三义,依本论观有无品初二颂建立。」《中观论颂讲记》第二二页,印顺法师着。 [16]「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杂阿含第九经》「色者无常,无常者即是苦,苦者是无我。 无我者即是空,空者非有、非不有,亦复无我。」《增一阿含三二品第五经》[17]「菩提心唯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故菩萨以大悲为本。」吉藏《十二门论疏》,(大正四二? 一七九上)又,《维摩诘经》中也有近似之说:「彼诸菩萨闻说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释迦牟尼佛,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乃以贫所乐法,度脱众生,斯诸菩萨亦能劳谦,以无量大悲生是佛土。」(大正一四? 五五三上)[18]「世尊告曰:阿难! 我本为汝说四无量:比丘者,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如是,悲。 喜。 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中阿含第八六经》[19]「是比丘欲求第二、第三、第四禅、慈悲喜舍、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具足」《杂阿含第八一四经》等[20]「世尊告曰:修恶露令断欲,修慈令断恚,修息出息入令断乱念,修无常想令断我慢。」《中阿含第五六、五七经》[21]「今我宁可修四无量,使梵天下共相见不? 于是,典尊至七王所,而白王言:唯愿大王顾临国事,我欲于夏四月,修四无量。」《长阿含第三经》另,参考《空之探究》〈第一章第四节无量〉,印顺法师着。 [22]「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修习慈心,多修习已得大果、大福利。 云何比丘修习慈心得大果、大福利? 是比丘心与慈俱,修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乃至修习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杂阿含第七四四经》,参考《空之探究》〈第一章第四节无量〉,印顺法师着。 [23]『以慈心为本的四无量心,是适应婆罗门教的。 如舍利弗劝老友梵志陀然,修四无量心,命终生梵天中,就因为「彼诸梵志,长夜爱着梵天」』《空之探究》第二六页,印顺法师着。 [24]「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见;正见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见;正见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比丘! 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杂阿含第一经》等「佛告比丘: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杂阿含第二八经》等「佛告诸比丘:若比丘于老、病、死生厌、离欲、灭尽向,是名法、次法向。」《杂阿含第三六四经》等[25]「云何究竟灭尽? 作是知已,于诸世间则无所取,无所取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杂阿含第二七二经》「则于一切有漏灭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杂阿含第九六四经》[26]「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所以者何? 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杂阿含第二七0经》「世尊告曰:弥醯! 若比丘得无常想者,必得无我想。 弥醯! 若比丘得无我想者,便于现法断一切我慢,得息灭尽无为涅槃。」《中阿含第五六、五七经》[27]「依本论所发挥的阿含真义,无我智是体悟真实相的唯一智慧。 这是凡圣关头:有了无我智,就是圣者;没有,就是凡夫。」《中观论颂讲记》第三二五页,印顺法师着。 『中国学佛者,有两句话:「只怕不成佛,不怕不会说法」;我现在可以这样说:「只怕不破自性,不怕不圆融」。 初心学佛者,请打破凡圣一关再说!』《中观论颂讲记》第二七页,印顺法师着。 [28]「(质多罗长者)答言:尊者! 谓贪有量,若无诤者第一无量。 谓贪者是有相,恚、痴者是有相,无诤者是无相。 贪者是所有,恚、痴者是所有,无诤者是无所有。 复次,无诤者空于贪,空于恚痴,空常住不变易,空于恚、痴,空常住不变易,空非我、非我所,是名法一义种种味。」《杂阿含第五六七经》[29]『一般声闻学者,都以为:四无量心缘广大无量的众生,无量是众多难以数计,是胜解──假想观,所以是世间定。 但「量」是依局限性而来的,如观一切众生而超越限量心,不起自他的分别,就与无我我所的空慧相应。 质多罗长者以为:无量心解脱中最上的,是空于贪、瞋、痴的不动心解脱,空就是无量。 这一意义,在大乘所说的「无缘慈」中,才再度的表达出来。』《空之探究》第二七页,印顺法师着。 [30]「尔时,世尊告婆罗门长者:我当为说自通之法,谛听,善思! 何等自通之法? 谓圣弟子作如是学,我作是念:若有欲杀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 作是觉已,受不杀生,不乐杀生。 是故持不盗戒,不乐于盗,如上说。 是故受持不他淫戒,如上说。 是故受持不妄语戒,如上说。 是故不行两舌,如上说。 是故于他不行恶口,如上说。 是故于他不行绮饰,如上说。 如是七种,名为圣戒。」《杂阿含第一0四四经》[31]「观真空人,先有无量布施、持戒、禅定,其心柔软,诸结使薄,然后得真空。」《大智度论》(大正二五? 一九四上)[32]『在水中救人,是不能离水上岸的。 要学会浮水,也非在水中学习不可。 菩萨要长在生死中修菩萨行,自然要在生死中学习,要有一套长在生死,而能普利众生的本领。 菩萨这套长在生死而能广利众生的本领,除「坚定信愿」,「长养慈悲」而外,主要的是「胜解空性」。』《学佛三要》第一五0页,印顺法师着。 发布时间:2025-11-09 12:42:03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51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