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册 卷五 二、结显末那因果位相应心所 内容: 【论文】五.七未转依位,与前所说心所相应;已转依位,唯二十一心所俱起,谓遍行、别境各五,善十一。 如第八识,已转依位,唯舍受俱,任运转故,恒于所缘平等转故。 【疏翼】第二答中,第二辨果位相应。 【述记? 卷二十九】自下第二、显因果位相应多少。 若在因位,同前师所说多少[1]。 此第七识「已转依位」,与二十一心所俱生。 「如第八识,已转依位」,说亦如彼唯舍受俱。 任运而转,曾不易脱,不分别生,六识可[2]然。 虽初地以去有行、不行,成佛以去,无不行时。 据此义故,亦名无动摇,故唯舍受[3]。 又复此智多起平等[4],平等即大悲等[5]。 佛位多胜功德相应,在第四禅,故唯舍受。 又设下地有平等智,不变异故,如在因位唯舍受俱。 若在十地,随第六识所引何地,乃至有顶,皆有此智[6]。 依彼地心法空智引入灭定时,彼地有故,不可定说下地第七为有顶依[7]。 虽通诸地,皆唯舍受,此义应思[8]。 不可以因数难彼[9]心所法,未必皆似故。 「恒于所缘,平等转故」,「唯舍受俱」。 诸善心所,法尔作用,有二十一心所俱起。 【疏翼】以上第二依问辨第二能变十门分别中,第五段文第六门显染俱第七门显触等相应讫。 --------------------------------------------------------------------------------[1] 本论卷四云︰然此意俱心所十八,谓前九法、八随烦恼,并别境慧。 [2] 「可」字,康平本作「不」。 [3] 灵泰《抄》云︰入初地以去,第六识入法空根本智,及法空后得智,及法空灭尽定,其第七识平等性智即行。 若入生空观根本智,及生空观后得智,及灭尽定,其第七识有漏心位,平等性智即不行。 [4] 《佛地经》云︰平等性智者,由十种﹝平等法性﹞相,圆满成就。 [5] 十种平等法相之第四为「弘济大慈平等法性圆满成故」,第五「为无待大悲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又《佛地经论》卷三云︰谓观自他一切平等,大慈大悲恒共相应,常无间断,建立佛地无住涅槃。 [6] 《枢要》卷下云︰平等性智唯舍受俱者,观智是初定,平智初定摄;观智喜乐俱,平智随喜乐! 有二解︰一解︰得。 然今说者,取至佛位,唯舍一定。 未自在,随观察智,自在不然故。 若尔,七识因舍俱,净由他喜乐,在因无寻伺,果由他引生? 答︰寻伺行相粗,非由他引转,亦应喜乐非一,类不由他引,不随生故。 第二义︰一切是舍,何故地同,其受即别? 答︰喜乐易脱,故恒唯舍。 定不相违,故从能引。 若至佛位,能依通九地,所依唯第四定与净第八相依相续,无动摇故。 十地无漏,能依所依俱定同地,随他引故,未无动故。 此说法﹝空﹞观品,非生﹝空﹞观品,犹有漏摄。 [7] 灵泰《抄》云︰若第七识在有漏位,或在法执位,虽在下地,亦与上地第六识生空妙观察智为依。 若十地位中,第七识无漏位成平等性智,随在何地──初静虑、二地,乃至有顶──第六识入法空妙观察智,亦引第七识必同地。 不可无漏第七识在下地,与上地第六识法空妙观察智为依,必同地。 若在佛位,则不然,第七识常在第四静虑地,设第六识依有顶地以入灭尽定,亦下地第七与上地第六识为依。 如有难云︰何故果位平等智唯依第四禅,因位平等智则返余地起? 答︰生死之位、下地第七识为根,发上地妙观察智,因果既殊,何妨二位别? [8] 如理《义演》云︰此释外难。 难云︰次言平等智由第六引,诸地皆有者,亦应引第七识随在何地与何受相应,初、二禅等有喜乐等? 答︰不尔,皆唯舍受故。 「应思」者,意同前解。 [9] 「彼」,谓果位。 发布时间:2025-11-05 12:35:28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51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