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禅宗祖师菩提达摩传奇 内容:            文章来自网络,作者不详2013年11月7日(农历10月初5)达摩祖师圣诞。 菩提达摩,本为南天竺香至王三王子,出家证得佛法真谛后,于梁普通年中,泛海来东土弘授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法。 其后,禅宗在东土开花结果,发展为中国最大佛教宗派,达摩大师也被奉为禅宗西天二十八祖、东土初祖。 南无大智达摩祖师! 菩提达摩,通称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始祖。 他生于南天竺(印度),刹帝利族,传说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出家后从般若多罗大师。 南朝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说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北魏,到处以禅法教人。 据说他在洛阳看见永宁寺宝塔建筑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岁,历游各国都不曾见过,于是“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洛阳伽蓝记》卷一)。 他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子,刹帝利种姓。 他的名字原本叫菩提多罗,成年之后依照习俗更名为达摩多罗,是印度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尊者的大弟子,成为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 菩提达摩自小就聪明过人,因为香至王对佛法十分虔诚,因此从小菩提达摩就能够遍览佛经,而且在交谈中会有精辟的见解。 般若多尊者在游历天竺国时,一路弘扬佛法教化众生。 菩提达摩被般若多尊者普度众生的理想,以及丰富的佛学智慧所吸引,就拜在般若多尊者的门下,成为禅宗的门徒,而且发愿要将当时印度分裂的佛法思想统一起来,使佛法在印度重新振兴。 后来菩提达摩继承了师父的衣钵,在天竺国内弘扬佛法。 有一天,他听到自己的侄子,继承南天竺王位的异见王,为了自己的国家不受外邦的欺凌,要采取禁止信仰的法令。 于是,菩提达摩便派弟子婆罗提前往劝谏,波罗提不辱师命,成功地扭转了异见王的禁教政策,并且使异见王成为虔诚的佛教徒。 葬身之处空相寺是佛教初祖达摩大师弘汉葬身之处,来此寻根问祖古老的空相寺过去是佛门圣地。 据清朝和民国的《陕州志》记载,佛教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陕州时,就修建了空相寺,距今已1900多年,是与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同一时期的佛门圣地。 空相寺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的葬地,它以达摩舍身求法、开创佛教禅宗而闻名天下。 据史籍记载,达摩初祖在少林寺传法慧可之后,即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传法5年,于梁武帝大同二年? 公元536年? 十二月圆寂,终年一百五十岁。 众僧徒悲痛之极,依佛礼将初祖大师葬于定林寺内,并修建了达摩灵塔和达摩殿。 梁武帝萧衍亲自撰写了“南朝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的碑文,以示对达摩大师创立禅宗的纪念。 后来东魏使臣于元象元年自西域取经返回途中,遇见达摩大师杖挑只履西归,立即报于皇帝。 皇帝闻之,命人挖开达摩墓葬,只见只履空棺,方知大师已脱化成佛,遂将定林寺更名为“空相寺”。 籍贯种姓关于达摩之籍贯以及他的种姓,禅宗诸书亦传说不一,据《洛阳伽篮记》称他为“波斯国胡人也”; 《开元释教录》卷第六引菩提流支传亦谓:“西域沙门达摩者,波斯国人也”。 而《续高僧传》则谓: “南天竺婆罗门种”。 但《历代法宝记》却载:“南天竺国王第三子,幼而出家,早禀师氏于言下悟,阐化南天,大作佛事”(《大正》101册180下)。 此中未载那一国王名。 到了《景德传灯录》即载有其国王名,谓:“菩提达摩,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刹帝利”。 这里“香至”是国王之名,或国名不能确定,可是《传法正宗记》卷第五中所载之文则明显完整指出:“菩提达磨尊者,南天竺国人也,姓刹帝利,初名……父曰香至,盖其国之王,达磨即王之第三子也”(《大正》102册739中)。 日人宇井伯寿《禅宗史研究》第三页引《略辨大乘人道四行·弟子昙林序》载:“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人,是大婆罗门国王第三子也”。 古印度对于四姓阶级分得很清楚,唯刹帝利族统治国家,婆罗门只管祭祀事,何况是大婆罗门怎称国王? 。上述达摩之籍贯,最早史料谓:“波斯国人”,而道宣之《续高僧传》以后诸书均谓:“南天竺人”。 传说纷纭,莫衷一是。 既称为“波斯国人”,就不是“南天竺婆罗门种”;如果是“婆罗门种”,就不可能称为“香至王子”;王子乃是“刹帝利种”,不可能是“婆罗门种”。 凡此诸说,初谓:“胡人”,后称:“王子”。 (罗香林之《唐代文化史》)《旧唐书·僧神秀传疏证》谓: “达摩后称‘碧眼胡僧’,作者意谓:‘波斯胡人’一说,实较可信”。 他根据: “冯应榴《苏诗合注》,卷七‘赠上天竺辩才诗’, ‘碧眼照山谷’句下,冯注引宋施顾注,谓:《高僧传》,达摩大师,眼绀青色,后称碧眼胡僧’。 又云:‘榴案,又见《祖庭事苑》。 按《祖庭事苑》”,宋释善卿编(日《续藏经》第二编第十八套第一册),是宋时固以达摩为‘碧眼胡僧’也。 唐时印人是否碧眼,今不可考,波斯人则至今尚碧眼也。 杨街之着《伽蓝记》时,与达摩人华相去不远,所记‘波斯胡人’一说,较后起诸说为近实际,而宋人所称‘碧眼胡僧’,亦与波斯人种暗合,故谓达摩为波斯胡人。 达摩生平初祖菩提达摩大师,南印度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 种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后来奉上西天第二十七祖师般若多罗到此国来,受到国王供养。 般若多罗知道菩提多罗前世因缘,便叫他同两个哥哥辨析其父亲施舍的宝珠,以试探他,让他阐发心性的精髓。 然后对他说:“你对于各种法道,已经博通。 达摩就是博通的意思,你应该叫达摩。 ”于是他改号叫菩提达摩。 他问师父:“我得了佛法以后,该往哪一国去作佛事呢? 听您的指示。 ”师父说:“你虽然得了佛法,但是不可以远游,暂时住在印度。 等我寂灭六十七年以后,你就到震旦(即中国)去。 广传佛教妙法,接上这里的根。 切莫急着去,那会让教派在震旦衰微的。 ” 达摩又问:“东方有能够承接佛法的大器吗? 千年以后,教派会有什么灾难吗? ”师父说:“你所要推行教化的地方,获得佛法智慧的人不计其数。 我寂灭六十多年以后,那个国家会发生一场灾难。 水中的花布,自己好好铺降。 你去了那里,不要在南方居住。 那里只崇尚功业作为,看不见佛家道理。 你就是到了南方,也不要久留。 听我的偈语:‘跋山涉水又逢羊,独自急急暗渡江。 可爱东土双象马,二珠嫩桂久昌昌。 ”达摩又问:“这以后,又有什么事? ”师父说:“此后一百五十年,会发生一场小灾难。 听我的谶语: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僧房名不中。 为遇独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 ”达摩又问:“这以后又怎么样? ”师父说:“二百二十年以后,会见到林子里有一个人证得了道果。 听我的谶语 :震旦虽广别无路,要借儿孙脚下行。 金鸡解御一粒粟,供养十方罗汉僧。 ”般若多罗又把各段偈颂演说了一遍,内容都是预言佛教的发展,教派的兴衰(详见《宝林传》和《圣胄集》)。 达摩恭承教义,在师父身边服役将近四十年,从来没有懈怠。 当时有两位佛教大师,一位叫佛大先、一位叫佛大胜多。 二人本同达摩一块儿学习佛陀跋陀小乘禅观。 佛大先遇上般若多罗尊者后,舍小乘而修大乘,和尊者共同化导人民,当时号称“二甘露门”。 而佛大胜多却把他的徒众又分为六宗:第一有相宗,第二无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无得宗,第六寂静宗。 各宗囿于己见,自图发展,支系茂密,弟子众多。 达摩叹道:“一位老师已经陷入不同的佛教支派了,何况还要枝叶茂盛地分为六宗? 我要是不除掉这多余的派系,他们就会永远被邪见所纠缠。 ”说罢,小施法力,来到有相宗的寺庙,问:“一切法为什么都叫做实相? ”僧众中有一位叫萨婆罗的尊长回答:“各种相互不交错,就叫实相。 ”达摩说:“如果各种相互不交错就叫实相,该怎么定呢? ”对方说:“各种相其实没有定。 如果有定,怎么叫做实呢? ”达摩说:“各种相不定,便叫实相。 你今天说不定,是怎么得来的呢? ”对方说:“我说不定,不是说各种相;如果说各种相,意思也是这样。 ”达摩说:“你说不定应该是实相,定其实就是不定,也就不是实相了”对方说:“定既然是不定,就不是实相。 如同知道我不是我,不定也就是不变。 ”达摩说:“你说不变,怎么叫实相? 已经变了迁流了,意义也还是这样。 ”对方说:“不变就应当在,在就是不在。 所以变了实相,以定它的意义。 ”达摩说:“实相是不变的,变了就不是实相。 就有无来看,什么叫实相? ”萨婆罗心里明白圣师理解深远,便用手指着虚空说:“这是世间的有相,也能看作虚空。 就我这身体看,能像这样吗? ”达摩说:“若是理解实相,就会看见无相。 若是理解无相,也就理解万物都是假有。 而对万物的认识,又不失其假有的形体,对无相的认识,不妨碍有相的感受。 如果能这样理解就叫做实相。 ”僧众们所了,豁然开朗,钦佩地向他行礼,十分信服他。 达摩一下子从这里消失了,又来到无相宗的寺庙,问:“你们说无相,怎么证明它? ”僧众中有一个叫波罗提的回答:“我辨明无相,就是心里不显现对象的形象。 ”达摩说:“你心里不显现,如何知道它? ”对方说:“我辨明无相,就是心里对对象不加取舍。 如对着阳光,也就当没有对着。 ”达摩说:“对于各种有无现象,心里不加取舍。 又,对着光明当没有对着,光明也就没有。 ”对方说:“在禅定状态中,尚且没有什么感悟,何况还想知道无相呢! ”达摩说:“相是什么都不知道,还说什么有无? 感悟都没有,怎么能叫禅定? ”对方说:“我说不证,是证无所证。 不是禅定,我就说是禅定。 ”达摩说:“不是禅定,怎么又叫禅定? 你说不证,这不是证什么是证? ”波罗提听了达摩祖师的辨析,悟到了本心,拜谢达摩祖师,忏悔以前的错误。 达摩预言道:“你不久将证得道果。 这个国家有魔鬼,不久就会被你降服的。 ”说完,忽然就不见了,又来到定慧宗的寺庙,问:“你们所学的定慧,是一还是二? ”僧众中有个叫婆兰陀的人回答:“我们这个定慧,不是一也不是二。 ”达摩说:“既然不是一也不是二,为什么叫定慧? ”对方说:“既在定中又是非定。 既在慧中,又是非慧。 一就是非一,二也是不二。 ”达摩说:“当一不一,当二不二。 这不是定慧,怎么说是定慧? ” 对方说:“不一不二,定慧知道。 非定非慧,定慧也知道。 ”达摩说:“慧不是定,怎么知道呢? 不一不二,谁是定,谁是慧? ”婆兰提听了,疑心涣然冰释。 达摩又来到第四处戒行宗的寺庙,问:“什么叫戒? 什么叫行? 这戒行是一还是二? ”僧众中有一个贤人回答:“一二二一,都是那因缘所生,依法教行事,内心不染,就叫戒行。 ”达摩说:“你说依法教行事,就是有染。 一二都破了,还说什么依法教。 你这两种说法矛盾,不能诉诸行动。 内外都不明确,如何叫做戒? ”对方说:“我有内我外我,完全知彼知己。 得到了通达,就是戒行。 如果说矛盾,就是全是全非。 说到清净,就是戒,就是行。 ”达摩说:“全是全非,还说什么清净? 既然得到通达,又哪有内外之分? ”贤人听了,自觉惭愧,信服了达摩祖师。 达摩又来到无得宗的寺庙,问:“你们说无得,既然无得,又得到什么正果? 既然没有所得,也没有能得。 ”僧众中有个叫宝静的回答:“我说无得,不是说没有能得。 要说能得,无得就是得。 ”达摩说:“得既然是不得,得也就不是得。 既然又说能得,能得到什么? ”宝静说:“见到的得是非得,非得是得。 如果见到不得,就叫做能得。 ”达摩说:“得既然不是得,能得也是无所得。 既然无所得,又说什么能得? ” 宝静听了,迷惘顿消。 达摩达摩祖师又来到寂静宗的寺庙里,问:“什么叫寂静? 在此法中,哪是静,哪是寂? ”僧众中有一位尊者回答:“此心不动,就叫寂。 不染教法,就叫静。 ”达摩说:“本心如果不寂,就要借助寂静之法。 本来寂,哪还需要寂静之法? ”对方说:“诸法本空,因为空空。 就空空而言,名叫寂静。 ”达摩说:“空空已经是空,诸法也是空。 寂静无相,哪有什么静,哪有什么寂? ”那位高僧听了达摩祖师教诲,一下子开悟了。 接着六派徒众都发誓归依达摩祖师。 这样,达摩的佛化遍及南印度,声驰全印度,在六十年的时间里,说服了无数的人出家。 后来南印度一位相信外道的国王登荃,便开始贬抑佛法。 常说:“我的祖宗都信仰佛道,陷入了邪见,寿命不长,福运也短。 况且,既然我身是佛,还外求什么? 善恶报应,都是聪明人妄自虚构的。 至于国内受先王尊奉的佛派老臣旧友,都予废除。 ”达摩知道后,悲叹国王德薄。 如何挽救呢? 他想到无相宗有两个首领,第一个是波罗提,此人与国王有缘,快要证得道果了。 第二个是宗胜,不是不博学善辩,而是没有宿因。 当时六宗弟子心里无不暗想:佛法有难,祖师怎能自己安闲? 达摩遥知弟子心事,就弹响指头回应他们。 弟子们听到后说 :“这是师父达摩的信响,我们应该赶紧前去,听受祖师慈命。 ”他们来到达摩的住所,礼拜问讯。 达摩说:“有一片叶子障蔽了天空,谁能剪除? ”宗胜说:“我虽然浅薄,却不敢害怕去走一遭。 ”达摩说:“你虽然聪慧善辩,可是道力未全。 ”宗胜心想:“师父担心我见了国王后,大作佛事,名誉显达,夺去了他的尊威。 纵使那国王福禄智慧双全,我是受过大佛教诲的佛门弟子,难道还敌不过他? ”于是他就私下去见国王。 到了王宫,他向国王大谈法要、世界苦乐、人天善恶等事情。 国王同他问答交锋,所说的无不在理。 国王问:“你今天所说这套,法在哪里? ”宗胜说:“这个如同大王治国教化人民,应当合乎正道。 大王的道是什么? ”国王说:“我的道就是要除去邪法。 你那个法,将降服在谁人手下? ”达摩坐在那里,遥知宗胜失败了,赶快对波罗提说:“宗胜不听我的话,悄悄去化导国王,一会儿就理屈了。 你可快去救他。 ”波罗提恭敬地接受了达摩祖师的指令,说了声:“希望借助您的神力”,脚下已经升起白云。 他飞到国王面前,默默地停住。 国王正在问宗胜,忽然看见波罗提乘着云赶来,大吃一惊,忘了自己的话,说:“腾空而来的人,是正的还是邪的? ”波罗提说:“我无所谓邪正,而是来正邪的。 大王心若正,我便无邪正。 ”国王虽然惊异,而正值傲慢头上,便向宗胜下了逐客令。 波罗提说:“大王既然有道,何必赶走僧人? 我虽然不明白事理,希望大王发问。 ”国王恼怒地说:“什么是佛? ”波罗提说:“见性是佛。 ”国王问:“大师能见性吗? ”波罗提说:“我能见佛性。 ”国王问:“性在哪里? ”波罗提说:“性在作用上。 ”国王说:“什么作用? 我没看见。 ”波罗提说:“现在正在作用,大王自己看不见。 ”国王说:“我有它吗? ”波罗提说:“大王如果作用,无不有它;如果不作用,连自己身体都难以看见。 ”国王说:“作用的时候,他分几处出现? ”波罗提说:“分八处出现。 ”国王说:“给我讲讲这八处。 ”波罗提说:“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眼为见,在耳为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握拿,在足走跑。 他出现在无所不包的沙界,又收摄于一颗微小的尘埃中。 知道的说是佛性,不知道的说是精魂。 ”国王听了这段偈语,心里就开悟了,向波罗提悔过谢罪。 他经常向佛家人咨询法要,修习佛道日夜不倦,活到九十岁才死去。 当时宗胜被赶出王宫,跑到深山里,心想:“我如今一百岁了,八十岁前行事不端,二十年来方归依佛道。 天性虽然愚昧,行为可没有差错。 既然不能抵御佛法的灾难,活着还不如死了好! ”于是跳崖自尽。 立刻有一位神人用手托住了他,把他放在岩石上,身体安然无损。 宗胜说:“我惭愧地跻身佛门,本该以宣扬正法为使命,却不能去除国王的偏见,所以捐躯自责。 没想到神人竟然如此救助我! 希望神人赐我一句话,让我保用余生。 ”神人便说了一偈:“大师寿有百岁,而八十年所作都不是,后来因为靠近了至尊,在达摩祖师熏陶下修人了佛道。 虽然有些智慧,而有较多彼我,遇到各位贤人,未曾生起尊敬之心。 二十年功德,内心还没有恬静。 因为聪明和傲慢,落在这个地步。 国王不尊敬你,应当知道这是当然的结果。 你如果从今以后不再疏慢怠惰,不久就会成就奇智。 圣人们都是潜心修炼才得道的,如来也不例外。 ”宗胜听了偈语高兴起来,在岩间静静地坐禅。 这时,国王又问波罗提:“仁人聪明善辩,应当拜什么人为老师? ”波罗提说:“我出家,拜婆罗寺乌沙婆三藏为受业师,出世师是大王的叔父菩提达摩。 ”国王听到达摩祖师的名字,惊了半天,说:“我惭愧地继承了王位,德性鄙薄,又趋向邪说,违背正道,忘了我尊敬的叔父。 ”立刻下令,叫近臣们专程去迎请达摩。 达摩随着使臣来到王宫,帮助国王忏悔前非。 国王听了劝诫,流着眼泪向达摩谢罪。 又下诏书,请宗胜回国。 大臣禀奏:“宗胜被贬斥之后,跳崖自杀了。 ”国王对达摩说:“宗胜的死,都是我的错。 如何能大发慈悲,免去我的罪过? ” 达摩祖师说:“宗胜现在正在岩石上休息,只消派使臣去召,马上就会回来。 ”国王便派使臣进山,果然看见宗胜在那里端坐静思。 听说国王召他回去,宗胜说:“深愧国王美意,贫道立誓居处在岩泉了。 何况,王国之中,贤德如林,达摩是大王的叔父,佛家六众的导师,波罗提是佛法中的龙象,希望大王推崇二位圣人,以便给身家国业造福。 ”使者回头来复命,还没走到,达摩就对国王说:“你知道带回宗胜了吗? ”国王说:“不知道。 ”达摩说:“第一次请不来,第二次必然不会来。 ”过了很久使者回来了,果然如达摩所说,没有带回宗胜。 达摩于是向国王告辞说:“好好修习善德,不久你就会生病的,我走了。 ”七天之后,国王生病了。 请御医来诊治,病却越来越严重。 贵戚近臣们记起达摩大师的预言,急忙派使者去对达摩说:“国王病重,快到弥留的时候了,望王叔大慈大悲,远道来救治。 ”达摩便到王宫来慰问。 这时,宗胜又一次承蒙国王召请,便离开了深山。 波罗提也来探病,问达摩:“该怎么做才能让国王免除病苦? ”达摩便叫太子代替父王赦免罪人、广施恩惠、崇奉佛、法、僧三宝,又为他忏悔,希望消止罪过。 这样做了三遍,国王的病有了好转。 达摩想到震旦缘熟,游历化导的释子不时走到那里去,便首先告别了先师的宝塔,然后又告别同学,再来到王宫,安慰鼓励国王说:“要勤修各种善业,护持佛家三宝。 我这一去不会很久的,九年便回来。 ”国王听了涕泪交流,说:“这个国家有什么不好,那方土地有什么吉祥? 不过,叔父既然同它有缘,也不是我劝阻得了的。 只希望不要忘记了父母之国,事情办完了,早日回来。 ”国王便准备了大船,装上各种珍宝,亲自率领臣属,把达摩一行送到海滩。 达摩一行远涉重洋,在海上颠簸了三年之后,终于到达了中国的南海。 这时是梁武帝普通七年——丙午年九月二十一日。 广州刺吏萧昂备设东道主的礼仪,欢迎他们,并且上表奏禀梁武帝。 武帝看了奏章,派遣使臣奉诏到广州迎请,这时是大通元年——丁未年。 十月一日达摩等到达金陵(按,即今南京)。 武帝接见了达摩,问他:“朕继位以来,营造佛寺,译写经书,度人出家不知多少,有什么功德? ”达摩说:“并没有功德。 ”武帝问:“为什么没有功德? ”达摩说:“这些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然有,却不是实有。 ”武帝说:“怎样才是真功德呢? ”达摩说:“清净、睿智、圆妙,体自空寂。 这样的功德,不是在尘世上追求的。 ”武帝又问:“什么是圣谛第一义? ”达摩说:“空寂无圣。 ”武帝又问:“回答朕的问话的人是谁? ”达摩说:“不知道。 ”武帝没有领悟。 达摩知道二人的心思没有契合,于是在十月十九日,悄悄回到长江北岸。 十一月二十三日 ,达摩到达洛阳。 这时是魏孝明帝孝昌三年。 达摩下榻在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整天默默不语。 人们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管他叫“壁观婆罗门”。 当时有个叫神光的僧人,是个旷达之士。 他长期居住在洛阳附近,博览群书,善于谈论玄妙的道理。 他叹道:“孔子、老子的教,不过是礼术规矩,《庄子》、《易经》这些书,也未尽妙理。 近日听说达摩大士住在少林寺,最圣达的人就离自己不远,该占探访他那玄妙的境界。 ”于是来到少林寺,早晚参见大士,恭候在旁。 达摩却每每对着墙壁端坐,神光听不到他的教诲和鼓励。 神光心想:“过去的人求学访道,饿了,把光骨头敲开吸取里面的骨髓,从身上扎出血来暂时充饥,割下珍贵的头发掩埋在泥里,或者舍身跳崖去喂老虎。 古人尚且如此,我又是什么人呢? ”这年十二月九日晚上,漫天大雪,神光站在殿外,一动不动。 到天亮时,积雪都没过他的膝盖了。 达摩怜悯地问道:“你久久地站在雪地里,要求什么事? ”神光悲苦地流下泪来说:“只希望和尚慈悲为怀,打开甘露门,普度众生。 ”达摩说:“诸佛有无上妙道,是天长地久勤奋精进,行难行之事,忍难忍之情而修得的。 哪能凭小德小智,轻慢之心,就想得到真乘,白费辛苦。 ”神光听了达摩祖师的教诲激励,悄悄拿了一把快刀,砍断了自己的左臂,将残臂放在达摩面前。 达摩知道他是堪承大业的法器,就说:“诸佛最初求道的时候,为了证法而忘掉了形骸.你今天在我面前砍断手臂,你所追求的也可以得到。 ”达摩于是给他改名叫慧可。 慧可问:“诸佛的法印,可以说给我听吗? ”达摩说:“诸佛的法印,不是从人那里得到的。 ”慧可说:“我的心还没有安宁,求大师帮助我安宁下来。 ”达摩说:“把你的心交给我,我帮助你安宁。 ”过了一会儿,慧可说:“找我的心,找不到了。 ”达摩说:“我帮你安心,完成了。 ”过了九年,达摩要返回印度了。 他召集门人说:“回国的时间到了,你们何不说说自己有什么心得? ”一个叫道副的说:“在我看来,不拘于文字,不离开文字,这就是道用。 ”达摩说:“你学到了我的皮毛。 ”尼姑总持说:“据我理解,就像庆喜见到如来的佛国,见了一次就见不到第二次。 ”达摩说:“你学到了我的肉。 ”道育说:“地、水、火、风四大皆空,色、受、想、行、识五阴并非真有。 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法可以学得。 ”达摩说:“你学到了我的骨头。 ”最后,慧可礼拜了大师,依次序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没有开口。 达摩说:“你学到了我的精髓。 ”他又看看慧可,告诉他:“过去如来把他的清净法眼传给迦叶大士,然后又展转嘱托,传到我手里。 你要护持。 我把袈裟也传给你,作为传法的信物。 它们各有自己的含义,应该知道。 ”慧可说:“请大师指示。 ”达摩说:“内传法印,以便正智与真理相契合。 外传袈裟,以便教派承传旨意明确。 若是后代轻薄,群起怀疑,说我是西天人氏,你是东方学子,凭什么得真法,你拿什么证明? 你如今接受这袈裟和佛法,以后遇上灾难,只消拿出这衣裳和我的法偈,就可以表明化导无碍。 我寂灭两百年后,衣裳就不再往下传了,佛法已经遍布天下。 但那时候,懂佛道的人多,行佛道的人少;说佛理的人多,通佛理的人少。 私下的文字,秘密的证说成千上万。 你应当宣传阐发正道,不要轻视了没有真悟佛理的人。 他们一旦回复正道,就跟没走弯路的人一样了。 听我的偈言:‘我来到这里,本是为传妙法、救迷情。 结果自然成。 ”达摩又说:“我有《楞伽经》共四卷,也传给你。 这是如来心地要法,开示众生悟法人道的。 我来到这里,已经中毒五次。 我曾经把毒物吐出来试过,放在石头上,石头都裂开了。 我离开南印度来到东土的原因,是看到神州大地有大乘气象。 所以才跨过大海越过荒漠,为大法寻找法器。 机遇未合,便像愚人一般少言寡语. 我的目的已经达到。 ”(《别记》载:达摩祖师在少林寺住了九年,为二祖慧可说法。 只教他外息诸缘,内心无事;心如墙壁,这样才可以人道。 慧可讲说心性种种,同真理不相契合。 达摩祖师只制止他的错误,不给他讲解无念心性。 慧可有一天忽然说:“我已经息了诸缘。 ”达摩问:“莫成断灭了吗? ”慧可说:“不成断灭。 ”达摩说:“这就是诸佛所传的心性,永远不要怀疑它。 ”)说罢,和众徒们来到嵩山的千圣寺,住了三天。 当时,魏皇帝尊奉释家,佛门俊才如林。 光统律师和流支三藏二人,便是僧中的鸾凤。 他们看到达摩大师演说佛道,常比手划脚同大师辩论,是非蜂起。 达摩达摩祖师远振玄风,普施法雨,赢得了声望。 而气量褊狭的两个僧人不堪忍受,竟相生起害人之心,几次在大师的饮食里施放毒药。 到第六次放毒时,大师教化世人的因缘已尽,法教也有了传人。 便不再自救,端坐圆寂。 这时是魏文帝大统二年——丙辰年十月五日。 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达摩安葬于熊耳山,人们在定林寺为他起了一座塔。 三年后,魏臣宋云奉命出使西域,回来经过葱岭时,同达摩祖师相遇。 宋云看见他手里提着一只鞋子,翩翩远去。 宋云问:“大师往哪儿去? ”达摩说:“西天去! ”宋云回来,把这事源源本本告诉大家。 等到他的门人启开坟墓看时,只剩下一付空空的棺材,里面有一只皮鞋。 满朝廷的人都为之惊叹。 官员们奉皇帝命令,取了那只皮鞋,放在少林寺供养起来。 到了唐朝开元十五年——丁卯年,鞋被信道的人偷到了五台山华严寺,。 当初,梁武帝遇到达摩师祖,因缘未合。 后来武帝听到达摩到魏推行教化,打算亲自为他写一篇碑文,但是没有抽出时间。 再后来听到宋云讲的故事,终于动笔把碑文写出来了。 唐代宗谥达摩为“圆觉大师”。 他的塔叫空观塔(年号依《纪年通谱》)。 (《通论》说:《传灯》记载,魏孝明帝钦服达摩非同寻常的事迹,三次下诏书请他下山,可是达摩到底也没离开少林寺。 大师圆寂之后,宋云从西域回国,在葱岭碰上了大师。 孝庄帝下令打开墓穴。 这时是《南史》所说的普通八年,即大通元年。 孝明帝在这年四月癸丑去世,达摩祖师十月到梁国。 则达摩还没有到魏国时,孝明帝已经去世了。 他儿子即位不久,就被尔朱荣杀死,这才立的孝庄帝。 由此魏国大乱。 过了三年,孝庄帝死,五年后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因而祖师在少林寺的时候,正值魏国内乱。 等到宋云回来的时候,孝庄帝已经去世五六年,国家也早被分割了,哪有孝庄帝命令开启墓穴的说法? 按,《唐史》说:后来魏末时,有个叫达摩的僧人航海来中国,去世之后,这年魏国使节宋云从葱岭回来,看见了他。 宋云的门徒挖开他的墓穴,只有一只鞋子留在里面。 这才是真实的记载。)                                      传播禅宗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 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禅是脱离文字的,语言和文字只是描述万事万物的代号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慧能大字不认识一个,但是却通晓佛经的原因,只要明心见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 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 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圆寂于洛滨,葬熊耳山。   发布时间:2023-05-17 13:53:27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5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