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册 卷五 十、诤答六识三性俱不俱 内容: 【论文】五? 一九二有义:六识三性不俱,同外门转,互相违故。 【疏翼】第二别释中,第二诤申同异。 于中有二︰一、三性不俱师义,二、三性容俱师义。 此即初师义。 【述记? 卷三十一】问︰诸识性总同时者,唯是一性,为许同时各别性摄? 自下第二、诤申同异。 初文有三︰一、标宗,二、立理,三、释难[1]。 此即初二也[2]。 所以者何? 此六转识同缘外境,诸三性等「互相违故」。 《瑜伽》第三说︰又非五识有二剎那相随俱生,亦无展转无间更互而生。 五识生已,从此无间必意识生等[3]。 五识既无俱生之义,是故五识三性不俱。 此、立宗义。 「同外门转」,第一因也。 定中闻声,非我所许。 三性俱起,设纵许者,定心可然,散位无故,非五识中,三性俱转。 【论文】五? 一九三五识必由意识导引、俱生、同境,成善染故。 【疏翼】第二立理中,第二显五识三性所由。 【述记? 卷三十一】第二因云︰五识生时「必由意识导引」,五识方五俱生;亦复同境,方成善染。 先显五识三性所由。 【论文】五? 一九四若许五识三性俱行,意识尔时应通三性,便违正理,故定不俱。 【疏翼】第二立理中,第三申俱行难。 【述记? 卷三十一】后、申俱难。 即彼《大论》第三卷说︰五识善染,必意导生[4]。 若虽导生,五三性并,即许意识一念之中「通三性」义;所引五识,既一念之中许通三性,能引之意性必须同,如次所引。 如《显扬》第十九说︰设定中闻声,由二因取,谓:由了别定所缘境,及种种所缘境意识故,二、由此俱生耳识故。 故虽在定,亦是同缘,故定不俱。 如不善眼识与意俱行,设声缘至,亦不能了。 要眼识灭,耳识乃生,故定不俱,无意引故。 此师意说︰五识不相续,故五识不并生,亦非五识次第生,故三性不并。 上说五识唯一念解。 又解︰设率尔唯一念,等流通多念,亦不许三性并生,能引之识,非三性故。 此同性、同缘之理,如下当解。 【疏翼】以上第一三性不俱师义中,第二立理讫。 【论文】五? 一九五《瑜伽》等说:藏识一时与转识相应,三性俱起者,彼依多念,如说一心非一生灭,无相违过。 【疏翼】第一三性不俱师义中,第三释难。 【述记? 卷三十一】若三性不俱,何故《瑜伽》第五十一、《显扬》第一及第十七皆云:本识一时三性俱转[5]? 会此文云[6]。 下、释难也。 「等」,取《显扬》等。 「依多念」说,名「俱」。 喻云︰如《瑜伽》第三及五十五[7]说有一心,非是一生灭剎那,故言「俱」也。 彼第三云︰如经言︰起一心、多心。 云何一心? 谓世俗言说一心剎那,非生起剎那。 谓一处为依止,于一境界事有尔所了别生,总尔所时,名一心剎那。 又相似相续,亦说为一,与第二念极相似故[8]等。 明第八识与五识等三性不俱。 善眼、染七自无记故,虽有三性俱,遮余转识三俱生故。 【疏翼】以上第二诤申同异中,第一六识三性不俱师义讫。 【论文】五? 一九六有义:六识三性容俱,率尔、等流,眼等五识,或多、或少,容俱起故。 【疏翼】第二诤申同异中,第二六识三性容俱师义。 【述记? 卷三十一】此师、正义。 于中有五︰一、标宗,二、立理,三、释难,四、引证,五、解违。 此初二[9]也。 「三性容俱」,非一切时皆必定俱,有俱时故,论言「容」也。 此立义,以下为[10]理。 言「率尔、等流[11]眼等五识,或多或少容俱起故。」此引五识相续文[12],如前[13]等无间依[14]中说[15]。 既等流心许多念,故五识容俱,此如何等? 如眼识缘善色,至等流心多念善已,后有不善声境现前,意与耳同缘,虽亦缘色境,而声境胜,乃至起不善耳识,令彼不善耳识生。 前眼识善、耳不善未灭,如是等流多念生已,乃至余无记香等至,乃至意虽同缘,随境强,引起鼻识生。 即等流多,率尔少[16]。 或前一眼识久已不断,虽已起寻求,寻求未了,眼更重观,意复寻求,寻求未亡,不起决定。 如是或多率尔,后时耳等识生一率尔已,乃至即有等流耳识次第而起。 故是率尔多念,等流少也。 容许五识有俱行,故得三性并。 又解︰「率尔等流」二心之时,「眼等五」中或三、四等多,一、二等少,容俱起故[17]。 虽五一念三性得俱,若一向同境时,即不善意随眼识并行已,设耳识至,亦不缘声。 不尔,即须眼识断灭,意方缘声。 此前师意。 今说一意识与五同缘,而性不定[18]。 【疏翼】以上第二六识三性容俱师义中,第一标宗及第二立理并讫。 【论文】五? 一九七五识与意虽定俱生,而善性等不必同故,前所设难,于此唐捐。 【疏翼】第二六识三性容俱师义中,第三释难。 【述记? 卷三十一】此、释难也。 虽必俱起,与前师同,与五同性,即不决定。 由此理故,「前所设难」能引意识通三性者,「于此唐捐」。 【论文】五? 一九八故《瑜伽》说:若遇声缘,从定起者,与定相应意识俱转,余耳识生,非唯彼定相应意识能取此声。 若不尔者,于此音声不领受故,不应出定;非取声时,即便出定,领受声已,若有希望,后时方出。 【疏翼】第二六识三性容俱师义中,第四引证。 于中分三︰一、引教,二、理难,三、结不定同性。 此即初文。 【述记? 卷三十一】问︰如《解深密》等[19]说意与五同缘[20],故定同性。 《集量论》说五俱意识必现量故[21],何故得知不同性也? 为答此问也,下引证也[22]。 明此缘者,大目[23]连[24]猕猴池侧,坐无所有处定。 有象哮吼、猿猴戏声,即便出定。 萨婆多师︰出已,方闻。 今此大乘︰闻已,方出,若先不闻,如何出定? 问︰岂有无所有处心,得缘欲界声等境耶? 六十五等说:广慧声闻有学、无学无色界心缘三界法[25],故得无违。 六十三卷[26]〈三摩呬多地〉末说︰谓有行人,若遇声缘从定起者,遇声耳识,与定[27]相应意识俱转起闻于声,名遇声缘,从定而起。 或复起者,即是耳识。 此举定中得起耳识。 或「者」[28],谓假者,即得定人由定中闻,故出[29]。 此显闻声非唯意取[30],《显扬论》[31]说「种种意」故。 然彼耳识互能取声,非唯定中意识能取此声,共耳一时闻故,意不唯缘定中事故,返成耳识[32]。 若在定中唯意缘声,耳不闻声者,于此音声定中耳识不领受故,后时不应为此声故,而出于定。 后时既为声故出定,明在定内耳与意俱,同念闻声[33]。 破小乘[34]等,立一量云︰如汝所成[35]欲闻声末后出定之意识,应不即闻声时出定。 不闻声故。 如未闻声之定意识。 故知返成闻声方出[36]。 显闻声位,由在定中,非当取声即便出定。 领受声已,定中意识[37]希望是何,方始出故,闻声后时,方始出定[38]。 上引教已。 【论文】五? 一九九在定耳识,率尔闻声,理应非善。 未转依者,率尔堕心,定无记故。 【疏翼】第四引证中,第二理难。 【述记? 卷三十一】下、以理难。 在定耳识率尔闻声,虽意与彼同缘引起,理应非善。 《瑜伽论》[39]说:率尔等五心中,前三定无记故[40],此约未转依位。 五识无漏时,即唯善性故。 【论文】五? 二○○由此诚证,五俱意识,非定与五善等性同。 【疏翼】第四引证中,第三结不定同性。 【述记? 卷三十一】此结五、六,不定同性。 定中意识是善,与耳性不同,亦俱生故。 以定中不同,证在散位俱有五者,不定同性。 【疏翼】以上第二六识三性容俱师义中,第四引证讫。 【论文】五? 二○一诸处但言:五俱意识亦缘五境,不说同性。 【疏翼】第二六识三性容俱师义中,第五解违。 于中分四︰一、会《解深密》等,二、会《杂集》,三、解五六同性,四、显果位。 此即初文。 【述记? 卷三十一】若尔,何故《解深密经》及七十六说五识同时意识同缘? 下、解违也。 此会彼文。 彼说同缘,不说同性,故不相违。 彼论无定同性言故,谓虽言同缘,不言五、意定须同性,故知亦有不同者。 故如前论说[41],《显扬》十九如前[42]定中意、耳,亦明同缘,不言同性,定中起耳识故。 彼文大好。 然前师岂不解此文耶? 答︰解,如前已解[43]。 【论文】五? 二○二《杂集论》说:等引位中,五识无者,依多分说。 【疏翼】第五解违中,第二会《杂集》。 【述记? 卷三十一】前师问言︰若定中实得起耳识,为例不同性,何故《杂集论》第七说:三摩呬多[44]位,余识无耶? 此非《集论》本文,是师子觉义,有师引证。 彼虽非证,然为会之︰《对法论》中言「余无」者,约「多分说」。 「多分」有二义︰一、多识,二、多人。 多人多识不起,言「无」。 谓二乘等定中,唯得起耳,非余四识,非菩萨故[45]。 问︰如何定中意识俱受,与耳同缘? 散意入舍定,即引生耳。 耳识率尔,必是舍故。 初起之时,必昧劣故。 意既同缘,必非异受。 入喜、乐定,耳必不生[46]。 二解︰虽复同缘,何妨异受? 其性亦许有不同故。 《瑜伽论》[47]说:率尔等三,是无记性。 定心寻求,如何是善? 又在定,得起几心? 唯初二心,若有希望,即出定故。 希求,即是寻求心也。 若散五心,初三无记,论说多分;若在定位,亦通善等[48]。 又五识必由寻伺所引,此入定心,何地之法? 应唯初定,后无寻伺故,此如第七卷寻伺中解[49]。 又此定为唯有漏,亦通无漏? 答︰文不遮,二种俱得。 又欲界耳识,许异地心引生;二定以上起三识时,异地心引无寻伺,意识为能引耶? 答︰初起五识,必寻伺引,后位以去,非寻伺心引。 此亦得唯率尔心,等流心等即不许尔。 如在欲界,岂一切五识生要由寻伺引? 初起由寻伺,后起不必故。 【论文】五? 二○三若五识中,三性俱转;意随偏注,与彼性同,无偏注者,便无记性;故六转识,三性容俱。 【疏翼】第五解违中,第三解五六同性。 【述记? 卷三十一】问︰五为所引,意是能引,所引三性既俱,能引意识,应通三性! 且散心位随五识唯一念、或相续,皆得三性并生,取长徒义,如叙二说。 别抄[50]、五十一抄说[51]:然后时引五识俱生已,意随所偏注境强者同五识之性,如在定,意唯是善性,不同耳识率尔心是无记。 若兼缘诸处,于五无偏,便无记性,此性能与五识善恶不相违故[52]。 若与五识别缘,唯缘法处[53],既无此心[54],由此故知《集量论》等五俱意识定现量者,必同缘故。 其量既然,耳俱意识听教之时,但作证解,故必现量。 五俱之意识,亦无法执等,以此为证。 诸师于此觉慧异说,如别抄故[55]。 八地、二乘、凡夫等位,六识三性容俱时转[56],如第八识,与余三性俱,以此为证。 【论文】五? 二○四得自在位,唯善性摄。 佛色、心等,道谛摄故,已永灭除戏论种故。 【疏翼】第五解违中,第四显果位。 【述记? 卷三十一】自下、显在果位唯善性摄。 若五识转依,随前[57]二师所解位次[58]。 「唯善性摄」,唯在佛也,唯善性故。 不尔,初地以去,五识之中尚有不善,八地已去,或时亦有无记五识故,唯佛色心是道谛故,「唯善性摄」。 何以然者? 诸戏论种,已永无故。 应细拾[59]文,推其义理。 三乘无学、菩萨后得智中,何性六识俱起? 然今不能烦文具解,虽知六识体通三性,五识之中通有覆者,如受[60]中说。 善中通生得、加行。 加行有闻、思、修。 论其五识,闻思于义,自性即无。 为彼所引,亦通所成。 如听经、观字,而思法、义。 意成闻、思,所引眼、耳,岂非亦是闻、思所成? 非生得故。 香积佛土[61]鼻、舌等识,类此应知。 后得智中,净土听法所生五识,岂非三慧之所成也? 成所作智即是修故[62]。 所成之言,义宽遍也。 此等皆由随意引生故[63]。 不善之中,有任运分别,此五皆通,亦许五识通见断故[64]。 此中各有烦恼、所知,障并许通,由意引起故。 下文自说无记皆通,有覆无记,亦意引故。 《缘起经》说欲界意识除润生爱等,亦有有覆性故[65]。 四无记中唯异熟生、威仪、工巧,无变化心。 通果,可尔,天眼、耳通,彼俱慧故。 然非变化,相从,四中变化所摄[66]。 五识缘威仪、工巧,不能发威仪、工巧故[67]。 如《大论》第一说五识虽不作转心发业,亦作随转心发业故[68],即通威仪、工巧、异熟生摄。 无变化者,六十九虽言欲界有变化,不是五识,实是上界系,据意识中相似者说[69]。 或所变化,似欲界故,名为欲界。 或是生得变化,但是异熟生摄[70],《瑜伽》[71]自说是生得变化故。 论文[72]:欲界无变化[73],色界无工巧[74],无色又无威仪。 即今大乘亦通五识有威仪工巧︰四识[75]缘威仪,五识缘工巧[76]。 若不尔者[77], 异熟生摄,不同小乘,是威仪类名威仪心[78]。 异熟生心宽,威仪心狭[79],处处皆有[80],文势皆显。 【疏翼】以上解第三能变第二举颂正答有九颂中,第一段初颂明初四分别门讫。 --------------------------------------------------------------------------------[1] 第二立理中分三︰一、显互违因,二、显五识三性所由,三、申俱行难。 [2] 即标宗及立理中,初文为二。 [3] 《瑜伽》卷三原文作:又非五识身有二剎那相随俱生,亦无展转无间更互而生。 又一剎那五识身生已,从此无间必意识生。 [4] 即《瑜伽》卷三云︰由染污及善意识力所引故,从此无间,于眼等识中染污及善法生,不由分别,彼无分别故。 由此道理,说眼等识随意识转。 [5] 以《瑜伽》卷五十一为例,如云︰复次,阿赖耶识或于一时与转识相应,善、不善、无记诸心法俱时而转。 如是阿赖耶识虽与转识俱时而转,亦与客受、客善、不善、无记心法俱时而转,然不应说与彼相应。 何以故? 由不与彼同缘转故。 [6] 即「彼依多念」。 [7] 「五」字,《述记》误作「六」,今改。 如《瑜伽》卷五十五云︰又如是言「由一净心,当往善趣」,如是等类。 当知此中依转﹝起﹞所摄相续一心,由世俗道﹝藏文作「言说相应」﹞,名发一心。 又依世俗﹝藏文亦作「言说相应」﹞相续道理,名发一语及发身业。 [8] 《瑜伽》卷三原文云:如经言︰起一心,若众多心。 云何安立此一心耶? 谓世俗言说一心剎那,非生起剎那。 云何世俗言说一心剎那? 谓一处﹝藏文作「tshig gcig」﹞为依止,于一境界事有尔所了别生,总尔所时,名一心剎那。 又相似相续,亦说为一,与第二念极相似故。 [9] 即标宗及立理。 [10] 「为」字,康平本作「述」。 [11] 「流」字,康平本有「时」字。 [12] 即《瑜伽》卷一。 [13] 见本论卷四。 [14] 即「开导依」。 [15] 如本论卷四云︰故《瑜伽》说︰决定心后,方有染净。 此后乃有等流眼识善不善转,而彼不由自分别力,乃至此意不趣余境,经尔所时,眼意二识或善或染相续而转。 如眼识生,乃至身识,应知亦尔。 [16] 灵泰《抄》云︰即眼识中有善等流,耳识有不善等流,即有二等流;唯有鼻识起率尔心,即二等流,一率尔;故言「等流多,率尔少」也。 [17] 灵泰《抄》云︰此中意说︰或二识有等流多,一识有率尔少。 一、二相对,即二名多,一为少。 或二、三相对︰或二识中起率尔,三识中起等流,即二为少,三为多。 或三识有率尔,二识有等流,即二为少,三为多。 或三识有率尔,二识有等流。 或多少相望,皆得作也。 此中且举初率尔,后率尔等流心以作。 其中决定、寻求、染净、作法,皆准率尔等流心作法也,与前解少别。 道邑《义蕴》云︰前解约五识之中,等流率尔或多,或少。 此解约等流率尔之中,五识或多,或少。 是二解之大意也。 [18] 道邑《义蕴》云︰此述前师五不俱意,与后﹝师﹞三性俱,二对明之,更无别立。 [19] 「等」,取《瑜伽》卷七十六。 [20] 《瑜伽》卷七十六云︰此中有识眼及色为缘,生眼识。 与眼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 有识耳、鼻、舌、身,及声、香、味、触为缘,生耳、鼻、舌、身识。 与耳、鼻、舌、身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 [21] 《集量论》云︰又意以缘及领受境界色等为行相而转起,唯是无分别。 见德格, tshad ma ce(即因明部,ce函), 15B. 6﹞。 [22] 《瑜伽》卷六十三中文今具引云︰复有补特伽罗已得离欲,从定起已,或于一时彼三摩地相间相杂作意而转,或于一时不相间杂。 若遇声缘从定而起,与定﹝藏文作「mbam par ma b? ag pa/」,即「非等引」﹞相应意识俱转,余耳识生,非即彼定相应意识能取此声。 若不尔者,于此音声不领受故,不应出定。 非取声时,即便出定,领受声已,若有希望﹝藏文作「dod na」﹞,后时方出。 《显扬》卷十九云︰又处定中取外声时,当知由二种取︰一、由了别定所缘境﹝即《瑜伽》一时与「三摩地相间相杂」﹞,及种种所缘境意识﹝即《瑜伽》「一时不相间杂」﹞故。 二、由此俱生耳识故。 [23] 「目」字下,《述记》卷三十九有「犍」字。 [24] 「大目犍连」,梵文「mahamaudgalyayana」。 [25] 《瑜伽》卷六十五原文:若毗钵舍那行菩萨未得自在,及广慧声闻乘等若诸有学,若阿罗汉,彼无色界系善作意,亦缘下地一切法。 [26] 见《瑜伽》卷六十三中。 [27] 藏传本作「非等引」。 与下文「非即彼定相应意识能取此声」相合。 [28] 「者」字,原作「有补特伽罗」。 [29] 以上解第一段论讫。 [30] 《瑜伽》卷六十三原文:若遇声缘,从定而起,与定相应意识俱转,余耳识生,非即彼定相应意识能取此声。 [31] 见《显扬》卷十九。 [32] 如《显扬》卷十九云:初闻声者,实定中相应意识。 以上解第二段论讫。 [33] 此句意云:在定内耳与三摩地相间杂意识俱,同念闻声。 [34] 即萨婆多部。 [35] 「成」字,《续藏》注所引古本作「为」。 [36] 以上解第三段论讫。 [37] 此指不相间杂意识。 [38] 以上解第四段讫。 《枢要》卷下云︰「从定起者」,《瑜伽》抄﹝《略纂》卷三十四﹞解︰一、起耳识名「起者」﹝如云「位胜进道中,若遇外强盛声缘,从定起耳识缘之。 与定心第六识俱时转。 此唯是耳识缘,无第六识与耳同缘一境。 故论云『非即彼定相应意识能取此声』。 此义意言︰定中闻声,从定起耳识与意识俱转,然意(识)不与耳识同缘一境,故言「非定相应意识能取此声。 以散心位意识不坚,五识不起则已,若起,必同时。 不同定中闻强盛境故,耳识能缘。 意识坚住一境故,不与同缘」﹞。 二、起定心与耳识闻声,名「起者」﹝如云「若耳识定中,即非取声时意识即便出定,要耳领受声已,意识有希望故,后时方出。 又耳识取声时在定中,非取声时即便出定,在定外闻声也。 要独耳识定中领受声已,有希望故,后时意识方出。 此等并定,有五识家解」﹞。 三、出定者名「起者」﹝如云「谓萨婆多定中无五识」﹞。 [39] 见《瑜伽》卷一、卷三。 [40] 如《瑜伽》卷一云︰由眼识生,三心可得︰如其次第,谓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 初、是眼识,二、在意识。 决定心后,方有染净。 此后,乃有等流眼识善不善转,而彼不由自分别力。 乃至此识不趣余境,经尔所时,眼意二识或善、或染,相续而转,如眼识生,乃至身识应知亦尔。 如《瑜伽》卷三云︰又由二种因故,或染污、或善法生,谓分别故,及先所引故。 意识中所有,由二种因;在五识者,唯由先所引故。 所以者何? 由染污及善意识力所引故,从此无间,于眼等识中染污及善法生,不由分别,彼无分别故。 由此道理,说眼等识随意识转。 [41] 如本论卷五云︰许五识三性俱行,意识尔时应通三性! 便违正理,故定不俱。 [42] 《显扬》卷十九:又处定中取外声时,当知由二种取︰一、由了别定所缘境及种种所缘境意识故,二、由此俱生耳识故。 [43] 如《述记》前云︰故虽在定,亦是同缘,故定不俱。 如不善眼识与意俱行,设声缘至,亦不能了。 要眼识灭,耳识乃生,故定不俱,无意引故。 此师意说︰五识不相续,故五识不并生,亦非五识次第生,故三性不俱。 [44] 三摩呬多,梵文为「samahita」;藏文为「mbam par g? ag pa」。 [45] 道邑《义蕴》云︰彼二乘定劣,五识之中,唯起耳识,菩萨定胜,俱起五识也。 [46] 智周《演秘》云︰复有二意︰一、入舍定,二、初起定。 起定即是将出定时,此二时意与耳同缘。 [47] 见《瑜伽》卷三。 [48] 道邑《义蕴》云︰若决定心后,于境了别知染、知净,是染净心。 此定中心,境虽未决,以定中心先是善故,设起寻求,亦名为善。 又定中心,先是等流,义说率尔寻求,理亦无失。 [49] 本论卷七初,解「寻伺」云:然说五识有寻伺者,显多由彼起,非说彼相应。 [50] 「别抄」谓《大乘义林章》卷二〈五心章〉。 如云︰唯等流心略有二说,意识等流相续,无妨。 一云︰五识唯一念生:说等流心,亦不相续。 如前引说﹝如《瑜伽》卷三云「又非五识身有二剎那相随俱生,亦无展转无间更互而生。 又一剎那五识身生已,从此无间必意识生」﹞。 二云︰五识许相续生:一剎那者,说率尔故。 〈决择﹝分﹞〉﹝卷五十二初﹞亦说六识相望成等无间﹝如云「若此六识为彼六识等无间缘,即施设此,名为意根」﹞。 《唯识》﹝卷四﹞亦言「如热地狱戏忘天等」,理必相续。 故今正义︰率尔,多为一念。 余四,多相续,或并通多念。 [51] 《略纂》卷二十六云︰相续有二说︰一、无一念中三性并起。 此中,据事究竟语,非一念中,三性并起。 二、即如前眼善识起至等流心时,耳识率尔心起,乃至耳不善等流心生,眼识亦生,故此一时善不善并。 问曰︰若五识起善恶,必意识引,如耳识起,意引不善生,眼识无能引,应不起善! 答曰︰初起善恶必由意引。 若已引者,更不须引,故于后时眼还生善。 问曰︰若境平等,可眼耳二识要隔三剎那方起。 或境贪爱,何妨隔一二剎那即起? 若尔,眼、耳即不并生! 答曰︰要须隔三剎那,五识类等故。 虽于境贪爱,以五识类等故,不得隔一二念即生。 又义︰隔一二剎那,亦有起恶。 若尔,即无三性并! 答︰容有此义,故于平等境时,起三性心,如前说。 [52] 道邑《义蕴》云︰意识初引善恶五识,与五善恶必须偏注。 能引之意,与五性同。 等流以后,于五无偏,意﹝识﹞可无记,与五性别,不相违也。 [53] 灵泰《抄》云︰然不相应非唯有一类,有百千万类不相应行。 故第六识别缘法处者,或缘五色相,或缘二十四不相应行,或缘无为等,第六意识则与五识别缘也。 [54] 谓既无此缘境之心。 [55] 如《大乘义林章》卷二〈五心章〉第十「何量所摄门」云︰与于五俱意﹝识﹞所有五心,有义唯现量。 作证解故。 陈那菩萨《集量论》说五识俱意是现量故。 设五﹝识﹞俱时,缘十八界,亦现量摄,随五现识明了取故。 有义不定。 性尚不同,何况现量? 《集量》不说五俱之意﹝藏文亦时取略语为「yi」﹞,唯是现量,何得定判坚执? 比度既许五俱,定唯现量,于理未可。 故五俱意义通现、比及非量摄,通缘三世及非世境。 若缘一境,与五一俱,率尔、等流,定唯现量。 中间三心,不与五俱,通比非量。 剎那论之,缘过去境。 《瑜伽论》﹝卷三﹞言「五识无间所生意识﹝或﹞寻求、﹝或﹞决定,唯应说缘现在境」者,此依分位事绪究竟,名为现在。 《瑜伽》自言「若此,即缘彼境生」故,染净亦尔。 三性心同,故论偏说。 [56] 本论卷四云︰若自在位,如诸佛等,于境自在、诸根互用、任运决定、不假寻求。 彼五识身,宁不相续? 本论《述记》卷二十六解云︰此位,即在八地以去,皆能任运。 此于有漏五根,亦能得互用故。 [57] 即前所引《佛地经论》卷三。 [58] 如《佛地经论》卷三云︰成所作智心品,有义初地以上诸位皆得现前,堕法数故。 如实义者,佛果方起,以十地中有异熟识所变五根,非无漏故,能依五识,亦非无漏。 有漏五根发无漏识,曾未见故。 于佛果上,此智亦不恒现在前,作意起故,数数间断。 [59] 「拾」字,《续藏》疑作「检」。 [60] 见下文解「受」处。 [61] 《无垢称经》卷五〈香台佛品〉第十云︰于是最上香台如来以能流出众妙香器,盛诸妙香所熏之食,授无垢称化菩萨手。 [62] 谓修慧所成故。 [63] 灵泰《抄》云︰若后得智度有情所引苦根,皆是善根。 此苦既是善性,未知何善所摄? 不是生得善摄故,此苦根既修慧所引,即是修慧所成善根。 [64] 灵泰《抄》云︰若意识起分别烦恼,亦引五识分别惑。 若意识起俱生惑,亦引五识俱生惑。 若意识起不善分别、发业,引五识,亦然。 五识既有分别烦恼故,犹通见道断,若意识中起生得善,引五识亦是生得,加行善亦然。 [65] 见《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卷上云:若由欲爱,造诸福行,彼信为依,乃造斯行。 于死、于生,起定信故。 此爱及取,由信摄伏,我施设为有覆无记。 若法欲界有覆无记,于发诸行,无胜功能。 以于因果,及福行中,不知出离,求可爱生,造斯福行,故此福行亦唯无明以为胜缘。 [66] 灵泰《抄》云︰变化唯在第六识中,通果与变化相似,亦假说五识有变化。 [67] 灵泰《抄》云︰今言五识不能发威仪工巧者,五识不能远因等起,发威仪工巧故。 五识亦能剎那等起,发威仪工巧也。 其威仪、工巧,即通三性。 若异熟生,唯一无记性。 若通果,即通二性,谓无记及善性。 [68] 《瑜伽》卷一云︰复有二业,随意识转──随善染转、随发业转。 [69] 如《瑜伽》卷六十九说「诸神通智二得」中云︰生得者,谓生色界,由先修习为因缘故,后于此中,生便即得。 又有欲界诸天及人一分,福果所致。 如曼驮多王﹝梵文为「mandhatr」;藏文为「va las nu」,即顶生王。 《顺正理论》卷二十一云「且相违诤,非证天因。 曾闻有人共罗剎门,又闻罗剎与猕猴门,曼驮多王破阿素洛等,如斯等事」。 又云「曾闻曼驮多王威德胜于天故」﹞等。 又傍生趣,如飞禽等。 摄受如是众同分故,如得神通。 鬼趣一分,亦复如是﹝藏文无此二句﹞。 [70] 灵泰《抄》云︰如欲界龙王及鬼,皆能生得变化。 且如龙等于空中生得变化,令下雨等。 若生得变化,即是善摄。 若恶心变化,即是不善。 若无记心变化,即是异熟生摄,实通三性。 且云无记者,异熟生摄。 又下欲界天分,亦是生得变化。 又欲界诸天亦有不起通力,唯起生得变化力故。 [71] 见《瑜伽》卷五十四。 [72] 如上引《瑜伽》卷六十九文。 [73] 如《瑜伽》卷五十四文。 [74] 《瑜伽》卷五十四云︰于色界中,无工巧处心;无色界,亦尔。 [75] 谓除耳识。 [76] 道邑《义蕴》云︰工巧通语,亦得有声。 [77] 灵泰《抄》云︰眼识能缘威仪,并缘威仪﹝所依﹞路;耳识俱不能缘威仪也;若鼻、舌、身三识,亦能缘威仪﹝所依﹞路,不能缘威仪体;若耳、眼二识,能缘工巧体,亦缘工巧处;若鼻、舌、身三识,唯能缘工巧﹝所依﹞,不能缘工巧体。 大乘、小乘皆得。 [78] 《俱舍论》卷七云︰威仪路等三无覆心﹝除异熟生心能缘十二处﹞,色、香、味、触为所缘境,工巧处﹝通果心﹞等亦缘于声。 灵泰《抄》云︰若萨婆多计心无记中,余三即狭,威仪心宽,余三无记中不摄者,是威仪心摄。 又更别立有威仪类,且如色界中,上三静虑诸天借初禅中眼、耳、身三识故;此异地借识心,四无记中不是工巧心,色界无工巧故;又不是异熟生摄,彼宗计异熟生心不许异地起故。 此异地眼、耳、身识,但是威仪心类摄。 [79] 灵泰《抄》云︰又上三禅借下初禅眼、耳、身识,此眼、耳、身识是无记性,即是异熟生摄。 大乘之中,异熟生宽,余三无记不摄者,皆是异熟生摄。 [80] 如《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二十六末、《俱舍论》卷七等。 发布时间:2025-11-05 11:30:1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51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