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吴立民:佛陀证悟宇宙人生实相 内容: 提到释迦牟尼,一般读者大都知道他是佛教创始人,是西天佛祖,后世也常以如来佛称呼他。 但作为历史人物的释迦牟尼与后世所说的佛及如来既有联系,又不完全相等同。 释迦牟尼是佛,是如来,但佛、如来并不就是释迦牟尼,其内涵要丰富得多。 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释迦牟尼生活的时代,约当公元前六世纪中叶,正是我国春秋时代,与孔子同时。 关于他降诞人间、出家修行、证道? 盘的事? ,佛教经典多有记载。 透过释迦牟尼的生平,我们可以看出,他虽被尊为圣人,且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崇奉敬仰,但他是人而不是神。 在获得觉悟之前,他也曾有过疑惑,有过痛苦,但他超出常人之处,在于没有戚戚于一己之苦,而是以己之苦推及众生之苦,由众生之苦而生解脱众生之无上悲愿。 正是依此悲愿,释迦牟尼舍弃了常人所羡慕的一切:财富、王位、妻儿,毅然决然地出家修道,历经六年,艰苦备赏,终于断除各种无明烦恼,觉悟到宇宙人生的实相,获得根本解脱。 佛,佛陀的略称,意为觉者或智者。 佛陀是印度早就有了的称谓,但佛教给它赋予了三种涵义;即自觉(自己获得觉悟)、觉他(不仅自己觉悟,而且也使别人觉悟)、觉行圆满(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最圆满的境地)。 佛最初是释迦牟尼的专称,其他人是担当不起这一尊号的。 但到后来,特别是大乘佛教出现以后,信众对佛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认为三世十方到处都有佛,其数量如印度? 河? 的沙子一般,多得难以计量。 如从时间上说,过去有迦叶诸佛,现在有释迦牟尼佛,未来有弥勒佛;从空间上说,东方香积世界有阿 佛,南方欢喜世界有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有微妙声佛。 印度大乘佛教的多佛说在中国佛教中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种变化大体上有两条途径,第一是形成统一的大佛,第二是以众生的心为佛。 如中国佛教净土宗独尊阿弥陀佛,华严宗则视毗卢舍那佛为至高无上的大佛。 禅宗则从心性角度探求佛之为佛的根据及众生成佛的可能性,提出即心即佛的主张。 禅宗六祖慧能说:三世诸佛,十二部经,亦在人性中,本自具有。 (敦煌本《坛经》)众生只要认识本性(本心),就是解脱,就成为佛,依此思路,一切众生皆有觉悟的可能性,只要识得本心,都可以成佛。 当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只是说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性,并不是说一切众生当体即是佛。 就佛性是否显现而言,佛与众生还是有区别的,这一区别就在于迷与悟,迷则为凡夫,悟则为贤圣。 众生所迷或诸佛所悟是什么呢? 不过就是众生本具的佛性或称真如。 真如即一切事物的真实状况,或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能通过修行,体验这一真如,明了自身本具的佛性,即是觉悟,即得解脱,所以佛是觉者,又称如来。 如来即乘真如之道而来,因证得真如之道而来到? 盘彼岸,又依顺真如之道而回到此世度化众生。 于是如来成为一切佛通用的名号,如释迦牟尼佛,可以称释迦牟尼如来;阿弥陀佛,可以称阿弥陀如来。 其实,一切佛都有十个称号,佛和如来,只是十个称号中的两个。 关于证得真如或识得本心的途径,佛教内部有种种说法,有主张渐修的,心如明镜,烦恼尘垢所染,障其光明,须勤加拂拭,然后才能鉴照万物;有主张顿悟的,心的迷悟只在一念之间,前念迷,佛即众生,后念悟,众生即佛。 其实没有长期的习禅持戒、修止修观的工夫,那来一念之间的豁然开悟? 依佛教的究竟义理,顿悟不废渐修,渐修终须顿悟,二者是整个修行过程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 释迦牟尼佛所以能够于菩提树下一朝开悟,是与他六年的勤苦修行分不开的。 没有誓求解脱、普度众生的弘愿,没有难学能学,尽一切学的学行功夫,就没有释迦牟尼佛,也没有后世影响全世界的佛教。 佛经常说,佛以一大事因缘出世,这一因缘即众生的生死问题。 释迦牟尼出家是为寻求解脱生死之道,后来四十九年传法,也是为了使一切众生脱离生死苦海。 当今之世,社会情势与释迦牟尼佛生活的时代已迥然有异,但有关生命的根本性问题仍然困扰着人们。 如何寻求解脱,如何在各种矛盾交织的现世生命中求得精神的自由与生命的圆满,释迦牟尼的行持与教说会给我们以珍贵的启示。 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真佛教。 一切众生只要能够从为善去恶做起,像佛祖释迦牟尼那样勤苦修道,利乐人群,则必能打开自心的大光明藏,自心与佛心契合无间。 如此,则体现了法界诸实相,即身便成了与佛无二的真觉者。 发布时间:2025-11-05 13:06:12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51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