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如何去除五盖 内容: 于持戒清净的前提下,在修行禅定之前先要离盖。 盖,是障盖、障碍的意思。 正如找到了要去一个地方的路,但是路上有很多障碍,诸如荆棘、石块、树干、树枝等挡住了去路,要顺利地走过这条路的话,就先要把这些路障清除掉。 同样地,我们要修习任何的禅修业处,特别是修习止业处的时候,首先要离盖。 这里的盖,是指心的障盖,内心的烦恼。 盖一共有五种,称为“五盖”。 它们依次是:1、欲贪;2、瞋恚;3、昏沉睡眠;4、掉举追悔;5、疑。 它们是七种不善心所,即:1、贪心所;2、瞋心所;3、昏沉心所;4、睡眠心所;5、掉举心所;6、恶作心所;7、疑心所。 如果禅修者有了这五盖的任何一种,没有培育起来的定力将不能培育,已经培育起来的定力将会退失。 因此,禅修必须先排除这些心的障盖。 第一种盖称为“欲贪盖”,巴利语叫做kàmacchanda, kàma是欲乐的意思。 欲乐通常分为五种,称为五欲功德:颜色、声音、气味(香)、味道(味)、触(柔软的、细滑的、舒适的触觉)。 这些能使人产生贪爱、执着的所缘称为kàma,即欲乐的目标。 chanda也是欲,这里的“欲”是指心的欲望、追求。 内心对欲乐目标的贪着、欲求,称为欲贪,或者直译为欲欲。 一个人心有爱染,比如儿女情长、沉迷歌舞娱乐、执着钱财物品等,这些爱染是禅修的障碍。 第二种盖是瞋恚。 瞋恚是心对所缘的抗拒、排斥与厌恶。 从很粗程度的暴怒、愤怒,到很细微程度的烦躁、焦虑、忧愁、担心、牵挂,都属于瞋恚。 只要内心对任何的人、事、物还有厌恶、排斥、抗拒,那么心就很难平静。 如果你跟他人吵了一架,吵完架后想要禅修,能够修得好吗? 如果有人在你禅修的时候讲话,让你起烦恼,你的心能平静吗? 因此,心对所缘的抗拒、排斥是禅修的一种障碍。 第三种盖是昏沉睡眠,昏沉、睡眠是心与心所的软弱、无力、迟钝。 如果一位禅修者在禅修的时候打瞌睡、昏沉,那么他的心就处于软弱无力的状态,就好像水池充满了泥浆一样,心是很钝的,不堪任作业,不堪任禅修。 第四种盖是掉举、恶作。 掉举意为心的散乱、不能专一,好像把石头丢进灰土堆后所扬起的灰尘一样。 恶作译为追悔:对应该做却没有去做的事情感到后悔;对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感到懊恼、后悔。 掉举是禅修中最普遍的障碍。 一个人的心没办法平静,有很多妄想,心取很多的所缘(目标),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一会儿想这儿、一会儿想那儿,一会儿想过去、一会儿想未来、一会儿想现在,一会儿想他人、一会儿想自己…怎么能够专注呢? 内心散乱,怎么能够专一呢? …如果一个人感到后悔、悔恨:为什么我刚才这样做? 为什么刚才我不这样做? 为什么我刚才会这样说? 如果一个人充满了懊恼和追悔,他的心就忐忑不安,不能平静下来;不能平静就不能专注,不能够很好地禅修。 这是第四种盖,它包括了掉举和追悔这两种心所。 第五种盖是疑。 在这里的疑,并不是指工作上、学习上、生活上遇到不明白之处的疑问,而是对于三宝、对于佛法、对于修行方面的怀疑与不相信。 在《法聚论》里面提到有八种疑:1、疑惑、怀疑导师,在这里的导师是指佛陀。 对佛陀的身相庄严及诸功德的怀疑、不信:“到底有没有佛陀啊? 佛陀是否具足三十二相? 佛陀有没有一切知智? ”2、疑惑、怀疑法:“修行佛法是否真的能够解脱烦恼啊? 这种禅法到底对不对啊? 现在这个时候是否有可能证得禅那啊? ”这是对法的怀疑,它可以障碍你不能够证得禅那、不能得定。 3、疑惑、怀疑僧:“古代的上座长老们是否真的证得了阿拉汉果? 现在是否还有圣者? ”这是对僧的疑,也是一种障盖。 4、疑惑、怀疑学:这里的学是指戒、定、慧三学。 5、疑惑、怀疑前际:这里的前际是指过去世。 “到底有没有前世? 我是从哪里来的? ”6、疑惑、怀疑后际:这里的后际是指未来世。 “到底有没有来世? 人死了之后不是一了百了吗? 人死不是如灯灭吗? ”怀疑、不信有未来世。 7、疑惑、怀疑前际及后际:前面的两种疑是只相信有未来世但不相信有过去世,以及只相信有过去世但不相信有未来世。 在这里又特别提出对过去世、未来世两者都怀疑不信,把它另归为一种疑。 8、疑惑、怀疑此缘性、诸缘生法:“造了善行是否有善报? 造了不善业是否有苦报? ”对十二支缘起、善恶业报、因果法则的疑惑、不信。 发布时间:2025-11-03 12:09:57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51428.html