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八) 内容: 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 其以善心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 不可不知也,这个讲的是不对的,善心不会行恶事,恶心也行不了善事。 知行合一就是,如果这些饥民来抢你家的粮食,你内心如果良知光明,知行合一把这个事情给平息掉,这就是对的,这就是在积福报,你可能做的事情为全县造福了,这个祸乱可能只发生在你家,你把它给平定了。 如果你没有处理,可能由你家到邻居、到全县,整个全县打砸抢,最后可能就成了匪患,可能朝廷又得派兵,最后变成剿匪,这里面可能已经有很多无辜的老百姓已经深受其害了。 这是袁了凡讲的偏和正。 原文:何谓半满? 《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书》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 ”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 此一说也。 何谓半满? 这个很重要,半善和满善全看心。 《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易经》里说的刚才这一段话。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易》曰:“何校灭耳,凶。 ”——《易经·系辞下·第五章》马上就想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告诫阿斗的。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不积善,你不可能过得好;不积恶,你不可能覆灭。 不足以,就是你的福报、你的善行不够,你不足以成名、你不足以必得其名,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寿,不足以就是不够,所以要不断的积善。 包括袁了凡自己考科举,他不积善是秀才命,做不了进士;县令命,他做不了副部长;原来算的命就是个县令,在任3年半,最后他做到了吏部侍郎,副部长。 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你深陷困境、穷困潦倒或者一身疾病,是你积了足够的恶。 善和恶是什么? 看你的心。 看你的心,是善心还是恶心。 最简单的,你情绪越大、越多、越久,恶越多;你越清静、慈悲、爱、喜悦,善越多。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小人跟君子是相对的,跟大人是相对的。 一个不明心的人,觉得小善没有用,弗为也。 小善,一个念就是一个善,一个念就是一个恶,不殆行也。 小人觉得一个善的念无所谓,所以他不在乎;觉得一个恶的念对自己也没有伤害,觉得也不用把它去掉;换句话说,他觉得一点点的情绪对自己也没有什么伤害,所以他不把情绪释放掉。 比如,你只是有点不高兴,无所谓;只是有点胃堵着,无所谓。 觉得胃堵就堵嘛,胸闷就闷嘛,不把它去掉,这是小恶,逐渐积累就变成了足以灭身的大恶。 小恶小善还是不要看行为,要看你的发心。 如果看行为,你可能把善当恶,把恶当善。 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最后已经没办法了,不可解就是你已经解不开了。 最后有的人可能就在痛苦当中就离世了,一身的疾病走了,一生的遗憾走了,一生的不甘心走了。 这种人有啊,就是咽不下这口气也咽气了,死不瞑目嘛。 所以《易》曰:“何校灭耳,凶。 ”。 何校是带着枷锁,灭耳是把耳朵给遮起来。 把耳朵遮起来,眼睛没遮起来吗? 鼻子没遮起来吗? 就是把你的六根全部遮蔽了,就是看不见、听不见、还带着枷锁,凶。 所以,《易经》就是给你人生吉凶。 很明确的告诉你,任何一个小恶,如果不去把它去掉,都会把你带往凶的一个境界。 你人生想好,怎么可能呢? 所以袁了凡引用《易经》的一句话,“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原文:《书》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 ”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 此一说也。 《书》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 ”《尚书》说,商就是商纣王,封神榜里的纣王,商纣王恶贯满盈。 如贮物于器,就像把一个储物的容器给它装满了。 比如你家里的箱子装满了、水缸装满了,已经装不下了,那就是罄竹难书呀,这个罪恶太大了,所以商纣王最后是灭身,最后自焚,最后国破家亡身死。 他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他造的恶太多了,商纣王的罪恶封神榜里有很详细的演绎。 勤而积之,如果积善,你勤而积之,它就满了;积恶,你勤而积之,它也满。 善和恶,你懈而不积,那就是半满,所以穷凶极恶的人也不多。 大部分人不会像商纣王,大部分人很平淡、很平庸、很平凡,积恶是懈而不积,就是没有那么大的恶念;他可能就是乡愿,可能就是讨好啊、牺牲啊,并不是那种违法乱纪,反社会啊,所以呢,是半满就是半恶。 半恶呢,过得平平淡淡,也郁郁寡欢,因为一辈子不开心不得志。 此一说也,这就是半和满的一个说法。 往期回顾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九)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九)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十)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九)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零)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九)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十)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七)原文:何谓半满? 《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书》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 ”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 此一说也。 何谓半满? 这个很重要,半善和满善全看心。 《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易经》里说的刚才这一段话。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易》曰:“何校灭耳,凶。 ”——《易经·系辞下·第五章》马上就想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告诫阿斗的。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不积善,你不可能过得好;不积恶,你不可能覆灭。 不足以,就是你的福报、你的善行不够,你不足以成名、你不足以必得其名,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寿,不足以就是不够,所以要不断的积善。 包括袁了凡自己考科举,他不积善是秀才命,做不了进士;县令命,他做不了副部长;原来算的命就是个县令,在任3年半,最后他做到了吏部侍郎,副部长。 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你深陷困境、穷困潦倒或者一身疾病,是你积了足够的恶。 善和恶是什么? 看你的心。 看你的心,是善心还是恶心。 最简单的,你情绪越大、越多、越久,恶越多;你越清静、慈悲、爱、喜悦,善越多。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小人跟君子是相对的,跟大人是相对的。 一个不明心的人,觉得小善没有用,弗为也。 小善,一个念就是一个善,一个念就是一个恶,不殆行也。 小人觉得一个善的念无所谓,所以他不在乎;觉得一个恶的念对自己也没有伤害,觉得也不用把它去掉;换句话说,他觉得一点点的情绪对自己也没有什么伤害,所以他不把情绪释放掉。 比如,你只是有点不高兴,无所谓;只是有点胃堵着,无所谓。 觉得胃堵就堵嘛,胸闷就闷嘛,不把它去掉,这是小恶,逐渐积累就变成了足以灭身的大恶。 小恶小善还是不要看行为,要看你的发心。 如果看行为,你可能把善当恶,把恶当善。 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最后已经没办法了,不可解就是你已经解不开了。 最后有的人可能就在痛苦当中就离世了,一身的疾病走了,一生的遗憾走了,一生的不甘心走了。 这种人有啊,就是咽不下这口气也咽气了,死不瞑目嘛。 所以《易》曰:“何校灭耳,凶。 ”。 何校是带着枷锁,灭耳是把耳朵给遮起来。 把耳朵遮起来,眼睛没遮起来吗? 鼻子没遮起来吗? 就是把你的六根全部遮蔽了,就是看不见、听不见、还带着枷锁,凶。 所以,《易经》就是给你人生吉凶。 很明确的告诉你,任何一个小恶,如果不去把它去掉,都会把你带往凶的一个境界。 你人生想好,怎么可能呢? 所以袁了凡引用《易经》的一句话,“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原文:《书》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 ”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 此一说也。 《书》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 ”《尚书》说,商就是商纣王,封神榜里的纣王,商纣王恶贯满盈。 如贮物于器,就像把一个储物的容器给它装满了。 比如你家里的箱子装满了、水缸装满了,已经装不下了,那就是罄竹难书呀,这个罪恶太大了,所以商纣王最后是灭身,最后自焚,最后国破家亡身死。 他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他造的恶太多了,商纣王的罪恶封神榜里有很详细的演绎。 勤而积之,如果积善,你勤而积之,它就满了;积恶,你勤而积之,它也满。 善和恶,你懈而不积,那就是半满,所以穷凶极恶的人也不多。 大部分人不会像商纣王,大部分人很平淡、很平庸、很平凡,积恶是懈而不积,就是没有那么大的恶念;他可能就是乡愿,可能就是讨好啊、牺牲啊,并不是那种违法乱纪,反社会啊,所以呢,是半满就是半恶。 半恶呢,过得平平淡淡,也郁郁寡欢,因为一辈子不开心不得志。 此一说也,这就是半和满的一个说法。 往期回顾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九)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九)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十)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九)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零)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九)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十)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七)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易》曰:“何校灭耳,凶。 ”——《易经·系辞下·第五章》马上就想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告诫阿斗的。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不积善,你不可能过得好;不积恶,你不可能覆灭。 不足以,就是你的福报、你的善行不够,你不足以成名、你不足以必得其名,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寿,不足以就是不够,所以要不断的积善。 包括袁了凡自己考科举,他不积善是秀才命,做不了进士;县令命,他做不了副部长;原来算的命就是个县令,在任3年半,最后他做到了吏部侍郎,副部长。 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你深陷困境、穷困潦倒或者一身疾病,是你积了足够的恶。 善和恶是什么? 看你的心。 看你的心,是善心还是恶心。 最简单的,你情绪越大、越多、越久,恶越多;你越清静、慈悲、爱、喜悦,善越多。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小人跟君子是相对的,跟大人是相对的。 一个不明心的人,觉得小善没有用,弗为也。 小善,一个念就是一个善,一个念就是一个恶,不殆行也。 小人觉得一个善的念无所谓,所以他不在乎;觉得一个恶的念对自己也没有伤害,觉得也不用把它去掉;换句话说,他觉得一点点的情绪对自己也没有什么伤害,所以他不把情绪释放掉。 比如,你只是有点不高兴,无所谓;只是有点胃堵着,无所谓。 觉得胃堵就堵嘛,胸闷就闷嘛,不把它去掉,这是小恶,逐渐积累就变成了足以灭身的大恶。 小恶小善还是不要看行为,要看你的发心。 如果看行为,你可能把善当恶,把恶当善。 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最后已经没办法了,不可解就是你已经解不开了。 最后有的人可能就在痛苦当中就离世了,一身的疾病走了,一生的遗憾走了,一生的不甘心走了。 这种人有啊,就是咽不下这口气也咽气了,死不瞑目嘛。 所以《易》曰:“何校灭耳,凶。 ”。 何校是带着枷锁,灭耳是把耳朵给遮起来。 把耳朵遮起来,眼睛没遮起来吗? 鼻子没遮起来吗? 就是把你的六根全部遮蔽了,就是看不见、听不见、还带着枷锁,凶。 所以,《易经》就是给你人生吉凶。 很明确的告诉你,任何一个小恶,如果不去把它去掉,都会把你带往凶的一个境界。 你人生想好,怎么可能呢? 所以袁了凡引用《易经》的一句话,“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原文:《书》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 ”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 此一说也。 《书》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 ”《尚书》说,商就是商纣王,封神榜里的纣王,商纣王恶贯满盈。 如贮物于器,就像把一个储物的容器给它装满了。 比如你家里的箱子装满了、水缸装满了,已经装不下了,那就是罄竹难书呀,这个罪恶太大了,所以商纣王最后是灭身,最后自焚,最后国破家亡身死。 他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他造的恶太多了,商纣王的罪恶封神榜里有很详细的演绎。 勤而积之,如果积善,你勤而积之,它就满了;积恶,你勤而积之,它也满。 善和恶,你懈而不积,那就是半满,所以穷凶极恶的人也不多。 大部分人不会像商纣王,大部分人很平淡、很平庸、很平凡,积恶是懈而不积,就是没有那么大的恶念;他可能就是乡愿,可能就是讨好啊、牺牲啊,并不是那种违法乱纪,反社会啊,所以呢,是半满就是半恶。 半恶呢,过得平平淡淡,也郁郁寡欢,因为一辈子不开心不得志。 此一说也,这就是半和满的一个说法。 往期回顾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九)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九)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十)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九)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零)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九)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十)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七)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你深陷困境、穷困潦倒或者一身疾病,是你积了足够的恶。 善和恶是什么? 看你的心。 看你的心,是善心还是恶心。 最简单的,你情绪越大、越多、越久,恶越多;你越清静、慈悲、爱、喜悦,善越多。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小人跟君子是相对的,跟大人是相对的。 一个不明心的人,觉得小善没有用,弗为也。 小善,一个念就是一个善,一个念就是一个恶,不殆行也。 小人觉得一个善的念无所谓,所以他不在乎;觉得一个恶的念对自己也没有伤害,觉得也不用把它去掉;换句话说,他觉得一点点的情绪对自己也没有什么伤害,所以他不把情绪释放掉。 比如,你只是有点不高兴,无所谓;只是有点胃堵着,无所谓。 觉得胃堵就堵嘛,胸闷就闷嘛,不把它去掉,这是小恶,逐渐积累就变成了足以灭身的大恶。 小恶小善还是不要看行为,要看你的发心。 如果看行为,你可能把善当恶,把恶当善。 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最后已经没办法了,不可解就是你已经解不开了。 最后有的人可能就在痛苦当中就离世了,一身的疾病走了,一生的遗憾走了,一生的不甘心走了。 这种人有啊,就是咽不下这口气也咽气了,死不瞑目嘛。 所以《易》曰:“何校灭耳,凶。 ”。 何校是带着枷锁,灭耳是把耳朵给遮起来。 把耳朵遮起来,眼睛没遮起来吗? 鼻子没遮起来吗? 就是把你的六根全部遮蔽了,就是看不见、听不见、还带着枷锁,凶。 所以,《易经》就是给你人生吉凶。 很明确的告诉你,任何一个小恶,如果不去把它去掉,都会把你带往凶的一个境界。 你人生想好,怎么可能呢? 所以袁了凡引用《易经》的一句话,“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原文:《书》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 ”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 此一说也。 《书》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 ”《尚书》说,商就是商纣王,封神榜里的纣王,商纣王恶贯满盈。 如贮物于器,就像把一个储物的容器给它装满了。 比如你家里的箱子装满了、水缸装满了,已经装不下了,那就是罄竹难书呀,这个罪恶太大了,所以商纣王最后是灭身,最后自焚,最后国破家亡身死。 他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他造的恶太多了,商纣王的罪恶封神榜里有很详细的演绎。 勤而积之,如果积善,你勤而积之,它就满了;积恶,你勤而积之,它也满。 善和恶,你懈而不积,那就是半满,所以穷凶极恶的人也不多。 大部分人不会像商纣王,大部分人很平淡、很平庸、很平凡,积恶是懈而不积,就是没有那么大的恶念;他可能就是乡愿,可能就是讨好啊、牺牲啊,并不是那种违法乱纪,反社会啊,所以呢,是半满就是半恶。 半恶呢,过得平平淡淡,也郁郁寡欢,因为一辈子不开心不得志。 此一说也,这就是半和满的一个说法。 往期回顾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九)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九)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十)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九)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零)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九)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十)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七)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 其以善心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 不可不知也,这个讲的是不对的,善心不会行恶事,恶心也行不了善事。 知行合一就是,如果这些饥民来抢你家的粮食,你内心如果良知光明,知行合一把这个事情给平息掉,这就是对的,这就是在积福报,你可能做的事情为全县造福了,这个祸乱可能只发生在你家,你把它给平定了。 如果你没有处理,可能由你家到邻居、到全县,整个全县打砸抢,最后可能就成了匪患,可能朝廷又得派兵,最后变成剿匪,这里面可能已经有很多无辜的老百姓已经深受其害了。 这是袁了凡讲的偏和正。 原文:何谓半满? 《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书》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 ”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 此一说也。 何谓半满? 这个很重要,半善和满善全看心。 《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易经》里说的刚才这一段话。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易》曰:“何校灭耳,凶。 ”——《易经·系辞下·第五章》马上就想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告诫阿斗的。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不积善,你不可能过得好;不积恶,你不可能覆灭。 不足以,就是你的福报、你的善行不够,你不足以成名、你不足以必得其名,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寿,不足以就是不够,所以要不断的积善。 包括袁了凡自己考科举,他不积善是秀才命,做不了进士;县令命,他做不了副部长;原来算的命就是个县令,在任3年半,最后他做到了吏部侍郎,副部长。 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你深陷困境、穷困潦倒或者一身疾病,是你积了足够的恶。 善和恶是什么? 看你的心。 看你的心,是善心还是恶心。 最简单的,你情绪越大、越多、越久,恶越多;你越清静、慈悲、爱、喜悦,善越多。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小人跟君子是相对的,跟大人是相对的。 一个不明心的人,觉得小善没有用,弗为也。 小善,一个念就是一个善,一个念就是一个恶,不殆行也。 小人觉得一个善的念无所谓,所以他不在乎;觉得一个恶的念对自己也没有伤害,觉得也不用把它去掉;换句话说,他觉得一点点的情绪对自己也没有什么伤害,所以他不把情绪释放掉。 比如,你只是有点不高兴,无所谓;只是有点胃堵着,无所谓。 觉得胃堵就堵嘛,胸闷就闷嘛,不把它去掉,这是小恶,逐渐积累就变成了足以灭身的大恶。 小恶小善还是不要看行为,要看你的发心。 如果看行为,你可能把善当恶,把恶当善。 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最后已经没办法了,不可解就是你已经解不开了。 最后有的人可能就在痛苦当中就离世了,一身的疾病走了,一生的遗憾走了,一生的不甘心走了。 这种人有啊,就是咽不下这口气也咽气了,死不瞑目嘛。 所以《易》曰:“何校灭耳,凶。 ”。 何校是带着枷锁,灭耳是把耳朵给遮起来。 把耳朵遮起来,眼睛没遮起来吗? 鼻子没遮起来吗? 就是把你的六根全部遮蔽了,就是看不见、听不见、还带着枷锁,凶。 所以,《易经》就是给你人生吉凶。 很明确的告诉你,任何一个小恶,如果不去把它去掉,都会把你带往凶的一个境界。 你人生想好,怎么可能呢? 所以袁了凡引用《易经》的一句话,“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原文:《书》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 ”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 此一说也。 《书》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 ”《尚书》说,商就是商纣王,封神榜里的纣王,商纣王恶贯满盈。 如贮物于器,就像把一个储物的容器给它装满了。 比如你家里的箱子装满了、水缸装满了,已经装不下了,那就是罄竹难书呀,这个罪恶太大了,所以商纣王最后是灭身,最后自焚,最后国破家亡身死。 他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他造的恶太多了,商纣王的罪恶封神榜里有很详细的演绎。 勤而积之,如果积善,你勤而积之,它就满了;积恶,你勤而积之,它也满。 善和恶,你懈而不积,那就是半满,所以穷凶极恶的人也不多。 大部分人不会像商纣王,大部分人很平淡、很平庸、很平凡,积恶是懈而不积,就是没有那么大的恶念;他可能就是乡愿,可能就是讨好啊、牺牲啊,并不是那种违法乱纪,反社会啊,所以呢,是半满就是半恶。 半恶呢,过得平平淡淡,也郁郁寡欢,因为一辈子不开心不得志。 此一说也,这就是半和满的一个说法。 往期回顾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九)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九)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十)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九)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零)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九)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十)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七)比如,你只是有点不高兴,无所谓;只是有点胃堵着,无所谓。 觉得胃堵就堵嘛,胸闷就闷嘛,不把它去掉,这是小恶,逐渐积累就变成了足以灭身的大恶。 小恶小善还是不要看行为,要看你的发心。 如果看行为,你可能把善当恶,把恶当善。 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最后已经没办法了,不可解就是你已经解不开了。 最后有的人可能就在痛苦当中就离世了,一身的疾病走了,一生的遗憾走了,一生的不甘心走了。 这种人有啊,就是咽不下这口气也咽气了,死不瞑目嘛。 所以《易》曰:“何校灭耳,凶。 ”。 何校是带着枷锁,灭耳是把耳朵给遮起来。 把耳朵遮起来,眼睛没遮起来吗? 鼻子没遮起来吗? 就是把你的六根全部遮蔽了,就是看不见、听不见、还带着枷锁,凶。 所以,《易经》就是给你人生吉凶。 很明确的告诉你,任何一个小恶,如果不去把它去掉,都会把你带往凶的一个境界。 你人生想好,怎么可能呢? 所以袁了凡引用《易经》的一句话,“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原文:《书》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 ”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 此一说也。 《书》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 ”《尚书》说,商就是商纣王,封神榜里的纣王,商纣王恶贯满盈。 如贮物于器,就像把一个储物的容器给它装满了。 比如你家里的箱子装满了、水缸装满了,已经装不下了,那就是罄竹难书呀,这个罪恶太大了,所以商纣王最后是灭身,最后自焚,最后国破家亡身死。 他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他造的恶太多了,商纣王的罪恶封神榜里有很详细的演绎。 勤而积之,如果积善,你勤而积之,它就满了;积恶,你勤而积之,它也满。 善和恶,你懈而不积,那就是半满,所以穷凶极恶的人也不多。 大部分人不会像商纣王,大部分人很平淡、很平庸、很平凡,积恶是懈而不积,就是没有那么大的恶念;他可能就是乡愿,可能就是讨好啊、牺牲啊,并不是那种违法乱纪,反社会啊,所以呢,是半满就是半恶。 半恶呢,过得平平淡淡,也郁郁寡欢,因为一辈子不开心不得志。 此一说也,这就是半和满的一个说法。 往期回顾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九)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九)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十)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九)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零)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九)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十)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七)所以,《易经》就是给你人生吉凶。 很明确的告诉你,任何一个小恶,如果不去把它去掉,都会把你带往凶的一个境界。 你人生想好,怎么可能呢? 所以袁了凡引用《易经》的一句话,“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原文:《书》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 ”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 此一说也。 《书》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 ”《尚书》说,商就是商纣王,封神榜里的纣王,商纣王恶贯满盈。 如贮物于器,就像把一个储物的容器给它装满了。 比如你家里的箱子装满了、水缸装满了,已经装不下了,那就是罄竹难书呀,这个罪恶太大了,所以商纣王最后是灭身,最后自焚,最后国破家亡身死。 他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他造的恶太多了,商纣王的罪恶封神榜里有很详细的演绎。 勤而积之,如果积善,你勤而积之,它就满了;积恶,你勤而积之,它也满。 善和恶,你懈而不积,那就是半满,所以穷凶极恶的人也不多。 大部分人不会像商纣王,大部分人很平淡、很平庸、很平凡,积恶是懈而不积,就是没有那么大的恶念;他可能就是乡愿,可能就是讨好啊、牺牲啊,并不是那种违法乱纪,反社会啊,所以呢,是半满就是半恶。 半恶呢,过得平平淡淡,也郁郁寡欢,因为一辈子不开心不得志。 此一说也,这就是半和满的一个说法。 往期回顾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九)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九)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十)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九)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零)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九)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十)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七)勤而积之,如果积善,你勤而积之,它就满了;积恶,你勤而积之,它也满。 善和恶,你懈而不积,那就是半满,所以穷凶极恶的人也不多。 大部分人不会像商纣王,大部分人很平淡、很平庸、很平凡,积恶是懈而不积,就是没有那么大的恶念;他可能就是乡愿,可能就是讨好啊、牺牲啊,并不是那种违法乱纪,反社会啊,所以呢,是半满就是半恶。 半恶呢,过得平平淡淡,也郁郁寡欢,因为一辈子不开心不得志。 此一说也,这就是半和满的一个说法。 往期回顾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九)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九)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十)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九)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零)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九)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十)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七)往期回顾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九)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九)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十)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九)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零)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九)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十)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七) 发布时间:2025-11-07 14:30:4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51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